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103例体会

高建武;曾维惠;张美芳;田燕;王希燕;马朵

关键词:真皮下血管网, 皮瓣法, 治疗, 腋臭, 患者, 手术疗法, 切口瘢痕, 精神压力, 制动, 社交, 疗效, 方法
摘要:腋臭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社交及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各异.传统的手术疗法具有制动期长、恢复慢、切口瘢痕明显等特点.近年来我们采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103例腋臭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前方牵引矫形治疗的29例前牙反牙A患者(5~8岁)作为治疗组的研究对象,通过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对这些患者在治疗前(T0)和治疗结束时(T1)状况的比较,及这些患者治疗结束时与同龄的、未采取任何正畸治疗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的状况比较,分析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的患者矫治后在前牙反(牙合)得到矫正的同时,T1期较T0期上颌骨有明显地长度增加、位置前移改变,下颌骨有明显的向后、向下旋转.②治疗组患者在T1期相对于未经矫治的同龄前牙反(牙合)患者,上颌骨有明显增长、前移的特点,下颌骨的生长方向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能起到改善面中部凹陷骨型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矫治方法.

    作者:徐静;曹军;杨其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耳郭再造术的现状

    耳作为颜面部一个重要的器官,具有鲜明的三维立体结构,其细微复杂的解剖结构又使全耳再造成为整形外科体表器官再造中困难、具挑战性的工作.

    作者:刘萍;刘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103例体会

    腋臭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社交及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各异.传统的手术疗法具有制动期长、恢复慢、切口瘢痕明显等特点.近年来我们采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103例腋臭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武;曾维惠;张美芳;田燕;王希燕;马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个性化树酯鼻模具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个性化树脂鼻模具在单侧唇裂系列治疗中鼻畸形修复术后的塑形及支撑作用.方法:使用阴模、阳模转换的方法制作出个性化,并具有方向性的树脂鼻模具.10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患者,年龄为10~12岁,在手术后持续配戴该模具3~6个月.对照组10例患者没有使用,或者使用传统鼻管.结果:使用个性化树脂鼻模具支撑的较没有使用或使用传统鼻管支撑的患者,无论在鼻外形还是通气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个性化树脂鼻模具对患侧鼻孔的塑形符合鼻部的生物力学原理.并通过长期、持续、温和、有方向性的外力来维持手术的预想效果和改善患侧鼻孔的通气功能.

    作者:季滢;范巨峰;赵刚;滕利;杨佩瑛;罗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助攻微螺钉种植体矫治先天缺牙所至中线偏斜一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某女,19岁,因左上颌侧牙齿缺失,上前牙间隙,上中线偏斜,要求正畸治疗.

    作者:张苗苗;冯冬菲;于智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重度烧伤后唇颌颈胸瘢痕挛缩粘连一期整治体会

    颈部瘢痕挛缩以烧伤后遗症常见,挛缩的瘢痕多数位于颈前区,头颈部运动受到严重影响,并影响语言吞咽功能,严重者造成唇颌颈胸粘连,影响呼吸,儿童病人可影响生长发育,使下颌骨前突,造成错颌,流涎,我院收治重度烧伤后,唇颌颈胸瘢痕挛缩6例,应用胸三角随意皮瓣修复,效果良好,特予报告.

