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艳艳;王燕;曾敏霞;李艺;胡兵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肺囊性病,主要是先天性肺囊腺瘤(CCAM)及隔离肺(P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常规产前筛查怀疑先天性肺囊性病的23胎行进一步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胎儿肺内病变的回声特征、血供情况,并定期进行超声复查,观察有无纵隔偏移、羊水量增多或腹腔积液等合并症及其他结构异常,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23胎于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肺囊性病,其中20胎为CCAM(20/23,86.96%),2胎为PS(2/23,8.70%),1胎为CCAM合并PS(1/23,4.35%).7胎(7/23,30.43%)发生纵隔移位,3胎(3/23,13.04%)出现羊水过多,另有1胎出现腹腔积液(1/23,4.35%).随访结果表明,9胎(9/23,39.13%)活产,其中5胎病变在产前出现自发性减小甚至消退;其余14胎引产(14/23,60.87%).结论 产前超声对于诊断胎儿肺囊性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廖慧芳;王冰;蔡爱露;王晓光;陈骊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PACS的独立的教学系统,便于不同层次学生方便地学习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使用放射科信息系统(RIS)服务器作为系统服务器,总体采用B/S架构,Microsoft SQL 2005作为数据库,以ASP.NET为基本开发技术.使用JavaScript+ DOM(文档对象模型)实现客户端的人机对话.软件构建完毕后,根据不同学习对象输入教学大纲、知识点和鉴别诊断知识点,并将PACS中的教学病例与知识点相关联.结果 系统成功建立,主要包括软件架构和教学内容两大部分.授权用户登录后可进入“学习应用”界面,包含“学习中心”和“在线测试”.学习中心包括:教学大纲、知识点(含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影像学等内容)、鉴别诊断要点、PACS中相关病例链接.在线测试则包含不同难度的题库,系统自动评判对错.管理员拥有“数据维护”和“系统管理”两大权限,可对教学相关的目录、大纲、教学资源、试题和试卷进行维护,也可管理用户身份和权限.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基于PACS的独立教学系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水平.
作者:杨学东;陈阳安;王继琛;叶锦棠;孙晓伟;秦乃姗;王霄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乔红艳;王锡明;段艳华;纪晓鹏;杨子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TTE联合双源CT观察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患者主动脉根部钙化的价值及钙化斑块对主动脉及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TTE联合双源CT观察20例HoFH患者主动脉根部是否存在钙化、管腔狭窄情况及钙化斑块是否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并测量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结果 经TTE联合双源CT检查,20例患者均有主动脉根部钙化,其中10例患者因钙化斑块引起主动脉管腔狭窄.主动脉根部钙化斑块累及冠状动脉开口者CFVR为1.72±0.32,低于未累及冠状动脉开口者(2.23±0.26,P<0.05).结论 TTE联合双源CT能准确评价HoFH患者主动脉根部钙化.
作者:张小杉;哈斯;杨娅;李治安;王绿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64层CTA显示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64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以VR、MIP及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共63支支气管动脉获得显示,右侧39支,左侧24支;支气管动脉正常起源34例,异常起源1例;4例有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共10支血管,1例存在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常见的支气管动脉类型为R1L1型(18/35).27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直径2~5 mm.结论 64层CTA支气管动脉成像可无创、直观显示支气管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作者:徐秋贞;王钟江;居胜红;吴旻;杨明;邓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正常中国汉族成人内囊体积的平均值范围以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年龄18~80岁,平均(44.7±14.5)岁,男、女各500名.采用1.5T MR扫描仪,应用3D体积分析软件手动逐层勾画内囊边界,自动测算出其体积.结果 男性左、右侧内囊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2863.49±395.54)mm3、(2744.48±358.58)mm3;女性分别为(2754.11±384.87)mm3、(2608.54±314.39)mm3.男性左、右侧内囊前肢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834.74±176.99)mm3、(814.38±171.46)mm3;女性分别为(809.15±163.08)mm3、(784.18±158.64)mm3.男性左、右侧内囊膝部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174.48± 23.19) mm3、(167.05±23.29)mm3;女性分别为(158.57±17.55)mm3、(150.29±16.67)mm3.男性左、右侧内囊后肢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1854.27±237.92)mm3、(1762.73±216.69)mm3;女性分别为(1786.39±240.78)mm3、(1675.28±183.76)mm3.左、右侧内囊体积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囊体积与性别有密切关系.
