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例球形肺炎的X线分析

林长和;施强

关键词:球形肺炎, X线分析, 机理
摘要:球形肺炎较少见,文献报道少,阅片易与肺部其他球形病灶,尤其是周围型肺癌及结核瘤混淆而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以便提高其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分析收集1982-04~1997-06本院及其他兄弟医院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小21岁,大57岁。40~45岁4例。病程4~10周,其中4周1例,5~6周4例,10周1例。临床症状:多数病例起病急,畏冷、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2例,持续高热长12天;38~38.5℃4例;胸痛3例,咳嗽咳痰6例,痰中带血2例,咯血痰量较多1例。辅助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增高,多在14~21×109/L,6例中性白细胞占0.79~0.85,出现中毒颗粒2例。痰培养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各1例。痰镜检结核菌与瘤细胞均阴性。2例病灶吸收略慢,在住院期间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变所属的叶、段、亚段等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肿物,仅见粘膜充血、水肿,夹取组织活检未见瘤细胞而是炎性细胞。治疗结果:6例经过足够的抗菌素治疗后,每2周透视或摄胸片均见病灶吸收缩小,病灶消失短4周,长10周。随访3~12个月均未见复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囊肿并发结石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3岁。间断性全程肉眼血尿3年余。体检:右肾区有叩击痛,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红细胞(卅)。X线检查:腹平片示膀胱区右上方可见一1.0m×0.8cm钙质浓影,边缘光整,透视下不随体位移动(图1)。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轻度积水,右输尿管扩张以中、下段为甚。双侧输尿管下端膀胱入口处呈蛇头样扩张,大小分别为:右侧1.2cm×1.2cm,左侧0.9crm×0.9cm。周边绕有清晰锐利的月晕样透光环(图2)。平片所见的钙质浓影位于右输尿管下端扩张的囊袋内。X线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形成,右肾盂及右输尿管轻度积水。B超所见:右肾影稍大,右肾盂、输尿管扩张。膀胱三角区右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1.3cm×1.3cm纤细光环。其内有1.0crm×1.0cm强回声团。左输尿管下端入口探及0.8cm×0.8cm纤细光环。B超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伴右侧囊肿内结石。膀胱镜检:膀胱粘膜红润,双侧输尿管开口处可见囊状物向腔内凸起,右侧大小约1.1cm×1.1cm,左侧约0.8crm×0.8cm。基底较宽,表面不平,色泽红润。左侧输尿管开口显露,右侧开口不易找到。膀胱镜诊断:双侧输尿管囊肿。

    作者:陆洲;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脑内囊性增强病变的CT研究

    目的:研究脑内环形增强病变脑脓肿、脑胶质瘤、脑转移瘤CT影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7例脑脓肿、67例脑胶质瘤和39例转移瘤的分布、数目、囊壁的形态及蛛网膜下腔的播散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鉴别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脑脓肿和转移瘤倾向于分布皮髓交界处,分别占85%和86%。单发以胶质瘤为多见。脑脓肿壁较规则,占94%。9个(26%,9/34)脑脓肿壁还呈独特的口袋状形态。蛛网膜下腔播散以脑脓肿多见,占21%(7/34),胶质瘤次之10%(7/69),本组转移瘤未显示此征像。结论:囊壁的形态、部位、蛛网膜下腔的播散征像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徐恩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重复肾误诊为腹膜后巨大囊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6岁。发现左腹部肿块10天入院。体检:左腹触及7cm×8cm肿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无压痛。B超见:左背部8.8cm×7.3cm的无回声区,轮廓不清,左下方可见小分隔。左髂窝可探及条形无回声区8.9cm×8.1cm,边界不清,内见等回声间隔,并与上方无回声区相通,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CT见:左肾前上方10cm×7.5cm的低密度灶,CT值-3~13Hu,壁光整,其上外方可见条形实质密度灶。低密度灶向下延续达盆腔。左肾明显受压变形外移;提示腹膜后巨大囊肿。

