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涛;王天兵;郭卫
目的 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07年8月- 2011年5月,应用自行设计的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0例(32个椎体).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57~85岁,平均76.9岁.骨折累及节段:T112个,T12 11个,L17个,L25个,L3 3个,L44个.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骨水泥渗漏及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明显减轻.30例患者于术后1周和6个月获随访.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2±1.3)、(1.5±0.9)和(1.9±0.5)分,ODI分别为82.4%±15.0%、17.8%±9.5%和23.0%±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5±3.2)、(24.8±3.0)和(24.0±2.6)mm,中部高度分别为(18.5±3.4)、(23.7±3.7)和(22.8±3.5) mm,Cobb角分别为(14.9±7.5)、(7.6±6.0)和(8.3±6.0)°.术后1周及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内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冯玉旭;张崛;沈毅敏;任永信;殷国勇;张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面部扩张手术中纤维包膜的减张作用. 方法 2005年6月- 2011年5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头面部瘢痕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19~33岁,平均24.5岁.增生性瘢痕19例,挛缩性瘢痕2例;瘢痕持续时间1~31年;瘢痕范围4cm×2cm~25cm×10cm.一期手术时将扩张器置入面部与病损相邻的正常皮肤下,术后按期扩张.二期手术时术中保留基底部纤维包膜并与附近骨膜等相对固定的组织缝合固定,再将皮瓣侧纤维包膜或真皮固定于基底部纤维包膜,以稳定口角、下睑等面部重要结构位置,减少切口张力,维持面颈部重要形态结构. 结果 一期术后出现扩张器渗漏1例,感染1例,分别经及时更换扩张器后未影响二期手术.患者二期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0.2个月;其中12例获1年以上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口角歪斜、眼眉牵拉、睑外翻等,扩张皮瓣外观、色泽和弹性佳,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 在面部扩张手术中,利用扩张的纤维包膜可以起到减张和保持口角及下睑位置的作用.
作者:刘岩;冯国平;杨锴;彭喆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2例胸锁关节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2004年2月及2011年6月收治2例胸锁关节疾病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61岁及50岁,病程分别为20 d及7d.胸锁关节非特异性关节炎1例,手术清创后采用重建钢板固定胸锁关节;胸锁关节奇异变形杆菌感染1例,采用脓肿切开引流,局部病灶清除,抗感染及局部换药治疗. 结果 1例胸锁关节非特异性关节炎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切口愈合良好,病变未复发,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1例胸锁关节奇异变形杆菌感染患者随访1年,功能恢复良好,病变未复发. 结论 胸锁关节疾病发病率低,疾病类型多样,诊断和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冯彦华;王诗波;骆宇春;樊嵘;许斌;张伟伟;季航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钢板内固定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 2009年5月,采用钢板内固定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32例老年单髋移位性髋臼骨折.男27例,女5例;年龄60~83岁,平均6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跌伤14例,高处坠落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6d,平均7d.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分型标准:前柱骨折9例,前壁骨折8例,T型骨折12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型骨折l例,后壁合并横型骨折2例.合并骨质疏松12例.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89个月,平均42.2个月.术后2~4个月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8~91分,平均85分.6例发生异位骨化,l例发生骨溶解;其余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和下沉. 结论 钢板内固定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适用于治疗合并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软骨损伤的老年移位性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谷效斌;王琳;相小刚;朱光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bFGF壳聚糖微球体外释放特性,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 应用0.6%三聚磷酸钠溶液作为交联剂,1.5%壳聚糖溶液作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bFGF壳聚糖微球.激光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检测微球粒径分布,扫描电镜观察形态;ELISA法计算bFGF壳聚糖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规律. 结果 bFGF壳聚糖微球粒径为20.312~24.152 μn;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微球表面光滑圆整,无明显孔隙,分布均匀,分散性好.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57±0.34)mg/g及95.14%±1.58%.bFGF壳聚糖微球可持续体外释放bFGF 24 d;bFGF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第24天达(820.45±21.34)ng/mL;微球体外释药具有突释效应,突释率为18.08%,24 d累计释放率为82.05%. 结论 乳化交联法制备bFGF壳聚糖微球操作简便,微球表面光滑、分布均匀,分散性好,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高,体外释药较稳定且释放率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制备bFGF壳聚糖微球的方法.
