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隽彦;王惠芬;路丽娜
目的 使用新型气管切开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3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按气管切开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使用碘伏消毒后,普通无菌纱布外敷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护理,观察组在碘伏消毒后,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涂于管周皮肤,待干后,再使用无菌纱布外敷,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护理.比较两组气管切开患者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气管切开术后第1周换药的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管周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第1周需进行气管切开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使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进行早期气管切开护理,可减少管周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减少护士更换气管切开敷料次数,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护士工作量.
作者:徐佩丽;罗在琼;宋倩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不同水化方式对肾功能正常人群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效果.方法 将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检查的240例患者分为A、B、C、D四个组,实施不同水化方式.A组采用常规口服方式,B组采用标准化口服方式,C组采用静脉水化方式,D组采用静脉加口服方式.将患者水化后第3天的血清肌酐与基础血清肌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水化方式对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效果.结果 (1)四组患者基础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化后第3天各组间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水化后第3天血清肌酐均值较基础血清肌酐均值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18.3%(11/60),B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5.0%(3/60),C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5.0%(3/60),D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3.3%(2/60).水化后四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他三组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间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标准化口服方式可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标准化口服方式、静脉水化方式、静脉加口服方式都可以有效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作者:刘立艳;李艳;万业达;张越;李宝玖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优化不耐湿器械手工擦洗流程,提高清洗质量.方法 将200件手工擦洗器械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由一个人完成,流程:自来水擦洗→含酶清洗液擦洗→纯水擦洗→酸化水擦洗→纯水擦洗;B组由2人完成,流程:第一人自来水擦洗→含酶清洗液擦洗,第二人纯水擦洗→酸化水擦洗→纯水擦洗,两种方法擦拭后,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清洗质量.结果 A组RLU均值44,B组均值21,两组均低于生产厂家提供的发光单位(RLU)≤45的推荐值,两种手工擦洗方法RL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擦洗流程器械的清洗质量明显优于A组擦洗流程器械清洗质量.结论 对于不耐湿手工擦拭器械2人擦拭可实现洁污分开,有利于提高清洗质量,值得推荐.
作者:杨晶晶;周晓丽;黄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总结显微手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体会.方法 通过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显微手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和观察,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8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再植断指发生栓塞坏死,其余均成功,治疗成功率达97.5%.结论 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显微手外科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乐荣荣;胡晶晶;魏琼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膝关节联合麻醉术后平卧的具体时间、方法 以及不同起点计时对患者不良反应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运动医学病房联合麻醉下膝关节手术患者420例,按照病房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0例.其中,观察组又按房间不同分为A组70例、B组70例、C组70例.对照组自患者回到病房后作为起点去枕平卧6h;观察A组为麻醉拔出硬膜外导管后作为起点去枕平卧6h,观察B组为麻醉拔出硬膜外导管后作为起点去枕平卧4h,观察C组为麻醉拔出硬膜外导管后作为起点低枕平卧4h.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不舒适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更容易发生尿潴留;两组腰背酸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更容易引起腰背酸痛;其他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组内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坐起前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组内舒适度为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但A组和B组间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麻醉拔管时间作为术后平卧的起点,并适当缩短平卧时间至4h,采用低枕平卧的方式,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王欣;韩咲;李亚红;张晓乐;腾爽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垂直移位技术应用于重症患者更换病床操作中的效果.方法 将64例入住我科的(体质量> 80 kg)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应用垂直移位技术为患者更换病床;对照组应用传统多人徒手操作法更换病床,应用患者舒适度评分量表对比分析两种搬运法的临床效果;对护理操作人员搬运后自身损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操作人员搬运后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即刻痛及损伤.结论 使用垂直移位技术为患者更换病床能够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对医护人员的自身损害.
作者:吕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病人加温系统与液体加温输入法对剖宫产产妇术中体温及麻醉后寒战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加温系统组(F组),液体加温输入加温组(W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记录产妇的体温,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和强度,及热舒适度模拟评分.结果 麻醉后20 min上肢体温增加明显,且F组明显高于W组和C组(P<0.01);麻醉后40 min机体核心温度下降明显,且F组、W组明显低于C组(P<0.05);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F组、W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且F组高于W组(P<0.05);热舒适度模拟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人加热系统与液体加温输入法对防止剖宫产手术产妇术中低体温及降低麻醉后寒战有明显作用.
