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超声表现

黄备建;吴芳;王文平;徐智章

关键词:布加氏综合征, 灰阶超声, 彩色多普勒, 频谱多普勒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的灰阶和彩超表现。方法对25例布加氏综合征(BCS)进行灰阶和彩超检查,均经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灰阶超声发现27支肝静脉(占42%)和4支肝右下静脉扩张。彩色多普勒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异常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呈低速、平坦、单向的血流流速曲线。结论灰阶超声对布加氏综合征仅能提供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内径、管腔及梗阻情况,而应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则可以明确肝静脉及交通支、下腔静脉内彩色血流的颜色、方向,肝静脉、下腔静脉流速曲线的变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心动图诊断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所致三尖瓣狭窄1例

    者男,28岁。因2月前出现心慌,胸闷,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浮肿来我院就诊。患者否认有外伤史。体检:颈静脉怒张,心尖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并可闻及3/6~4/6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二度I型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超声心动图所见:左室长轴切面上见主动脉根部增宽(39 mm),升主动脉近端增宽(55mm),升主动脉前方可见大小132mm×90mm的无回声区,四腔切面上见无回声区压迫右心系统(图1)。

    作者:夏曙;邓又斌;黎春蕾;赵金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42例近期疗效观察

    自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对在我院住院,失去手术机会及拒绝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CF、CDDP、5-Fu化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食管癌患者42例,均经病理学诊断,鳞癌38例,腺癌14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小42岁,大78岁,中位年龄62岁。病变胸上段4例,胸中段28例,胸下段10例。病变长度小于3cm 3例,3~5cm 6例,5~8cm 27例,大于8cm 6例,病变一期3例,二期8例,三、四期31例。其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例。

    作者:高玫玫;刘崇海;张爱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eutz-Jeghers Syndrome的X线诊断和监测

    目的探讨X-ray消化系造影在纤维内窥镜配合下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和监测方法及意义。方法对近15年面部、黏膜部多发黑斑者行X-ray消化系低张气钡双重造影、纤维内窥镜、病理及CT检查。结果 10例伴有消化道多发息肉,确诊为Peutz-Jeghers综合征。结论 X-ray消化系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对诊断与监测Peutz-Jeghers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造影剂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

    超声造影剂早由Granmiak[1]于1968年首次报道,迄今,关于超声造影剂的使用和研究已持续了30余年。期间,已有多种物质被用作超声造影剂,包括水溶液、乳剂、混悬液及气体微泡等[2]。 Fink[3]曾使用脂质乳剂以期能产生与脂肪浸润肝脏相同的效果从而增强组织的回声,但未能使背向散射(backscatter)增强,原因可能在于达到脂肪浸润致组织回声增强效果所需的脂质乳剂量很高,因此所致的毒性相应增加,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作者:顾蔚蓉;张珏华;丰有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颈静脉鼓室球瘤的MRI诊断

    本文收集了天坛医院1992年1月至1994年10月所收治的11例颈静脉鼓室球瘤的MR、CT及血管造影和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MR表现的认识。1 材料和方法 使用超导型MR机(GE Signal 1.5T),应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TR/TE=2600/85ms)T2加权像,自旋回波序列(SE TR/TE=600/16ms)T1加权图像,取矢、冠、轴位进行平扫,然后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Gd-DTPA(0.2ml/kg)重复T1加权像扫描,增强扫描时加用化学位移抑制脂肪的干扰,4例加做MRA检查。全部病例同时做颅脑CT平扫加增强检查,7例病人接受选择性动脉插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本组病人共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6~55岁,病史半年到17年不等,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栓塞治疗,2例未治疗随访观察。

    作者:麦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超诊断右眼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巨大囊肿1例

    患者男,28岁,出生后即发现右眼突出,无视力。眼部检查:右眼明显突出,右眼位外斜30°,内转动受限。患者因美容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门诊逐以右眶内肿瘤收入院。B超探查:右眼轴长13mm(对照左眼轴长24mm),玻璃体内大片细密点状物混浊,球后壁增厚且回声较强,并测得视网膜血流指数0.69。其后方眶内被一47mm×36mm的囊性肿物所充满(图1),液性暗区尚清晰,边界模糊与眶壁紧贴,视神经未能完全显示。