    作者:张作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硝酸钾凝胶预防活髓牙夜间脱色治疗中牙过敏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硝酸钾凝胶在活髓牙夜间脱色(Nightguard Vital Bleaching,NGVB)中预防牙过敏症的效果.方法:经过筛选的60位变色牙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两组接受16%过氧化脲NGVB治疗.治疗组在每次NGVB前后均使用硝酸钾凝胶预防牙齿过敏.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的NGVB漂白治疗.用VITALESCENCE美学修复比色板比较牙齿漂白前后的色阶变化,评价漂白临床效果.通过两组患者填写牙齿敏感程度表,根据牙齿敏感程度自我评估打分来进行牙齿敏感程度评估.采用Loe-Silness牙龈指数及牙龈退缩评估来评价不同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牙周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轻,中,重度牙齿敏感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6.6%及66.6%的患者发生过牙齿敏感,两组问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活髓变色牙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色阶的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两组均显示,牙敏感程度越高,色阶提高越少.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牙齿敏感自我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1.36,2.2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有唇面釉质裂纹及牙龈退缩的患者发生牙齿敏感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唇面釉质裂纹及牙龈退缩的患者(P<0.01).两组的Loe-Silness牙龈指数及牙龈退缩评估均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牙周安全性.结论:在过氧化脲NGVB中应用硝酸钾凝胶不会影响美白效果及牙周健康,可以有效地预防牙齿敏感症的发生,大大减少及减轻牙齿敏感,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及美白效果,值得在NGVB治疗中推广.

    作者:王旭东;张月;于江波;陈淑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定位

    目的:通过改良的方法对面神经的额支进行体表定位,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适用的寻找面神经额支的方法.方法:对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测量在耳轮上点与外眦上点的连线上和耳屏上切迹点与外眦点的连线上,面神经的额支所经过的相对位置.结果:额支在耳轮上点-外眦上点的连线后段(3/10~4/5)±1/10的范围内跨过,在耳屏上切迹点-外眦点的连线后段(1/5-1/2)±1/9的范围内跨过.结论:面神经额支在两条标志线的特定区域跨过,手术中,切口应避开该危险区域.

    作者:洪丽;安高;范松青;张心宽;彭田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己烯雌酚对体外培养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的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外源性雌激素己烯雌酚(Dlaethylstilbestro,DES)对体外培养人正常黑素细胞的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情况.参考Nakajima M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己烯雌酚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结论:己烯雌酚能促进人黑素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对相关皮肤色素性疾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龚石;张晴;赵志国;刘巧;陈勇军;王爱民;杨先旭;陈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201例

    静脉畸形(传统称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1],因其部位特殊,手术治疗往往造成面部畸形,有一定的局限性,非手术疗法虽多,但疗效欠佳,且并发症多.

    作者:钟少波;廖天安;郑长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鼻唇部亚单位结构形态和美学原则,对32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通过恢复唇高、修复口轮匝肌、重建人中嵴、鼻槛及鼻畸形矫正等方法进行综合修复.结果:随访6月~2年,患侧唇的高度、长度与健侧一致,患侧鼻底宽度适中且有较好的丰满度,鼻翼外脚形态自然,患侧人中嵴较明显,红唇部形态自然、丰满.结论:亚单位原则应用指导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进行综合修复,可获得较为完美的鼻唇形态.

    作者:徐静;朱永云;李光早;张莉;高嵩;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熊竹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点阵CO2激光治疗植皮术后色素沉着

    植皮术是整形外科常见的手术,适用于各种较大面积瘢痕及肿瘤的治疗,但是植皮术后皮片常产生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尤其是暴露部位,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吴东辉;谭军;罗明灿;刘东平;李波;朱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瘢痕组织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作为填充材料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法一,去表皮瘢痕组织原位充填法23例,即去除瘢痕表皮,瘢痕主体组织原位保留,瘢痕两侧或周围皮肤带皮下脂肪跨越瘢痕组织缝合,主要用于凹陷性瘢痕的整复;方法二,瘢痕组织瓣转移充填法9例,即将去表皮的瘢痕组织瓣转移填充邻近组织缺损区.总共32例.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效果满意,2例基本满意,均未出现感染、破溃、移植物坏死等情况,所有伤口甲级愈合.结论:自体瘢痕组织作为一种填充材料,既避免了应用人工材料可能造成的排异和过敏反应,又可减少人工材料的费用,在整形美容外科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怡;牙祖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腹部、大腿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将抽吸出的自体颗粒脂肪经过提纯后超量30%均匀注射入面部及颈部标定的老化凹陷区域,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注射层次.结果:17例患者38个注射部位,脂肪移植量1~15ml(平均每个部位6.5ml).除4例患者6~12个月后重复注射外,其余均注射一次.随访时间6个月到4年,效果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面部老化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持久.结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手术方法.

