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议止呕药对的配伍

王五洲;赵婧

关键词:止呕药, 药对, 配伍
摘要:呕吐是一个症状,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常见于临床各科病证.临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病机一般是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治疗大法以和胃降逆为本,选用方药若能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配伍降逆止呕药对,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就常用止呕药对的配伍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现代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外科治疗的特色有效疗法--托法

    祖国医学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现代医学中都能找到其相对应的措施,也易于理解,托法在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属于一种重要的手段.<外科精要>指出: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脓末成使脓早成,脓已成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者托里调之.托法是中医外科治则的法宝,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

    作者:汤岳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针药并用治疗阳痿102例

    采用针刺关元、曲骨、长强、三阴交等穴,并用自拟治痿汤,治疗阳痿102例,总有效率达93.3%,提示本法具有良好的填精益髓,温肾壮阳,调节男子生殖机能的作用.

    作者:管小虎;董美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桂枝加桂汤治疗虚寒型腹痛50例

    1临床资料本组50例,年龄大70岁,小5岁,平均35岁.病程短2天,长3个月.均有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时更甚,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临床表现.

    作者:王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议止呕药对的配伍

    呕吐是一个症状,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常见于临床各科病证.临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病机一般是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治疗大法以和胃降逆为本,选用方药若能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配伍降逆止呕药对,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就常用止呕药对的配伍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王五洲;赵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论正气的免疫功能及其物质基础

    正气与机体的免疫能力密切相关.肾中先天之精气为正气之根,后天水谷之精气为正气之源,卫气是正气的客观体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正气的主要物质基础.

    作者:孙理军;杨徐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胆道手术中发现漏诊二例报告

    胆囊炎、胆石症是急腹症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诊治本病的过程中,术前诊断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无法排除的其它疾病,应当在手术前有应变措施,避免在术中发现有合并症而无思想准备,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杨智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妊娠并发剧烈胃痛1例治验

    病例:周某,女,23岁,妊娠8月余.住院号981990.9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因剧烈胃痛人院.素有胃病,2天前食冷面导致胃痛,阵发加剧,频频呕吐.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无效,急来我院.

    作者:王小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病理学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知识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就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谈一点体会.1.课堂充分准备病理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因此,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所以要讲好每节课,就必须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及相关基础知识,广泛深入地查阅有关资料以保证讲课时既能拓宽知识面,又恰到好处.另外病理学相对内容枯燥,但若以病理学为基础,适当联系临床,便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及兴趣.

    作者:应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学生龋齿患病调查

    目的:了解西安市某区小学生龋病患病状况,探讨学生口腔保健的重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由口腔专业人员普查了本区6所小学7、9、12岁学生3796名(男1945名,女1851名)对龋牙(乳/恒);龋失(乳/恒);龋补(乳/恒)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小学生总的混合龋患率75.2%,男76.5%,女74.1%.分年龄组计算可见,乳龋患率随年龄而降低,恒龋男生7岁达17%,女生9岁达12.1%;乳/恒龋补率低于全国水平;用WHO制订的以12岁恒龋均作为判断龋病患病严重程度的6级标准来判断,小学生的龋病患病情况属于很低水平,男女生恒龋均为0.33和0.48,在1.1以下.结论:防龋失和龋牙修补是小学生口腔保健的关键.

    作者:王颖光;吴小建;侯如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辨证施治胃痛48例临床小结

    1.临床资料1.1诊断要点:①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见症.②排除其它兼见胃脘痛的疾病,排除真心痛、胁痛、腹痛等.1.2 48例中,患者年龄小的1.5岁,大的72岁,10岁以下的4例,11~20岁1例,21~30岁6例,31~40岁12例,41~50岁11例,51~60岁9例,61~70岁3例,70岁以上2例;男性17例,女性31例;农民20例,工人18例,干部4例,其它6例.病程长者十多年,短者一日.

    作者:戴侃记;相改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黄土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呕吐一例

    王某,男,38岁,1996年2月2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因食冷饮后致呕吐,曾就诊某院,先后处以藿香正气散、附子理中汤加减不愈.后呕吐逐渐加重,食人即吐,严重时靠输液维持,先后做过食道钡剂造影及胃镜检查,均未查出异常,半年来曾多处求医不效.

    作者:闫宽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五味消毒饮新用

    五味消毒饮出自<医宗金鉴>,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药组成.此方原是外科临床的常用方,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功.笔者用该方或加味治疗他病,收效甚佳,现举验案3则如下:

    作者:张文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心功能衰竭辨治体会

    心功能衰竭当属心少阴病,常及肺、脾、肾;病机复杂,虚瘀交错,痰浊互见;左心衰属阳气虚衰,痰浊内停,治当温阳祛痰;右心衰属血凝湿停,治当化瘀行水;危重之证,常见阴阳乖隔;脉数汗出之象,不可即辨为热,切忌妄施寒药.

    作者:何煜舟;张忠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近况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亦称糖尿病膀胱或无力性膀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常与其他植物神经性病变相伴发生.由于采用电生理检查,发现其在糖尿病病人中患病率高达60%~90%[1].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理想药物.近年来在西药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取得一定的进展,现概述如下:

    作者:葛同军;翟胜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糖尿病与中医瘀血间有密切关系,瘀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及其合并症,临床疗效满意,为糠尿病的治疗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魏胜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麻味通涩汤治疗遗尿症42例疗效观察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本病主要发于3岁以上儿童.此证虽小,若长期不愈,小儿身心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应予重视.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自拟麻味通涩汤治疗小儿遗尿症4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资料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承气汤鼻饲并灌肠急下存阴1例

    阳明温病,热邪作祟,或致腑闭,或致神昏,甚则迫血妄行,治疗则以泄热逐邪为其根本.而逐邪之法,宜就近引导,随性宣泄.大承气汤峻下热结,无坚不摧,临证当慎用.然其泄热逐邪确有立杆见影之效,荡涤积滞,畅通邪之出路,邪去则正安.虽年老体衰之人,审时度势,巧妙施之,用之得当,仍可获事半功倍之效.笔者曾遇-例,简述于此,仅为抛砖引玉.

    作者:李亮;王波亚;赵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近况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随着对心力衰竭研究的日益深入,中医药治疗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述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红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护人员感染乙肝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分析了某医院医护人员感染乙肝的五种因素,分别为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医护人员清毒隔离意识不强;传病房基础设施不全;医院领导对预防院内感染重视不够;非传染病房医护人员无自我保护意识,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作者:魏秋霞;张芳;岳水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综合疗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87例疗效观察

    对18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牵引保守治疗、多针内固定、手术内固定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总结,认为此法疗效满意,并提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张吉峰;周晓庆;卫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现代中医药杂志

现代中医药杂志

主管: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