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嘉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新开发的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成为转复此类心律失常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首选,就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临床试验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林涛;木胡牙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20年来,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的观念、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和应用,使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临床事件和死亡率降低.但是心衰的治疗和心衰病人的管理,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临床问题.本文根据循证医学的新结果,对各期心衰病人的治疗选择作一全面述评,并对目前使用的一线药物和器械治疗逐类进行分析.
作者: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别嘌呤醇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高尿酸血症和慢性痛风,但是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别嘌呤醇还可以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对别嘌呤醇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
作者:王曾庚;吴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的功能,局部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无疑对心脏病的定位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应变率显像是在组织多普勒显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于判断心肌两点运动速度阶差,它能够评价心肌运动的收缩、舒张功能,除了能够评价心脏整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应用于评估心室局部功能,故它在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现综述了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胜;王邦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血管重塑机制复杂,细胞外基质重塑是其重要基础之一,与之相关的细胞外蛋白酶中,组织蛋白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组织蛋白酶在心血管重塑中的作用以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玉胜;鹿庆华;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其除有血管保护作用,尚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肯定结论.现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阻断或削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策略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临床试验和实践,这3类药物的适应证和应用要点都已基本明确.ACEI是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基石和首选药物,ARB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适应证为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使用时必须密切监测血钾和肌酐水平.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脑钠素是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神经激素.检测脑钠素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现就抗心力衰竭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胡宾;关瑞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肌组织微循环与心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现对正常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情况、心肌微灌注不良的定义、发生机制、评价方法、治疗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霞;刘宏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管钙化和动脉僵硬度升高使慢性血流透析(HD)患者心血管预后恶化,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以及血流动力学负荷变化均可改变动脉壁的功能和结构.慢性肾脏疾病(CKD)时心血管机制的关键成分--自主神经功能常常损害,透析所致低血压(IDH)应引起重视,近年已证实其能增加HD患者的死亡率.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对HD患者静息和生理应激下维持适当的心血管状态非常重要,BRS取决于血管壁的机械特性和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BRS是自主神经系统总体整合的混合标志.但有关HD患者动脉构造、功能和自主神经机制间关系的描述目前尚少见,本文对慢性HD患者血管钙化、动脉壁僵硬度和BRS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管芝;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力衰竭(HF)和心房颤动(Af)的患病率在美国高龄人群中明显上升,这两种病理情况均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而且一种病理的存在将导致另一种病理情况更易发生,尽管对这两种病理情况均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导,但两者共同存在时其预后目前尚不明确.近年发表的Af心律处理随访(AFFIRM)研究提示处理Af患者控制心率优于控制心律,但试验中仅26%患者射血分数(EF)<50%,而具有HF病史者仅23%,因此AFFIRM试验不符合探讨HF患者的要求.虽然左室功能不全时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增加致心律失常的危险,但是有关HF伴Af患者控制心律或控制心率的争议仍未解决.
作者:张莉;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众所周知,叶酸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或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引发内皮细胞损伤,而对血压调控有裨益.实验表明,补充叶酸能改善内皮功能.然而有关叶酸摄入与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尚不清楚.2项小样本试验表明,大剂量叶酸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本文就大剂量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关系进行长程调查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参与了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转录和表达、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抗原递呈和炎症过程.现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后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戴翠莲;罗开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它的发病机制很多,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激活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现就慢性心力衰竭与免疫学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玉国;孙祎;张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研究表明,钙超载及心肌僵硬度增加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围绕其病因和治疗靶点的研究渐成热点.目前已揭晓和尚在进行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将成为舒张性心力衰竭防治规范的依据.同时基础研究的进展亦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全新的思路和令人鼓舞的前景.
作者:朱悫;黄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高、病亡率高的心脏疾患.除药物治疗外,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左心辅助装置亦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现状,论述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国内应用状况;并对左心辅助装置的历史、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作了介绍.
作者:华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续上)4.4 体位的影响血压测量常采用坐位或卧位,但这两种位置有不同大小.广泛认为在坐位时测的舒张压比卧位时要高些[约5 mm Hg(1 mm Hg=0.133 3 kPa)],虽对收缩压较少一致意见.当在两个位置时,手臂位置均仔细调节至袖带在右心房的水平,收缩压据报告在卧位时要比直立位时高8 mm Hg.另外要考虑的是背和腿的位置.如果背未支撑,舒张压可能增加6mm Hg,双腿交叉可增加收缩压2~8 mm Hg.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在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的病人中,一部分是首次发生的AHF,大部分是慢性心衰失代偿,都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判断,紧急处理.目前已有数个关于慢性心衰的指南,而无AHF的指南.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玉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遗传能影响药物在体内不同水平上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现从多因子疾病的多态性,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效果以及4组候选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α-引导基因、盐敏感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和Gsα基因)的研究进展,通过确定其药物反应的遗传标记,对其遗传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选择更适合个体的抗高血压治疗,以达到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作者:陈宇;祝善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