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霞;王晓明
目的 评价质子磁共振频谱各参数相对值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拟诊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组3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常规MR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量各感兴趣区化合物的相对值.结果 获取的患者波谱数据显示NAA/Cr(0.57±0.08), Cho/Cr(2.40±0.08), β, γGlx/Cr (2.17±0.07).同对照组比较β,γGlx/Cr及Cho/Cr升高,但NAA/Cr降低.DNS组与正常对照组NAA/Cr, Cho/Cr, β, γGlx/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0.9~1.33 ppm间Lip峰值升高,峰下面积增加.结论 1H-MRS能检测出DNS患者脑部病灶的代谢异常,为常规MR诊断提供有益的补充信息.
作者:樊中营;罗福成;汪青松;朱友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10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5组.在股骨内侧髁负重面制造一圆柱形骨软骨缺损,自非负重面取3个骨软骨柱以马赛克方式填入缺损区.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结果 移植物信号与正常骨软骨一致,修复组织早期表现为高信号,随时间进展逐渐变为偏低信号.组织学显示移植物基本保持原有结构,修复组织为纤维软骨或纤维组织.结论 自体骨、软骨移植可修复骨软骨缺损,MR可无创性地动态观察修复过程.
作者:邓霞;许建荣;路青;信维伟;钱黎俊;赵伶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相干性,进行肾脏组织的类同轴成像研究,旨在评价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在软组织成像方面的意义.方法 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形貌站4W1A束线上,取经过4%甲醛溶液固定后的人体肾脏组织样品,置于类同轴光路的样品架上进行成像,以空间分辨率和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在样品与成像板距离Z为150 mm时获得的肾脏成像,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包括肾小囊在内的结构均能较好显示,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0 μm.结论 类同轴技术能较好显示肾脏的微细解剖结构,对于以轻元素为主的脏器成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陈岳声;汤光宇;赵文荣;朱佩平;黄万霞;袁清习;何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检测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为产前筛查胎儿小脑发育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36孕周正常胎儿387例,应用经腹三维容积自动测量技术(VOCAL)测量小脑蚓部体积,观察胎儿小脑蚓部发育规律.结果 应用VOCAL软件测量胎儿小脑蚓部体积成功率为98%.胎儿小脑蚓部体积与孕周及小脑横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98、0.98(P<0.0001).以孕周为自变量X,小脑蚓部体积测量值为因变量Y,直线回归分析认为X与Y之间有直线关系,方程为Y=-2.17+0.12X.以小脑横径为自变量,小脑蚓部体积测量值为因变量,直线回归分析认为X与Y之间有直线关系,方程为Y=-0.94+0.06X.结论 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测量胎儿小脑蚓部体积有助于评价胎儿小脑蚓部的发育.
作者:刘炜;蔡爱露;赵丹;郭淑香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U)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相对比.方法 对7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实时三维超声以及下肢动脉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 RT-3DU以及3D-CTA均可显示斑块的位置、管壁结构和管腔狭窄程度.RT-3DU可明确显示斑块的回声强度及其在血流冲击下的活动度,大斑块处管腔狭窄率测量结果(86.52±2.30)%与3D-CTA (89.36±1.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良好(r=0.90, P<0.01);二者在斑块识别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判断上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0,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可较好地定性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具有能定量评价斑块、价廉、无创的独特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冉;唐力;任卫东;陈昕;马春燕;李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39岁,主因左手环指末节桡侧疼痛7个月就诊.无外伤史,疼痛呈间歇性,冷水刺激诱发或加剧疼痛.查体局部皮肤呈淡紫色,触痛明显,Love 氏试验阳性.X线平片示右手环指末节甲粗隆下方桡侧骨质轻度凹陷,骨皮质尚完整,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图1).MRI检查:右手环指末节甲粗隆下方桡侧软组织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T1WI增强后病变均匀强化(图2~4).手术病理:血管球瘤(图5).
作者:康立清;刘宝刚;冯俊杰;高庆华;王玉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onoVue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可行性.方法 对80例不孕症患者(原发不孕33例,继发不孕47例)进行SonoVue-HyCoSy检查,实时观察造影剂在宫腔及输卵管腔内流动过程,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随机对20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美兰通染液试验(CLP)进行对照.结果 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 P=0.65).以CLP结果为诊断标准,SonoVue-HyCoSy评价输卵管通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0%、100%、100%和88.23%,诊断输卵管阻塞部位准确率为70.59%,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SonoVue可用于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检查,可明确输卵管的通畅性并可同时提示输卵管阻塞部位,该方法准确、简便易行、无创,费用低,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高学文;何文;汪龙霞;王军燕;彭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颈部椎间盘钙化病(CD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11例CDC,其中7例经X线平片、4例经CT诊断,对比观察椎间盘钙化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有无狭窄、有无椎旁软组织受累等.结果 椎间盘钙化形态多样,多数分布于椎间盘中央偏前,钙化髓核可向周围脱出.椎骨呈现生长障碍性改变和骨质增生.CT显示病变细节优于平片,X线平片可更好地显示纵向上的变化.结论 X线平片具有辐射小、性价比高等优点,更适合用于儿童颈部CDC的诊断和随访;CT可作为复杂情况下的备选方案.
作者:蒋红兵;曹满瑞;何健龙;刘炳光;谢肇峰;易蕙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儿,男,11个月,主因咳喘3天就诊.查体:患儿烦躁,哭闹不安,口周无明显发绀.
