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几丁糖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夏平光;侯春林;王万宏

关键词:几丁糖, 成纤维细胞, 增殖, 细胞周期, Ki-67蛋白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几丁糖对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和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几丁糖预防手术后组织粘连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含0、0.01、0.1、1.0、10.0 mg/ml几丁糖的培养液作用于人成纤维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制作成纤维细胞的细胞爬片,用以上各浓度的含几丁糖培养液作用24 h后,行细胞核的Ki-67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核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几丁糖作用下,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在形态上受到明显抑制.几丁糖浓度为1.0、10.0 mg/ml时,处于增殖期的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2.3%±5.2%、14.7%±2.9%, 均显著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的百分率41.9%±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01、0.1 mg/ml时,处于增殖期的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9.0%±6.0%、35.5%±3.4%,虽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1、1.0、10.0 mg/ml时,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7.3%±3.4%、30.5%±6.2%、17.8%±3.0%,均显著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的57.6%±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01 mg/ml时,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为54.1%±8.0%,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几丁糖能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使处于静止期细胞数量增多,这可能是其预防手术后组织粘连的机制之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填充材料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疗效和生物安全性.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5月,选取37例良性骨肿瘤患者,男21例,女16例,其中1例为2处病变;年龄19~58岁,平均38.5岁.骨纤维结构不良11例(12侧),骨囊肿14例,骨巨细胞瘤Ⅰ级10例,内生软骨瘤2例.肿瘤大小为1.0 cm×0.7 cm×0.4 cm~10.0 cm×4.0 cm×3.0 cm;肿瘤位于股骨近端12例(13侧),远端7例,胫骨近端9例,肱骨近端5例,指骨2例,掌骨和跟骨各1例.行肿瘤刮除术,瘤腔用颗粒型n-HA/PA66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局部炎性反应,排斥反应,全身毒性,瘤腔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1例伤口感染,余伤口Ⅰ期愈合.局部炎性反应轻微,无排斥反应和全身毒性反应.术后全部获随访5~33个月,术后3~5.5个月可见新骨长入n-HA/PA66填充区,下肢在术后8个月可完全负重,上肢在术后5个月可完成日常活动. 结论 颗粒型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用于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梁熙;蒋电明;倪卫东;欧云生;周爱国;余学东;李玉宝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几丁糖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几丁糖对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和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几丁糖预防手术后组织粘连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含0、0.01、0.1、1.0、10.0 mg/ml几丁糖的培养液作用于人成纤维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制作成纤维细胞的细胞爬片,用以上各浓度的含几丁糖培养液作用24 h后,行细胞核的Ki-67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核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几丁糖作用下,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在形态上受到明显抑制.几丁糖浓度为1.0、10.0 mg/ml时,处于增殖期的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2.3%±5.2%、14.7%±2.9%, 均显著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的百分率41.9%±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01、0.1 mg/ml时,处于增殖期的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9.0%±6.0%、35.5%±3.4%,虽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1、1.0、10.0 mg/ml时,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7.3%±3.4%、30.5%±6.2%、17.8%±3.0%,均显著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的57.6%±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01 mg/ml时,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为54.1%±8.0%,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几丁糖能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使处于静止期细胞数量增多,这可能是其预防手术后组织粘连的机制之一.

