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靖一;任慕兰
目的 探讨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对控制性超排卵的反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疗周期,病例组43例,均为因输卵管因素不孕者;对照组14例,因男性因素不孕或多囊卵巢综合征者.比较两组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雌二醇水平、促性腺激素总量、促性腺激素天数及每组患者左右侧卵巢窦卵泡数、停促性腺激素日卵泡直径、获卵数、成熟卵子数.结果 两组血清基础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雌二醇水平无明显差异,病例组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促性腺激素总量及促性腺激素天数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21、1.65、2.62,均P<0.05);两组患者左右侧卵巢停促性腺激素日8~14mm、15~19mm卵泡数无明显差异,但右侧卵巢窦卵泡数、停促性腺激素日20mm以上卵泡数、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均高于左侧(病例组:t值分别为1.70、2.81、2.64、1.23,对照组:t值分别为1.25、2.17、1.82、2.98,均P<0.05).结论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控制性超排卵治疗周期中,右侧卵巢的反应性明显优于左侧.
作者:马小红;徐仙;胡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003年10月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前后,婚前医学检查状况与围产保健质量的变化.方法 对自愿婚检前后各4年的韶关市婚前医学检查及围产保健情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自愿婚检后,婚前医学检查率急剧下降(χ2=190 768.07,P<0.001),高危孕产妇检出率明显增加(χ2=369.21,P<0.001),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上升(χ2=88.83,P<0.001),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上升(χ2=4.16,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强婚前保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前检查及孕期保健是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的有效保障.
作者:廖水珍;饶世萍;姜佩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妇女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血清中可溶性受体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技术,检测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和30例同期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者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血清可溶性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间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表达高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腺体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表达低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t值分别为2.442和-2.130,均P<0.05).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血清可溶性受体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人工流产者(t=-2.033,P<0.05).结论 早期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基质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明显增高,腺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明显降低.这种改变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血清可溶性受体水平的升高可能对自然流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立芹;赵悦;于学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转运对降低整个区域的新生儿死亡率致关重要.通过完善转运前期人员和急救设备的准备,转运中严密监护,及转运后期与院内急救的紧密衔接,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作者:刘征;王宇娜;贾志;蒋文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行剖宫产的前置胎盘患者76例,观察产后出血量多少与前置胎盘种类、胎盘附着部位、胎盘面积大小、孕产次及孕妇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患者显著多于部分性和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χ2=7.041,P<0.01);产后出血>500mL者胎盘面积显著大于出血≤500mL者(t=4.723,P<0.01);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者出血量明显多于附着于后壁及侧壁者(t=28.041,P<0.001);流产次数≥2次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流产次数<2次者(t=27.633,P<0.001);产后出血量与年龄无关(r=0.131,t=0.217,P=0.829).结论 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胎盘面积大、流产次数增加(≥2次)是影响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作者:魏桂兰;夏彩凤;季万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局部子宫内膜过度增殖形成的,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可能受雌激素及某些药物的影响,亦可能与雌孕激素受体失衡有关.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失衡导致了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细胞因子亦与细胞分裂增殖相关.现将从雌激素、米非司酮、他莫昔芬药物对子宫内膜的影响,雌、孕激素受体和细胞增殖与凋亡及细胞因子等方面综述子宫内膜息肉可能的发病因素,以利于临床研究及治疗.
作者:徐宁;胡越;吕杰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残奥会临近,记得前些日子电视报道采访了一位女盲人短跑教练.她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由于新生儿期未及时发现及手术而致盲.幸运的是她跑得快,从小被盲校选上成为运动员,并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短跑优秀成绩,现在她是一位残疾运动员的教练
作者:渠川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儿童生长速率(生长轨迹)具有反映儿童营养状况、社会经济水平、家庭喂养行为的敏感特性,能更有效地评价婴幼儿个体生长发育的进程.通过生长速率的改变,可及时发现影响婴幼儿生长的因素,因此,开展婴幼儿生长速率参考值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已开展的对婴幼儿生长速率参考值以及遗传、喂养方式、疾病、母亲孕期营养、母亲年龄和身心健康等影响婴幼儿生长速率的生物学因素研究对促进婴幼儿健康生长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该文对以往研究中影响婴幼儿生长速率的生物学因素作以综述.
作者:张瑞;王惠珊;黄小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0年间51例胎儿心律失常的妊娠期、分娩期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胎儿心律失常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15%,其中合并心脏畸形6例,新生儿窒息5例,新生儿死亡1例.结论 妊娠期发现胎儿心律失常,应进一步行胎儿超声心动、胎儿心电图等检查.
作者:李方凤;谢琪;李春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地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如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并予以适当的干预措施是有希望完全治愈的.目前,相关筛查是早期发现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临床医生在利用细胞学、阴道镜及组织学等诊断宫颈疾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而重视并选择筛查方法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防治有重要价值.
作者:苑帆;洪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分型与妊娠剧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例妊娠剧吐孕妇为研究组,65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用免疫印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分型检测,观察两组孕妇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构成比的差异.结果 妊娠剧吐孕妇Ⅰ型(毒力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67,P<0.01).结论 Ⅰ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妊娠剧吐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张清;李欣欣;马健;刘萍;资捷;王云霞;林立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自然杀伤细胞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是参与人体免疫监视作用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同时也参与人体排斥移植物的反应.胚胎作为半同种异体移植物进入母体,使得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自然杀伤细胞在胚胎的植入、分化及正常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外周血及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妊娠期激素对二者的影响,并对自然杀伤细胞与病理性妊娠的关系作以综述.
