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前后的蛋白质差异表达

薛晓婕;刘佳佳;汪宏良;翟中良

关键词:甲状腺滤泡状癌, 双相电泳, MALDI-TOF-MS
摘要:目的:建立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探索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肿瘤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无菌的含10%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培养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株FIE-133,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维甲酸刺激24小时共同培养,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全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采用PDQuest2-DE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图谱显示:实验组(维甲酸刺激组)与对照组的蛋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质谱初步鉴定了5种主要蛋白.结论: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和分析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探索维甲酸治疗甲状腺滤泡状癌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白血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9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出现静脉血栓的认识.方法:分析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9例静脉血栓的资料.结果: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和骨髓缓解期继发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无加重,无出血现象.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和诱导缓解后要高度注意血栓的发生,血栓形成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宇宏;曹慧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KR及NF-κB/P65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及核因子-κB/P65 (NF-κB/P6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NHL患者、2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及15例正常者(CON)组织中PKR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HL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NHL组PKR表达率为 69.05%(29/42),RH组为11.54(3/26),正常组为6.67%(1/15),PKR在NHL中的表达水平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NHL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73.80%(31/42),RH组为3.85%(1/26),而CON中无 NF-κB/P65阳性表达,NHL组织中NF-κB/P65表达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PKR表达与NHL患者性别、年龄、细胞类型、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而NF-κB/P65表达与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PKR在NHL中具有一定蛋白表达,NF-κB/P65异常表达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治国;张浩;齐丽荣;刘寅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具有高度的致瘤性和耐药性.同正常干细胞一样,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使肿瘤在体内不断扩大或形成新的肿瘤,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指导肿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宋菁华;李斌;王克芳;王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巴西蜂胶抗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巴西蜂胶对30Gy 高能X线上腹部照射后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生理盐水+假放疗组);B组(蜂胶+假放疗组);C组(蜂胶+放疗组);D组(生理盐水+放疗组).实验大鼠接受高能X线上腹部照射30Gy,并于照射后4天采血、处死,观察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变化,观察肝脏组织的SOD、GSH活性变化.结果:C组与D组比较,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病理损伤减轻,肝脏组织中SOD、GSH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巴西蜂胶可清除自由基,减少辐射所致肝细胞凋亡,进而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冯玮;楚建军;余磊;张福正;李莉华;王中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巨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特点和诊疗现状的认识.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1例巨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右乳肿块7年,B超示:右侧乳腺可探及大小约20cm×20cm混合回声包块,内可见液性暗区.全麻下行右侧乳腺单纯切除术,术中冰冻考虑恶性病变,组织来源不能确定,遂加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临床上发病罕见,仅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故易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当.

    作者:汪建光;朱琨;李康;党诚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尿路肿瘤细胞多重荧光PCR检测微卫星不稳定

    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作者:吴晓斌;赖仁胜;郑燕影;孙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青海地区胃癌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青海地区胃癌患者的贫血状况的分析,明确本地区贫血与胃癌分期及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6月到2008年4月来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58例,检查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的状况,分析贫血发生率与肿瘤分期的关系.跟踪病例化疗情况,分析化疗后贫血发生率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样本中贫血发生率为43.8%.其中女性中为51.8%;男性中为41.6%,无显著性差异.在258例病人中具有完整TNM分期的195例,胃癌患者的贫血发生率根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不同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在胃贲门区、胃体部、胃窦区贫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58例胃癌患者接受三周期化疗后,贫血病人为161例.其中化疗后出现贫血的病人有4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78.26%,客观缓解率(ORR)为21.74%.而化疗后无贫血的17例病人,疾病控制率(DCR)94.12%,客观缓解率(ORR)为52.94%.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的DCR和ORR有显著性差异.在化疗过程中,15例病人接受了输血治疗,没有关于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的记录.结论:按NCI标准判断,青海地区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率相近.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有关.化疗过程中发生贫血的病人对化疗的反应差,化疗过程中未发生贫血的病人疗效较好.本研究中贫血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及肿瘤的部位无关.