    作者:夏平光;侯春林;王万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髓芯减压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 探讨和总结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994年9月~2003年8月,对68例75侧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髓芯减压的同时清除股骨头内纤维组织及坏死骨,取缝匠肌髂骨瓣植入股骨头内.其中男57例63侧,女11例12侧;年龄16~58岁,平均42.5岁.左侧31例,右侧37例,双侧7例.致病原因:长期饮酒52例,长期服用激素6例,髋部外伤6例,不明原因4例.病程8个月~4年.Ficat分期:Ⅰ期10例11侧,Ⅱ期27例31侧,Ⅲ期31例33侧. 结果 术后68例获2年6个月~11年随访,平均5.2年.按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3例,良33例,可10例,差2例,术后无1例复发,优良率82.3%. 结论 股骨头髓芯减压法具有清除病灶彻底、减压充分、重建股骨头的血循环等特点,缝匠肌髂骨瓣植骨为股骨头带入成骨成分、血液供应,可加速骨的重建,适用于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Ficat分期Ⅰ、Ⅱ、Ⅲ期患者,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林军;谭均;李永奎;许冰;胡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5-氟尿嘧啶防治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对损伤肌腱修复术后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32只Leghorn鸡,4月龄,体重1.5~1.7 kg.随机分为A、B组(n=16).将第Ⅱ、Ⅲ、Ⅳ趾趾深屈肌腱切断以6-0尼龙线作改良Kessler法腱内缝合,8-0缝线作肌腱周边单纯连续缝合,A组用25 mg/ml 5-FU浸泡的脑棉(大小为7 mm×20 mm×1 mm)贴合于肌腱修复部位腱鞘4次,每次1 min;B组为对照,局部用生理盐水,方法同A组.分别于术后3、6周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测. 结果 术后3、6周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见A组粘连明显减少,术后6周A组肌腱愈合优良率为71.4%,B组肌腱愈合优良率为42.8%,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6周肌腱滑动距离、康复顺应性A组分别为4.85±1.31 mm、0.67±0.42 mm与5.74±1.61 mm、1.55±0.35 mm,B组分别为2.99±0.51 mm,0.24±0.14 mm与3.65±0.54 mm、1.22±0.16 mm,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抗张力强度,A组20.28±4.92 N,B组21.29±4.88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抗张力强度,A组47.12±6.76 N,B组39.31±7.20 N,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5-FU可有效地减少肌腱粘连,无明显抑制肌腱的内源性愈合机制,是一种防治肌腱粘连理想的治疗措施.

    作者:郭明珂;张经歧;田德虎;彭秀晴;吴军;王洲;郭庆元;段亚飞;王翠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异体冻干小块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术后骨缺损

    目的 研究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除骚刮术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方法 1999年12月~2005年12月,使用异体小块骨对230例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填充修复,其中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平均32.8岁.病程3个月~15年.肿瘤刮除术后囊腔范围为1.0 cm×0.8 cm~10.0 cm×2.0 cm,局限性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1.0~3.5 cm.根据骨缺损情况,植入自体髂骨和异体骨0.5~30.0 g,术后引流2~3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定期摄X线片了解骨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早期体温、引流量、肢体肿胀等一般情况与自体骨移植同类手术相比无差异.术后196例切口Ⅰ期愈合;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34例,其中30例引流2周后切口愈合,占14.78%;切口延期愈合4例,占1.7%(渗液持续3~4周后,经扩创换药Ⅱ期愈合3例,取出植入材料切口愈合1例).获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在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骨移植术后肿瘤复发6例,复发率3.0%.按Mankin、Komender和王志强标准评定,满意196例,占85.22%;不满意34例,占14.78%. 结论 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植骨区的稳定性、局部血运情况及骨肿瘤刮除后瘤腔处理方法是影响骨愈合的重要因素.