    作者: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切除宫内异物

    目的:探讨超声监导宫腔镜下宫内异物切除术的方法。材料与方法:48例宫内节育器、胚胎或胎盘残留宫腔的患者,在常规清宫术或取环术失败后行宫腔镜手术治疗。采用经腹超声、腹腔镜超声和腹腔镜监视手术过程。结果:在超声监导下,27例嵌顿节育器全部经宫腔镜取出,合并宫腔粘连3例。切除残留胎骨和残留胎盘21例,7例与子宫壁粘连,2例植入。结论:经腹超声是监视经宫颈切除宫内异物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丹;刘剑飞;孟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FDG(18-fluorine. 2- fluoro-2-deoxyglucose)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它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和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一样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被磷酸化形成FDG6-磷酸,但是不能进一步代谢而积聚于细胞内。当FDG中的18F衰变时由湮灭辐射出两个反方向的51lkeV的光子,经过PET的符合探测与重建,在横断、冠状、矢状位清楚地显示出FDG摄取增加部位(PET成像原理)。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糖代谢机制,在肿瘤细胞中由于葡萄糖转运mRNA的表达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Clutl和Glut3水平升高,已糖激酶水平升高,葡萄糖-6-磷酸酶水平下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使得FDG与葡萄糖一样,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增加,而不被进一步分解的FDG在肿瘤细胞中积聚。因此,可以在PET显示中观察到肿瘤部位的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组织。由于FDG-PET它比传统的核医学显像设备(如SPECT等)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辩力和早期的肿瘤探测机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肿瘤分期以及治疗反应的监测,具有比CT,MRI等解剖形态显像明显的优势。本文简介了FDG-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作者:丁勇;张书文;田嘉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螺旋CT重建功能在复杂性髋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4例不同的髋关节疾病行PQ6000螺旋CT扫描及重建(包括MPR、SSD、MIP等),观察并比较影像效果。结果:重建技术使相关影像更加清晰和直观,特别是对髋关节间隙和髋臼的显示更加清晰。结论:重建增加了影像信息,为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作者:张劲松;宦怡;赵黎;彭勇;葛雅丽;李长宏;栗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Fahr病的CT诊断(附5例分析)

    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其CT表现少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了1993年以来发现5例Fahr病的CT表现。1 材料与方法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8~4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1例)、精神障碍(2例)、癫痫(1例)、头痛(1例)。其中有2例系兄妹。5例均经临床证实。实验室检查血钙和血磷生化值未见异常。

    作者:朱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1例

    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很少见,自1907年Darisohn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有不少个案报道。但病变内典型“爆玉米花”样钙化却极为罕见,现将我院发现的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且病变内有“爆玉米花”样钙化1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女,35岁。因发热1个月入院。1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以午后为甚,偶伴咳嗽,咳少量粘液痰,无血丝。在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左下肺内有一包块。经抗炎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查体:体温:39.6℃,P:78次/min,R:20次/min,BP:16/10kPa,体检未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GB:65/L, ESR:86mm/h。余血、尿、便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后曾行卡松尼试验阴性。B超检查:左下肺探见一约9.6cm×11.7cm×10.0cm边界清楚的密集低回声区,回声分布不均匀。

    作者:席建平;黄铨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超声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价值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监测药物保守治疗宫外孕前后的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临床对宫外孕的诊断正确率及评价保守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对33例宫外孕患者治疗前进行超声监测、确诊,然后分二组给药,一组氨甲喋呤<MTX>50mg肌注二次;另一组MTX50mg肌注再加米非酮分三次口服,分别在用药3天、1、2、4、8周进行超声监测。了解宫外孕回声图变化情况,直至恢复正常。结果:超声不但能确诊宫外孕,还可对其保守治疗效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宫外孕包块消失,子宫、附件声像图恢复正常是保守治疗的有效指标。胎囊完整者治疗效果较好,混合性包块次之,包块破裂型需急诊手术。结论:超声是一种诊断宫外孕及观察其保守治疗效果简单而准确的监测手段。

    作者:王洁;张新琼;周新力;任杰;张娟辉;张春丽;邓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核素输卵管显像诊断不孕症的价值