    作者:吴付兵;王明元;李积德;吴凤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ntraoperation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IAIC)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6年3 月-2007年9月就诊于我科的91例年龄≤75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术中经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腹腔共给予5-氟尿嘧啶1000mg及丝裂霉素1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单纯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FAP方案(5-氟尿嘧啶600mg/m 2d1 、丝裂霉素30mg/m2 d1 、顺铂20mg/m2 d1-5)化疗,总疗程4-6次.结果: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6.09%、58.70%.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09%、15.22%、21.74%.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0.47%、32.56%.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51%、25.58%、18.60%.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为36个月,而对照组为27个月.两组间3年腹腔转移率差异较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动脉灌注联合腹腔灌注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对腹腔转移率的降低可能有意义.

    作者:程飞;王天宝;杜宁;孙向飞;任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PET-CT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PET-CT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中靶区勾画的价值及放疗后评价疗效的意义.方法:对1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PET-CT检查并定位,分别勾画出大体肿瘤体积CT-GTV 和PET-CT-GTV,并分别制定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GTV 进行比较.放疗后3个月行PET-CT复查.结果:13例患者的PET-CT-GTV 和CT-GTV均不同,其中5例患者PET-CT-GTV较CT-GTV 平均减少10.9 cm3(25.7%).CT-GTV平均42.4 cm3,PET-CT-GTV平均为31.5cm3 ( P=0.0045);8例患者的PET-CT-GTV较CT-GTV增加45.3%(27.4 cm3),CT-GTV平均为60.4 cm3,PET-CT-GTV平均为87.8 cm3( P=0.0000).治疗后3个月PET-CT复查示:7例胰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局部FDG代谢明显减低或消失.其余6例病灶略缩小,FDG不同程度减低.治疗后的SUVmax变化范围为1.6-6.0,SUVmean变化范围为1.4-2.2.结论:采用PET-CT融合图像能够更好地提高靶区确定的精度及不确定性,大限度减少不同勾画者之间的差异性.治疗前后局部病灶代谢活性的不同程度改变,对评价放疗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吕晓彦;汪延明;田军;赵修义;贡海;袁光辉;赵惠;屈伟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致异位ACTH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一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和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对南京市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收治的一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一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复习相关文献,阐明本病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结果: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临床十分少见.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理化检查及影像学定位,给予及早诊断和综合治疗十分重要.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控制ESA的关键.

    作者:汪洋;沈山梅;陈炜;赵琪;卞荣蓉;房其军;姚永忠;朱大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食管癌放射治疗期间的营养支持研究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放疗期间的营养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单纯放疗的103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按常规处理,检测两组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放疗前、后上述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放疗前比较,研究组放疗后一般情况、体重及各项血液营养指标检测结果较放疗前略有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无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放疗后一般情况、体重及各项血液营养指标检测结果较放疗前明显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放疗后营养指标下降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放疗期间营养状况普遍下降,营养支持措施能显著减轻营养状况的恶化.

    作者:胡小翠;常晓畅;邹艳辉;王淑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肿瘤专用计算仪的开发和应用

    为方便广大临床工作者,设计肿瘤专用计算仪方便计算化疗剂量,确认常见肿瘤的TNM分期.根据WHO和NCCN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公式、分期,采用类base的HTBase语言写成软件,灌入硬件,制成成品.

    作者:印滇;王亚非;吴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BRCA1和β-tubulin Ⅲ的表达与多西紫杉醇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疗效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的探索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所在.由于肿瘤原发灶与转移灶肿瘤细胞在分子水平的显著差异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难治性,本研究旨在探索肿瘤特殊转移灶即恶性胸/腹水中肿瘤细胞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水平与多西紫杉醇(TXT)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收集41例进展期肿瘤的恶性胸水/腹水,分离肿瘤细胞后ATP-TCA方法检测TXT敏感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的BRCA1和β- tubulin Ⅲ mRNA表达.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P=0.008)和胃癌组(P=0.032)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BRCA1 mRNA表达与TXT体外药物敏感正相关.β- tubulin Ⅲ mRNA 表达仅在NSCLC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与TXT药物敏感负相关(P= 0.022).联合检测BRCA1和β- tubulin Ⅲ对于TXT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没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NSCLC和/或胃癌患者的恶性胸/腹腔积液中,BRCA1和β- tubulin Ⅲ表达与TXT敏感性相关且前者可能比后者更有意义.对于伴有恶性积液的进展期NSCLC和/或胃癌患者,恶性积液有可能成为一合适的标本进行分子生物标记的检测.

