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I-Ⅱ型着色玻璃渗透后渗透陶瓷的性能测试

韩晓莉;廖运茂;巢永烈;孟玉坤

关键词:渗透陶瓷, 热膨胀, 机械性能, 玻璃
摘要:目的:探讨用GI-Ⅱ型着色渗透玻璃渗透后的渗透陶瓷底层材料的热膨胀性能、机械力学性能和密度,为材料性能的改进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用GI-Ⅱ型着色渗透玻璃的IG2色玻璃料及GI-Ⅱ型氧化铝粉体,制作氧化铝基体及渗透陶瓷样本,在TMA2940型热分析仪上绘制样本的热膨胀曲线,计算热膨胀系数;三点弯曲法测定渗透陶瓷材料的挠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显微压痕法测量断裂韧性和维氏硬度;重量体积法测定其密度.结果:渗透陶瓷的热膨胀系数为7.620×10-6℃-1(25~500℃),略高于Vitadur alpha 饰面瓷的热膨胀系数.材料的三点挠曲强度、弹性模量、维氏硬度、显微断裂韧性和密度分别为389.6 MPa、 92 GPa、9.409 GPa、3.2425 MNm-32和3.662 g/cm3.结论:用GI-Ⅱ型着色渗透玻璃渗透后的渗透陶瓷底层材料,其热膨胀性能与Vitadur alpha 饰面瓷匹配,机械强度也达到了临床应用的要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源性IL-10对炎症牙龈组织中IL-6和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性IL-10对炎症牙龈组织中IL-6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牙周袋内用或不用IL-10时成人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IL-6和ICAM-1 的表达.结果:IL-6和ICAM-1均可在炎症牙龈组织的多种细胞表达.IL-6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ICAM-1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使用Image-Proplus软件系统测得的IL-6和ICAM-1表达的IOD值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IL-10对炎症牙龈组织中IL-6和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

    作者:杨丕山;赵民;戚向敏;葛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钢帽式磁性附着体的二维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钢帽式磁性附着体的二维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磁性附着体的优化设计.方法:钢帽式磁性附着体为轴对称稳定场,所以可对其断面的1/2进行二维磁场分析.通过有限元法积分作用于闭路磁体与衔铁之间的麦克斯韦应力,算得磁性附着体的固位力.结果:通过程序计算值与实测固位力值之间的比较,发现本程序较真实地反映了磁性附着体各因素变化对固位力的影响趋势,而计算值比实测法所得的固位力值小10%左右.结论:此程序可用于钢帽式磁性附着体的磁场计算.

    作者:林丽红;赵铱民;顾捷;梁得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HIV感染及AIDS患者常见口腔损害(附7例报道)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HIV)感染及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对人民身体健康及社会生产力之危害不容忽视.HIV感染者或AIDS窗口期患者全身症状往往不甚明显,故早期诊断较困难.口腔局部状况能较敏感地反映全身免疫状态[1].AIDS特征性口腔病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征,提高对AIDS口腔表征的认识,亦有助于增强口腔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2].

    作者:陈建钢;向黎;桂希恩;李辉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变形链球菌防龋基因疫苗pcDNA3-gtfB免疫途径筛选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含有葡糖基转移酶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gtfB作为基因疫苗,筛选有效的免疫途径.方法:重组质粒pcDNA3-gtfB通过股四头肌注射、鼻腔灌注和颌下腺周注射免疫Wistar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G、唾液IgA的动态变化.结果: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后产生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血清IgG抗体水平(P<0.01),且鼻腔灌注组和颌下腺周注射组间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唾液S-IgA抗体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腺周注射组产生的唾液S-IgA抗体水平高(P<0.01).结论:基因疫苗通过腺周注射免疫途径能有效激发特异性唾液S-IgA抗体的产生,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防龋基因疫苗免疫途径,为下一步抗龋动物实验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杨锦波;刘天佳;庄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42例口腔鳞癌患者口腔粘膜和唾液菌群分布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42例口腔鳞癌患者常规联合根治术后给予头孢噻肟钠、奈替米星抗感染2周,分别检测其手术前后唾液、病变区粘膜或术区粘膜、正常粘膜可培养细菌的数量、构成比和检出率.结果:术前唾液细菌量(x=8.10×108 CFU/ml,lgx=8.9084)明显高于术后,术前病变区粘膜细菌量(x=5.21×105 CFU/cm2,lgx=5.7169)远高于对侧正常粘膜,优势菌群发生改变,病变区粘膜有外籍菌定植(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术后切口区粘膜细菌量(x=4.34×105 CFU/cm2,lgx=5.6372)仍远高于对侧正常粘膜(x=7.24×104 CFU/cm2,lgx=4.8599),链球菌属所占比例成倍增加.结论:口腔鳞癌可导致患者口腔菌群失调,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及继发局部或全身感染..

