李涛;朱卫国;韩济华;于长华;周锡垒;张晓晔
目的:研究FUBP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Real-time PCR检测35例脑胶质瘤及相应癌旁组织中FUBP1 mRNA的表达.设计并合成FUBP1基因特异性的siRNA,转染U251细胞.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FUBP1蛋白的表达,双标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FUBP1 mRNA在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转染后,U251细胞中的FUB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同时,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FUBP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存在表达异常,其表达降低能够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洪杨;尚超;桑猛;刘云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Miles术中肠造口选择不同造口部位方法,探讨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高的术式.方法:分析结肠自平髂前上脊连线经左腹直肌和采用左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处的造口两种术式,采用问卷调查对结肠造口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腹直肌造口术式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直肠癌Miles术经左腹直肌造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吕澎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检测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卵巢癌演进和异质化过程中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87例石蜡包埋的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42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进行VEGF蛋白检测.结果:在卵巢癌组织中VEGF的高表达率为73.6%,而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其高表达率为3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高表达率为86.2%,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高表达率为65.5%,两者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M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肿瘤MVD(P<0.01).结论:VEGF高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及其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的关系.VEGF可能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中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谭爱荣;刘杰;王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和临床价值,证实SBRT是PHC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方法:2009年1月至8月,可行放疗的PHC患者50例,CT薄层定位扫描,将图像分别输入SB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系统,同一病例做两个治疗计划,对靶区内剂量分布、危及器官(OARs)受量、适形度等进行对比.结果:SBRT计划中靶区剂量显著高于3DCRT,正常肝脏和邻近OARs的重要剂量学指标均显著性低于3DCRT,两计划中适形指数(CI)和病灶覆盖率(Coverage)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匀指数(HI)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BRT治疗后3个月左右复查CT,观察疗效.5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接受随访复查,局部控制率为88%,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86%、70%.不良反应少且轻,经处理可缓解消失.结论:SBRT在肝癌放疗中具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冉亨勇;彭海波;蒲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对卵巢癌HO8910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卵巢癌HO8910细胞,不同浓度的甲基乙二醛分别处理HO8910细胞不同时间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MGO对其生长和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染色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分别以不同的MGO处理HO8910细胞24h,用Anexxin V/PI双染试剂盒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MTT检测发现MGO可抑制细胞生长及增殖,在一定时间和浓度范围内,其抑制率具有浓度 依赖性(P<0.01)及时间依赖性(P<0.05);当处理时间大于24h时,其抑制率在浓度为1.5mmol/L时高,浓度超过1.5mmol/L后抑制率减弱;经MGO处理过的细胞在Hoechst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呈现典型的凋亡核固缩表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随浓度增高而升高(P<0.001).结论:甲基乙二醛可显著抑制HO891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该制剂可能成为卵巢癌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文霞;余进进;郁春晴;任峰;王永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临床观察17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modified-DCF方案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临床获益率、无进展生存和毒性反应.方法:采用modified-DCF方案(多西紫杉醇50mg/m2,静滴1小时 第一天;奥沙利铂(80-85)mg/m2静滴2小时第2天;亚叶酸钙 400mg静滴2小时第2天;5-FU2.4g/m2持续静滴48小时)每两周给药.3周期化疗后观察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和不良反应,观察17例患者的PFS.结果: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52.9%,均为PR.SD为3例,占17.6%,临床获益率为70.5%.中位PFS为5.7个月.主要不良反应,III-IV度消化道反应为3例,占17.6%.Ⅲ-IV度血液学毒性6例(35.3%).III-IV度周围神经毒性为2例(11.8%).结论:m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忠立;陈广琼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氨溴索防治高龄食管癌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高龄食管癌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手术前后给予氨溴索,给药途径有雾化吸入、静脉注射和雾化吸入+静脉注射等形式;观察患者术后咳嗽程度、排痰难度、痰液量和性状以及有无肺部罗音、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结果:实验组肺部排痰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氨溴索可有效防治高龄食管癌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作者:陶义鹏;王婉玲;赵宝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本院221例次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剂量131I治疗后4-7天行131I全身扫描和病灶部位的131I -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和临床价值.结果:断层融合显像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发现颈部转移淋巴节部位更准确、直观,更容易区分术后残余甲状腺与转移淋巴结;发现更多的病灶及更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行131I -SPE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131I在体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特异性诊断及疗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群力;莫逸;石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及核因子-κB/P65 (NF-κB/P6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NHL患者、2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及15例正常者(CON)组织中PKR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HL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NHL组PKR表达率为 69.05%(29/42),RH组为11.54(3/26),正常组为6.67%(1/15),PKR在NHL中的表达水平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NHL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73.80%(31/42),RH组为3.85%(1/26),而CON中无 NF-κB/P65阳性表达,NHL组织中NF-κB/P65表达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PKR表达与NHL患者性别、年龄、细胞类型、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而NF-κB/P65表达与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PKR在NHL中具有一定蛋白表达,NF-κB/P65异常表达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治国;张浩;齐丽荣;刘寅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为方便广大临床工作者,设计肿瘤专用计算仪方便计算化疗剂量,确认常见肿瘤的TNM分期.根据WHO和NCCN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公式、分期,采用类base的HTBase语言写成软件,灌入硬件,制成成品.