    作者:王立峰;张微;钱晓萍;胡静;禹立霞;邹征云;胡文静;刘宝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K19mRNA,MUC1mRNA,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非肿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和肺特异性蛋白X(LUMX) mRNA表达情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K19、MUC1和LUNX三项标志物.结果: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0%,其表达状况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吸烟史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MUC1 mRNA 阳性率分别为6.7% 、6.7%,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吸烟史均无显著关系,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LUNX mR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3.3%,可以作为指示NSCLC微转移的敏感特异的指标.结论:三种检测标志物中CK19 mRNA对微转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存在假阳性的可能;LUNX mRNA作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对微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MUC1 mRNA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

    作者:李建英;刘安;鱼军;白洁;何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5-脂氧合酶抑制剂齐留通抑制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制剂齐留通对肝癌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模型组(n=8)及齐留通组(n=8).HE染色观察肝癌病理图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LOX蛋白,M2型丙酮酸激酶(M2-PK)与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RT-PCR检测肝组织5-LOX的表达,TUNEL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二乙基亚硝胺(DEN)可以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形成.模型组大鼠肝脏可见中等强度5-LOX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齐留通组5-LOX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2-PK 在对照组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中等强度表达(P<0.01),齐留通组弱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CK19在对照组大鼠中阴性表达,模型组大鼠较强表达(P<0.01),齐留通组中等表达,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可检测出5-脂氧合酶mRNA的表达,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齐留通组的表达介于二者之间,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检测对照组几乎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肝脏仅见少数肝癌细胞阳性表达(30%-50%),而齐留通治疗组大鼠肝脏见大量肝癌细胞阳性表达(70%-80%),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存在5-脂氧合酶表达,5-脂氧合酶抑制剂可防治DEN诱发的大鼠原发性肝癌的形成,其机制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邓君健;徐细明;郭红庭;向淼;吴耀贵;戈伟;张一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多西紫杉醇加表阿霉素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治疗的63例均采用多西紫杉醇加表阿霉素(DE方案:多西紫杉醇 75 mg/m2d1,表阿霉素75 mg/m2d1)化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位患者进行2-4疗程的化疗,结束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68.3%,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35例,无变化(SD)13例,进展(PD)7例.术后中位随访24个月,死亡6例,复发及转移13例,健在44例.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术前化疗可以使患者降期,使原发灶缩小,以增加手术机会,提高生存率.

    作者:丁友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期因子(midkine,M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目前针对Mikdine检测的试剂盒已经开发,针对Midkine的反义核苷酸、RNA干扰和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同时鉴于其在肿瘤内高表达,人们正在研究利用其启动子进行肿瘤治疗,并对其作为肿瘤标志物进行评估.本文就MK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曙光;张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KiSS-1、KiSS-1受体GPR5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KiSS-1、KiSS-1受体GPR5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三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中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9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及30例癌旁肺组织的标本,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组织中KiSS-1、GPR54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肺组织(P<0.01);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P<0.01).KiSS-1在有淋 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 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MMP-9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KiSS-1与GPR54、MMP-9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KiSS-1基因表达下调和GPR54、MMP-9蛋白过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银玲;高辉;王鑫;潘泳歧;李庆昌;王恩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曲古菌素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目的:观察曲古菌素A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曲古菌素A (75、150、300、600ng/ml)分别处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和DMTF1的表达.结果:曲古菌素A (75、150、300、600ng/ml) 组的细胞抑制率在24h、48h、72h分别为 (11.88±1.7、24.17±1.40、37.32±1.85)%、(21.00±1.45、31.22±2.10、54.94±1.71)%、(37.69±2.67、43.86±3.20、71.93±5.79)%和(51.90±2.60、61.80±4.90、87.93±5.39)%,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组细胞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组细胞抑制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作用48h后细胞以G0期居多,细胞阻滞在G0/G1→S期.不同浓度的曲古菌素A作用细胞48h后,凋亡率分别为(4.6±0.55)%、(37.06±7.89)%、(65.53±5.55)%、(75.93±3.28)%,各曲古菌素A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曲古菌素A可下调CyclinD1表达、上调DMTF1表达.结论:曲古菌素A可明显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D1和DMTF1的表达、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有关.

    作者:张玲;陈卫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直肠癌Miles术两种结肠造口对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Miles术中肠造口选择不同造口部位方法,探讨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高的术式.方法:分析结肠自平髂前上脊连线经左腹直肌和采用左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处的造口两种术式,采用问卷调查对结肠造口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腹直肌造口术式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直肠癌Miles术经左腹直肌造口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吕澎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