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红;韩东亮
目的:利用 RNA 干扰技术沉默人胰腺癌细胞株 PANC -1中 CD44的表达,观察其对肿瘤侵袭性的抑制效果。方法:设计合成有效地干扰 CD44的 shRNA 序列。结果: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发现,胰腺癌细胞株转染干扰 CD44的 shRNA 序列后,其相关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明显受抑制。Western Blot 发现随着 CD44的下调,AKT 被逐渐上调,而 p -ERK、p -AKT 却被逐渐下调。结论:靶向 CD44的 shRNA 技术可有效降低人胰腺癌细胞株 PANC -1的侵袭能力,可能的机制与影响其下游的 p -AKT、p -ERK 表达有关。针对 CD44的 RNA 干扰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小平;张晓伟;郭伟剑;郑磊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构建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的细胞模型。方法:将 ADRB1 cDNA 克隆片段和慢病毒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 GFP 流式分选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证明,ADRB1过表达组的 ADR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 mock 组。结论:基于3T3-L1细胞株的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为研究 ADRB1在肿瘤恶病质脂肪消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冬兴;钟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已在多种癌细胞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 MKN -45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ABZ 处理人胃癌 MKN -45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 MKN -45细胞中 E -cadherin 和 MMP -9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 VEGF 分泌水平。结果:阿苯达唑作用于人胃癌细胞 MKN -45后,细胞划痕愈合的程度及 Transwell 穿膜细胞数随浓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0.25、0.5μmol/L ABZ 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率(F =39.311,P <0.01),减少迁移细胞数(F =11.331,P <0.01)及侵袭细胞数(F =7.671,P <0.01);经ABZ 处理的 MKN -45细胞 E -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 MMP -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VEGF 分泌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苯达唑可能通过上调 E -cadherin 及下调 MMP -9表达水平来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能抑制胃癌细胞 VEGF 的分泌。
作者:张玄;赵晶;高向阳;高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中国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共210例,按月经初潮年龄分为≤13岁组和>13岁组,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差异。结果:月经初潮年龄越早(≤13岁),腋窝淋巴结转移几率越高,同时肿瘤分期越晚(P <0.05);初潮年龄越早,非 Luminal 型出现的比例越高(P <0.05)。结论:月经初潮越早,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越高并且多呈现出非 Luminal 型的分子表型。
作者:孙刚;王珂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 IMT 患者超声图像,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71岁,平均年龄47.1岁。病程1个月~13年。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有无转移等特点。结果:位于腹腔2例,盆腔2例,前臂、腹股沟、臀部各1例。3例瘤体大径>5cm,4例瘤体大径<3cm。5例瘤体形态规整,2例瘤体形态不规整。6例瘤体边界清楚,1例瘤体边界不清楚。5例瘤体为低回声,2例为囊实混合回声。2例瘤体血流信号不丰富,5例血流信号丰富。7例 IMT 均未发现转移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Vimentin、SMA、MSA、Desmin,其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00%、47.6%。结论: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 IMT 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及其有无转移等,但超声图的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张贵祥;朱莉萍;张平丽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 BP1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 RLC -310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质粒 pEGFP -N1-BP1转染入 RLC -310细胞系,用 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检测 BP1 mRNA 与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 MTT、平板克隆实验及 Transwell 实验检测 pEGFP -N1-BP1对 RLC-310细胞的作用。结果:转染了 pEGFP -N1-BP1的 RLC -310细胞中 BP1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转染组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 <0.05),克隆能力及迁移能力增强(P <0.05)。结论:BP1基因能够增强 RLC -310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
作者:帖鹏;杜双宽;任伟;段万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IP 板与自制十字板合用,采用三次曝光照相技术拍摄射野证实片,用于后颈电子线补量照射范围的确定。方法:将自制十字补板和 IP 板放置在相应位置,分三次曝光拍摄射野证实片,确定电子线后颈量的照射范围,然后在模拟机下同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评价照射范围是否符合治疗要求。结果:8例需要后颈电子线补量的病人使用三次曝光方法拍摄射野证实片,经模拟定位机同治疗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证实,经主管医生确认电子线后颈补量照射野范围均符合治疗要求,PTW 2D -ARRAY729矩阵验证剂量误差符合要求。结论:采用三次曝光技术确定电子线照射野的方法,可用于鼻咽癌及其他口咽部肿瘤治疗时对后颈电子线补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作者:谷晓华;杨留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 IIb -IIIb 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 CBCT 扫描图像,与计划 CT 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 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 CBCT 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 CBCT 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作者:刘艳;佐合拉古丽·木塔力甫;张洁;涂剑楠;金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比较真空垫和热塑体网两种定位技术的复位通过率,讨论两种定位技术的特点和适应性。方法:各组选择20例病人,在疗程中期和定位时的中心点层面 CT 图像上,比较两组病人的中心点在 z 方向(头脚方向)的误差Δz 和 y 方向(前后方向)的误差Δy,以同时满足Δz≤5mm 和Δy≤3mm 为复位通过,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总通过率。以体质指数(BMI)是否大于25为界,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通过率。结果:真空垫组和热塑体网组的总通过率分别为60%和80%,BMI <25和 BMI≥25的真空垫组复位通过率为40%和20%,热塑体网组为80%和0。结论:热塑体网定位技术更适用于体型适中,放疗方案趋向于根治性放疗的病人。真空垫定位技术适用于体型较胖,布野方案为单野或者其他简单布野方式的病人。
作者:杨庆龙;孙小杨;杨波;庞皓文;吴敬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 Wnt/β-catenin 抑制剂 IWP -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Hep3B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终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μmol/L 的 IWP -2作用于人肝癌Hep3B 细胞,采用 CCK -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 RT-PCR 法检测 Cyclin D1和 survivin mRNA 表达的变化。结果:20~320μmol/L 的 IWP -2对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 IWP -2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FCM检测结果显示,IWP -2(20~320μmol/L)能够导致 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 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 IWP -2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WP -2可引起 caspase -3和 caspase -7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可下调肝癌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IWP -2可抑制 Hep3B 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Cyclin D1和 survivin 的表达有关。
