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陈卫昌;叶建新;史进方
目的:检测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卵巢癌演进和异质化过程中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87例石蜡包埋的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42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进行VEGF蛋白检测.结果:在卵巢癌组织中VEGF的高表达率为73.6%,而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其高表达率为33.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高表达率为86.2%,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高表达率为65.5%,两者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M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肿瘤MVD(P<0.01).结论:VEGF高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及其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有密切的关系.VEGF可能是影响上皮性卵巢癌中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谭爱荣;刘杰;王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4月-2009年10月42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早期乳腺癌:T0期癌17例,微小癌25例.早期乳腺癌DR诊断出T0癌15例,微小癌18例,彩超诊断出T0癌12例,微小癌17例.结论: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和或有乳腺异常表现的患者采取乳腺DR及彩超联合检查能提高早期乳腺癌诊断率.
作者:周新颖;崔庆贵;沈静侠;魏彬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p120ctn和Kaiso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7例鳞状细胞癌、23例腺癌以及2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p120ctn蛋白和Kaiso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相比,在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组织中,p120ctn膜表达减少直至消失,细胞浆内表达逐渐增强,Kaiso蛋白主要表达于食管癌细胞浆内.在食管癌组织中p120ctn蛋白和Kaiso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120ctn蛋白和Kaiso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p120ctn和Kaiso有关,p120ctn和Kaiso可能是食管癌新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作者:梁晋军;李丹;张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评价PET-CT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中靶区勾画的价值及放疗后评价疗效的意义.方法:对1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PET-CT检查并定位,分别勾画出大体肿瘤体积CT-GTV 和PET-CT-GTV,并分别制定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GTV 进行比较.放疗后3个月行PET-CT复查.结果:13例患者的PET-CT-GTV 和CT-GTV均不同,其中5例患者PET-CT-GTV较CT-GTV 平均减少10.9 cm3(25.7%).CT-GTV平均42.4 cm3,PET-CT-GTV平均为31.5cm3 ( P=0.0045);8例患者的PET-CT-GTV较CT-GTV增加45.3%(27.4 cm3),CT-GTV平均为60.4 cm3,PET-CT-GTV平均为87.8 cm3( P=0.0000).治疗后3个月PET-CT复查示:7例胰腺病灶较前明显缩小,局部FDG代谢明显减低或消失.其余6例病灶略缩小,FDG不同程度减低.治疗后的SUVmax变化范围为1.6-6.0,SUVmean变化范围为1.4-2.2.结论:采用PET-CT融合图像能够更好地提高靶区确定的精度及不确定性,大限度减少不同勾画者之间的差异性.治疗前后局部病灶代谢活性的不同程度改变,对评价放疗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吕晓彦;汪延明;田军;赵修义;贡海;袁光辉;赵惠;屈伟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0年间3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施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液引流通畅;抑酸;抗感染;保持胸腔引流通畅,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灌洗;肠内外营养.结果:患者均瘘口愈合,可进普通饮食.结论:本组3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瘘发生的原因分别为闭合胃残端后未行浆肌层包埋,胃壁缝线过紧过密,局部胃组织缺血坏死穿孔以及颈部吻合致使胃张力过高所致,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游永浩;刘荣婷;赵迪;齐同谦;李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出现静脉血栓的认识.方法:分析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9例静脉血栓的资料.结果: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和骨髓缓解期继发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无加重,无出血现象.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和诱导缓解后要高度注意血栓的发生,血栓形成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宇宏;曹慧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术中动脉灌注化疗(intraoperation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IAIC)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2006年3 月-2007年9月就诊于我科的91例年龄≤75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实验组术中经瘤体的主要供血动脉及腹腔共给予5-氟尿嘧啶1000mg及丝裂霉素10m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后单纯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FAP方案(5-氟尿嘧啶600mg/m 2d1 、丝裂霉素30mg/m2 d1 、顺铂20mg/m2 d1-5)化疗,总疗程4-6次.结果:实验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6.09%、58.70%.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09%、15.22%、21.74%.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60.47%、32.56%.3年局部复发率、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51%、25.58%、18.60%.中位生存时间实验组为36个月,而对照组为27个月.两组间3年腹腔转移率差异较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动脉灌注联合腹腔灌注5-氟尿嘧啶及丝裂霉素,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并对腹腔转移率的降低可能有意义.
作者:程飞;王天宝;杜宁;孙向飞;任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作者:吴晓斌;赖仁胜;郑燕影;孙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1例晚期前列腺癌上斜坡及蝶窦转移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晚期前列腺癌上斜坡及蝶窦转移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头颅核磁增强扫描下所示上斜坡及蝶窦部位的病灶系前列腺癌骨转移,术后病理支持该诊断.结论:前列腺癌具有嗜骨性的特点,晚期前列腺癌易发生中轴骨的转移,尤以骨盆和脊柱多见,前列腺癌首发、单发转移至上斜坡及蝶窦,而其余诸骨均未发生转移的病例少见.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新发可疑病灶,确定病灶系原发还是转移对指导临床治疗尤为重要,对于可切除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病理的一定要先通过病理予以明确.
作者:王玉婷;赵化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声稀;司芩;钱晓莉;吕校平;刘媛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放疗期间的营养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单纯放疗的103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按常规处理,检测两组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放疗前、后上述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放疗前比较,研究组放疗后一般情况、体重及各项血液营养指标检测结果较放疗前略有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无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放疗后一般情况、体重及各项血液营养指标检测结果较放疗前明显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放疗后营养指标下降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放疗期间营养状况普遍下降,营养支持措施能显著减轻营养状况的恶化.