作者:刘红;陈诵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酚妥拉明联合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危象的疗效.方法 妊娠高血压危象患者40例,在血压、心电监护下,以酚妥拉明1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40~100μg/min),并联用硫酸镁进行治疗.结果 用药1h后,显效23例,有效15例,低血压1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57.5%,总有效率为95.0%.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分别为1.885和1.912,P<0.05;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酚妥拉明起效快,降压平稳,效果满意,对胎儿安全,适用于妊娠高血压危象.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该文较全面地回顾了我国妇幼保健领域国家级和地方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研究进展,并根据当前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全国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思路及建议,同时介绍了国家妇幼保健中心近期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的主要举措.
作者:汤学军;金曦;聂妍;杜玉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63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治疗.结果 红霉素治疗组每天在进奶量增加、残奶量减少、体重增加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为163±42mL·kg-1·d-1,2.30±0.55mL/次,1.57±0.43kg;对照组为100±22mL·kg-1·d-1,5.30±2.04mL/次,0.82±0.30kg,均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作为胃肠动力药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满意.
作者:王玮;任铜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子宫内胚胎的着床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过程,即指从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开始的一系列细胞、分子信号传递过程,其常常被认为是决定辅助生殖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论胎盘的形成是侵入性的还是表面性的,胚胎都可能会与子宫上皮细胞发生持续或短暂的粘附作用.目前关于二者之间的很多作用机制已被识别,对胎盘形成早期所必需的基因网状结构认识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该文主要介绍正常妊娠期间母胎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作者:李莹;侯丽辉;吴效科;丛晶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艾滋病高流行地区预防母婴传播资源投入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我国4个艾滋病病毒相对高流行地区2003~2006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状况,运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资源投入的6个经验因素及运用主成分分析拟合的3个综合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逐年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P<0.01);不同地区间资源投入有差异,与地区女性人口数(P<0.01)、女性艾滋病病毒新报告感染水平(P<0.01)和地区人口规模(P<0.01)、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水平(P>0.05)、服务需求(P<0.05)等3个综合指标相关(P<0.1).结论 研究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源投入受女性人口规模、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水平和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应进一步提高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资源投入的合理性.
作者:邱琇;王临虹;方利文;乔亚萍;崔立华;孙江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用药与单剂量奈韦拉平用药方案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对肝功能和血象的影响.方法 于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孕产妇109例、婴儿82例应用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联合用药及单剂量奈韦拉平用药方案的情况进行分析;以第6版医学教材中的血象、肝功正常值为参照进行比较;以国际治疗艾滋病药物毒性指南判定肝功的损害程度.结果 在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用药方案中,母亲服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发生改变,新发贫血15例,但未见粒细胞减少病例;婴儿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2例、粒细胞减少4例;采用单剂量奈韦拉平用药方案中,母亲产时(服药前)和产后42天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发生改变;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出现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3例,粒细胞减少3例.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孕产妇产后42天和婴儿出生后3个月肝功各项指标及婴儿出生后6个月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案均对母婴血液系统、肝功系统的影响不大.
作者:袁嘉嵘;李燕;蒋成芹;章勇;高丽萍;袁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癌相关糖链抗原125(简称CA125)和癌相关糖链抗原19-9(简称CA19-9)的含量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卵巢癌患者53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57例及健康妇女61例的血清样品中CA125、CA19-9含量.结果 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CA19-9的含量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及健康妇女,CA125:χ2分别为45.65和84.36,P<0.01;CA19-9:χ2分别为26.73和58.03,P<0.01;在早期卵巢癌患者中CA125和CA19-9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较单独作CA125检测高(χ2=12.14,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CA125和CA19-9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尤其对提高早期卵巢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雪绒;闫星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宫内节育器与异位妊娠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2001~2006年具有广州番禺区市桥城区户口的育龄妇女按年龄段分组,并对放置与未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的异位妊娠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按放置不同种类宫内节育器妇女发生异位妊娠情况进行统计评价.结果 20~30岁、31~40岁、41~50岁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1.41%、1.23%和0.51%,未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1.50%、1.29%和0.5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妇女异位妊娠发生率放置金属圆环节育器为1.37%(458/33 510)、V型节育器为1.26%(51/4 040)、TCu-200为0.58%(27/4 623)、TCu-380A为0.51%(49/9 565)、固定式宫内节育器(吉妮环)为0.36%(2/556),其中放置金属圆环与V型节育器妇女异位妊娠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金属圆环与放置TCu-200、TCu-380A和吉妮环这3种带铜节育器妇女的异位妊娠发生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χ2=19.881,P<0.01; χ2=46.710,P<0.01; χ2=4.226,P<0.05).结论 宫内节育器并未增加异位妊娠的危险性;放置带铜节育器异位妊娠发生率低,不但阻止了宫内妊娠,也预防了异位妊娠的发生.
作者:刘萍;李小利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