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干银;朱建华;刘红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毫针刺法,取颊车、地仓、颧等穴,配合中药牵正散加味内服.结果:总有效率97.44%.提示:本方法具有祛风、活血、通络之功效,针药并用疗效更佳.
作者:何庆勇;张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降血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2例患者口服调脂化瘀丸(红参、何首乌、生山楂、草决明、泽泻等),对照组106例服用脂必妥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7.72%和77.33%,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本方能降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智勇;周若梅;刘娟云;李来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珍珠为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reria martensii(Dunker)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等双科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
作者:周忠民;安建武;孙(龙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的整体观治疗.方法:以中西医学相关文献从整体观理论探讨本病的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结论:本病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阻为标,肝失疏泄是其中间环节,虚损变证是其终结果;整体防治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治疗方法调脏腑气血阴阳,按郁、热、虚、损分段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药并施.
作者:陈广峰;郭宏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化腐生肌、清热解毒、止痛类中药治疗肛门病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20例采用自制方药(沙棘油、炉甘石、煅石膏、轻粉、朱砂、冰片等)治疗术后创面,对照组80例用九华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2.5%,两组间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沙棘生肌膏具有清热解毒、止痛、化腐生肌作用,能促进创面尽快愈合.
作者:王光清;张稳存;李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科自2003年8月~2005年11月应用红花甘草湿敷治疗化疗所致的静脉炎4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书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腹部术后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对照组60例不作穴位注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病人可提前1~2d排气,肠功能恢复.提示:本方法对胃肠功能有兴奋作用,起效迅速,使患者尽早进食,有益康复.
作者:代志毅;马秀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解毒活血类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原(CRP)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口服解毒活血丸(金银花、玄参、当归、牛膝等),对照组口服心血康0.2g,每日3次均在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进行IL-6、CRP检测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安慰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热毒、瘀血可能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应用活血解毒法治疗本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而发生作用.
作者:耿立梅;陈分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山仙颗粒(SXG)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肉瘤组织bcl-2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昆明小鼠4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其余30只小鼠于左腋窝皮下接种S-180肉瘤细胞,24h后随机分成三组:荷瘤对照组(B组),金龙胶囊(JLC)组(C组),山仙颗粒组(D组).给药21d后,测量移植瘤重、去瘤后体重,分别计算抑瘤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检测瘤组织中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荷瘤对照组比较,SXG组小鼠瘤重减轻(P<0.05),bcl-2水平下降(P<0.05);两用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XG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体内S-180肉瘤的生长,其机理可能与降低bcl-2表达水平,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应小平;陈捷;史迎丽;郭兰生;方艳;方改英;陈光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本文对<内经>、<难经>寸口脉诊法机理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使学习者正本清源,学有根本,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的联系性、完整性,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段延萍;周杰;范晔;马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为:黄芪四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效.各家论述颇多,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内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等诸多疾病.笔者将该方应用于男科疾病的治疗亦收效甚佳,现举数案如下.
作者:王希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1974年8月~1984年8月,共收治了157例胆道蛔虫病患者,均采用乌梅汤和电针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取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芸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制剂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头颅CT确诊的颅脑损伤病人27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制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1.1%.提示:应用复方丹参制剂在颅脑损伤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林柯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为探讨中药材的常规鉴别方法,根据中药材水浸后产生各种特殊的变化,利用中药材所含有的某些成分可在紫外光或常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用以确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
作者:夏春丽;朱新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两组常规西药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伊地饮(六味地黄丸加丹参、牛膝、锁阳等)治疗.结果:治疗组第8周末、第16周末及第24周末IIEF-5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IEF-5评分较治疗前也显著提高(P<0.05).提示:本方能改善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阴茎勃起功能,有补肾活血、益气健脾功效.
作者:李双蕾;唐爱华;罗广波;冯晓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中西结合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经验.方法:中医用自拟定眩汤(天麻、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配合西医常规治疗8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7.7%.提示:本方案能补肾养血,平肝潜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脑动脉供血,使血脉通利,髓海得充,眩晕自止.
作者:曲亚楠;赵金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笔者对我科2003~2005年收住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突出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优势,结合病区工作特点,对稳定性非劳力型心绞痛的病例进行长期观察总结,发现其中尤以痰瘀互结症型者较多,用心通饮治疗此类病人61例,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赵莹;乔弘杰;刘善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D-二聚体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提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作者:柯进;瞿联霞;戴其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寻找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疗法.方法: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麝香、老葱白等)治疗血管性痴呆.结果:总有效率90%以上.提示: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
作者:武宏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