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化学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应用

权宽宏;李国才;罗宏伟

关键词:恶性肿瘤, 癌性疼痛, 电化学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电化学治疗的癌性疼痛61例疗效,探讨治疗癌痛的一种有效新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中有头颈部、胸部、消化系、妇科、骨及软组织恶性肿瘤,肿瘤分期均为4期.疼痛级别VAS分级:1级4例,2级20例,3级37例.常规麻醉下,疼痛的瘤体内设置正负电极,1-2cm相间,治疗电量每1立方厘米100库仑.全部病例治疗过程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结果:全部病人疼痛缓解,有效率100%.疼痛效果评估:完全缓解(CR)56例,部分缓解(PR)5例;疗效维持短7天,长者超过1年.治疗后均停止用吗啡、杜冷丁等镇痛药.结论:对于适应电化学治疗的癌痛患者,进行电化学治疗,方法简便、不出血、痛苦小,不仅能缓解癌痛,还能有效治疗原发肿瘤以及复发癌和转移癌,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70例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ZAP-70、CD38的表达

    目的:探讨ZETA相关蛋白(ZAP-70)、CD38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病人骨髓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0例B-CLL病人及12例正常人骨髓或外周血ZAP-70、CD38的表达水平.结果:在70例B-CLL病人中,15例ZAP-70阳性表达,40例CD38阳性表达;对照组ZAP-70、CD38均阴性表达.结论:ZAP-70、CD38在B-CLL中表达与预后相关,阳性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夏乐敏;王运律;翁香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具有高度的致瘤性和耐药性.同正常干细胞一样,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使肿瘤在体内不断扩大或形成新的肿瘤,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指导肿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宋菁华;李斌;王克芳;王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型

    目的:了解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组织光镜切片观察,另作10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p,EMA,Ki-67,CD3,CD20,CD5,TdT,NSE,CgA,Syn.结果:2例胸腺非典型性类癌均为男性,纵膈肿瘤,由小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CKp、EMA、NSE、CgA、Syn阳性,CD3、CD5、CD20、TdT阴性,Ki-67核阳性细胞指数>20%,肿瘤有显著坏死.结论:非典型性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诊断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哈英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9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出现静脉血栓的认识.方法:分析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过程中出现9例静脉血栓的资料.结果:9例急性白血病化疗中和骨髓缓解期继发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栓无加重,无出血现象.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和诱导缓解后要高度注意血栓的发生,血栓形成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是安全的.

    作者:刘宇宏;曹慧琴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芹菜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体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测芹菜素对大肠癌细胞株SW480体外侵袭、粘附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人工重组基底膜技术观察药物对细胞侵袭、运动和粘附的影响.结果:芹菜素处理后SW480细胞的侵袭、运动及粘附能力下降,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芹菜素多个层面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运动和粘附.

    作者:孟勇;李华;马清涌;林增海;吴华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肿瘤标志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 是良性疾病而类似恶性病理变化.其病因复杂,诊断亦较困难,且治疗后复发率高,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及预防复发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在肿瘤标志物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研究,许多肿瘤标志物在异位内膜以及周围环境存在高表达.本文就近年来肿瘤标志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刘琼芬;生秀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食管癌放射治疗期间的营养支持研究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放疗期间的营养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行单纯放疗的103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按常规处理,检测两组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放疗前、后上述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放疗前比较,研究组放疗后一般情况、体重及各项血液营养指标检测结果较放疗前略有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无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放疗后一般情况、体重及各项血液营养指标检测结果较放疗前明显下降,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放疗后营养指标下降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放疗期间营养状况普遍下降,营养支持措施能显著减轻营养状况的恶化.

    作者:胡小翠;常晓畅;邹艳辉;王淑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味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非对照方法,归脾汤加味治疗每天1剂,3天1疗程,每疗程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方药,共2-5疗程.结果:经6-15天治疗,32例白细胞减少患者治愈12例、好转15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4%,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0.6天好转、12.8天治愈.1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治愈1例、好转8例、轻微好转1例、稳定1例,有效率82%,起效时间6-15天,平均12.1天好转,1例患者15天治愈.结论:归脾汤加味可以较为满意地治疗化疗诱发的难治性骨髓抑制.