作者:秦媛;陈楠;王星;马帅;朱凯;王晓东;郭玉林;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扣带回体积与校正因素的关系,为扣带回结构提供标准化的测量方法.方法 对627名18~60岁中国正常成年志愿者行全脑MR容积扫描,应用3D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扣带回的体积,并分别以颅内容积(TIV)和脑体积(WBV)进行校正.对校正前、后的扣带回体积分别与TIV和WB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校正前和TIV、WBV校正后的扣带回体积:男性分别为(21.01±2.31)ml、(21.11±2.57)ml、(21.06±2.34)ml,女性分别为(19.72±2.31)ml、(19.79±2.28)ml、(19.74±2.04)ml;左侧分别为(9.71±1.54)ml、(9.77±1.61)ml、(9.75±1.54)ml,右侧分别为(10.64±1.58)ml、(10.69±1.53)ml、(10.67±1.45) ml.校正前的扣带回体积与TIV的相关性不强(男、女:r=0.225、0.385;左、右侧:r=0.229、0.366;P均<0.05),与WBV的相关性略高(男、女:r=0.329、0.473;左、右侧:r=0.381、0.419;P均<0.05);校正后的扣带回体积与TIV仍有相关性(男、女:r=-0.378、-0.379;左、右侧:r=-0.368、-0.300;P均<0.05),与WBV相关性降低(男、女:r=-0.297、-0.156;左、右侧:r=-0.285、-0.197;P均<0.05).结论 扣带回体积与TIV和WBV均有一定相关性;WBV校正效果优于TIV.
作者:张超;陈楠;王星;卓彦;陈霖;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对13例疑诊为下腔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P检查,通过Vitrea 4.0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VR、MIP及MPR重建.由1名医师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上方1 cm处的CT值,另2名医师采用9段分段法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对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下腔静脉CTP检查;CT值为(341.33±62.95)HU;13例共117个血管节段中,图像质量为优、良、中等、差的节段分别为64、29、16、8个.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下腔静脉的结构、病变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结论 直接法下腔静脉CTP用以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传臣;张兆琪;赵轶轲;陆东旭;晏子旭;王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7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阴囊增大,逐渐增至如鸭蛋大.查体:阴囊未见红肿及皮肤破溃;左睾丸较对侧睾丸增大,质地硬,沉重感明显,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透光试验阴性;对侧睾丸、双侧附睾及输精管未触及明显异常.无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心脏损害等症状.CT:左侧睾丸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尚清,其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中心可见低密度区;右侧睾丸形态大小未见异常.超声:左阴囊内实质团块回声(图1),约3.27 cm×3.41 cm,其内回声不均匀,CDFI可见较丰富彩色血流,与正常睾丸组织回声呈重叠样改变(图2),正常睾丸组织显示不全,双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作者:方毅;王学梅;董鲜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IOTEE)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异常情况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异常情况患者,对IOTEE在诊断及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异常情况中的作用进行评估及分析.结果 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异常并发症的患者中,IOTEE检出瓣周漏23例(23/45,51.11%),卡瓣4例(4/45,8.89%),室壁运动异常6例(6/45,13.33%),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6/45,13.33%),人工瓣膜狭窄4例(4/45,8.89%),升主动脉与胸骨粘连2例(2/45,4.44%),均经手术证实.结论 IOTEE可检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人工瓣膜卡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异常情况,帮助术者正确判断并及时处理.