作者:管俊梅;王岳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对面神经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06年9月来我院行鼻旁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分别采用MPR及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在重建出的MPR斜矢状面、MPR斜横断面及两幅CPR图像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并在不同重建图像上分别对面神经管各段的长度、宽度、前后膝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MPR与CPR者对鼓室段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差异,MPR斜矢状面测得鼓室段长度小于CPR测值(P<0.05),二者对面神经管骨壁裂缺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CPR对膝状神经节骨壁裂缺显示率均为21.43%(30/140),对鼓室段骨壁裂缺显示率分别为32.86%(46/140)、31.43%(44/140,P>0.05).乳突段长度在成人为(13.68±1.05)mm,儿童为(9.98±0.92)mm,儿童乳突段长度明显小于成人(P<0.05).面神经管乳突段宽度、迷路段及鼓室段长度和宽度、前后膝角度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合理结合应用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张媛;鲜军舫;陈光利;杨本涛;陈青华;王振常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病例1,女,24岁,28周孕时彩超检查见胎儿生长径线在正常范围内,大体结构及附属物未见异常.胎儿四腔心探查见室间隔回声失落.提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图1).上级医院检查结果:室间隔缺损,永存动脉干,后孕妇引产.
作者:杜琼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作者:杨根东;陆普选;张莉萍;李苑;李少珍;钟菊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肾造口瘘术(PC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相关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341例患者428例次CT引导下PCN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包括肾积水原因、穿刺次数、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结果 428例次CT引导下PCN操作,单纯CT引导下完成420例次,占98.13%,结合X线透视下完成8例,占1.87%,总体成功率100%.肾盏穿刺次数:1次262例次,2次107例次,3次54例次,4次5例次,平均1.54次.操作时间15~43 min,平均27.43 min.所有患者PCN术后临床均显著好转.15例(4.40%)发生轻微并发症,包括肾周血肿3例、发热7例、导管早期脱出5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安全有效,注意技术要点、仔细操作能够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晓光;金征宇;杨宁;刘巍;潘杰;张晓波;石海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钆贝葡胺增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管解剖的显示情况.方法 32例肝移植供体,术前常规MR扫描.首先经静脉注入1 ml钆贝葡胺注射液,行testbolus测出循环至肝动脉时间,然后行冠状位三维T1加权快速扰相小角度梯度回波(3D-FLASH)序列扫描,自动脉期开始连续扫描4期,每期间隔10 s,获得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等各期图像,观察原始图像及MIP重建后图像中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确定血管的走形及有无变异.以肝移植术中观察的血管情况作为金标准,分析MRA所见.结果 MRA对于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系统的显示质量均较好.MRA发现肝动脉变异5例,门静脉变异4例,肝静脉变异8例,均经过手术证实.术中发现副肝动脉1例,MRA未发现.结论 钆贝葡胺3D DCE MRA安全、无创,对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清楚,诊断变异准确度高,有可能成为术前肝移植供体血管评价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王宏;穆学涛;吴春楠;钟心;董悦;董玉茹;马毅;臧运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3.0T MR与MRA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类型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过度弯曲、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及正常志愿者各218例接受常规MR及MRA检查.MRA图像观察以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椎动脉:χ2=92.171,P=0.000;基底动脉:χ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χ2=11.477,P=0.001).结论 应用3.0T MR与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为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敬武;刘怀军;李晖;汪国石;贺丹;耿左军;杨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关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目前主要有血管源性学说、皮层扩布性抑制(CSD)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学说.血管源性学说提出的早,且得到普遍认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两种学说.磁共振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偏头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数支持后两种学说尤其是CSD学说.本文主要介绍偏头痛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邱恩超;于生元;马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41岁.于3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干咳,夜间咳嗽较重,口服消炎止痛药不能缓解.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骨转移征象.
作者:葛莹;李智勇;伍建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作者: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戚跃勇;戴书华;张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Madelung病累及喉和周围结构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Madelung病的CT和MR表现.结果 CT和MR显示异常增多的脂肪组织主要沉积于颈前和项部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斜方肌深面、颈后三角、涎腺周围等部位.增多的脂肪组织累及喉部包括喉内脂肪堆积和喉周围结构脂肪堆积.喉内脂肪增多包括声门上区受累、声门区受累和声门下区受累.喉内脂肪增多可以造成喉腔狭窄,主要发生于声门上区和声门区.喉周围结构脂肪增多可累及舌骨下肌群深面和前方、环状软骨后方、咽后间隙等.舌骨下肌群深面脂肪增多,舌骨下肌群与甲状软骨分离,肌肉呈游离状.环状软骨后方脂肪增多使环状软骨与环后区之间出现间隙.咽后间隙脂肪增多使喉前移,与椎前组织分离,呈漂浮状,主要出现于声门上区水平.结论 CT和MR检查能准确显示Madelung病颈部增厚脂肪的分布范围,进一步了解喉和喉周围结构受累情况.
作者:张忻宇;刘平;薛杰;王明广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空间-时间相关图像(STIC)技术在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采用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对13例胎儿VSD的检查结果.并与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及尸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与常规超声在诊断VSD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84.6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可能是病例数过少的关系.动态三维超声检查时间短于常规超声,P=0.0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可准确、直观显示胎儿VSD,是胎儿期VSD准确、简便的筛选方法之一.
作者:王惠芳;张素阁;刘兰芬;梁皓;朱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