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咏梅;刘力;范文涛
凉膈散出自<太平圣惠和济局方>,由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组成,原方为散剂,用竹叶蜜水汤冲服,今在临床多用煎剂.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通腑,清上泻下,泻火解毒之功.本方泻下清热并用,着重泻火解毒,泻上中二焦之邪火,清胸膈之烦热,凉膈之意即在于此.笔者用此方治疗上中二焦邪郁化火,热聚胸膈而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之发热不退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作者:贾忠军;杜金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止泻类中药配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以自拟愈肠煎(补骨脂、炒白芍、炒白术、肉豆蔻、五味子、米壳等)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10例,用洛哌丁胺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除腹胀、排便稀溏夹粘液而不爽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提示:自拟愈肠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和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洛哌丁胺.
作者:伏新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文运用不同溶剂对景天三七中没食子酸进行提取,同时测定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磷酸水溶液(pH 3.0)(90:10),检测波长271nm,流速1.0ml.min-1.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含量在0.3430 μg~1.20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
作者:付煜荣;王至宝;田嘉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以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有腹泻,粘液样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痛等.该病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西医常以抗菌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且易复发,是内科医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就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和作者的临床体会谈点看法.
作者:齐风海;于秋玲;张秀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对6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收集国内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的有关报道,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6种中药注射剂和不良反应多在数秒至30min内发生,主要是过敏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提示:临床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李新生;邢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行血消痰,益气通络类中药配伍治疗食管憩室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憩室消散饮(潞党参、炙黄芪、川桂枝、赤芍、柴胡、白芷、射干、制半夏等)治疗食管憩室3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6.1%.提示:食管憩室的中医治疗既须健脾祛瘀强肌,又要祛湿化痰,使气血流畅而痹自愈.
作者:郭德忠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鼻渊灵口服液治疗青少年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于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鼻渊灵口服液(辛夷、白芷、苍耳子、细辛、荆芥、防风、金银花等)和鼻窦炎冲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鼻渊灵口服液可抑菌杀菌,排脓解毒,通利鼻窍,并且可以减少手术对青少年患者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屈凤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6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放化疗或介入治疗)242例,治疗组(在常规放化疗或介入治疗的同时应用益气活血法)24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总数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3、CD4、CD4/CD8、CD16、CD57均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益气活血法治疗有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NK细胞的作用,并有减毒增效、保护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功效.
作者:张亚密;徐军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乌药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77例,予加味左金丸每日1剂,分2次服用,4周为1疗程;对照组67例,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铝碳酸镁1.0g,1d4次,4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及内镜下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9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加味左金丸能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崔海燕;郭晓阳;高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采用纯中药治疗,对照组50例口服吗叮啉加雷尼替叮.治疗四周后,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及停药3月后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3年复发率25%;对照组总有效率61%,1-3年复发率60%.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不易复发,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杨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利湿止泻类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该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服用肠安煎剂(柴胡、白芍、陈皮、白术、党参、扁豆等)治疗本病3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缓解、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缓解症状,固涩止泻,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功效.
作者:杨倩;冯玉彦;吉运磊;姚希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膀胱的疗效.方法:152例随机分为温针灸治疗组82例,取足三里、三阴交、中极等穴,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70例,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温针灸法对该病有缓解症状、减少残余尿的作用.
作者:姚惠青;冯学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波配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以微波探头刺入咽腔后壁淋巴滤泡表面,以淋巴滤泡表面发白为止;口服化裁半夏厚朴汤.结果:总有效率85%.提示:微波治疗直中病所,杀灭病菌;半夏厚朴汤化痰行气.
作者:谢军;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或数日不行,或欲排不畅.张仲景根据便秘的不同特征,描述为大便难、大便硬、不易大便、大便初硬后溏、谷气不行等,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有60余处论述,立论全面,辨证灵活,治法多样,笔者以病因为纲,试析如下.
作者:秦建平;胡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类中药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方法:采用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早期脑梗塞4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率80%.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
作者:王永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仙鹿壮骨方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I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地塞米松制造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仙鹿壮骨方药,并与西药补钙剂对照观察.测定大鼠骨密度,以荧光定量PCR检测I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骨密度明显下降,治疗各组骨密度均有提高.模型组I型胶原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治疗各组I型胶原基因表达明显上升,上升幅度以中药大剂量组高,西药组次之,中药小剂量较差.结论:补肾中药仙鹿壮骨方能促进地塞米松型骨质疏松症大鼠I型胶原的合成,其防治骨质疏松症可能是通过促进骨组织中I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提高骨密度而实现的.
作者:韩丽萍;魏敏惠;刘实;张恩户;史亚军;赵锦荣;郭洁;王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软坚散结类中药配伍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柔木丹颗粒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发生.
作者:解新科;王静;常占杰;黄峰;张广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方新加六君汤(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枳实、枳壳、佛手等)合小剂量多虑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显效率56.7%;对照组总有效率67.9%,显效率25.0%.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法能明显调节胃动力、改善胃排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继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给化学治疗、营养支持、纠正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止吐等.治疗组加用中药复方,日1剂,40剂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缓解率7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51.7%(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牛红星;穆亚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推拿扳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临床经验结合生理、解剖、病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论:颈椎体间的相互位移可影响椎动脉,进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诸多症状,需经过精确触诊,运用适宜旋扳手法改变对椎动脉位置关系以改善症状.
作者: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