作者:胡小翠;常晓畅;邹艳辉;王淑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与顺铂(DDP)联合应用对Hep-2喉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d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Hep-2细胞分别暴露于MG132、DDP或者MG132和DDP,24h后流式细胞术(FCW)检测Hep-2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Hep-2细胞中Bcl-2和Bad两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G132和DDP联合用药24h后Hep-2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应用MG132、DDP显著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Hep-2细胞中Bcl-2的表达显著减少,而Bad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MG132 联合DDP可能通过降低Bcl-2同时增强Bad的表达而进一步诱导Hep-2细胞的凋亡.可以认为MG132能增强DDP诱导Hep-2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学文;朱逸;钮洪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检测TopoII、p53、Ki-67、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 法检测66例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Topo II、p53、Ki-67、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opoII、p53、Ki-67、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 (38/66)、60.6% (40/66)、62.1% (41/66)、51.5% (34/66),Topo II、Ki-67、p53、c-erbB-2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TopoII、p53、Ki-67、c-erbB-2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其中p53、Ki-67、c-erbB-2与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Ki-67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TopoII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作为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重要指标.
作者:马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青海地区胃癌患者的贫血状况的分析,明确本地区贫血与胃癌分期及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6月到2008年4月来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58例,检查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的状况,分析贫血发生率与肿瘤分期的关系.跟踪病例化疗情况,分析化疗后贫血发生率及其与预后间的关系.结果:样本中贫血发生率为43.8%.其中女性中为51.8%;男性中为41.6%,无显著性差异.在258例病人中具有完整TNM分期的195例,胃癌患者的贫血发生率根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不同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在胃贲门区、胃体部、胃窦区贫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58例胃癌患者接受三周期化疗后,贫血病人为161例.其中化疗后出现贫血的病人有4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78.26%,客观缓解率(ORR)为21.74%.而化疗后无贫血的17例病人,疾病控制率(DCR)94.12%,客观缓解率(ORR)为52.94%.贫血组和非贫血组的DCR和ORR有显著性差异.在化疗过程中,15例病人接受了输血治疗,没有关于铁剂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的记录.结论:按NCI标准判断,青海地区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率相近.胃癌相关性贫血的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有关.化疗过程中发生贫血的病人对化疗的反应差,化疗过程中未发生贫血的病人疗效较好.本研究中贫血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及肿瘤的部位无关.
作者:吴付兵;王明元;李积德;吴凤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巴西蜂胶对30Gy 高能X线上腹部照射后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生理盐水+假放疗组);B组(蜂胶+假放疗组);C组(蜂胶+放疗组);D组(生理盐水+放疗组).实验大鼠接受高能X线上腹部照射30Gy,并于照射后4天采血、处死,观察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变化,观察肝脏组织的SOD、GSH活性变化.结果:C组与D组比较,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病理损伤减轻,肝脏组织中SOD、GSH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巴西蜂胶可清除自由基,减少辐射所致肝细胞凋亡,进而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作者:冯玮;楚建军;余磊;张福正;李莉华;王中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非肿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黏蛋白1(MUC1)和肺特异性蛋白X(LUMX) mRNA表达情况,探讨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CK19、MUC1和LUNX三项标志物.结果: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CK19 mRNA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0%,其表达状况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类型、吸烟史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MUC1 mRNA 阳性率分别为6.7% 、6.7%,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吸烟史均无显著关系,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LUNX mRNA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3.3%,可以作为指示NSCLC微转移的敏感特异的指标.结论:三种检测标志物中CK19 mRNA对微转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存在假阳性的可能;LUNX mRNA作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对微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MUC1 mRNA与骨髓及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关系尚待确定.
作者:李建英;刘安;鱼军;白洁;何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建立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探索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肿瘤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无菌的含10%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培养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株FIE-133,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维甲酸刺激24小时共同培养,提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全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采用PDQuest2-DE软件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图谱显示:实验组(维甲酸刺激组)与对照组的蛋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质谱初步鉴定了5种主要蛋白.结论: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和分析维甲酸诱导甲状腺滤泡状癌FIE-133细胞凋亡的蛋白差异表达,为探索维甲酸治疗甲状腺滤泡状癌提供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作者:薛晓婕;刘佳佳;汪宏良;翟中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PKR)及核因子-κB/P65 (NF-κB/P6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NHL患者、2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及15例正常者(CON)组织中PKR和NF-κB/P6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NHL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NHL组PKR表达率为 69.05%(29/42),RH组为11.54(3/26),正常组为6.67%(1/15),PKR在NHL中的表达水平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NHL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73.80%(31/42),RH组为3.85%(1/26),而CON中无 NF-κB/P65阳性表达,NHL组织中NF-κB/P65表达较RH组及CON组增高(P<0.05).PKR表达与NHL患者性别、年龄、细胞类型、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而NF-κB/P65表达与恶性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PKR在NHL中具有一定蛋白表达,NF-κB/P65异常表达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李治国;张浩;齐丽荣;刘寅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非对照方法,归脾汤加味治疗每天1剂,3天1疗程,每疗程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方药,共2-5疗程.结果:经6-15天治疗,32例白细胞减少患者治愈12例、好转15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4%,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0.6天好转、12.8天治愈.1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治愈1例、好转8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2%,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2.1天好转,1例患者15天治愈.结论:归脾汤加味可以较为满意地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
作者:张燕军;崔大江;雷宝霞;苏智祥;吴兴树;狄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肝癌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肝癌模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肝癌模型大鼠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使其从(5.56±0.66)Hz增至(9.24±0.53)Hz,放电形式趋向爆发(P<0.01).结论:肝癌对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影响明显.
作者:王爽;赵征;王军;马莹;苗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