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11964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26例发生献血反应分析比较.结果本调查中18~25周岁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为3.16%,26~40周岁的反应率为1.11%,41~55周岁的反应率为1.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有关,应重视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年龄因素.
作者:杨琼芳;胡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寻硅藻土、珍珠岩细菌内毒素含量的简便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细菌内毒素限量检测法测定生产用主要原辅材料硅藻土、珍珠岩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同时分别考察样品的前处理、干扰试验,与定量检测结果也作相应比较.结果样品前处理采用60℃1h水浴或放置过夜相比较无差别;样品对方法无干扰;同时与定量法比较,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样品前处理可采用60℃1h水浴代替放置过夜,限量法可作为硅藻土、珍珠岩细菌内毒素含量检测的常规方法.
作者:邓洋国;姚登勇;黄亚平;叶琬;王建辉;倪永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 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吴胜楠;刘雪燕;易菁;周知远;黎子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74年Nurden和Caen发现血小板聚集障碍引起的的血小板无力症主要分子机制是膜缺失GPⅡb/Ⅲa,从而开展了GPⅡb/Ⅲa与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性研究,此后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等黏附蛋白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不可缺少的终共同途径,因此,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被认为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标志,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亦成为目前抗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作用靶标.在过去的30年中,国外研究机构对血小板GPⅡb/Ⅲ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笔者仅就其结构及激活机制的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任霞;王字玲;周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检测输注冰冻血小板的AL患者(A组79例)、输注新鲜血小板的AL患者(B组51例),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率(P-LCR)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4.51±4.50)×109/L、(4.47±4.45)×109/L,输注后为(35.12±9.75)×109/L、(33.74±10.10)×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PDW、P-LCR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鲜平;魏绪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测定值的关系,寻找能基本准确测定Hct的较低的相对离心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相对离心力离心5min,测定标准配制红细胞32种浓度(15%~40%,45%、50%、55%、60%、65%及70%)血液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1502和845g时所测定Hct与相对离心力13600g时所测定Hct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5,P<0.01),前者所获得的结果与13600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麻醉中测定Hct可以采用较低的相对离心力(1502g)替代现行的较高的相对离心力(13600g).
作者:李晓霞;张兰;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回收和回输自体血是节约用血的重要措施.回收自体血有两种方法:①简单的回收系统它是术中和术后古老、简单的自体血回输方法,包括心胸和整形外科术野和术后引流血的吸引收集,经过简单过滤(<170μm滤器、抗凝剂(枸橼酸)与血之比1:7),然后再经40μm滤器回输给患者.这种方法称为未处理自体血回输(Autotransfusion of unprocessed blood,AUB).②洗血细胞机系统是将术野血或引流血经离心、清洗加工为洗涤红细胞,然后回输给患者.AUB是否安全有效?它有何优缺点、是否值得推广?
作者:邓硕曾;汪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隔而成,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生理功能与血小板细胞膜、贮存颗粒和骨架蛋白的生化组成密切相关.
作者:张玉华;周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对18名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设对照组18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缩短了治疗周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有效控制了患者的病情,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恢复较快,降低了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作者:马红丽;孙先玲;毕业;张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血站集中化管理模式,笔者在调研国外情况的基础上,从我国常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和血站室间质评等实际出发,对血液安全与血站集中化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沈武;王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HLA,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定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短臂区域6p21.3,包括220多个基因,大小4Mb左右.其中许多基因编码免疫系统蛋白质,包括那些控制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反应的蛋白质.HLA命名所包括的基因,是涉及呈递抗原给T细胞的基因,或与它们相关的功能缺陷基因.HLA系统的核心由21个高度多态的HLA基因组成,它们影响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的疗效,一些等位基因还与感染性疾病的进程有关,一些则是广泛范围内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原因[1~2].
