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涛;丁慧;方瑞峰
目的 探讨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在提升急诊护理质量中的作用及成效.方法 科室积极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并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急危重症患者不良事件及护理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家属的满意度分别提高6.50%和5.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通过规范化培训,管理急危重症患者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和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作者:吴小花;姜保周;陈转红;张玉莲;曹钏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在医技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创建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有效提高医技人员工作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满意度等.对医技品管圈开展情况进行介绍,通过微力圈、闪电圈、同心圈3个案例介绍了其开展实效.指出在医技品管圈开展过程中,选定合适的主题十分重要,应科学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注重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精神潜力等.
作者:马薇;叶丽艳;马艳宁;叶坤;张有江;杨继勇;罗燕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深入分析影响病案首页质量的因素,寻找提升病案首页质量的办法.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整合已有医院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信息、智能化控制和人性化操作的实践应用,提升病案质量.结果 病案首页信息正确率从81.2%提升至96.2%.结论 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提升病案首页质量.
作者:刘婷;唐其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民营医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抽签法对北京大兴区民营医院进行实地调查.结果 20家民营医院,共开放床位2 506张,有护士1 315名,平均离职率11.7%,本科及以上学历者279名(21.2%),中级及以上职称者155名(11.8%);制定有护理质量标准及质控计划者14家(70%),制定有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者15家(75%);有查对制度者17家(85%),有分级护理、交接班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者16家(80%),有安全输血制度者11家(55%);运用跌倒、压疮风险评估表者8家(40%),有分级护理标识、过敏标识15家(75%),有跌倒及坠床警示标识者14家(70%);急救车管理中,车锁/封条使用不正确者6家(30%);4家(20%)护理单元存放毒麻药品,管理基本规范;14家(70%)护理单元存放有高危药品,6家(42.9%)未单独存放.结论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员素质,是民营医院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培训与督查是提升民营医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作者:马新翠;田琨;李宝华;许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临床诊断与ICD分类脱节影响医院疾病编码及临床医师填写首页的准确性.医师在参考ICD-10填写病案首页出院诊断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疾病诊断名称不规范、主要诊断选择错误、出院诊断与病案内容不符、遗漏次要诊断等.提出应建立标准的临床字典录入库,构建培训制度及病案摘录研究制度,以提高编码准确性,助力于DRGs的推广实施.
作者:许剑峰;崔丽英;朱焱华;周岩;孙明;王文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从计划采购、代销、台账、入出库、成本、库房、计价收费等环节,实施医院卫生材料精细化管理,既管物又管账,降低了消耗,促进了医院经济运营健康发展.
作者:彭玉春;范翠国;彭韵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降低无效住院天数,减轻患者负担,提高三级综合医院服务效率和质量.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选取三级综合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指标集,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三级综合医院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指标体系.结果 参与咨询的专家权威程度平均为0.868 3,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终得出21个三级综合医院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其中医方11个、患方6个、社会方面4个.结论 将患者无效住院日影响因素分为医方、患方、社会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影响因素,采取应对策略,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患者住院经济负担.
作者:魏威;李刚;吴姝德;陶红兵;孙熹;周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分析国内医疗机构患儿管理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的患儿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有效缓解了门急诊患儿流量压力,提高了医疗环节质量,增强了患儿安全防护,方便了患儿家属探视.同时,研究讨论了有效距离及成本因素的难题,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史森中;黄昊;姬晓波;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依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规标准,建立临床输血准入制度、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从临床输血准入原则、依据、标准、程序、评审、许可、供血、输血、监督管理等方面建立并实施临床输血准入制度,对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予以准入许可.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在医疗机构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输血科建设、临床用血、质量目标、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探索建立临床输血质量评价体系.临床输血准入制度、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有效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临床输血需求和安全,促进医院管理及医疗质量整体提升.
作者:郑拉让;张博宏;张海林;李凌;马淑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构建社区医院门诊药房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调剂岗位要求和质量标准.针对执行标准过程中不达标问题提出标化工作量和质量考核、延处方用药智能化管理等改进措施,以不断提高社区医院门诊药房质量管理水平.
作者:储继志;杨耀芳;魏新萍;金蕾;陈家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院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离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举措,以减少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流失.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信度检验、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对医院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离职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从医院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离职行为影响因素路径图可以看出,晋升机会、转正机会、薪酬、社会支持、工作压力、领导方式应作为影响医院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离职的关键因素进行改进.结论 本研究有助于保证临床一线工作质量稳定,并为医院员工离职因素分析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数据化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姚瑶;丁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通过积极学习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制定和维护日间手术病历模板,加强日间手术病历书写培训,建立日间手术病历监控平台,多渠道反馈质控信息,多措并举,促进病历质量提升.同时,在工作中应及时发现日间手术病历质控中存在问题,结合实际,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把好日间手术病历质量关,为日间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安书杰;刘维;王宏斌;张珊红;王东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实地研究等方法,建立临床输血管理质量指标体系,建立指标监测组织,加强数据管理,开展持续改进,实现了临床输血全过程质量监管与评价,促进了临床输血质量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达到了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作者:周军;陈琪;姚文娟;王桢;高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一院多区”模式的出现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如何应对多院区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寻求优的管理模式,使之取得佳的成效是医院管理者必须研究和破解的课题.文章通过对各地一院多区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分析,探索一院多区管理的有效模式,提出了加强多院区医院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徐敏;张振建;许景东;胡必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所有制医院的医疗质量差异,探讨其政策参考价值.方法 总结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结果 现有研究针对不同所有制的医院质量差异并无定论.结论 我国政府应当为社会资本办医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并加强监管.
作者:何金露;陶红兵;林小军;肖婷;蔡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建立科室考评小组-站考评组-站考评委员会三级考评组织并明确职责,从日常考评、年终考评两部分进行综合目标考评.将各科室考评结果与科室绩效分配、中层干部任期评价、年内评选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以及聘期内职称晋升等相结合,提高了科室、职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效力,推动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志涛;丁慧;方瑞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临床营养配餐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营养圈,把握现状,分析要因,制定对策.结果 肿瘤患者膳食医嘱执行错误项显著下降,治疗膳食配餐达标率为96.3%,自选订餐配餐达标率为96.3%.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升了临床营养配餐管理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袁继红;李洁;胡焱;许俊娟;李明丽;蒋丹丹;张平;常文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将品管圈纳入质量管理活动,成为一线员工落实标准的“抓手”.共开展涵盖医疗、护理、医技、营养、政工、医保、后勤、影视等专业品管圈400余个,覆盖员工2 400余名,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品管圈活动成果被纳入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全面提升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作者:高岩;鲍玉荣;张莉彩;赵庆华;冯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医患关系状况对医院的发展以及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新医改背景下,改善医患紧张关系是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就新医改背景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出加强政府财政投资,加强科普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议.
作者:张永;李万立;章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第5版《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评审标准》要求,要针对质量监控指标的选取、质量信息的传达、数据验证的设定,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优化质量监控指标体系,重视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质量管理办公室在指标选择、协调、整合过程中发挥了督导作用,有效地推动了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项目的执行,提升了患者安全和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作者:田苗;戴晓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