    作者:郭世炳;冯卫;贾燕飞;张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股骨单隧道内分叉双束纤维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目的 在人膝关节标本上行股骨单隧道分叉双束纤维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探讨其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应用力学试验机对14侧捐赠新鲜冷冻人膝关节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男12侧,女2侧;年龄20~31岁.标本股骨段长20 cm,胫骨段长20 cm.首先测量PCL完整时胫骨后移距离和交叉韧带的应变(完整组,n=14);然后切断PCL(切断组,n=14),测量胫骨受力时的后移距离后,再将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单束重建组(n=7)和分叉双束重建组(n=7),分别测量屈膝0、30、60、90和120° 5个角度时胫骨后移距离和移植韧带的应变. 结果 胫骨受到100 N后向力量,完整组在不同屈膝角度下,胫骨向后移位1.97±0.29~2.60±0.23 mm,前外束和后内束纤维交替紧张松弛.切断组膝关节明显松弛,胫骨向后移位达11.27±1.06~14.94±0.67 mm,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束纤维重建组,在不同屈膝角度下胫骨向后移位1.99±0.19~2.72±0.38 mm,移植韧带持续紧张.双束纤维重建组在不同屈膝角度下胫骨向后移位2.27±0.32~3.05±0.44 mm,移植的双束纤维交替紧张,协同作用.组内比较:双束重建组在不同屈膝角度时胫骨向后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束重建组在屈膝90°时与屈膝30、60和120°时相比,胫骨后移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股骨单隧道内分叉双束纤维重建PCL术在各屈膝角度均能有效防止胫骨后移,股骨单隧道单束重建术屈膝90°时后移较其他角度时增大.分叉双束重建PCL的两束纤维束交替紧张,生物力学特征更接近于正常PCL.

    作者:陶澄;王万春;何爱咏;唐玲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

    目的 探讨肱骨前方入路下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微创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2月于肱骨前方入路下行LCP微创治疗11例复杂肱骨干骨折,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5例;年龄32~66岁.其中6例摔伤,5例车祸伤.骨折类型:多段骨折2例,长斜形骨折1例,长段粉碎性骨折8例.骨折线累及干骺端8例,其中骨折块卡压桡神经1例,其余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位于肱骨中上段6例,肱骨中下段5例.伤后48 h~4 d手术,均无开放性骨折. 结果 11例骨折均于术后2~4个月愈合,1例术前桡神经卡压功能障碍者,经神经探查松解,复位固定,3 d后功能恢复.术后均随访6~12个月,患者功能恢复皆良好.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优7例,良3例,中1例;HSS评分优9例,良2例. 结论 肱骨前方入路下结合LCP的微创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肱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铁毅;刘树义;刘粤;王铭春;郑士伟;吴亮;王治;宋炜中;黄国华;丁志宏;张长青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成人的解剖差异及临床应用.方法 2001年3月~2006年1月应用不带腓肠内侧皮神经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岁7个月~5岁.摩托车等致伤5例,铡草机致伤1例.均为足跟部软组织逆行撕裂,其中3例跟骨骨骺外露,1例跟骨骨骺外露伴跟腱外露,1例跟骨外侧外露,1例足背近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肌腱外露.创面范围3 cm×2 cm~6 cm×5 cm.切取皮瓣范围3.5 cm×2.5 cm~7 cm×6 cm,急诊手术1例,伤后5~15 d手术5例. 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足踝功能满意. 结论 不带腓肠内侧皮神经的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仍有足够的血运,手术操作简便,是一种修复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佳选择.