作者:王燕;吕秀章;王浩;李建蓉;孟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Gd-DTPA微球制成Gd-PLGA,观察其弛豫性能、体外释放规律,为构建靶向MR分子探针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水/油/水)制备Gd-PLG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d-DTPA含量,以离心法测量Gd-PLGA微球包封率.采用MR扫描仪测定T1,计算Gd-PLGA微球的弛预率(R1);在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双蒸水环境下(双蒸水组)模拟Gd-PLGA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出Gd-PLGA,被包裹的Gd-DTPA为15.00 mg,包封率为31.99%,包裹后R1弛豫性能下降(P=0.008).体外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微球在双蒸水环境释放量多于PBS,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组间单位时间累计释放曲线形态相似.结论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出Gd-PLGA,Gd-DTPA被PLGA包裹后R1下降,释放规律与其他PLGA微球体系相似.
作者:鄢雄;郭大静;余聪;王志刚;敖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5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为右侧大腿及右侧上臂皮下无痛性肿块.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结论 Kimura's病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
作者:韦力;梁前晖;周军;王莹;周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量1000名中国健康成人丘脑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丘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从全国不同地区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按年龄分为5组:18~30、31~40、41~50、51~60、61~80岁组,每组200名,男、女各半.采用1.5T MR采集图像,应用Aquariusws软件手动逐层勾画出丘脑边界,软件自动测算出其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年龄段之间丘脑体积的差异.结果 18~30、31~40、41~50、51~60、61~80岁组右侧丘脑体积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069.38±531.90)mm3、(5894.67±538.93)mm3、(5357.43±479.97)mm3、(5396.08±445.58)mm3、(4791.44±558.15)mm3,左侧丘脑体积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179.82±534.29)mm3、(6046.97±561.83)mm3、(5425.67±470.90)mm3、(5551.65±526.47)mm3、(4866.00±551.73)mm3.分别比较各年龄组间左侧和右侧丘脑体积,除18~30岁与31~40岁、41~50岁与51~60岁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右侧丘脑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63、-0.65,P<0.05).结论 丘脑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即随着年龄增大,丘脑体积逐渐减小.
作者:马帅;陈楠;秦媛;王星;卓彦;陈霖;郭玉林;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估血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探讨其空腹血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数转换值(HOMA-IR)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其中IGR 57例(IGR组),45例糖耐量正常(NGT组).使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分别获得两组患者颈动脉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其与血糖、HOMA-IR的相关性.结果 与NGT组相比,IGR组颈总动脉弹性已发生改变,β、PWVβ增高,CD降低,而IMT无明显改变.IGR组的CD、β、PWVβ均与空腹血糖、负荷后血糖、HOMA-IR呈正相关.结论 糖代谢异常早期已存在动脉弹性参数异常,并与血糖及HOMA-IR相关,表明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为早期诊断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动脉病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栾艳艳;王燕;曾敏霞;李艺;胡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孕1产0,孕30+1周,外院超声检查发现双活胎,右胎儿腹腔大量积液,羊水量偏多,左胎儿羊水过少,转诊至我院.超声:宫内见双胎.其一位于宫腔左上方,臀位,双顶径67.2 mm、头围251.0 mm、腹围226.0 mm、股骨48.5 mm,估测胎儿综合孕周约26+6周,体质量约(983.1±147.5)g,胎心率140次/分,羊水大深度27 mm.另一胎儿头位,双顶径79.7 mm、头围277.0 mm、腹围307.0 mm、股骨54.0 mm,估测胎儿综合孕周约30+2周,体质量约(1952±292)g,胎儿右侧侧脑室后角宽度约10 mm;胎儿腹壁连线未见明显中断,皮下软组织增厚并可见宽约3.0 mm无回声带,腹腔内见大量无回声区,大深度约27.6 mm,内脏漂浮其中(图1、2);胎儿脐血管增粗,血流增快、明亮,胎心率132次/分;羊水大深度90 mm,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伟;朱亚;吴海燕;李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所得冠状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结果 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中,IR图像质量为优的血管段比例为83.18% (628/755),高于FBP重建图像(595/755,78.81%,P=0.030).FBP重建与IR图像强化水平(CT值)分别为(311.49±63.76) HU、(310.57±64.45) HU(P=0.280),图像噪声分别为(19.58±3.47) HU、(13.11±3.06) HU(P<0.001),SNR分别为16.27±3.89、24.48±5.73(P<0.001),CNR分别为20.63±4.24、30.84±7.24(P<0.