作者:时汀;张建淮;许刚;徐建波;祁付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 ASAⅠ-Ⅲ级的喉气管狭窄择期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A 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B 组),每组24例。A 组:快速麻醉诱导后置入双管型喉罩,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待气管切开后台上置入气管导管,拔除喉罩,通过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后继续手术。B组: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继续手术。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即刻(T1)、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10min(T2)和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30min(T3)的 MAP、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气管切开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所需时间、误吸和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4)、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5)、喉气管裂开成形术术毕即刻(T6)和术后30min(T7)4个时点的应激激素水平。结果:B 组患者在 T1时点的 MAP、HR 明显高于 T0时点(P <0.01),T2、T3时点与 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与 A 组比较,T1时点的 MAP、HR 明显升高(P <0.01)。与 B 组病人相比,A 组病人气管切开术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时间缩短,未发生误吸及气管痉挛,不良事件少(P <0.05)。B 组自插管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 <0.05),A 组在手术结束时血糖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组在 T6和 T7时点的血糖上升明显高于 A 组(P <0.05)。两组血皮质醇在 T6时点均高于 T4时点(P <0.05);T7时点的血皮质醇 A 组下降,而 B 组继续上升,B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局部麻醉下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通气相比,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喉气管裂开成形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同时能保证有效地通气,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苏小花;孙绪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对比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1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镜组78例,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开放组236例,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使用止痛药物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2.0±23.5)min,长于开放组(57.7±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3.9±7.6)ml 低于开放组(33.9±1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第一天出血量(22.3±8.7)ml 少于开放组(36.0±1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0.9)天和(3.6±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小于开放组;腔镜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无差异且均较低,术后随访半年,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复发。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和颈部无疤痕等优势。
作者:张轶;李正凯;李洪涛;韩晓鹏;苏琳;刘宏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id leukemia,CLL)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 CD45/SSC 双参数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高原地区26例 CLL 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26例患者中 CD5、CD19、CD22、CD20、CD23、HLA -DR、CD11c、CD10、κ轻链、λ轻链的阳性率分别是96.2%、92.3%、96.2%、96.2%、88.5%、92.3%、57.7%、15.4%、100%、100%,而 CD34、CD38、FMC7以及 T 细胞相关抗原CD3、CD4、CD8检测呈阴性。结论:与典型的 CLL 免疫表型特征相比,CD22高阳性率,CD11c 和 CD10的伴随表达,以及κ轻链和λ轻链同时双阳性表达有可能是高海拔地区 CLL 的重要免疫表型特征。本研究可为高海拔地区 CLL 免疫表型分析提供参考和鉴别诊断依据。
作者:乔静巧;何苗;欧剑锋;吴涛;白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扶正抑癌方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中药治疗:扶正抑癌方辨证加减内服,每天1剂,30天为1个疗程。化疗: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顺铂20~30mg/m2,第1~3天,外周静脉滴注,21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近期疗效、临床证候变化、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瘤体稳定率8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2%(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71.42%)与对照组(3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卡氏评分总有效率分别为67.85%、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指标 CD3+、CD4+、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活性、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NK、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扶正抑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米成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32 P 胶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甲状腺囊腺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确诊的甲状腺囊腺瘤患者112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2 P 胶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56例,32 P胶体治疗组56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微粒体(TM)及血常规。用超声及甲状腺显像测量囊腺瘤大小。用药1个疗程之后,经医学影像检测未发现瘤体,则判定治愈;经医学影像检测发现囊腺瘤直径缩小超过1/2,则判定有效;经医学影像检测发现囊腺瘤缩小不到治疗前1/2或无变化,则判定无效。结果:两组的治疗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及血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穿刺液未检出癌细胞。治愈病例随访2年未复发。结论:32 P 胶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甲状腺囊腺瘤安全且无创,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可避免手术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志红;韩东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增强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细胞毒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以5-FU 联合或不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Lipofectmin 2000转染 AKT 质粒;RT -PCR 法检测 AKT、MDR -1核酸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 AKT、p -AKT、MDR -1蛋白表达。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强5-FU 对 HT -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单用5-FU 与5-FU 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分别为(50.12±5.96)%和(78.00±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甲双胍可以在核酸及蛋白的水平上下调 AKT、p -AKT 及 MDR -1水平;过表达 AKT 单独5-FU 处理较空白质粒组凋亡率降低(19.72±2.23)%,过表达联合用药组凋亡率较空白质粒组降低(20.30±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调节 AKT/MDR -1增强人结肠癌细胞 HT -29对5-FU 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孙英明;谢敏;孙丽娟;朱国方;王若雨;刘庆平;秦建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104例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疗效上,总有效率为70.19%,进展为29.81%;在预后进展患者中,临床分期、IPI 评分、GCB、LDH、Ki -67是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进展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高危影响因素(P 均<0.05),而和性别、结外侵犯、bcl -2、bcl -6、B 症状、ECOG 评分无关(P >0.05)。结论:影响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密切相关,应重视患者实际情况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佳;刘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89例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 A 组(肾功能正常)57例,B 组(肾功能损害)32例,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 Hgb、血 Ca、血 P、血 URIC、血清β2-MG、尿本周氏蛋白、轻链类型、感染以及肾毒性药物九个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上述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八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血 Ca、轻链类型以及 Hgb 三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P <0.05)。结论:肾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表现,高血钙、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类型以及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相关性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俸桃;黄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