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那米韦是第一个被开发成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帮助新合成的病毒颗粒与感染细胞脱离、并促使其通过黏液在呼吸道中扩散的作用.对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将限制流感病毒的聚集与扩散.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扎那米韦不但能够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与传播、迅速缓解感冒症状,还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并且毒副作用很小.
作者:李卓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喹诺酮类药物是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分枝杆菌、厌氧菌、军团菌、枝原体、衣原体均有活性,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好、组织渗透性高、消除半衰期长等优点.因为在动物模型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关节损伤的问题,所以在儿科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然而,却未见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人关节损伤的正式文献报道.在许多特定的儿科感染中,包括假单胞菌重复感染引起的肺囊性纤维化;假单胞菌和其它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如尿路感染和骨髓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应进一步研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喹诺酮类药物对儿科的由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脑膜感染、由肠致病菌引起的肠胃炎和分枝杆菌感染的疗效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仲兆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抗菌药临床使用及不合理使用的增加,细菌不断出现多重的甚至是新的耐药机制以对抗抗菌药的作用.因而寻找作用于新靶点的抗生素是未来控制病原生物必不可少的途径.细菌细胞中平均约1/5的蛋白质完全或部分位于细胞膜外,蛋白质的分泌对于细菌的生长和毒力必不可少,因而可能成为新型治疗药物的适宜靶点.活性相对确定的一般分泌途径的组分(如导肽酶和SecA)可以为外用药物发展提供作用靶.发展以蛋白质替代途径为靶的药物,尚有赖于对这些分泌途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
作者:朱雯;贾文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微生物方法生产L-半胱氨酸较化学方法具有相当的优越性,生产步骤简化,底物转化率高,可降低污染等,但由于技术原因,很少见成熟生产工艺的报道.近年来,出现了分别以DL-2-氨基-噻唑啉-4-羧酸(DL-ATC)、O-乙酰丝氨酸和3-氯-L-丙氨酸为前体微生物酶法生产L-半胱氨和L-胱氨的生产工艺研究报道,以DL-ATC为前体,采用假单胞菌等转化酶产生菌或其初酶提取物转化生产L-半胱氨酸,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以O-乙酰丝氨酸为前体的生产工艺,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LT2产生的O-乙酰丝氨酸硫化氢解酶把丝氨酸转化为L-半胱氨酸;以3-氯-L-丙氨酸为前体的生产工艺,利用阴沟肠杆菌L-半胱氨酸脱硫酶通过β-替代反应生成L-半胱氨酸,或利用球型芽孢杆菌L-118的O-乙酰丝氨酸硫化氢解酶催化3-氯-L-丙氨酸和硫氢化钠生成L-半胱氨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优化菌种已经构建出一些用于L-半胱氨酸生产的基因工程菌.固定化技术的应用,为DL-ATC转化生产工艺带来了新的活力.
作者:杨金奎;何璧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从棒状链霉菌分离出扩环酶基因,从顶头孢中分离出扩环酶/羟化酶基因和酰化酶基因,以质粒PSELECT为基础构建插入了这些酶基因的新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产生青霉素的产黄青霉中.在适当条件下培养转化菌株,产生取代的酰基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用适当的酶脱去侧链获得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作者:于文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介绍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吡肟用于治疗重症院内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外科感染和妇产科感染等)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并与某些疗效较好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作了比较.广泛而大量的临床和细菌学资料显示,头孢吡肟单用或与其它药物联用是目前治疗重症院内感染(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和药价相对较低的重要药物.
作者:易闽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从加强宏观调控,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市场稳定发展;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开发新产品,发展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工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业;防止β-内酰胺类抗生素滥用等方面阐述存在的问题或差距,提出发展建议.通过十大城市入网医院用药分析,可见在大城市中,抗感染药物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青霉素类抗生素次之.
作者:于文洲;段大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orA蛋白是一种跨膜多重药物外排蛋白,介导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NorA蛋白属于细菌转运系统中的主要易化族类,由位于染色体上的norA基因编码.norA基因大小约为1.8kb,编码388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NorA蛋白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可能构建了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膜相关性活性外排泵,主要介导了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从细胞中主动排出,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膜上NorA蛋白数量的增加造成的.目前norA超水平表达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部分人认为是norA基因多处位点或(和)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影响了norA的表达.已证明利血平、维拉帕米和5'-methoxyhydnocarpin等是NorA外排蛋白的抑制剂,能增强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活性,降低耐药率.
作者:张能江;张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头孢克肟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从分子学角度阐述了头孢克肟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强力抗菌活性的作用机制.尽管头孢克肟对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渗透性不如头孢氨苄和头孢克洛,但由于头孢克肟对包括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在内的β-内酰胺酶极端稳定,使其比头孢菌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克肟对大肠埃希氏菌中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结合位点青霉素结合蛋白3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位点青霉素结合蛋白1具有更高的亲和力,使头孢克肟比其它头孢菌素的杀菌活性更强.由于头孢克肟对细菌靶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以及对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所以它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极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青霉素酰化酶除了在医药工业上用于大规模生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间体和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潜在应用,对青霉素酰化酶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各国科研人员的兴趣.近年来,用一些经典的和现代的技术手段,对青霉素酰化酶产生菌进行改良,通过理化诱变,使酶活力提高;通过定点突和化学修饰,将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变成半胱氨酸或含硒原子的半胱氨酸,使酶的合成活力相对于水解活力大幅提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酶的表达水平、促进分泌或改进生产菌的缺陷.出现了介孔分子筛、二甘醇二甲基酯丙烯酸酯接枝尼龙共聚物等新的固定化材料及酶膜反应器、多室固定化酶反应器,有望用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唐青涛;余若黔;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