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在冠脉损伤后重构及再狭窄中的作用

张力;朱建华

关键词: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 冠脉损伤, 血管重构, 再狭窄率,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新生内膜增生, 细胞外基质, 应用, 发病机制, 表型转化, 同作用, 冠心病, 治疗, 增殖, 术后, 迁移, 能力, 临床, 活性, 合成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术后3~6个月内的高再狭窄率(30%~50%)严重影响了其临床的有效应用.关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目前认为再狭窄可能是新生内膜增生和不利的血管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1].血管外膜过去被认为是无活性的,近来研究发现冠脉损伤后伴随有外膜的激活[2,3].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scular adventitial fibroblasts,VAF)具有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及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因而在促冠脉损伤后重构及再狭窄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转基因与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

    血管转基因对各种血管疾病治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基因治疗也是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RS)防治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血管具有的:(1)血管内膜表面积较大,转基因易于完成;(2)结构相对简单,各层细胞相对单一,可相对特异表达;(3)转基因在局部有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效应等特点,使血管成为转基因研究和应用的良好靶器官[1].本文将对血管转基因一般原则、方法、转基因作为RS研究及基因治疗工具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建平;何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大出血住院时停用华法林治疗的安全性及停药期限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细胞因子参与并介导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针对细胞因子的抗免疫治疗可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途径.

    作者:王江;祝善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5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TnT水平持续增高表明预后不良

    作者:王梅;刘凡;王秉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冠心病防治在调脂领域的某些进展与动向

    降脂疗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HD)的防治益处,已逐渐被公认.以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进行的里程碑性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及一级预防试验[1-5],无可争辩地证明降低血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脑卒中以及总死亡率.

    作者:徐成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3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在慢性心衰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楼剑;葛长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历史可上溯到1910年,Alixis Carrel设想可以通过降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的旁路吻合来治疗心绞痛.自1967年Favaloro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隐静脉旁路移植术至今,CABG已成为成人心脏外科常见的手术,并且趋向于高龄、高发病率、低心功能、多支病变以及再手术,这就需要更好的心肌保护,更高的手术技术和多种旁路血管的选择.

    作者:王敏敏;刘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钠素与心功能

    脑钠素(BNP)是继心钠素(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由于它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 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的因而得名[1],而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工具.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

    作者:王青;李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胆固醇处理的新指南

    过去10年中,在确定新的危险因子及精确描述与冠心病相关的传统危险因子的作用方面已有长足的进展,有关脂蛋白和脂代谢方面已有坚实的研究进展.观察研究已建立了在特殊亚群中血胆固醇和其它脂蛋白与冠心病的关联.

    作者:高友山;陈镜合;钱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肾上腺髓质素与肺动脉高压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日本宫崎大学北村等[1]在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人的ADM(hADM)由52个氨基酸组成,在第16和21胱氨酸之间有由二硫键形成的环状结构和C末端的酰胺结构,其主要活性片段是羧基端的(13~52)肽段,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以及胰淀粉样肽(amylin)有轻度同源性.

    作者:吴娜;傅增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β受体阻滞剂与心力衰竭

    1975年Waagstein等[1]首次对7例伴心动过速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用Practolol取得良好效果.此后关于β受体阻滞剂(Beta-Adrenergic ReceptorRlokade,BARB)简称β-阻滞剂(BB)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从生理、病理生理等方面对BB治疗心力衰竭的机理以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霞;王锡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4 老年人首发心肌梗死前一周出现心绞痛是否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红艳;吴友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的基因治疗

    多年来,高血压病的治疗一直依赖于药物,但现有的降压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严重的副作用迫使部分病人放弃治疗[1].由于高血压病为终生性疾病,有效的降压治疗必须每天服用降压药,这也使部分病人难以坚持治疗[1].而且据调查仅有20%~35%的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2].

    作者:胡咏梅;李法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期与恢复期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变化

    作者:沈定树;刘运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7 束枝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军;胡桃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β肾上腺素受体与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

    自从发现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即一氧化氮(NO)后,其生物学作用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研究表明:β肾上腺素受体(β-AR)激活与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L-Arg/NO)通路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这一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其病理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刘亚平;徐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10 应用新的机械吻合连接装置替代大隐静脉-冠状动脉移植术中的手工缝合术

    作者:史桂兰;王风华;李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12 肌酸激酶峰值早期出现通常不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再灌注后心肌被挽救的标志

    作者:唐彪;刘菊芳;何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008 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心衰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ATⅡ受体拮抗剂与ACEI在心脏重构、心力衰竭防治中的比较

    目前已证实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HF)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逆转心脏重构是防治HF的重要途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逆转心脏重构和防治HF的作用已被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在这方面的作用近期也逐步得到了肯定.本文就AngⅡ受体拮抗剂与ACEI在心脏重构、心力衰竭防治机制及结果的异同进行综述.

    作者:余国龙;梁小秋;谢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