    作者:陆笑;高宁;王昌美;肖晓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影响正常(牙合)儿童后前面高比值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常用反映面部生长型的指标与后前面高比间的关系,验证后前面高比作为确定面部生长型指标的合理性.方法:选取61例生长发育期正常儿童头侧位X线片,测量后前面高比及包括Y轴角、颅底角、面部4个矢状平面角、前下面高/前全面高、下颌支长等12项既往文献报道可用来反映面部生长型的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下颌平面角(MP-SN)与后前面高比有极高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22;②面部4个矢状平面角与后前面高比呈负相关;③下颌支长度与后前面高比呈正相关.结论:确定面部生长型的敏感指标是面部后前面高比(S-Go/N-Me)及下颌平面角(SN-MP),后前面高比可作为确定面部生长型的指标.

    作者:赵青;谭震;魏永群;赵美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腓骨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22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3例患者还同期植入种植体共5枚.结果:25例患者平均随访9.7个月,成功率为96%.3个患者的5枚种植体均达到良好的骨整合效果,并已行上部义齿的修复.62%的患者可正常进食,余38%的患者可进软食.9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结论: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众多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佳方法之一.

    作者:佟猛;李龙江;温玉明;付风华;唐休发;王晓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西藏地区183例唇腭裂患者临床统计

    文献[1]报道我国内地唇腭裂发病率约0.78‰~0.86‰.目前西藏地区尚无唇腭裂的流行病学调查,但临床报道唇腭裂是西藏地区颌面外科的多发病.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1991~2000年共收治藏族唇腭裂患者183例,占口腔科住院总人数的32.7%,其中唇裂161例,腭裂22例,155例来自农牧区.现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朱林;周冰晶;李几幂;颜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下颌牵张成骨术对咀嚼肌影响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下颌牵张成骨对咀嚼肌的影响.方法:3组共6只狗的左侧下颌骨进行了时间不等的牵张后,切取咀嚼肌标本进行HE染色及酶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结合图像分析仪(VIDAS)分析酶含量变化.结果:①嚼肌表现为持续萎缩,而二腹肌表现为组织形态的萎缩、肥大至正常的再构建过程.②咀嚼肌酶含量的改变与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相适应.结论:与牵张方向相同的二腹肌,通过组织形态改建适应牵张,酶含量由减少到增高再趋于正常;与牵张方向不同的嚼肌,出现持续萎缩,酶含量持续减少,代谢降低.

    作者:肖文林;尚伟;李薇;纪祥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畸形根面沟患牙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畸形根面沟为上颌前牙发育异常[1],因其引起的病变临床表现较复杂.本文总结并分析近年来作者诊治该类患牙的临床与病理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竹平;王铎;张立军;丁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第一鳃弓综合征合并唇腭裂一例报告

    第一鳃弓综合征(first branchial arch syndrome)合并唇腭裂患者罕见.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收治1例第一鳃弓综合征合并唇腭裂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宇雄;郑有华;杨小平;王剑宁;曾融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肥大细胞形态及分布特点研究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亚型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特征,探讨肥大细胞与扁平苔藓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阿辛蓝-萨红染色法显示口腔扁平苔藓组织中肥大细胞,计算成熟型和非成熟型肥大细胞的构成比;应用LUZEX-F图像分析系统检测两型肥大细胞的面积,并观察形态特点.结果:口腔扁平苔藓病损组织中非成熟型和成熟型肥大细胞构成比与正常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口腔扁平苔藓的丘疹型、网纹型和糜烂型间非成熟型和成熟型肥大细胞构成比有差异(P<0.05); 非成熟型和成熟型肥大细胞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胞浆内颗粒的大小、数量及分布区域均不同.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口腔扁平苔藓的病理损害过程.

    作者:张英;王兆元;张纯;闫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重组质粒pcDNA3-gtfB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含有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抗原基因(gtfB)的重组质粒pcDNA3-gtfB能否在哺乳动物细胞COS-1中正确地转录和表达.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DNA3-gtfB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1,采用RT-PCR法、免疫组化LSAB法、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重组质粒的转录水平和表达产物.结果:pcDNA3-gtfB在转染COS-1细胞后具有转录和翻译活性,蛋白质表达产物分子量为116~212 kD,且可与兔抗葡糖基转移酶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重组质粒pcDNA3-gtfB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能正确地转录和表达,为其作为基因疫苗进行动物实验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锦波;刘天佳;谭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快速扩弓结合方丝弓及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快速扩弓结合方丝弓技术及前方牵引装置治疗骨性Ⅲ类错的方法和特点.方法:选择15例骨性Ⅲ类错患儿,男6例,女9例,年龄8.5~12岁,均为替牙期.X线片显示主要为上颌骨发育不足.左手腕骨片显示为生长发育的高峰前期.结果:15例患者经平均9月的治疗,面型均明显改善,头影测量其骨骼改变主要为SNA角增大,A点前移.结论:三者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可取得明显的骨骼及侧貌改变.