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IR法可在保证冠状动脉腔内强化程度不变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徐超;杨琳;于薇;刘一;姜红;郭淼;张兆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3.0T MR研究亚急性及慢性脊髓压迫症(SCC)DTI及纤维束示踪(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对42例SCC患者(SCC组)及4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3.0T MR脊髓DTI.采用ROI法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的颈髓及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及SCC病变部位受压脊髓的ADC及FA值.根据T2WI脊髓内有无高信号将SCC组分为SCC-HI和SCC-nHI亚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纤维束示踪软件重组脊髓纤维束.结果 正常对照组脊髓各节段扩散定量值(ADC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HI组与正常对照组扩散定量值间比较,病变脊髓ADC值增高(P<0.05),FA值减低(P<0.05);SCC-nHI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为头尾向的一束,显示了头尾侧的各向异性.SCC则表现为脊髓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改变而无明显的破坏.结论 DTI和DTT是一种显示脊髓纤维束及其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能为SCC患者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王葳;秦文;李坤成;郝楠馨;王轶彬;宗根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股骨干骨肉瘤的临床、X线、MRI及病理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股骨干骨肉瘤患者行X线检查,对其中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临床表现:中位年龄15岁,临床症状均以大腿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为主.X线和MRI表现:骨质破坏13例(成骨性11例,溶骨性2例),骨膜反应12例,软组织肿块13例,肿瘤骨和瘤样钙化11例.病理表现:骨肉瘤13例中,普通中心型骨肉瘤11例,小细胞型及低级别中心型骨肉瘤各1例.结论 综合分析股骨干骨肉瘤的临床、X线、MRI及病理表现,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振东;叶琼玉;陈卫国;贾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量中国汉族正常成人豆状核体积,为建立中国成人数字标准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80岁健康志愿者100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80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0名.采用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1W序列扫描获取图像,应用三维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豆状核的体积,探讨豆状核体积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 1000名正常成人左、右侧壳核体积分别为(4811.59±588.99)mm3和(4763.11±587.59)mm3,左侧壳核体积大于右侧(t=10.134,P<0.0001);左、右侧苍白球体积分别为(1591.31±226.81)mm3、(1627.28±235.06)mm3,左侧苍白球体积小于右侧(t=-9.877,P<0.0001).男性左、右侧壳核体积和苍白球体积分别为(4962.72±598.49)mm3、(4909.83±600.54)mm3、(1623.24±234.16)mm3和(1663.18±243.56)mm3;女性左、右侧壳核及苍白球体积分别为(4663.65±540.49)mm3、(4619.28±537.59)mm3、(1560.00±215.04)mm3、(1592.09±221.06)mm3,男性体积均大于女性(P均<0.0001).左、右侧壳核及左、右侧苍白球体积均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结论 正常成人豆状核中,壳核体积左侧大于右侧,苍白球体积右侧大于左侧;男性豆状核体积大于女性.豆状核体积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作者:王国坤;陈楠;王星;卓彦;陈霖;李坤成;王丹;申宝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选择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应用RT-3DE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以及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各参数Tmsv1 6-SD、Tmsv16-Dif、Tmsv16 SD/R-R(%)、Tmsv16-Dif/R-R(%),并对两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观察组LVEDV、LVESV、LVM、LVMI、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参数Tmsv16-SD、Tmsv16-Dif、Tmsv1 6-SD/R R(%)、Tmsv16-Dif/R-R(%)显著升高,而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RT-3DE可反映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异常和收缩不同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江阿力·吐尔逊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