    目的:通过对31例不孕症妇女(60侧输卵管)行改进的核素输卵管造影(RNHS),评价该方法对判断不孕症妇女输卵管通畅程度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次性导尿管直接插入宫腔,37MBq 99mTcO4经导管注入后动态采集,同时缓慢加压注入生理盐水,然后行静态采集。其中10例(20侧输卵管)行X线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进行对照。结果:RNSH示输卵管通41例,阻塞19侧。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为诊断标准,RNHS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84.6%。结论:RNHS有效,安全,无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白萱;田嘉禾;张锦明;焦鲁霞;李亚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卵巢鳞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分析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肿瘤之一,其组织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形态和性质各异。了解各种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对提高早期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卵巢鳞癌的专门报道十分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B超检查发现,手术或病理证实,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卵巢鳞癌病例。1 资料和方法12例为1980-01~1999-04我院住院患者,发病年龄18~67岁,平均46.7岁。使用美国ATL MK100超声扫描仪及日本ALOKA 630超声扫描仪,探头频率均为3.5MHz检查时中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经腹部扫描探查。

    作者:王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门脉峰值时间确定及其在螺旋CT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是否能很好确定门脉造影剂峰值及其在SCIP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41例,观察CT图像的层面波动及门脉峰值时间,然后以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进行SCIP检查。结果: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的CT图像几乎无层面上下波动,门脉时间-密度曲线无明显波动,门脉峰值时间平均为50.5s。41例SLTP均能显示门脉4级以上分支。结论:一次屏气试验剂量团注单层动态扫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确定门脉造影剂峰值的方法。以门脉峰值时间作为扫描延迟时间可获得良好的SCTP图像。

    作者:王华明;蔡祖龙;赵红;李睫;宋学坤;韩铁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6例球形肺炎的X线分析

    球形肺炎较少见,文献报道少,阅片易与肺部其他球形病灶,尤其是周围型肺癌及结核瘤混淆而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以便提高其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分析收集1982-04~1997-06本院及其他兄弟医院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小21岁,大57岁。40~45岁4例。病程4~10周,其中4周1例,5~6周4例,10周1例。临床症状:多数病例起病急,畏冷、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2例,持续高热长12天;38~38.5℃4例;胸痛3例,咳嗽咳痰6例,痰中带血2例,咯血痰量较多1例。辅助检查:末梢血白细胞增高,多在14~21×109/L,6例中性白细胞占0.79~0.85,出现中毒颗粒2例。痰培养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各1例。痰镜检结核菌与瘤细胞均阴性。2例病灶吸收略慢,在住院期间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变所属的叶、段、亚段等各级支气管均未见肿物,仅见粘膜充血、水肿,夹取组织活检未见瘤细胞而是炎性细胞。治疗结果:6例经过足够的抗菌素治疗后,每2周透视或摄胸片均见病灶吸收缩小,病灶消失短4周,长10周。随访3~12个月均未见复发。

    作者:林长和;施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37例肺部肿中瘤平片漏诊因素的探讨(附37 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部CT扫描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37例脑转移瘤病例肺部平片为阴性而CT为阳性的影像特点及平片漏诊的原因。结果:胸部平片漏诊的原因为:肺癌位于纵隔后脊柱侧方的肺段24(24/37)例,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7例(7/37),胸片观察漏诊5例(5/37)。31例(31/37)肺部病灶的大直径小于脑内转移的大直径。结论:肺部CT扫描可以有效地检测肺部恶性病灶,提高颅脑转移瘤肺部原发病灶的检出率。

    作者:陈振湖;杨建忠;王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MRI诊断

    目的:探讨X线、CT及低场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X线疑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患者行CT及低场MRI扫描,并进行统一分期、Kappa检验和Ridit统计。结果:三种检查方法的Kappa一致性检验,K值均大于0.4。Ridit敏感性试验结果为,R(X线)=0.3630;R(CT)=0.5451;R(MRI)=0.5918。结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低场MRI比CT更具敏感性,X线平片则缺乏诊断意义。对CT尚不能确定的I、Ⅱ期患者,选用低场MRI常规扫描可收到显著的诊断结果。