    作者:慕卫东;李玉翠;丁小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肌肉转录调节因子和连接蛋白43基因表达对大鼠成纤维细胞分化的生长特性及生物学功能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转染肌肉转录调节因子(myoblast determining, MyoD)基因和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基因的大鼠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分化生长及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初步探讨MyoD和Cx43基因转染F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的可能机制和途径.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pLenti6/V5-DEST-MyoD和pLenti6/V5-DEST-Cx43, 利用慢病毒表达系统,将MyoD和Cx43基因转入大鼠RFL-6 FB; 经终浓度为50 μg/ml的Blasticidin进行筛选培养后,通过RT-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MyoD和Cx43的转录和表达情况;借助免疫细胞化学、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MyoD的肌肉特异性蛋白和Cx43连接蛋白进行检测,并观察转染后FB的生长情况. 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出MyoD和Cx43基因转染后FB表达了相应mRNA及其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转染的FB细胞中Desmin、α-actin呈阳性表达.经分化培养基诱导,培养1周后,FB出现多细胞融合及肌管形成. 结论 MyoD及Cx43基因转染可改变FB的生物学特性,转向分化为成肌细胞,并能形成多核肌管及连接蛋白,形态学也得以证实,为进一步研究MyoD和Cx43基因转染FB治疗IHD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汪进益;范慧敏;刘中民;李杨;马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目的 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 结果 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 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 cm,平均6.6 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 结论 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许营民;崔青;张重阳;李海清;董占引;杨中华;张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异体皮质骨板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 探讨异体皮质骨板采用不同固定方式的强度差异及机制.方法 由南华大学解剖室提供的14具(男8具,女6具)尸体上取下股骨27根,X线排除骨病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取各骨细部分的直径,制作27个不稳定骨折模型,随机分成A、B、C组,每组9个,分别采用3种方式固定:A组:用2块大小为110 mm×10 mm×3 mm异体皮质骨板嵌合固定;B组:用2块110 mm×10 mm×3 mm异体皮质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C组:用1块110 mm×10 mm×3 mm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其压缩、弯曲及扭转刚度和极限载荷. 结果 不同固定方式显示不同的力学特征.A组的轴向刚度与B组相似,且高于C组,但抗弯和扭转刚度显著高于B、 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压缩、弯曲、扭转极限载荷分别为1.65±0.34 kN,554.33±49.34 N,7.78±0.82 Nm;B组分别为1.12±0.37 kN,428.00±37.40 N,3.39±0.22 N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分别为0.71±0.46 kN,218.67±36.53 N,1.74±0.12 Nm,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异体皮质骨板固定的强度与固定方式有关.双板嵌合固定比骨板骨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可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张仁明;廖瑛;李宝兴;李朝旭;肖新跃;马援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05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新鲜骨折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78~102岁,中位年龄83.3岁.摔伤13例,车撞伤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2~10 d.合并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缓解期),脑梗塞后遗症2例(骨折侧肌力在Ⅳ级以上).术前患髋Harris评分均为差;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2例,Ⅲ型9例,Ⅳ型8例. 结果 19例获6~41个月随访,患髋均无明显疼痛.12例恢复术前行走功能,5例行走能力下降需要扶助,2例不能独立行走.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泌尿道感染1例,一过性精神障碍2例,7例术后8~37个月分别死于心肌梗死,心衰、脑出血、肺内感染等. 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短期疗效满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杨梁;郑连杰;王东昕;王鸿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生物可降解人工胸壁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内降解研究

    目的 对制备的人工胸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内降解情况进行研究,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对人工胸壁组分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A)、壳聚糖(B)、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C)进行评价.溶血实验另设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为阳性对照组,各组取样本5个加抗凝兔血0.2 ml,取上清测吸光度(A)值并计算溶血率.取20只小鼠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每组5只,分为A、B、C和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注入生理盐水,A、B、C组由尾静脉注入A、B、C材料浸提液,50 ml/kg,于24、48、72 h时观察.热源实验取12只大白兔,每组3只,分为A、B、C组和阴性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自耳静脉分别注射A、B、C材料浸提液,10 ml/kg后,每隔1 h测肛温1次,共3次,观察动物的体温变化,并计算各兔体温的升高度数和升高总数.体内植入及降解实验取12只大白兔,将A、B、C材料(制成10 mm×10 mm大小)分别植入背部肌肉内,于2、4、8、12、16、24周各时间点处死2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材料降解及组织相容性观察. 结果 人工胸壁各组分材料的溶血率均小于国家规定的5%标准,在体外不引起溶血反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各材料注入后,A、B、C组动物均无死亡,活动进食正常.热源实验各组动物体温升高值均在0.6℃以下,且每组3只兔体温升高值的总数<1.4℃,无致热作用;各材料植入体内初期有轻度炎性反应,随植入时间延长逐步减轻;组分材料分期降解吸收,降解过程中未见组织变性、坏死和异常增生. 结论 人工胸壁各组分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适宜的降解性能,具有临床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龚志云;徐志飞;秦雄;赵学维;王文祖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前后路联合复位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4月~2006年8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7~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部位C4、54例,C5、63例.Allen分类:屈曲压缩型Ⅴ度4例,牵张屈曲型Ⅲ度3例.完全性瘫痪1例;不完全性瘫痪6例,其中上肢肌力1~2级3例,3~4级3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D级2例.于伤后1~8 d手术.前路固定采用Orion带锁钢板(颈椎带锁钢板)7例,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固定2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5例. 结果 本组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获随访4~24个月,平均6个月.X线片检查示损伤节段固定稳定,未见内植物松动、脱落及断裂.植骨于3~4个月内均融合.术后4个月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1例A级,术后无恢复;术前4例B级,术后恢复至C级2例可行走,恢复至B级2例可扶拐行走,2例D级恢复至E级,能正常行走.术后4例行CT及MRI检查,颈椎序列均恢复,椎管矢状径达到正常,脊髓受压解除. 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固定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作者:刘跃洪;周宇;刘树平;徐巍;杨灵;雷达;张建军;陈方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

