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星;陈硕;单涛;陈熹;吴涛;杨屹;李顺乐
化疗不仅限于细胞毒性作用,也能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化疗通过释放肿瘤细胞抗原、调节T细胞功能、重构免疫微环境和减少免疫抑制细胞等机制激活免疫反应,临床研究支持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抗肿瘤效果.系统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可能成为二代肿瘤化疗的标准模式.本文对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模式作一综述.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睾丸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通过1例左半结肠癌左侧睾丸转移的报道,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30岁年轻男性,左半结肠低分化腺癌根治性术后1年余出现左侧睾丸肿胀坠痛,后经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免疫组化证实为大肠来源.结论:结直肠癌睾丸转移报道罕见,临床表现一般为睾丸肿胀或鞘膜积液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放化疗,必要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等.结直肠癌睾丸转移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12个月.
作者:解彤彤;胡静;杨觅;李丽;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microRNA-381(miR-381)的表达及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381的表达水平.应用卡方检验分析miR-38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总生存率分析,并进行对数秩检验;通过Cox回归模型对miR-381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381的表达下调(P<0.05),并且其低表达与TNMⅢ-Ⅳ期(P=0.013)及淋巴结转移(P=0.004)显著相关.另外,我们发现胃癌患者中低miR-381表达水平的总体生存率低于其高表达水平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miR-381和组织学类型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08,P=0.025).结论:miR-381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一个新的胃癌治疗的候选靶点.
作者:王丽;田美娟;张佳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启动子(-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医学数据库,对2017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3 296例,对照组4 362例.从总体效应量分析,除隐性基因模型外,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5,95% CI:1.09~1.43,P=0.00;GG/AG vs AA,OR=1.25,95%CI:1.12~1.39,P=0.00;GG vs AA,OR=1.42,95%CI:1.03~1.94,P=0.03;AG vs AA,OR=1.21,95%CI:1.07~1.35,P=0.00).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食管鳞癌的易感性有关,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提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亚洲人群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结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有关,G等位基因增加了食管鳞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陈欢;张祎;蔡小旭;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的胃恶性肿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1∶1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治疗组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炎症指标、免疫指标和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白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是治疗组治疗后的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后伤口感染和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早期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和营养状态,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魏海龙;林振海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未予化疗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齐全的原发性结肠癌病例80例,分别取其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的表达.比较PD-L1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PD-L1表达与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癌组织标本中,22例(27.5%)高表达PD-L1,24例(30.0%)中度表达PD-L1,34例(42.5%)弱表达或无PD-L1染色.癌旁和正常组织中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例(11.3%)和5例(6.3%).PD-L1的表达与TNM分期(P =0.009)、淋巴结转移(P=0.000)、远处转移(P=0.014)呈正相关.PD-L1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和肿瘤大小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变量分析显示:TNM分期晚、分化程度低、淋巴结或远处转移、PD-L1表达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L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存密切相关.
作者:雷星;陈硕;单涛;陈熹;吴涛;杨屹;李顺乐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热疗作为内科常规治疗肿瘤的辅助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众多研究结果的支持.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热疗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关于热疗增强机体抗肿瘤作用的免疫机制了解有限,阻碍了热疗像放化疗一样常规应用于临床,而仅是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疗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的发展,热疗的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表明:热疗在分子水平上及细胞水平上可引起各类免疫细胞的活化,及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作者:齐宝宁;王小平;王希楠;车晓涛;杨鑫;强婷;邹佳盈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5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鼻咽癌患者624例,发生放射性脑病56例,发病率8.97% (56/624),中位潜伏期41个月(6~79个月).好发部位为双侧颞叶.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不同程度缓解,但易于反复,经多次住院,生活质量差.56例患者中50例完成随访,6例失访,36例存活,14例死亡.结论:放射性脑病的发生与肿瘤分期、放射剂量、二程放疗、照射野设计及放疗方式相关.动态MRI检查可早期诊断,但治疗效果欠佳,提前预防是防治放射性脑病的关键.
