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辉;濮礼臣;金惠玲;田奉宸
我院美容室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痤疮24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于中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面颈部组织器官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采用国产硅橡胶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术,修复耳鼻和头面颈部软组织缺损. 结果:本组病例除一例因扩张囊外露导致扩张失败外,其余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 结论: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面颈部皮肤缺损,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法.
作者:朱光辉;濮礼臣;金惠玲;田奉宸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介绍全颜面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全颜面瘢痕切除后,充分利用面部美学理论实施组织器官复位与畸形矫正,大张厚中厚皮片分区移植. 结果:治疗此类患者9例,移植皮片均100%成活,受累器官畸形与缺损整复效果良好,容貌和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面部美学理论对于全颜面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整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毅;张鲜英;朱云;肖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过度修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病理基础是修复过程中,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修复细胞过度合成胶原(collagen)、纤维连接蛋白(fibonectin,FN)及糖蛋白(proteoglycans)等细胞外基质以及这些基质降解、塑形不足.是否产生增生性瘢痕以及其增生程度如何,取决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这一平衡是否被打破及其程度[1,2].本文将对增生性瘢痕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病理基础、以及有关的调节机理作一综述.
作者:刘建波;李荟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圆形及椭圆形创面临床常见,修复较其他创面显得困难.我们自1993年以来利用在缺损边缘切线上的易位皮瓣修复创面共63例病人.予以交流.
作者:吕建萍;王少华;王燕华;王维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增生性瘢痕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B和NS-FB)增殖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方法:利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HS-FB和NS-FB的PKA活性;使用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TGF-β1和cAMP、H7等刺激两种细胞后增殖能力的变化. 结果:NS-FB被TGF-β1刺激后PKA的活性短暂升高后很快恢复(30min内,但P>0.05),HS-FB则在30~60min降低(P<0.05),1h后恢复;HS-FB的PKA活性比NS-FB低(但P>0.05).TGF-β1能强烈刺激两种细胞增殖(30min后P<0.05),对HS-FB的刺激作用更强(刺激60min后P<0.05).cAMP可抑制两种细胞增殖(60min后P<0.05),H7有拟TGF-β1作用(30min后P<0.05),H7还可增强TGF-β1的刺激作用(30~60min后P<0.05). 结论:TGF-β1刺激后PKA的活性在两种细胞有不同的变化,提示两种细胞的cAMP/PKA信号通道存在一定的差异;TGF-β1刺激作用部分经PKA活性变化介导,但活化PKA通道可以逆转TGF-β1的作用.
作者:张选奋;鲁开化;李荟元;郭树忠;李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笔者用皮瓣修补方法对50例先天性单侧唇裂进行修复,体会如下.
作者:汪瑞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对已明确的眉部下垂为特征的病例,施行额颞上提矫正手术,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对27例确诊者行两侧颞顶部弧形切口的眉上提手术.使颞额部向外上方提拉. 结果:术后10天~14天的眉部平均高度:内眦部由18.4mm升至21.2mm,瞳孔中点由17.3mm升至23.7mm,外眦部由17.2mm升至29.4mm,所有病例经过顺利,效果满意. 结论:对以眉下垂为主要改变的睑皮肤松垂病例采用颞额上提矫正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洪志坚;廖欣翔;林梅;姜涛;陈一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黄褐斑的确效疗法,包括近期与远期效果. 方法:一天两次口服清浊丸、维生素C,外用亮肤素观察临床上62例轻重不同的黄褐斑的治疗情况. 结果:治愈率达96.5%,复发率3.5%,与对照组相比,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结论:清浊丸可做为黄褐斑的确效用药.
作者:陈卫兵;龚蒲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治疗颜面色痣减少复发的效果. 方法:用多功能治疗仪加石炭酸法治疗100例共150颗色痣. 结果:色痣经一次性治疗后美容效果好的135颗(90%). 结论:多功能治疗仪加石炭酸法治疗色痣具有美容效果好、复发率低的优点.