    目的 介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3月,共收治骨囊肿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16岁,平均11.5 岁.其中肱骨近端5 例,股骨颈2例,股骨干3例,胫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行瘤体刮除、异体骨与自体骨髓联合移植术,8例加行器械固定术. 结果 术后5例切口Ⅰ期愈合;8例切口引流物150 ml以上,其中5例切口渗液,3例伤口延期愈合.全部获随访6个月~2年,根据Capanne标准,术后X线片达Ⅰ级愈合10例,Ⅱ级3例,时间为3.5~8个月,平均5.2个月,无1例复发;未见再骨折发生;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邓高荣;凌强;李太强;刘明海;张魁忠;周荣平;吴炳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以臀上动脉浅支穿支血管为蒂分叶皮瓣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一种安全、有效、快速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和/或伴骨外露的方法.方法 2003年2月~2006年4月,应用臀上动脉浅支穿支血管为蒂分叶皮瓣移位修复骶尾部巨大褥疮及软组织缺损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8~67岁.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2 cm~25 cm×20 cm,平均20 cm×16 cm;褥疮5例,肿瘤1例;按褥疮分度Ⅲ度3例,Ⅳ度3例;病程3周~20年.切取分叶皮瓣范围为18 cm×15 cm~30 cm×25 cm. 结果 术后6例移位皮瓣均成活,其中5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周缘皮肤少量缺血、坏死,经间断换药32 d后Ⅱ期愈合.随访2~38个月,平均19.3个月,分叶皮瓣生长良好,褥疮无复发,臀大肌保留良好伸髋功能. 结论 带臀上动脉浅支穿支血管为蒂分叶皮瓣是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和/或伴骨外露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

    作者:徐云钦;梁再跃;冯水云;海恒林;陈才平;王朝阳;朱亚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Oligofectamine介导转录因子SP1诱骗性寡核苷酸转染猪内皮细胞系条件的优化研究

    目的 确定SP1诱骗性寡核苷酸(Decoy Oligodeoxynucleotides,ODNs)在Oligofectamine介导下转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系SV-40-PED的佳转染条件和效果.方法 以SV-40-PED为转染对象,在6孔培养板中,接种SV-40-PED细胞2×105/孔,将4 μl Oligofectamine和不同浓度的SP1 ODNs(2.5、5.0、7.5、10.0和12.5 μl)分别溶于100 μl无血清、无抗生素的DMEM培养基,室温放置20 min后转染细胞,SP1 ODNs终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和250 nmol/L、转染26 h检测不同浓度转染情况,确定佳SP1 ODNs与Oligofectamine的比率、转染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相对荧光强度及摄取率评价转染效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分布;测定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观察细胞损伤情况. 结果 SV-40-PED在Oligofectamine的介导下可以摄取SP1 ODNs.SP1 ODNs终浓度为50、100、150 nmol/L 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终浓度为200、250 nmol/L组细胞收缩、变圆后逐渐恢复;SP1 ODNs终浓度为250 nmol/L时, 转染26 h时细胞形态也无明显变化,48、72 h时有细胞漂浮现象.荧光下观察,转染成功各组荧光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其中SP1 ODNs终浓度为200、250 nmol/L组可见清晰核仁,浓度越高,荧光强度越强,细胞内荧光物质主要聚集于细胞核.SP1 ODNs终浓度为250 nmol/L时,转染72 h组LDH浓度为137.12±3.92 U/L,显著高于26 h的49.61±17.13 U/L和48 h的120.26±8.42 U/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转染时间为26 h时,各浓度组上清液LD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P1 ODNs终浓度为250 nmol/L、转染26 h时可以为SV-40-PED转染提供良好效果.