作者:龙亚兰;成浩;周琳翔;向娟娟;王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浆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7例肺癌患者、56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CEA、NSE、CYFRA21-1、FIB、D-D、PLT水平分别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各指标水平在高分期(Ⅲ/Ⅳ)组中均高于低分期(Ⅰ+Ⅱ)组(P<0.05),除了PLT水平在肺癌高分期(Ⅲ/Ⅳ)组与低分期(Ⅰ+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水平在Ⅳb期肺癌组中高于Ⅳa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与CYFRA21-1以及D-D分别与CEA、NSE、CYFRA21-1呈正相关;CEA对于肺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六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89.2%)和阴性预测值(64.6%)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832),均高于任一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和凝血功能变化对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以及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给予早期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桂学;吴卓;张磊;李冉华;徐宝宁;曾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式.方法:通过深入学习2例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组织形态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归纳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探讨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总结现有的治疗策略.结果:2例分别发生在48岁女性及62岁男性患者,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均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体积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单核或多核,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大片坏死,核分裂象约(2~3)个/50 HPF.在例1中,可见丰富纤薄的间质血管将肿瘤分隔成巢状,腺泡样结构;在例2中,肿瘤囊性变,呈多囊性结构,囊壁由肿瘤细胞构成,上皮样细胞间可见梭形细胞区域.2例肿瘤HMB45均局灶阳性,MelanA弥漫强阳性,TFE3蛋白表达均阴性.在例1中,肿瘤细胞不表达肌源性标记(SMA、Desmin均阴性);而在例2中,肿瘤的梭形细胞区域SMA和Desmin局灶阳性.结论: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属罕见疾病,需对该肿瘤加强学习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多予随访,但预后较差,分子靶向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趋势.
作者:张醇;陈春燕;胡瀚予;邢伟;徐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与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心脏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肉瘤均按照FNCLCC分级系统进行分级.结果:心脏肉瘤8例,年龄30~ 60岁(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1∶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部位:左心房4例,左心室1例,右心房1例,右房、右室及部分右室流出道1例,双侧心房l例.肿瘤直径从17 mm到93 mm.具体组织学类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3例,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平滑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各1例.所有肿瘤被分级为1级(2例)、2级(1例)、3级(5例).除2例失访外,其余6例均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4 ~ 84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其中2例低级别(1级)肿瘤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4例中、高级别(2、3级)肿瘤患者在术后4~ 30个月死亡.结论:心脏肉瘤罕见,其中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与血管肉瘤多见,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与肿瘤的分级有关,由于本组样本量少,无法做统计学分析,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判断两者有无统计学相关性.
作者:颜临丽;宋征;王映梅;李擒龙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吉非替尼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开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53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常规分割每次2 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量DT:60 Gy/30 f,同期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对照组24例,单纯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RR)62.07%,对照组有效率(RR)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个月,对照组中位PFS9个月,中位OS 18个月,两组间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3),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74、P=0.71).结论: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总生存期略长,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高岭;杨增强;李宁;徐志巧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对直肠癌近期疗效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进展期低中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采取术前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为单药卡培他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照射野,观察组采用改良野小靶区.比较两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清除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R[75.00% vs 68.18%]与DCR[95.45% vs 9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R率、清除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总发生率[36.36%、45.45%、27.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5.91%、72.73%、54.55%] (P <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次数[(2.65±0.53)次、(3.01±0.74)次、(2.36±0.60)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0.49)次、(3.43±0.79)次、(2.84 ±0.53)次](P<0.05).结论: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近期疗效,同时在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尚;姬安乐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中频交变微电流(ACIF)联合替莫唑胺(TMZ)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U251细胞分别暴露于ACIF组、TMZ组、联合组(ACIF+ TMZ)作用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死亡和细胞周期状态.结果:本实验将ACIF(50 kHz,150mA,30 min)作用U251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为(86.49±0.23)%(P<0.01),联合TMZ(IC50)干预后,细胞存活率为(33.28±1.67)%(P<0.01);ACIF联合TMZ能够增加细胞凋亡率,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ACIF对U251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TMZ联合应用时能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
