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美珍
目的:探讨肺失宣发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不同宣肺解表法的干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KM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肺失宣发模型组、麻黄汤组、玉屏风散组和银翘散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6d后,检测小鼠血清SOD、MDA和IL-2.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SOD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和IL-2水平下降.玉屏风散可以明显干预以上病理变化. 结论:肺失宣发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氧自由基损伤和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或低下,玉屏风散可以有效改善肺失宣发的这些病理变化.
作者:傅培生;田丙坤;区永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我科于2005年2月~2006年6月,对100例高原地区老年骚痒症采用内外兼施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陈筱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按摩合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6例,采用按摩加用美宝湿润烧伤膏(黄芩、黄柏、黄连、地龙)外用.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6%(P<0.05).结论:手法按摩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促进毛细血管扩张,解除血管痉挛收缩,改善微循环,断续挤压可加快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加速水肿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吸收.美宝湿润烧伤膏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抗感染.
作者:任晓红;林格芳;汤淑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散结开窍类中药治疗小儿腺样体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川蒲汤(川芎、夏枯草、菖蒲、浙贝母、僵蚕、生牡蛎等)门诊治疗小儿腺样体增生患儿30例 .结果:总有效率达90%.结论:本方具有治疗,缓解,减轻小儿腺样体增生的显著作用.
作者:赵文萍;桂柏全;胡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讨论一氧化氮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及中药对其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一氧化氮对人体作用的研究资料,加以整理讨论,探讨其在人体中的广泛的生理学特性以及中药对其体内合成的过程和影响.结果:一氧化氮可舒张血管;杀伤靶细胞;参与内分泌的调节;神经递质;调节肾脏的球管平衡和血流量.结论:一氧化氮作为人体一类化学物质,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中药可以对其合成进行调节以发挥其相关生理作用.
作者:张淑玲;秦西铜;孟令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2001年~2005年,我们在运用中药治疗儿童慢性鼻炎时,发挥中医整体调理优势,实施个体化的辨证施护,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冬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针剂二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及成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针剂在近十几年间国内文献资料较完整的不良反应个案报告共243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不良反应类型以皮疹、发热多见,强度以轻、中型为主,几乎均发生于首次用药过程中,加大给药浓度,合并用药会使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及严重程度增加,患者年龄越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而老年患者重型不良反应多见.结论: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针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及使用剂量,避免合并用药,提高药品质量,严格制剂规范.
作者:袁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我院市名中医程祖耀主任医师用加味逍遥散治疗黄褐斑,取得显著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其临证学习,随机观察了105例黄褐斑患者的治疗经过,疗效确切.现将观察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王文达;程祖耀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后寒战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出现寒战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曲马多1mg /kg,1min内静脉注射,治疗组40例给予曲马多1mg /kg+参附注射液1.5ml/k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到100mL),记录两组用药后寒战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寒战复发例数.结果:给药10min后治疗寒战有效率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为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寒战复发例数显著多于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用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曲马多联合参附注射液是一种治疗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寒战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小芸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雷火灸对含铂类药物化疗所致消化道的临床反应.方法:雷火灸的成分: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麝香少许、纯净艾绒.灸神阙穴至上脘穴,上脘穴至天突穴等.结果:对化疗引起恶心、呕吐有显著疗效,自身前后对照P<0.05.结论:雷火灸施灸部位选用腹部任脉穴位及胃经、脾经,起到和脾胃、调中焦,降呕逆,同时调补脾肾.可使药物借助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综合达到益气助阳,温散寒邪,健脾温肾的功效.
作者:李柳宁;孔怡琳;刘丽荣;张力文;刘译红;潘宗奇;罗海英;白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益肝肾,化痰软坚类中药配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补消饮(菟丝子、覆盆子、巴戟、淫羊藿、夏枯草、昆布等)配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并与单用氯米芬治疗15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0%,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作者:吕淑民;李玉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强心复脉类中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强心汤(黄芪、人参、麦冬、丹皮、黄连、酸枣仁、炙甘草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对照组30例服用复方丹参片,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强心汤治疗本病具有益气养阴,强心的功效.
作者:邸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建立HPLC法对消栓通络胶囊定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人参皂苷Rg1的含量.结果:人参皂苷Rg1对照品线性范围在0.478~14.34μg,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5.9%,RSD为3.0%.结论:此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能有效控制消栓通络胶囊的质量.
作者:杨亚丽;杨瑞瑞;杨燕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通脉增视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分别以高、中、低剂量通脉增视胶囊及多贝斯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多贝斯与通脉增视胶囊对血糖无影响(P>0.05),但血清中SOD活性增加,MDA含量减少,其中通脉增视胶囊低剂量组与多贝斯组疗效接近(P>0.05),但通脉增视胶囊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多贝斯组、低剂量组(P<0.05).结论:通脉增视胶囊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来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对DR的发展(特别是早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作者:曹平;仝警安;孟繁娟;金兰;张桂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医妇科腹诊.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历代文献资料,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的内容之一.腹诊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腹诊内容有明显发展,并且与辨证论治相联系,从而成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医妇科腹诊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丰富了诊法技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英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症中药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彩超声像图变化.方法:80例用夏枯草口服液治疗和40例服用逍遥散病例对照,3个月疗程后,再次进行超声复查,比较治疗前后声像图改变,观察临床症状改善于声像图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P<0.01):声像图部分改善(P<0.05),部分不明显.结论:夏枯草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疗效显著,声像图短期改善不十分明显.
作者:赵南义;赵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类中药外洗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维生素B1注射液治疗;治疗组60例,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浴足(黄芪、丹参、桂枝、透骨草、制附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48.3%,P<0.05.结论:该方外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等功效.
作者:刘瑞云;赵鹏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按摩加针刺治疗月经期畏寒症的疗效.方法:术者左手固定足部,右手拇指对准涌泉穴,以100~120次/min的速度按摩1~5min或至畏寒消失.若因个体差异效果不明显时,加以针刺,以患者感全身温热舒适为度.结果:总有效率为90%.结论:按摩、针刺涌泉穴,以补肾气之阳,温经行气活血,达到调整阴阳、消除四肢寒冷等症的目的.
作者:陈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运用膳食养生、太极拳锻炼、七情调节等中医养生方法干预,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防治作用.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干预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膳食养生、太极拳锻炼、七情调节,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所有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结果:控制心绞痛发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变膳食结构、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重视心理调节具有显著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作用.
作者:张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缺血性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作者:范文涛;王倩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