    作者:项伟雄;卢萌;施新华;卢海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颌面部患者全麻术后低氧血症防治临床观察

    本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观察231例颌面部手术患者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对比各种防治措施的效果及对患者恢复的影响.

    作者:罗玉琳;饶静玲;张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用木瓜蛋白酶建立兔颞颌关节骨关节炎模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木瓜蛋白酶在兔颞颌关节上腔注射,建立兔颞颌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6只日本大耳白兔行颞颌关节上腔注射,实验侧注射0.3 ml 1.6%木瓜蛋白酶溶液,对照侧注射0.3 ml生理盐水,1周后重复1次,首次注射后第2、4、6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切取颞颌关节做大体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侧关节注射木瓜蛋白酶后出现关节软骨变薄、基质分解破坏、滑膜增生等炎症及退行性改变,并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发展,但在首次注射后第6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修复性改变.结论:兔颞颌关节注射木瓜蛋白酶后的改变与人颞颌关节骨关节炎病理改变具有相似性,可重复,可作为研究颞颌关节骨关节炎病理、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实验工具.

    作者:杨峰;史宗道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GI-Ⅱ型渗透陶瓷全瓷底层材料透射率的测定

    目的:探讨GI-Ⅱ型渗透陶瓷底层材料的透光率及材料颜色、厚度、不同玻璃渗透烧烤工艺对透光率的影响规律.方法:制作直径为12.5 mm,厚度分别为0.5、1.0、1.5 mm的GI-Ⅱ渗透陶瓷及Vita In-Ceram Alumina 样本;另制作0.5 mm厚的样本,按5个不同的渗透时间和3个不同的渗透温度分组,以上每组的样本数目均为3个.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各组的可见光积分透射率(标准A光源,光束直径5 mm,波长范围380~780 nm).结果:GI-Ⅱ型渗透陶瓷材料的透射率范围为2.7%~4.5%,Vita In-Ceram Alumina 材料为2.4%~5.2%;随样本颜色饱和度值的增加及明度值降低,透射率也降低;同种颜色样本随厚度增加透射率下降;透射率随渗透烧烤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6 h以后则下降;随渗透温度升高,Vita In-Ceram Alumina 的透射率下降,GI-Ⅱ渗透陶瓷材料则增加.结论:GI-Ⅱ渗透陶瓷底层材料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因渗透烧烤工艺、颜色及厚度对透射率有影响,临床应用时应加以考虑.

    作者:孟玉坤;巢永烈;廖运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可摘局部义齿基托对承托区腭粘膜微生物的影响

    目的:了解基托戴入前后承托区腭粘膜微生物的变化及不同材料基托引起上述变化的差异.方法:检测备牙前、戴牙1月和3月时金属基托和塑料基托对应承托区腭粘膜面可培养菌总量及检出微生物组成比的变化.结果:戴牙1月和3月时,塑料基托对应腭粘膜可培养菌总量及乳杆菌、白色念珠菌组成比与备牙前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戴牙1月时,金属基托对应腭粘膜可培养菌总量及乳杆菌、白色念珠菌组成比与备牙前无明显变化.戴牙3月时,乳杆菌、白色念珠菌组成比与备牙前相比显著增加(P<0.05).两种材料制作的基托对应腭粘膜面可培养菌总量变化值无显著差异,但塑料基托所致白色念珠菌组成比的增加明显高于金属基托(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的戴用在基托与承托区腭粘膜间形成新的滞留区,有利于乳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繁殖.与金属基托相比,塑料基托更易促进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作者:高宁;范震;肖晓蓉;朱硃;刘豫蓉;王成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以L929细胞为饲细胞的口腔粘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目的:探索口腔粘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和方法,为进一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口腔粘膜组织奠定基础.方法:取刚离乳的新西兰幼兔口腔粘膜组织小块,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后以L929细胞为饲细胞培养,定期换液、传代.以相差显微镜每天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情况,细胞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查,并以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整个上皮细胞生长期内无成纤维细胞混杂生长,均为单一的上皮细胞,并证实为二倍体细胞.细胞可传11~13代,成活50~60 d.结论:新西兰幼兔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可在体外进行培养,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增殖能力.这不仅为组织工程化口腔粘膜构建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口腔粘膜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作者:翟弘峰;刘红;解邦杰;李森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74颗牙根纵裂牙的临床分析

    牙根纵裂是指未经牙髓治疗的牙齿根部硬组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纵行裂缝,并与牙长轴方向一致,贯通髓腔和牙周膜间隙的患牙.由于该疾病常累及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致预后不佳,创伤性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根本原因[1],牙根本身的发育缺陷和牙周组织的炎症也可能与其发生有关.作者通过对60例患者的74颗患牙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探讨牙根纵裂的病因和发病规律.

    作者:唐义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