作者:毛昀;谢青;张北山;路晓光;梁衡;陈辰;唐劲天;李利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患者的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组(20例)与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20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就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及随访1年生活质量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的平均年龄、TNM分期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生活质量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价结果表明,重建组在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建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生理状况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较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良好、外形美观、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冲;祝旭龙;马刚;韩炜;霍斌亮;张恩;曹伟;李建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分离人肾癌组织原代培养肾癌细胞及其传代能力,探讨建立理想的人肾癌细胞体外实验模型.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机械分散法及差速贴壁分离法、混合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分离法进行人肾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并从细胞形态学、表型、增殖生长曲线和细胞活力曲线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三种方法均可获得原代肾癌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可获得较多数量的肾癌细胞,采用混合酶消化加分步贴壁后培养情况好,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第4代后肿瘤细胞状态稳定,增殖活跃,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且与肾癌细胞系769-P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抗原表达.结论:采用混合酶消化加分步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肿瘤细胞,培养生长时间短,成功率高,适宜体外原代培养.
作者:吴迪;李妍;姜申易;孟凡东;隋承光;姜又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小檗胺对胃癌细胞(AGS和SGC-7901)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MTT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利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的生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癌细胞的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小檗胺(0~64 μg/ml)能够剂量依赖性以及时间依赖性的抑制AGS和SGC-7901细胞的增殖(P<0.05).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小檗胺(32μg/ml)能够抑制AGS和SGC-7901细胞的生长(P<0.05).流式细胞实验显示,小檗胺(32 μg/ml)同时能够促进AGS和SGC-7901细胞的凋亡(P<0.05),增殖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小檗胺(32μg/ml)能够增加AGS和SGC-7901细胞的cleaved caspase-3,cleavedcaspase-9以及Bax的蛋白水平,同时降低Bcl-2的蛋白水平(P<0.05).结论:小檗胺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周期以及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陈妮;和凡;赵梅;陈玲;韩鹏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及其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单双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仅采用吗啡治疗(阿片类),试验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钙通道阻滞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29.1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14.58%、总有效率72.92%,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优于治疗前,血清指标p物质、β-内啡肽、5-羟色胺均改善明显,且试验组各疼痛积分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吗啡治疗对比,联合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重度癌痛,改善患者疼痛,促进其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朱远旺;毛希宏;陶武团;牟东刚;毛勇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其联合应用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后对两种方法结合综合评估,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评估两种方法分别诊断及其联合应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符合率).结果: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3.53%、88.83%、87.12%及88.23%、91.06%、90.15%,而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效率更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29%、96.09%和95.8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判定均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二者综合考虑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更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莉;穆靓;韦爱华;南淑良;向红;郝睿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标准桃金娘油联合糜蛋白酶鼻腔冲洗治疗放射性鼻窦炎的有效性.方法:对于放射性鼻窦炎的分级采用3种评分方法,包含症状量表评分法(VAS)、内镜评分法(Lund-Kennedy)和CT评分(Lund -Mackey),在放疗前、放疗后12个月对放射性鼻窦炎的情况进行评分.通过随机对照实验验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随机分组采用数字表法进行.纳入研究的鼻腔鼻窦肿瘤患者共60例.标准桃金娘油联合糜蛋白酶鼻腔冲洗的患者进入实验组,单纯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的进入对照组.结果:标准桃金娘油联合糜蛋白酶组放疗后各项评分较放疗前升高不明显(P>0.05).说明实验组对放射性鼻窦炎的预防是有效的.而单纯生理盐水冲洗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即使用单纯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不能有效预防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结论:标准桃金娘油口服联合糜蛋白酶鼻腔冲洗较单纯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更能够有效预防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
作者:罗山泉;石梅;王建华;赵丽娜;许曼 刊期: 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