作者:陈伟;刘仲前;岳元辉;万仑;胡豇;吕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上胫腓联合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外踝并距骨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1月,收治4例外踝并距骨骨缺损男性患者.年龄15~42岁.交通事故伤3例,砸伤1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0d~4个月.外踝骨缺损3.5~8.0 cm,距骨骨缺损2.0~3.5cm.3例先对创面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修复,待皮瓣成活后行骨组织重建;1例一期完成皮瓣修复及骨组织重建.带血管蒂腓骨移植2例,游离腓骨移植2例. 结果 术后供区切口及创面Ⅰ期愈合.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7.6个月.移植骨成活良好,骨瓣愈合时间4~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步态均正常.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获优2例,良1例,可l例,优良率75%. 结论 腓骨头形态与外踝相似,应用上胫腓联合复合组织移植修复外踝并距骨骨缺损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高迪;贾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介绍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种类、分化潜能及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和优势.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关于BMSCs、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和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综合与分析. 结果 从脂肪基质成分可以分离得到ADSCs,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并已较成功地应用于再生医学各领域.成熟脂肪细胞经过天花板培养法可以去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即DFAT细胞,获得了多向分化潜能,也可以像ADSCs一样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内皮、肌以及神经细胞等.相比较目前常用的成体干细胞BMSCs,ADSCs、DFAT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更容易;而相对于ADSCs,DFAT细胞均一性高,增殖能力强. 结论 脂肪组织作为人体干细胞的重要来源,可能会给临床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带来新希望.
作者:史琳丽;杨向群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7月- 2011年6月,对15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于关节镜下行滑膜清理和游离体摘除术.男11例,女4例;年龄21~45岁,平均33.1岁.左髋6例,右髋9例.病程12~43个月,平均23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髋关节活动受限、胀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8±1.1)分,髋关节活动度为(149.8±27.5)°,Harris评分为(54.5±13.3)分.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7.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0±1.2)分,髋关节活动度为(258.3±35.4)°,Harris评分为(93.0±18.7)分,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MRI检查示均无复发. 结论 关节镜下治疗髋关节滑膜软骨瘤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大程度恢复髋关节功能和活动度.
作者:吴华;皇甫小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生物力学指标,探讨前束完整及重建后对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采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MCL前束疗效. 方法 成人完整上肢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左、右侧各6具;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及压敏胶片测量方法,分别测量MCL前束完整(对照组)及使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后(实验组)肘关节屈曲0、30、60、90°时关节外翻松弛度、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及肘关节内压强. 结果 两组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组内及组间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肘关节屈曲0°时两组肘关节压强小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及对照组小于实验组(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内肘关节屈曲0°时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大于其余屈曲角度(P< 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L前束对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界面螺钉加人工肌腱重建后可即刻恢复内侧稳定.
作者:张军威;高石军;杨新明;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驾驶摩托车致膝关节前内侧旋转不稳定(an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AMRI)的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32例驾驶摩托车致膝关节AMRI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20~50岁,平均3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10d,平均7d.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均于胫骨髁间嵴附着点处撕脱;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部位:中央部位19例,股骨内侧髁部10例,胫骨内侧髁部3例.均为闭合损伤.采用钢丝固定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块,同时修复MCL治疗. 结果 术后1例发生切口红肿伴少量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发生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经相应处理后好转.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2个月,平均18.5个月.X线片检查示胫骨髁间嵴骨折均于术后5~8周愈合,平均6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伸膝均达0°;屈膝110~170°,平均155°.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获A级24例,B级6例,C级1例,D级1例.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85.93±3.7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7.54±3.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85,P=0.000). 结论 驾驶摩托车致膝关节AMRI,采用钢丝固定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块,同时修复MCL治疗,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观察.