作者:印滇;王亚非;吴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电化学治疗的癌性疼痛61例疗效,探讨治疗癌痛的一种有效新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中有头颈部、胸部、消化系、妇科、骨及软组织恶性肿瘤,肿瘤分期均为4期.疼痛级别VAS分级:1级4例,2级20例,3级37例.常规麻醉下,疼痛的瘤体内设置正负电极,1-2cm相间,治疗电量每1立方厘米100库仑.全部病例治疗过程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结果:全部病人疼痛缓解,有效率100%.疼痛效果评估:完全缓解(CR)56例,部分缓解(PR)5例;疗效维持短7天,长者超过1年.治疗后均停止用吗啡、杜冷丁等镇痛药.结论:对于适应电化学治疗的癌痛患者,进行电化学治疗,方法简便、不出血、痛苦小,不仅能缓解癌痛,还能有效治疗原发肿瘤以及复发癌和转移癌,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权宽宏;李国才;罗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喉癌、30例声带息肉、5例正常喉组织标本进行CD44V6及HPV表达情况检测.结果:CD44V6、HPV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44/60)和56.7%(34/60),显著高于声带息肉、正常喉组织(P<0.01);晚期(Ⅲ-Ⅳ期)、组织学分级2-3级(低分化)、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HPV、CD44V6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早期(Ⅰ-Ⅱ期)、组织学分级1级(高分化)、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 (P<0.01).喉癌术后3年或5年存活病例CD44V6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存活病例,而HPV的表达阳性率在术后3、5年存活或未存活病例间无统计学差异.HPV与CD44V6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喉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HPV、CD44V6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张伟军;王继群;张涛;谭小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肝癌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肝癌模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肝癌模型大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使其从(5.56±0.66)Hz增至(9.24±0.53)Hz,放电形式趋向爆发(P<0.01).结论:肝癌对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影响明显.
作者:王爽;赵征;王军;马莹;苗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Survivin蛋白在人胃腺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株人胃腺癌细胞系,80例人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结果:Survivin在6株人胃腺癌细胞系均有表达,胃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60%,癌旁正常胃组织均无Survivin的表达;在胃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和肿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的变化与胃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并可能成为一个有希望的肿瘤治疗靶点.
作者:王莉;王如文;蒋耀光;尹芳;秦叔逵;龚泰乾;赵云平;谭群友;郭伟;范小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p120ctn和Kaiso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7例鳞状细胞癌、23例腺癌以及2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p120ctn蛋白和Kaiso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相比,在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组织中,p120ctn膜表达减少直至消失,细胞浆内表达逐渐增强,Kaiso蛋白主要表达于食管癌细胞浆内.在食管癌组织中p120ctn蛋白和Kaiso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120ctn蛋白和Kaiso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p120ctn和Kaiso有关,p120ctn和Kaiso可能是食管癌新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作者:梁晋军;李丹;张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特点和诊疗现状的认识.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1例巨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右乳肿块7年,B超示:右侧乳腺可探及大小约20cm×20cm混合回声包块,内可见液性暗区.全麻下行右侧乳腺单纯切除术,术中冰冻考虑恶性病变,组织来源不能确定,遂加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临床上发病罕见,仅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故易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当.
作者:汪建光;朱琨;李康;党诚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12例均位于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髓腹侧,4例病变位于颈段,5例位于颈胸段交界处,3例位于上段胸椎.T1WI图像上,10例囊肿呈低信号,其中4例与脑脊液信号相似,为均质低信号,6例略高于脑脊液信号;2例呈与脊髓等信号.T2WI图像上,囊肿均呈高信号,其中5例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呈均质高信号,7例呈明显高于脑脊液信号.8例行MR增强扫描,囊壁及囊液均未见强化.结论:肠源性囊肿在MR图像上具有一定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薛久华;李涛;张秋丽;Netra Rana;牛晨;张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VE-cadherin(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属于Ⅱ型钙粘蛋白.VE与其他的钙粘蛋白有同质性,仅胞质内的尾部区域不同.国内外研究对VE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和调控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及多种影响VE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较大进展.本文简单作一综述.
作者:朱萍;韩正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0年间3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液引流通畅;抑酸;抗感染;保持胸腔引流通畅,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灌洗;肠内外营养.结果:患者均瘘口愈合,可进普通饮食.结论:本组3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发生的原因分别为闭合胃残端后未行浆肌层包埋,胃壁缝线过紧过密,局部胃组织缺血坏死穿孔以及颈部吻合致使胃张力过高所致,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游永浩;刘荣婷;赵迪;齐同谦;李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具有高度的致瘤性和耐药性.同正常干细胞一样,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使肿瘤在体内不断扩大或形成新的肿瘤,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指导肿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宋菁华;李斌;王克芳;王玫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