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鉴;周琪;刘洁;何文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结合捏脊推拿和挑刺四缝穴治疗小儿消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耳穴贴压(胃、脾、饥点、十二指肠、小肠、大肠、交感等穴)为主,结合挑刺四缝穴、捏脊推拿的治疗方法.结果:总有效率92%.结论:耳穴贴压结合捏脊、挑刺四缝穴相结合治疗小儿消瘦有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
作者:朱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通过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患者均以针刺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穴配合耳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5.8%.结论:本方法治疗本病能抑制亢进的食欲,促进能量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
作者:王素芳;王小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对以往关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学研究文献的分析,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从西医、中医两方面系统的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提出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作者:刘鉴;周琪;刘洁;何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应用腹针疗法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方法:上风湿点、商曲、滑肉门、中脘穴以中医腹针全息理论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与常规穴位针刺配合中药作为对照组各30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3.3%,疗效优于对照组传统体针配合中药疗法(8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既能发挥体针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且痛苦小并避免了因局部刺激而导致疗程延长.
作者:贾蓉;赵芝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阳和汤始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由鹿角胶、麻黄、桂枝、干姜、熟地、白芥子、甘草组成.该方对血虚寒凝而设,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主治一切阴疽.其方的特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对气血不足、寒湿凝滞诸症有卓效.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现就该方在外科的临床应用举验案如下.
作者:南喜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刘华为教授应用温病学的理论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及治疗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中医药治疗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优势的原因以及我们在治疗该类疾病时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马战平;屈小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8例感染后脓毒症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1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d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数值及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组14天后HDL较用药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APACHE Ⅱ评分改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提高感染后脓毒症患者体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张宏伟;魏立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亚健康失眠状态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其相关的中医体质特征、心理、应对方式等相关因素.方法:调查广州、成都、杭州、上海等地体检人群,并对其中的亚健康失眠状态人群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亚健康失眠状态以20~29岁年龄段人群发生率高,以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多见,职业特点以党政机关办事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与劳累过度、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问题等应激事件有密切相关.亚健康失眠状态人员中医体质主要以阳虚体质为主;SCL-90量表各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社会应对方式趋向以消极应对为主,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健康人群水平(P<0.05).结论:干预亚健康失眠状态是心身相关的失衡状态,需要综合考虑对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调整方法,避免特定应激事件的发生并注重中医对阳虚质人群的重点干预.
作者:黄鹂;杨志敏;老膺荣;杨小波;原嘉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提高五海九的质量标准.方法:对五海丸中陈皮、桔梗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测定橙皮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中陈皮、桔梗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橙皮苷进样量在0.09136mg~0.6395mg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n=6)为99.13%,RSD为1.0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LC和HPLC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五海丸的质量.
作者:周燕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优选小儿清解防感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绿原酸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获取小儿清解防感颗粒的佳提取工艺.结果:药材加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1h.结论:利用佳的工艺条件能充分有效的提取小儿清解防感方中药材的有效组分.
作者:郭妮;刘满军;赵兴;李凡;王卫锋;袁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柴芍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1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柴芍承气汤(柴胡、白芍、枳实、厚朴、玄明粉、木香、黄芩等)治疗,并随症加减.疗程均为2周.观察腹痛、腹胀等症状以及测血尿淀粉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常规,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另外行腹部CT观察胰腺形态.结果:治疗组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血、尿淀粉酶、血钙、C反应蛋白的下降以及并发症的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芍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有疏肝利胆,泄热通腑的功效.
作者:李积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温肾阳,补气活血,利水消肿类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肾气丸加味(熟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黄芪、五味子、丹参、仙茅、仙灵脾),治疗本病50例.结果:总有效率96%.结论:本方有温补肾阳、补气健脾的作用.
作者:李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综述了中医药在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奥沙利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已经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显示中医药在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的优势,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董明娥;谭煌英;薛陆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配合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四君子汤和痛泻要方为基础,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两组连服8周为1疗程.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君子汤和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的功效.
作者:周君丰;胡敏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强肌健力方,黄芪减量方,单味黄芪对脾肾两虚大鼠体重及血中T3(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rT3(3,3'5'-三碘甲腺原氨酸)、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强肌健力方组、黄芪减量方组、单味黄芪组.第一阶段采用大黄复制脾虚模型(脾虚期),第二阶段采用氢化可的松复制肾虚模型,后形成脾肾两虚证(脾肾两虚期).造模的同时,各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强肌健力方、黄芪减量方,单味黄芪灌胃,观察各组动物体重及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动物体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脾虚和脾肾两虚两期,T3、T4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SH没有明显变化,rT3脾虚期升高(P<0.05),脾肾两虚期变化不大;各用药组可使体重升高(P<0.05、0.01);脾虚期,各用药组均可使T3、T4明显升高(P<0.01);脾肾两虚期,强肌健力方组可使T3、T4升高,而黄芪减量方组,单味黄芪组只使T4升高;对于rT3的调节,只有强肌健力方和单味黄芪在脾虚期有效果(P<0.01),而黄芪减量方则一直没有效果.结论:强肌健力方对脾肾两虚证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之一与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其中重用黄芪起着重要作用,对该方的疗效有促进作用.
作者:赵慧;王立峰;陈芝喜;李志强;陈津岩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心脾除寒湿方治疗静脉瘀积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予益心脾除寒湿方(山药、白术、人参、煅龙骨、煅龙齿、茯苓等)治疗,对照组予迈之灵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溃疡变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脾除寒湿方有益心脾、除寒湿之效.
作者:朱其恩;赵西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降浊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金氏肾炎汤(生地、薏苡仁、茯苓、金银花、连翘、大蓟、小蓟、白术、黄柏等)加减治疗慢性肾炎患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35%(P<0.05),24h尿蛋白定量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中医证侯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益气活血、补肾降浊的功效,可缓解症状,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李保华;单丽娟;何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兰某,女,37岁,学校职工.于2005年4月就诊.自诉前一天夜间腹泻,伴有小腹坠痛、排便感,阴道少量出血,以为单纯腹泻,口服止泻药,而后腹泻好转,腹痛减轻.患者停经35d,发病前一天上午曾开水泡服藏红花,约1.5g左右.妇产科医师嘱其立即B超检查,结果显示:探查子宫略大,内膜厚1.8cm,未见孕囊,双附件未见明显包块,子宫直肠陷窝液性暗区3.6cm,即刻做后穹窿穿刺术,抽出5mL不凝血.
作者:蒋亚莉;段伦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以1989年1月~2009年6月中药穴位贴敷或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进行评述.
作者:丁丹丹;郑军;李萍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败酱草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根茎、根及全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味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习惯用于治疗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疡)、痈肿疮毒和产后瘀阻腹痛等症,常用量6~15g.近年来,通过临床验证,本品还有许多新的用途.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