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周胜华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氧化氮是在一氧化氮合酶催化下生成的.三种不同的一氧化氮合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各不相同,通过对一氧化氮合酶的干预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现就国内外在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邓次妮;沈潞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在血管发育及血管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很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内皮的活化)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其在骨化中研究得比较透彻,但其在血管钙化中作用比较复杂,研究也比较少,现就其目前的研究和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铭;周胜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严重威胁内科住院患者生命的常见、严重并发症.据统计,大约75%的住院患者的致命性肺栓塞发生在非手术科室[1].
作者:严晓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成纤维细胞作为心脏中数量多的细胞,传统观点认为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电生理过程中仅起电阻隔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与心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并通过缝隙连接在相隔心肌细胞间发挥电传导作用,现对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电生理方面新的发现作一综述
作者:胡建强;王胜强;曹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及螺旋电极操作手柄的问世,使右室流出道起搏成为可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右室流出道靠近房室结、希氏束部位,在此部位起搏心室激动和收缩顺序趋于正常,从而能明显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目前右室流出道起搏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且关于右室流出道解剖位点的确定,适宜患者群的筛选标准、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其长期效果及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现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杨文慧;郭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炎症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作为重要的促炎因子之一,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心力衰竭中的表达、致心力衰竭机制、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心力衰竭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彭彬;蒋学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陶四明;洪云飞;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静脉血栓栓塞等广泛领域低分子肝素正在逐步取代普通肝素成为主要主要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监测,近几年已成为争论的焦点.普通的抗凝治疗可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活化凝血时间(ACT)来监测.但APTT与ACT对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不敏感而不能用于其剂量的监测.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肥胖、妊娠妇女、婴幼儿等特殊的患者人群的抗栓治疗,低分子肝素给予固定剂量或按公斤体重调整剂量疗效均不可靠,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可提供有关低分子肝素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一些信息.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纳豆激酶是一种由纳豆菌产生的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与传统的一些溶栓剂相比,其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经口服后可迅速入血,纤溶活性强,作用时间长等优点.有望被开发为新一代的口服抗血栓药物.现就纳豆激酶的结构、理化性质、药理学作用及机理、分离纯化、活性测定方法以及开发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迟东升;阮新民;陈可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25-二羟维生素D3合成减少、肾脏对磷廓清不足、血钙失调、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病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特征,临床观察性研究证实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治疗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获益有关,并独立于甲状旁腺激素、血钙和磷,可能的解释是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有利影响.现就矿物质代谢紊乱、维生素D不足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相关处理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艳;刘勇;曾朝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主动脉夹层是常见的临床急重症之一,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现对其发生机制及诊治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黄冬;刘铭雅;李京波;魏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lα)是近来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在调节缺氧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关键性作用.它可调节表达多种靶基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对改善脑缺氧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恢复、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减少细胞凋亡等起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对HIF-lα及其靶基因的研究,可能为临床治疗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何晓敏;莫绪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冠心病研究的深入,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主要论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面的进展.
作者:许恩实;李玉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有多种因素可影响心力衰竭的预后,包括心理因素、胸痛、心律失常、肥胖、睡眠障碍以及夜间血压升高等因素,现对其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杨菊贤;卓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而成,同时伴随多种目前尚缺乏证据的其他代谢异常(如高尿酸血症和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这些异常也增加了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Ⅲ明确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基本的治疗原则.其中包括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应的药物治疗.现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其干预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陈方;刘群;惠汝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提供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将会减少血栓负荷和继发的远端微循环栓塞,有助于真正恢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目前国际上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以阿昔单抗居多,而替罗非班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少见,其应用价值尚不肯定.现将专门对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徐立;杨新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较为重要.而华法令是目前心房颤动抗凝较好的选择.因此现就华法令的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卢武红;木胡牙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一个以上药物以达到血压充分的控制,缬沙坦(val)联用双氢克尿噻(HCTZ)比单药val或HCTZ都使血压更显著的下降,并且耐受良好,比单用HCTZ更少低钾血症;val 160 mg/HCTZ 12.5 mg比络活喜10mg对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更持久平稳的控制,而无反射性交感激活,其不良事件和停药率均比络活喜显著低;在高危高血压患者val减少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起始剂量可使患者起始获得更多的血压下降并更快的达到血压目标.研究提示其在防护心血管、肾血管及脑血管事件上,具有超过降压效应以外的有益作用.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虽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风湿热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大大减少,但二尖瓣狭窄在世界范围内仍导致不容忽视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Vahanian A;Baumgartner H;Bax J;马章淳;林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血管内皮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参与出生后的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过程,提示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程军;胡厚源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