    作者:石蕾;章庆国;谢洋春;全玉竹;冯越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内分泌功能与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

    2001年,Zuk等[1]首次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以来,学者们在研究其多分化潜能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内分泌功能.现就ADSCs的内分泌功能以及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折涛;胡大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红霉素软膏结合活肤泉水治疗口周皮炎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使用红霉素软膏结合活肤泉水治疗口周皮炎,在缓解本病临床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临床确诊口周皮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三组:红霉素治疗组: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每日2次;活肤泉水治疗组:患者每日间隔2h外用某活肤泉水并待其自然干燥;联合治疗组:给予红霉素软膏外用,每日2次,并间隔2h外用某活肤泉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7天,采用4分评分系统对临床症状(红斑、瘙痒、刺灼)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各组在缓解临床症状上的差别.结果:和红霉素软膏相比,活肤泉水能显著改善瘙痒和刺灼感.红霉素软膏在改善皮损红斑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在改善刺灼感方面和活肤泉水表现出一定的叠加效应.结论:本研究表明,红霉素软膏结合活肤泉水治疗口周皮炎的效果稳定,能显著改善患者面部不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齐显龙;刘岚;刘玲;郭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双刃宝石刀打孔法毛囊移植术行眉毛修复再造

    目的:探索应用双刃宝石刀打孔法毛囊移植术行眉毛修复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取近后发际区条形头皮,在医用放大镜下,分离出单株毛发移植物.运用双刃宝石刀在预先设计的眉毛种植区内打孔,再将筛选后的单株毛发植入孔洞内.结果:81例149只眉毛术后取得良好效果,经术后大于6个月时间随访56例,结果为I级92例,占61.7%;Ⅱ级49例,占32.9%;Ⅲ级8例,占5.4%;Ⅳ级无病例.随机抽样50只眉毛,平均成活率达98.1%.结论:双刃宝石刀打孔法毛囊移植术是修复再造眉毛缺失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宇飞;李桂海;江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复合纤维蛋白凝胶构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

    目的:应用异体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与纤维蛋白凝胶结合作为可注射性支架材料,进行体内构建良好可塑性和生物特性的组织工程化软骨.方法:制备普通家猪耳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与体外扩增的小型实验猪第二代软骨细胞结合,以纤维蛋白凝胶为支架材料,利用其可注射性回植于实验猪自体腹壁外侧皮下,8周后取财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测,并与不含微粒脱细胞软骨基质实验组相比较.结果:培养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细胞生长良好,具有分泌软骨基质功能,含微粒脱细胞软骨基质实验组表现出更佳的生物学性能.结论:将异体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与纤维蛋白凝胶结合,可以作为良好的可注射性复合支架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

    作者:潘柏林;李健宁;王萍;韩雪峰;李明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皮内美容缝合治疗瘢痕增生34例患者体会

    皮肤损伤愈合后,瘢痕仍继续增生,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有灼痛和搔痒感,遇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作者:申彬;马凤萍;范少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技术矫正骨性上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治疗上颌骨水平向发育过度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1999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82例上颌前突正颌外科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采用上颌前份节段性截骨术,必要时配合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进行治疗,部分患者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在本组病例中,82例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面型和咬合关系,深覆盖术前为9~16mm,术后变为2~3mm;深覆(牙合)术前11~15mm,术后为1-2mm;角SNA术前为84.2°-85.3°,术后为83.2°~84.0°;角ANB术前6°~9°,术后2°~3°;唇齿关系术前6~12mm,术后1~2mm.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经术后8-36月临床随访,复发3例.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技术是治疗骨性上颌前突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正畸可使治疗效果进一步完善,且能减小术后复发的几率.

    作者:张清彬;东耀峻;李祖兵;刘亚蕊;董福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