作者:金永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其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目前,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加压、放射、冷冻和药物及激素注射等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中医学对瘢痕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有一定的进展,是倍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作者:汤苏阳;蔡宝仁;黄高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待手术唇裂患儿呼吸道感染的时间分布规律,减少因呼吸道感染对手术治疗安排的影响. 方法:对近五年时间内134例两岁以下待手术患儿进行调查. 结果:唇裂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时间主要分布在住院后的第4~6天,采取有效措施后,呼吸道感染率大幅下降. 结论:呼吸道感染对唇裂手术的影响可以避免.
作者:蒙喜永;王晋煌;雷瑊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皮瓣受区床对缺血-再灌注皮瓣成活的影响,重视受区床的营养性作用. 方法:40只大鼠分成A组(皮瓣下不置硅胶膜)、B组(皮瓣下置硅胶膜后再缝合).阻断腹壁浅血管1h、6h、10h及完全切断腹壁浅血管,观测不同时段皮瓣温度及组织病理改变,7天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 结果:皮瓣温度、皮瓣成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阻断血管1hA、B组无明显差别,阻断6h、10h及完全切断血管两组间有显著差别.A组阻断10h与完全切断血管两组间皮瓣成活面积很相近.A组完全切断血管后真皮下组织见白细胞大量聚积. 结论:皮瓣受区床对缺血-再灌注皮瓣成活起营养作用.白细胞可损害这种营养性作用.
作者:曹景敏;鲁开化;郭树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对于更明显的、中等深度的面部皱纹,再上皮化技术或单纯外用药物已不能奏效,目前可选用软组织充填方法.
作者:郭树忠;张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将临床牙冠的色彩信息以数字化方式传递给技师,并进行数字化与常规视觉比色(VITA比色板)两种传递方法的色彩复现率对比研究. 方法:利用美能达CR-321色彩色差计(D65光源)以CIE-1976-L*a*b*色度系统测定50个单位上颌中切牙色度值,按照常规视觉比色及数字化传递两种方法分别制作金瓷修复体,对其色度值进行测色、计算并对比色彩复现率. 结果:信息数字化处理法的色彩复现率(60.0%)显著高于视觉比色法(38.0%)(P<0.01);平均色差值(2.58)显著低于视觉比色法(4.34)(P<0.01);国人前牙牙冠多为B、D色系(VITA). 结论:色差计测色及计算机处理数据可避免人眼视觉比色的主观性,并减少外界因素对选色的干扰,显著提高了临床金瓷修复体色彩复现率.
作者:王少海;姚月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分类定量检测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前胶原的方法. 方法:以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研究对象,用粘附式细胞仪(以下简称ACAS-570)分类量化比较细胞内前胶原蛋白. 结果:ACAS-570直观地显示及量化了细胞内前胶原蛋白,不同类型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前胶原蛋白存在着明显不同. 结论:ACAS-570免疫细胞化学分类定量检测胶原蛋白的方法,在瘢痕基础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东元;罗锦辉;高建华;朱金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各种良性皮肤赘生物及色素性病变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方法:用XH-超高频皮肤整形手术仪,可使皮肤病变组织产生完全气化及精细分层之特点治疗各种良性皮肤赘生物及色素性病变.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成功、效果良好. 结论:XH-超高频皮肤整形手术仪可治疗各种良性皮肤赘生物及色素性病变.
作者:赵新华;陈辉;张辉;王玉静;郑大雁;陈红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根治女性乳房的某些疾病时,如何保持其术后形态美的方法. 方法:采用乳腺摘除加胸大肌后间隙硅凝胶假体隆乳术治疗患者6例,7只患病乳房.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乳房外形、手感均满意. 结论:本法简便、安全,即可根除病变,又能维持术后乳房的良好外形,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美学要求.
作者:夏东胜;盛玉才;赵启明;吴律文;刘尊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眼睑松弛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16例患者量出须切除的上睑皮肤量.根据不同患者局部解剖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整复. 结果:16例术后既恢复了视野和视力,也获得了满意的美容效果.随访1年~3年疗效稳定. 结论:所用方法治疗眼睑松弛症效果确切可靠,合乎美容要求.
作者:李斌;王为农;姜如蓉;张臻 刊期: 2000年第06期
面部皮脂腺囊肿影响其面部的美观.自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切口牵拉旋转法治疗12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步祥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