作者:周炎;丰峰;瞿新丛;方祖怡;刘祥;潘晓辉;许来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改良髋前外侧入路与常规髋外侧入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 2010年2月收治的6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例采用经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弧形切口加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固定(改良组),27例采用常规髋外侧切口加DHS固定(常规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Evans分型、合并症、受伤至入院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引流量、住院时间及负重天数均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个月.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改良组和常规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64±1.28)周和(12.29±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5,P=0.15).术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切口感染、肢体短缩、髋内翻畸形愈合、主钉切出股骨头、内固定松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改良髋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达到充分暴露,并能减少肌肉损伤,降低手术风险,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作者:戴闽;邹帆;张斌;聂涛;程明;邹飏;江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缝合比较,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采用双Perclose ProGlide交叉缝合修复20F或22F穿刺点的优缺点,为临床穿刺点修复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103例115侧采用外径为20F或22F输送鞘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采用双Perclose ProGlide交叉缝合修复穿刺点57例64侧(双Perclose 组),传统缝合修复46例51侧(传统缝合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双Perclose组不同病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缝合组(P<0.05).术后双Perclose组5例(5侧)、传统缝合组2例(2侧)出现不同程度腹股沟区皮下瘀血;双Perclose组2例(2侧)皮肤穿刺点处淋巴漏,传统缝合组6例(8侧)切口发生淋巴漏.双Perclose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8% (5/64),传统缝合组为15.7% (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P=0.19).双Perclose组技术成功率为96.9% (62/64),传统缝合组为100% (5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P=0.50).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双Perclose组随访时间2~19个月,平均15个月;传统缝合组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14个月.双Perclose组1例(1侧)术后3个月出现原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给予切开缝合;其余患者无缝合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形成等中期并发症发生.双Perclose组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 (1/64),传统缝合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与传统缝合技术相比,双PercloseProGlide交叉缝合技术修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20F或22F穿刺点疗效相似,但在控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卫任;熊江;郭伟;刘小平;张宏鹏;贾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13例手部及前臂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3~64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机器绞轧伤2例,钢绳轧伤4例,交通事故伤3例,重物压伤2例,高压电击伤1例,蛇咬伤1例.新鲜创面10例,感染坏死创面3例.创面均伴骨及肌腱外露,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 cm×3 cm~22 cm×6 cm.8例采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5例采用带蒂旋髂浅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术中切取皮瓣蒂部携带2~4cm宽皮条及3~5 cm宽软组织筋膜蒂;皮瓣切取范围为12 cm×4 cm~27 cm×8 cm. 结果 术后1周1例皮瓣部分撕脱出血,4周后断蒂;其余皮瓣均于术后3周断蒂;皮瓣均成活.供区切口Ⅰ期愈合.1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好;其中3例皮瓣外形较臃肿,于术后3~6个月行皮瓣修薄术后外形满意.术后6个月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术后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获优9例,良1例,差1例. 结论 改良蒂部的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可修复手部及前臂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且手术操作简便,供区损伤小.
作者:唐修俊;魏在荣;王波;曾雪琴;谭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重建钉微创治疗青壮年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囊外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 2010年8月采用PFNA和重建钉微创治疗的69例青壮年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囊外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重建钉组44例,PFNA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 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均明显少于重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9例均获1年以上随访,PFNA组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0个月;重建钉组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均无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内固定断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肢体严重旋转与短缩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术中PFNA组植钉困难1例,重建钉组近端锁钉技术困难7例;术中PFNA组医源性股骨干骨折3例,重建钉组6例;术后PFNA组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1例,重建钉组2例;PFNA组和重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 (5/25)和34% (15/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38,P=0.215).两组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Evanic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与重建钉固定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髋部“囊外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均满意,但PFNA具有操作简便等优点.
作者:汪金平;杨天府;宁建君;方跃;王光林;兰玉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制备胶原-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collagen-chitosan/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actic acid,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材料,检测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按8%质量浓度加入PLA和等量nHAC溶解,制备nHAC-PLA;用2%醋酸溶液配制浓度为2%的CS纯溶液及1%的Col纯溶液,以质量比(M/M)20∶1混合,倒入含nHAC-PLA的模具中,冷冻干燥成形制备Col-CS/nHAC-PLA仿生支架.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热源实验、溶血实验、体外细胞毒实验、骨植入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结果 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无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刺激实验示原发刺激指数为0分,为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示3只实验动物体温升高均<0.6℃,体温升高总和<1.3℃,符合规定标准;溶血实验示平均溶血率为1.38%,符合≤5%标准.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示材料浸提液不影响兔BMSCs增殖,毒性分级为Ⅰ级.骨植入实验显示支架材料与周边组织相容性好.结论 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组织工程骨软骨支架.
作者:林建华;赖建明;林文平;吴朝阳;许胜贵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部感染的处理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 2010年1月,收治TKA术后深部感染患者32例(32膝).男13例,女19例;年龄52~79岁,平均64.6岁.TKA手术距发生感染时间为3周~10年.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为(104.6±9.1)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1.4)分.急性感染3例行关节切开清创后持续冲洗;急性血源性播散感染3例于关节镜下清创;慢性感染26例,其中行关节切开清创后持续冲洗9例,抗生素骨水泥隔体植入4例,二期翻修12例,抗生素保守治疗1例. 结果 急性感染者治疗均失败,急性血源性播散感染者1例治疗失败,慢性感染者7例清创及1例保守治疗失败;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年,平均4.6年.末次随访时KSS评分为(158.4±8.3)分,VAS评分为(4.1±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再感染3例,均为二期翻修患者. 结论 TKA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感染切开清创成功率低;急性血源性播散感染可试行关节镜下清创;慢性感染二期翻修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远期存在再感染风险.