    作者:赵仲民;王丽丽;同俊义;王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MRI“腹式呼吸限制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价值——附60例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在腹部扫描时,常因病人的腹式呼吸,在图像上产生半月形条索状伪影,图像清晰度亦受影响。目前MRI生产厂家多没有配备此类限制腹式呼吸的装置,而其他代用物往往因使用不方便或使病人感到不适等原因而较少应用,有关MRI腹式呼吸限制装置方面的资料,文献尚未报告。我们设计了一种可附设在任何一种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床上,而且操作安全简便的“腹式呼吸限制装置”,经60例腹部病人使用该装置前后两次扫描图像比较分析,确认“腹式呼吸限制装置”操作安全简便,能消除图像呼吸伪影,提高图像清晰度,其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国安;孙凤英;丘豪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性脑病的CT分析

    目的探讨CT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以下简称隐脑)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隐脑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隐脑早期或轻型病例CT表现正常,中晚期主要表现为交通性脑积水70%,肉芽肿25%,其它少见表现为脑内多发低密度灶、假性囊肿、弥漫性脑水肿、脑萎缩、颅内钙化灶。结论 CT检查有助于与常见的化脓性及结核性脑膜炎鉴别,后者脑膜增厚及强化均非常显著且更常引起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

    作者:董云旭;孟晓春;唐文杰;徐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与MRI(2例报告)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是一种以周围神经慢性脱髓鞘为特征的疾患。有关该病的MRI特征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结合2例CIDP的临床与MRI表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44岁,主因四肢无力5年余入院。5年前患者自觉左上肢无力伴烧灼感,数月后右上肢及双下肢出现相同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而住院治疗。

    作者:吕佩源;李玲;张维娜;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正常人脑组织发育的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

    目的用1H-MRS观察正常人脑组织主要代谢化合物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场强为2.0T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3例正常人(年龄0.4~1056周)脑组织进行1H-MRS采集。计算氮-乙酰天门冬胺酸(NAA)与肌酸(Cr)的峰下面积比值以及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Cr)峰下面积的比值,并分别与年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NAA/Cr值随年龄增加而成指数曲线增长,Cho/Cr值随年龄增长而成递减指数曲线,符合指数公式Y=aLnX+b,X为实际年龄。结论磁共振质子波谱可无创性观察不同年龄正常人脑组织代谢情况,获得主要代谢产物与年龄的关系,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斯琴;陈雷;杜湘珂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彩色多普勒检测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非侵害性的检查,它可检测出不同形式的血栓形成。本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我住院及门诊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对其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1 资料与方法 1997年5月至1999年4月住院或门诊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6岁(14~78岁)。其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一侧下肢深静脉血栓25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HP2000型,探头5~7.5MHz变频探头。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全身放松。沿深静脉走行从上而下扫查,观察血管内径,多普勒频谱形态,彩色血流充填情况,血管壁加压后的弹性,检测彩色血流束宽度。记录静脉血流大流速和平均流速,测量管腔内异常光团附着大小。

    作者:牟楠楠;梁春香;曲歌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颅面部富血管病变的介入性颈外动脉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颅面部富血管病变的选择性颈外动脉插管治疗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颈外动脉插管化疗或超选择栓塞术治疗颅面部富血管病变19例次,恶性病变化疗7例次(3例加超选择栓塞),良性病变12例仅行病灶和供血动脉的栓塞。结果介入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5例栓塞治疗者均获供血动脉及病灶的栓塞,且12例栓后造影复查病变完全消失,仅3例仍见部分病变显示。无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后再行病变切除者发现病灶退缩、术中失血少,病理显示病灶及周边血管栓塞和血栓性脉管炎。结论颈外动脉选择性化疗、栓塞术对颅面部富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作者:杨秀军;彭仁罗;邵良;南振鸿;王麟川;武志竖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在输尿管疾病中应用超声检查的体会与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4例输尿管疾病患者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7~66岁。其中结石性病变61例;输尿管乳头状腺瘤及肉芽肿5例;先天性输尿管狭窄4例;输尿管口囊肿14例(6例为双侧)。应用日立EUB-26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受检查者空腹,膀胱充盈后取俯卧位观察肾盂与输尿管联结区域,沿腰大肌前方追踪从肾门延续到输尿管上段,侧动探头观察下段;仰卧位时探查输尿管中下段;右侧沿腔静脉外缘约1cm处,左侧沿腹主动脉外缘1~2cm处扫查。于耻骨联合上斜切以探查盆段输尿管,横切面以显示膀胱段输尿管,在膀胱三角区的外侧角可显示两侧输尿管开口,观察间断喷尿时的表现。