    作者:黄亚冰;徐婧;陈松;谢林;王璐;尹注增;左利群;陈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采用异体腘绳肌腱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初步报道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 膨胀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12月,取低温冷冻异体腘绳肌腱作为ACL的替代物,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 膨胀挤压螺钉固定治疗ACL损伤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3岁.损伤原因:交通伤7伤,运动损伤11例,其他原因3例.合并Ⅱ度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及半月板损伤10例,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单纯ACL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3个月.手术前、后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21例均获3~9个月随访,平均5.8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19例超过120°;1例合并MCL损伤术后3个月屈膝受限80°,二期行关节镜下松解术;1例因排斥反应关节肿胀、发热,行关节镜冲洗后缓解.术后21例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阴性,Lanchman试验Ⅰ度阳性1例,其余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术前56.73±6.58分增加至术后88.14±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 膨胀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ACL,手术方法简便,固定确实可靠,患者创伤小;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能快速恢复功能.

    作者:白伦浩;王佳时;傅永慧;付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扩张额部岛状皮瓣眼窝再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扩张额部带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血管蒂的岛状皮瓣进行眼窝再造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6例眼窝缺失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6~42岁.受伤原因为外伤3例,肿瘤2例,化学烧伤1例.左侧4例,右侧2例.病程1~4年,均先行额部皮瓣供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1个月后行二期扩张后的额部带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血管蒂的岛状皮瓣移位眼窝再造术.皮瓣切取范围8 cm×5 cm~10 cm×6 cm,术后观察再造眼窝外观及功能恢复效果. 结果 术后6例移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无明显回缩,感觉功能良好.术后1个月义眼放置再造眼窝,位置稳定,无脱出现象;获随访1~3年,外观效果满意,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 结论 应用扩张的额部带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血管蒂的岛状皮瓣再造眼窝,皮瓣成活率高,再造眼窝外观、感觉及功能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眼窝再造方法.

    作者:蔡震;蒋海越;国冬军;潘博;庄洪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可生物降解止血粉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

    目的 采用壳聚糖(chitosan, CTS)为主要材料制备一种可生物降解止血粉并观察其止血性能.方法 以可降解的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CTS为主材,海藻酸钠(alginate, ALG)为辅料,通过乳化交联工艺,制成一种结构疏松的微球.利用单颗粒光学传感技术测定微球粒径,扫描电镜观察干燥微球的超微结构,将其置于伤口渗出液中浸泡,分别于1、3、5、10、20、30和60 min后测定微球溶胀率.以云南白药为对照,在6只新西兰兔的脾出血模型,随机使用CTS/ALG微球和云南白药进行止血,观察止血效果. 结果 乳化交联法工艺稳定,CTS/ALG微球形态圆整,粒度均匀,粒径为2~20 μm,平均粒径为4.05±2.55 μm.干燥态CTS/ALG微球呈白色粉体状,结构疏松,扫描电镜下可见其呈珊瑚状外观,表面布满皱折.CTS/ALG微球的溶胀率,5 min时达280.139%.在兔的脾出血模型上CTS/ALG微球组的出血时间为2.83±0.17 min,云南白药组为5.33±0.49 min,止血效果明显优于云南白药组(P<0.01). 结论 以CTS和ALG为材料制备的CTS/ALG微球止血性能良好,使用方便,是一种新型的粉体止血剂.

    作者:刘亚平;侯春林;顾其胜;肖海军;蒋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