    作者:张燕军;崔大江;雷宝霞;苏智祥;吴兴树;狄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和临床价值,证实SBRT是PHC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方法:2009年1月至8月,可行放疗的PHC患者50例,CT薄层定位扫描,将图像分别输入SB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系统,同一病例做两个治疗计划,对靶区内剂量分布、危及器官(OARs)受量、适形度等进行对比.结果:SBRT计划中靶区剂量显著高于3DCRT,正常肝脏和邻近OARs的重要剂量学指标均显著性低于3DCRT,两计划中适形指数(CI)和病灶覆盖率(Coverage)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匀指数(HI)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SBRT治疗后3个月左右复查CT,观察疗效.5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接受随访复查,局部控制率为88%,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86%、70%.不良反应少且轻,经处理可缓解消失.结论:SBRT在肝癌放疗中具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冉亨勇;彭海波;蒲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SPECT/CT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3月本院221例次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剂量131I治疗后4-7天行131I全身扫描和病灶部位的131I -SPECT断层加同机CT融合显像,探讨断层融合显像的特点和临床价值.结果:断层融合显像能够获得直观的断层融合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发现颈部转移淋巴节部位更准确、直观,更容易区分术后残余甲状腺与转移淋巴结;发现更多的病灶及更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准确鉴别病灶和生理显影或污染;定位CT可以发现无摄碘功能的病灶.结论:大剂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后行131I -SPE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测131I在体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特异性诊断及疗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邓群力;莫逸;石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术中超声定位在胰岛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定位在胰岛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结合术中超声定位的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0/8).良性肿瘤患者7例,恶性患者1例,其中功能性6例,无功能性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术前影像联合定位诊断准确率62.5%(5/8),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100.0%(8/8).结论:胰岛细胞瘤的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不仅能快速精确定位,还能减少因盲目扩大切除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文郁;郭大伟;姜晓峰;梁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3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65例和放化组65例,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化组于放疗的当天给予卡莫氟150mg 3次每日至放疗结束.结果:放疗组和放化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3%、23.1%、10.8%和58.5%、38.5%、24.6% (P=0.033);放疗组和放化组的1、3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7%、15.4%、3.1%和52.3%、27.7%、15.4% (P=0.007 );放疗组和放化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为 64.6%和44.6%(P=0.022);放化组的急性反应高于单放组,分别为46.1%和32.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两组的晚期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366).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卡莫氟可以提高老年食管癌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李涛;朱卫国;韩济华;于长华;周锡垒;张晓晔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腔镜辅助下行分化型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附7例)

    目的:研究腔镜辅助下行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探索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新方法.方法:为7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腔镜辅助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4例为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就手术的清扫范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清扫范围可以达到传统开放式手术范围.整体手术时长平均214分钟,平均失血量约137ml.病理显示颈部各区清扫组织均可见数目不等的淋巴结,并有部分癌转移.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患者满意度100%.结论:在腔镜辅助下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可行的,较完全腔镜式和传统开放式手术,在美容、微创、疗效三方面互有补裨,相得益彰.该技术可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

    作者:梁秦龙;徐荣;李树业;李继峰;宋卫琪;王子璋;郭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致异位ACTH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总结一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和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对南京市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收治的一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一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复习相关文献,阐明本病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结果: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淋巴转移所致异位ACTH综合征临床十分少见.充分认识其临床表现、理化检查及影像学定位,给予及早诊断和综合治疗十分重要.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控制ESA的关键.

    作者:汪洋;沈山梅;陈炜;赵琪;卞荣蓉;房其军;姚永忠;朱大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波理疗治疗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低强度超声波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随机选取12只实验犬分为A、B、C两组,A、B二组每组5只,C组2只.A、B二组接受放射照射.C组作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放射结束后1个月,拔除实验动物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确定局部形成ORNJ后,A组接受超声治疗20天,B组不做处理.放疗后3个月取材,通过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和病理学观察,比较A、B二组间照射区下颌骨骨质变化.结果:影像学骨密度检查尽管A、B二组照射区骨密度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动物,但经过超声治疗的实验组动物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并行微血管密度免疫荧光检测,B组牙槽骨中未检测到任何血管组织,而A组中可以见到少量血管组织,但仍较C组血管密度低.结论: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初步确定低强度超声对ORNJ的愈合有促进作用.考虑到超声物理治疗的经济成本低,易于持续应用,可能有更好的长期疗效.