    作者:闫成田;陈长远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胸膜间皮瘤的10例超声检查分析

    胸膜间皮瘤临床易误诊,就B超而言,尚无特异性声像表现,在我院经病理诊断为胸膜间皮瘤的10例病人均通过X线、CT、开胸探查或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果与术前B超影像比较,B超检查对诊断胸膜间皮瘤是有帮助的,具有前瞻性探讨意义。

    作者:何新立;柳仓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布加综合征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的灰阶和彩超表现。方法对25例布加氏综合征(BCS)进行灰阶和彩超检查,均经手术或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灰阶超声发现27支肝静脉(占42%)和4支肝右下静脉扩张。彩色多普勒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异常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呈低速、平坦、单向的血流流速曲线。结论灰阶超声对布加氏综合征仅能提供肝静脉、下腔静脉的内径、管腔及梗阻情况,而应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查则可以明确肝静脉及交通支、下腔静脉内彩色血流的颜色、方向,肝静脉、下腔静脉流速曲线的变化。

    作者:黄备建;吴芳;王文平;徐智章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左室舒张早期血流时空衰减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E波速度时间延迟指标(R-E)在负荷改变及缺血状态下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心导管法测量10条犬左室松弛时间常数(T),应用脉冲波多普勒测量对照状态、负荷改变状态以及缺血状态二尖瓣瓣尖及瓣下1cm及2cm三个取样点的E波流速,各点心电图R波顶峰至E波顶峰的时间(R-E)的变化,分析脉冲多普勒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了解与T值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各种状态下二尖瓣血流E波流速在左室内的衰减均遵循非线性减低的规律,R-E受左室前后负荷的影响较小,但受缺血的明显影响。时间的延迟与速度衰减并不发生于相同的空间段。结论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R-E受左室负荷的影响较小,但受缺血的明显影响。

    作者:王磌;张运;张梅;王勇;邢艳秋;张园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双侧胸大肌炎、脂膜炎的超声表现及其演变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胸大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0MHz探头对20例正常人胸大肌和1例罕见胸大肌病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超声显示胸大肌内部肌纤维回声不清,纹理混乱,呈不均匀的相对强回声的团块,并波及皮下脂肪层;彩色血流极其丰富,树枝样包绕强回声的团块,类似占位病变。对症治疗2月后恢复正常,则排除恶性病变。皮下脂肪层的炎性病变、纤维化难恢复,故仍有胸大肌脂膜炎。结论超声检查对胸大肌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泉;赵玉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超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

    患儿,女,9岁,月经未来潮,因两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部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在门诊拟“胆道蛔虫”,经消炎治疗症状缓解,于3月10日上午腹痛阵发性加剧急诊住入本院外科。体检:腹软,脐下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

    作者:姚兴尧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先天性短食管伴胸腔胃畸形3例误诊分析

    先天性短食管伴胸腔胃系少见的消化道畸形,现将误诊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男,3岁。患儿常进食后呕吐,平卧时加重,间隙黑便6个月,近一周出现咳嗽、发热入院。X线胸片(卧位)显示:右肺下野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缘光滑,其内密度均匀,未见空洞及液平面,纵隔轻度左移。拟诊:①先天性肺囊肿;②肺隔离症;③肺动静脉瘘。 例2,男,4个月。因咳嗽、发热2天入院。卧位胸片发现右下肺内带片块影,边缘模糊,块影内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及空洞。初诊:①右下肺炎;②先天性肺囊肿。

    作者:鲁宏;徐友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彩超诊断膀胱横纹肌肉瘤并尿道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5月,因排尿困难20余天入院。患者排尿呈滴沥样,量少,无血尿或尿浑。查体: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上腹平坦,肝脾不大,未见胃型及蠕动波,下腹部膨隆,叩浊音。于尿道外上方见一约1.0cm×1.0cm的实性包块,表面充血发红,扪软,尿道口被挤向外下方。

    作者:刘庆华;姜忠强;王景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