作者:孙继丽;张工梁;陈仁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中规定献血者在献血时要检查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含量,要求男性≥120g/L;女性≥110g/L.检测Hb含量的方法有硫酸铜比重法或比色法(氰化高铁法或联苯胺法).虽然比色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由于需要仪器设备,在流动采血环境中使用不便,因此,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在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时均使用硫酸铜比重法.硫酸铜比重法简单、快速,但是,存在自行配制误差较大、携带不方便、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等缺点.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献血者体检测定Hb含量的Hb检测卡.
作者:张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这对无偿献血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心理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空腹、晕针及晕血史、献血室环境、采血时间长短等有关.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影响因素,降低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当外界气温>30℃时,流动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探讨如下.
作者:曹晓娜;李文新;武宪政;单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血站实验室ELISA试验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块96人份HBsAg酶标板等分3组,分别加入1ng/ml HBsAg质控血清,试验的孵育时分别放入水浴箱、孵育箱,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孵育;另外使用温控器做3种孵育设备的升温曲线图.结果水浴箱、孵育箱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之间的孵育效果一致.结论目前血站使用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孵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曹庆宏;刘素珍;朱广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期,一些血站反映无偿献血返还经费逐年增加,对血站非营利单位的财政管理带来压力.为此,笔者于2004年6月,选取20家规模不同的血站对该问题进行书面表格式专项征询意见和调研,其目的是了解各有关单位用血返还政策和基本数据,分析研究返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未来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新的用血返还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艺;单藕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治疗性血浆置换术(TPE)是采用血细胞分离机等方法去除患者含有致病因子的血浆,以达到缓解或减轻的目的.TPE广泛运用于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等临床治疗[1].笔者在给1名重症肌无力患者做TPE过程中,患者出现症状加重,发生肌无力危象,报告如下.
作者:傅强;李翠萍;陈津;仲伟云;周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找出分布特征,预计不同型别的患者找到相同供者的可能性.方法用方根法、四格表、2×2×2表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结果计算出AB单体型372种,>1%的25种,以A30-B13居多.ABDR单体型2753种,>0.5%的27种,以A30-B13DR7居多.与美国资料相比接近亚裔美国人,与台湾资料相比接近北方汉族人.结论根据ABDR单体型频率计算出的表型例数与实际查询结果大致相同.这说明计算出的单体型频率基本正确.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概貌反映出了天津脐血库的特征.
作者:杨丛林;梁晓岚;邱录贵;韩俊领;谢云富;闫凤英;韩忠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Rh缺失型在国内极少见,本院收治1名高黄胆患儿,准备对其换血治疗时,对其母亲检测Rh时,发现其母亲为Rh缺失型(-D-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根水;童小燕;李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干(祖)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造血干(祖)细胞输注是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术中的重要一环,其输注液中除含有造血干(祖)细胞外,还有各类造血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增殖细胞和成熟血细胞.从这一概念来说,造血干(祖)细胞液的输注实际上是受者接受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输血.因此,所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在造血干(祖)细胞液输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此外,部分人的造血干(祖)细胞液需要冷冻保存,而冷冻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为此,笔者就造血干(祖)细胞液在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概述,供参考.
作者: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为建立适合本群体的正确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筛选RhD阴性献血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确定其中RhDel,并采用PCR-SSP技术分析其RHD基因存在情况,对存在全部外显子的个体进一步检测RHD内含子2、10和RHDψ假基因.结果筛选获得的106名RhD阴性个体中,31例(29.25%)为RhDel,存在完整RHD基因;剩下75例中,67例(63.21%)完全缺失RHD基因,8例缺失部分RHD基因;存在全部外显子的31例RhDel个体均存在RHD内含子2、10而无RHDψ基因.另外,在1例ccdEe样本中检测到外显子1、3、4、6、7、9及10,仅缺少外显子5.结论海南汉族RhD阴性群体中存在高比率的RhDel,且所有RhDel样本均可检测到全部的RHD基因外显子;海南汉族真实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呈多态性,缺失部分RHD基因的个体均未检测到RHD外显子5,提示对本群体而言,特异性扩增外显子5在RHD基因定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健忠;杨向萍;蔡于旭;唐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