    作者:胡晓光;王彦亮;吴高义;朱莉;刘宝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入选标准随机分成同期放化疗(治疗组)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在放疗的同时给予多西紫杉醇20-30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续6周,在放疗第一天同时进行.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2Gy/次,5次/每周.照射总剂量54-64Gy,采用X线和CT检查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并且比较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同期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56.3 %和37.5%,有效率(CR + PR)分别为 87.5%和56.3%.同期放化疗组不良反应尤其是放射性食管炎,及Ⅰ、Ⅱ度骨髓抑制较对照组大,但经处理后均能顺利完成治疗.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较单纯放疗组疗效好,可提高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有效率,不良反应患者能耐受.

    作者:罗海涛;古伟光;胡建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3cm)的造影剂灌注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7例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并分析其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为95.5%(64/67).原发性肝癌中93.5%(43/46)病灶为多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均匀增强;转移性肝癌中76.2%(16/21)病灶为乏血供,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呈环状或内部呈不规则散在点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部分小肝癌的不典型造影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声稀;司芩;钱晓莉;吕校平;刘媛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晚期前列腺癌上斜坡及蝶窦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对1例晚期前列腺癌上斜坡及蝶窦转移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晚期前列腺癌上斜坡及蝶窦转移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头颅核磁增强扫描下所示上斜坡及蝶窦部位的病灶系前列腺癌骨转移,术后病理支持该诊断.结论:前列腺癌具有嗜骨性的特点,晚期前列腺癌易发生中轴骨的转移,尤以骨盆和脊柱多见,前列腺癌首发、单发转移至上斜坡及蝶窦,而其余诸骨均未发生转移的病例少见.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新发可疑病灶,确定病灶系原发还是转移对指导临床治疗尤为重要,对于可切除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病理的一定要先通过病理予以明确.

    作者:王玉婷;赵化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水中TB-AB、ADA和sCD44v6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4v6(sCD44v6)、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结核抗体(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tibody,TB- AB)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48份结核性腹水、39份恶性腹水,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速率法及胶体金标法检测腹水sCD44v6、ADA及TB- AB水平.结果:恶性腹水组sCD44v6水平为(102.2±30.6)ng/ml,明显高于结核性腹水组(43.5±15.3)ng/ml(P< 0.01 );结核性腹水组ADA水平为(55.3±22.4)U/L,明显高 于恶性腹水组(21.6±12.7)U/L(P<0.01).结核患者血清ADA水平为(44.5±17.1)U/L,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DA水平(25.6±13.8)U/L(P<0.01).以60.5ng/ml为阳性 界值,sCD44v6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7.5%.以45U/L为阳性界值,ADA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度为83.3 %、特异度为87.2%.以腹水/血清ADA比值>1.0为阳性界值,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92.3%.TB-AB诊断结核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4%及87.2%,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5.1%.TB-AB、ADA及 P-ADA/S-ADA 联合检测,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8%、94.9%.结论:TB-AB、ADA和sCD44v6对于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孙翠芬;杨静华;董晓瑜;冯莉;李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Notch3沉默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Notch 3受体特异性沉默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影响.方法:运用survivin启动子介导的RNA干涉方法特异性地封闭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SupT1中Notch 3基因的表达.结果:survivin启动子介导的RNA干涉系统能特异而高效封闭肿瘤细胞内源Notch 3基因的表达,Notch 3基因表达的下调能够使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凋亡明显增加.结论:Notch 3基因沉默可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及靶向性治疗探索了一种新策略.

    作者:项捷;欧阳永日;崔颖;林芳;任继鸿;龙敏;陈曦;卫军霞;张惠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