    作者:张立安;贺静;王玉丽;王守波;思仲诚;王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颅底结构计算机立体测量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设计采用2例颅骨标本,图形工作站在三维图像上对颅底结构进行立体测量:以三坐标激光测距仪的测量为对照组。共完成10组测量,二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一致性检验。无效假设三维立体虚拟测量和三坐标激光测距仪测量存在差别,备择假设二种测量方式的测量无差别,p取双向0.95。

    作者:陈若平;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观察(附100例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ihy,HIE)系指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并产生严重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和惊厥等。CT为临床提供了十分可靠的诊断依据。国内外部分作者对本病的CT表现已有阐述[1~4]。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所观察出生仅10天内的10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CT表现,以便提高其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收集1993年以来门诊及住院窒息新生儿100例,年龄出生1小时至30天,男72例,女28例。CT扫描用美国GE8800及日本东芝XPEED90~120kV,30~50mA,层厚10nm及8rrrn,层间距10rm,扫描时间11s及4s,窗宽100Hu,窗位+35Hu。其中14例进行1~3次CT随访观察。

    作者:任国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外伤性肾破裂致腹膜后巨大尿囊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6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左下腹胀痛,无意扪及该处有包块,但包块增长不明显。体检:左下腹可扪及12cm×16cm长球形囊性包块。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且无压痛。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见RBC3~4个/高倍镜检;囊液分析结果与该患者尿液成份一致;细菌培养见肠球菌5000个/ml尿;血中球蛋白增高;药敏实验示妥布霉素、头孢噻吩敏感。B超见:左肾盂中度扩张,左腹膜后可探及无回声暗区团块,后伴声影,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伴左肾中度积水。CT示:左肾后外方可见形态不整的水样低密度影,与左肾紧密相连,左侧腹膜下可见条形水样低密度影与上述病灶相连,左肾盂中度扩张,提示腹膜后囊性占位伴左肾中度积水。MR示:左肾周围尤于下方可见多个囊性肿物,小者为2.0cm×2.0cm,大者12cm×5cm,边缘锐利,信号均匀,张力较大,左肾轻度受压,左肾盂及输尿管中度扩张,提示为腹腔内肾外多发囊肿,与肾盂及输尿管无关。泌尿系造影示:左肾盂中度扩张,在左肾外下方见充满造影剂的囊腔,提示为重复肾伴中度肾积水。

    作者:李东;李安源;温雪松;冯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初次高强度体能训练后99mTc-MDP骨显像表现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了解高强度体能训练后机体损伤情况。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首次参加高强度体能训练12周者(初训组)和经1年适应训练者(适应组)各35人,用99mTc-MDP对其行全身骨显像以及相应部位X线摄片。结果:初训组中32人121个浓聚灶,其中轻度浓度聚灶93个,中度浓聚灶28个。浓聚灶分布于股骨、胫骨和足部骨分别占10.7%、33.7%和52.9%。适应组9人18个轻度浓聚灶。28个中度浓聚灶中仅3个灶X线片有骨膜反应,轻度浓聚灶X线片均正常。结论:高强度体能训练中肢体组织损伤普遍存在,大多位于下肢,其损伤与持续应力作用有关。99mTc-MDP骨显像是早期诊断体能训练中组织损伤的敏感和准确的方法。

    作者:陈燕;蒲朝煜;王发强;李秉志;李菲;蔡莉;徐江莉;张海英;赵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动脉导管未闭的MRI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MRI在动脉导管未闭(PDA)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CAG)证实的各种先心病325例,其中PDA65例。所有病例均行0.3TMRI和经胸心脏超声(TTE)检查。结果:MRI诊断PD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9.2%,对PDA形态分型诊断正确率为90.3%。结论:MRI对PD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在青少年或成人的PDA及PDA合并室间隔缺损或艾森门格综合征的诊断中,MRI的诊断能力明显优于TTE。

    作者:陈新;王佳;侯阳;唐莉;胡连源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