作者:孙振辉;王磊;孙云波;曹建刚;张宇;田孟强;刘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体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可促进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通过观察低能量ESW治疗糖尿病大鼠慢性创面的效果,探讨其促进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 方法 6~8周龄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20±20)g,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对照组、ESW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32只.取糖尿病对照组、ESW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后,于背部制备1个直径1.8 cm的圆形皮肤全层创面,建立糖尿病大鼠慢性创面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法制备创面.创面制备后1 d ESW治疗组采用0.11 mJ/mm2、1.5 Hz的ESW对创面干预500脉冲;糖尿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创面未行ESW治疗.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于3、7、14 d取创面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变化;行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细胞增殖及血管化程度. 结果 糖尿病对照组创面闭合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创面闭合时间延长(P<0.05),治疗后3、7、14d,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胶原纤维相对面积密度、创面微血管密度、PCNA阳性细胞相对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ESW治疗组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创面闭合率提高(P<0.05),各时间点炎性细胞计数减少,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内胶原纤维相对面积密度、微血管密度和PCNA阳性细胞相对密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ESW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微血管密度和PCNA阳性细胞相对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能量ESW治疗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慢性创面内局部炎性反应,提高创面内修复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微血管形成和胶原沉积,使肉芽组织形成增加,终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燕晓宇;杨光;成亮;陈明;程相国;柴益民;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Ⅲ型Pilon骨折关节面及肢体力线修复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经验. 方法 2005年8月-2010年8月,收治31例伴腓骨远端骨折的闭合性Pilon骨折(Rüedi-Allg(o)wer分型Ⅲ型).男25例,女6例;年龄16~60岁,平均36.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10例,其他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4d,平均10 d.术中应用临时外固定支架调整和维持肢体长度及力线,应用前内侧及后外侧双入路显露和修复关节面,再进行植骨并固定骨折. 结果 术后无大面积皮瓣坏死及深部感染发生,2例切口皮肤浅表感染,2例切口边缘部分坏死,经理疗及局部换药后愈合.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79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根据Burwell等放射学评价标准,达解剖复位25例(80.6%),可4例(12.9%),差2例(6.5%).X线片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25周,平均16周.根据Mazur等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系统,踝关节功能获优11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7.4%. 结论 关节面良好显露及固定和肢体力线准确调整及维持是Ⅲ型Pilon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红军;曹小明;汪洁;杨春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全身及局部免疫排斥反应,评价该修复材料的安全性.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长白猪1只,体重48 kg,取胫神经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健康成年雄性猕猴1只,体重4.5kg,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健康成年雌性猕猴10只,体重3~5kg,制备25 mm长桡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复合细胞组和无细胞组(n=5),前者采用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第3代脂肪干细胞移植修复,后者采用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于术前及术后14、60、90 d抽取外周静脉血行淋巴细胞分析;术后5个月取材观察移植物组织免疫反应和神经再生情况,并与自体神经移植组作比较. 结果 复合细胞组与无细胞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其数量、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复合细胞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除术后14d复合细胞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无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去细胞异种神经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神经外膜较自体神经厚,未见组织坏死、纤维瘢痕形成,移植物内见再生神经纤维,复合细胞组、无细胞组均有稀疏的CD3+、CD4+、CD8+、CD68+、CD163+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浸润情况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类似. 结论 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后未产生全身及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复合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后也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且术后早期可能抑制CD4+T淋巴细胞增殖.
作者:黄喜军;朱庆棠;江丽;郑灿镔;朱昭炜;路庆森;许银峰;顾立强;刘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保留股骨颈(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期疗效. 方法 2004年1月- 2007年2月,对45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CFP型THA.男29例(31髋),女16例(17髋);年龄38~60岁,平均48.8岁.左侧20髋,右侧22髋,双侧3髋.其中骨关节炎2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髋关节发育不良致创伤性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例,Perths病1例.病程2~13年,平均6.1年.手术前后摄X线片,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关节活动度;术后评估患者步态,应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年,平均6.4年.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6例(13.3%)患者术中发生假体远端股骨外侧皮质劈裂骨折,未作特殊处理,均于术后8个月骨折愈合.4例(8.9%)患者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特殊不适;5例(11.1%)发生股骨近端骨密度降低.末次随访时臼杯和假体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比较除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功能评价获优31髋、良11髋、中6髋,优良率达87.5%.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除了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总体健康得分较四川省城市男性的参考值低(P<0.05)外,其余各项得分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FP型THA中期疗效满意,是股骨颈完整、无骨质疏松年轻患者行THA的一种良好选择.
作者:李明清;胡懿郃;李康华;廖前德;文霆;钟达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