作者:曹海洋;李赫;罗超;曹梦如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辅助腹腔镜重复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7月施行4例经阴道NOTES辅助腹腔镜重复肾输尿管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做好充分的皮肤、肠道及阴道准备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预防肾创面出血及尿性囊肿,预防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卧床并发症.结果 4例手术均成功,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体表不留疤痕、美容效果佳且不影响术后性功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术前积极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各引流管的护理,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刘兰英;蒙美英;李莉莉;冉慕雅;彭恬;刘佛林;张国玺;邹晓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在诊治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配合.方法 采用的录像脑电图是日本光电9200k型,根据国际10-20系统定位法安装头皮盘状电极,监测时间为24~48 h左右,做好监测前、监测中及监测后的护理配合.监测前做好头皮准备;饮食、药物及穿衣的管理;监测病床安全设置;患儿上肢穿刺留置针;备好心电监护仪等急救物品;备无菌治疗盘并用2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8 mL加氯硝西泮2 mL.监测中做好心理护理;电极线安装及执行诱发试验;观察发作前的先兆;即刻治疗药物评价配合;抗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及抗癫痫治疗的护理;药物不良反应预防;脑保护护理;减少仪器对脑电图干扰.监测后继续抗癫痫治疗,定期复诊.结果 3例患儿静脉推注氯硝西泮后,临床发作停止或好转,脑电图异常节律可恢复正常.结论 怀疑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通过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患儿发作期脑电图,及时静脉推注氯硝西泮评价,护理配合到位,可以明确患儿诊断.
作者:项慧慧;何彩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自我饮食管理的真实体验与心理感受,为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收集15例肺癌化疗患者的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 通过访谈归纳出3个主题,即化疗期间的营养知识认知不足、自我饮食管理体验困难和营养知识获取方式单一.结论 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以期更好地完成化疗,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燕;严晓霞;曹燕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跨肺压监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5年1-10月收治我院重症医学科经CT确诊“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在急诊全麻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rol加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患者1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例,对照组1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每日均给予肺复张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食道压监测设定呼气末正压(PEEP)值,维持跨肺压为正值;对照组患者则通过PEEP递增法设定PEEP值,观察两组患者0h、24 h、48 h、72h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EEP值及总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0h及入室时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EE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观察组患者通过食道压监测维持呼气末跨肺压为正值后24 h、48h、72 h监测肺顺应性、氧合指数、PEEP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食道压监测设定PEEP值在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手术后患者跨肺压维持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且在维持跨肺压的过程中更需要护士精心护理,规范护理操作,连续监测、自动调整气囊压力,保持呼吸机管路的密闭性.
作者:唐燕;冯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需要肠内营养治疗的重症颅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GCS评分及预后.结果 腹泻、感染及转氨酶变化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预防腹胀、便秘、肌肉萎缩,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14d时的GCS评分,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伤残率、完全康复率的效果更优(P<0.05).结论 将精细化护理引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将营养相关护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淑萍;曹丽芬;吴海峰;杨波;孙磊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教育中的成效.方法 选择N3、N4层级护士为个案管理护士,选择骨科3、4类手术或C、D型病历或新开展手术为个案管理对象,每月病区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个案教学与分享,每季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临床护理教育中引用个案管理后,护理人员在教学满意度,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护理教育中使用个案管理教学方式能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效果,培养护理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有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培训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模式.
作者:钟丽玲;王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心理测验4 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4.1测验方法的选择4.1.1充分了解测验的结构与功能 每种测验都有其特殊功能,应慎重考虑对受试者所采用的测验.测验前,首先详细阅读测验手册及有关资料,了解该测验的结构理论、主要功能和用途,以判断该测验能否解决欲解决的问题、受试者是否适用该测验、是否具有顺利完成该测验的要求和能力.
作者:刘晓虹;李丽萍;吴菁;汪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制订一种科学、合理并适用于妇科、产科住院患者的首次护理评估单,提高妇产科住院患者首次护理评估的质量,体现专科性,全面筛查患者的安全隐患,同时缩短护士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方法 针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疾病种类及患病特点,通过临床调研并全面征求医院妇产科专家及护士长的意见及建议,在原有住院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妇科、产科的表格式首次护理评估单.结果 护士书写首次护理评估单的时间由应用前的10~15 min缩减到时5~8 min,对妇产科首次护理评估单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8%,缩短了护士的书写时间,减少了工作量.结论 缩短了护士的护理文书书写时间,明确护理问题并对患者的潜在住院风险进行初步筛查和管理,方便护士快速识别并掌握患者的专科疾病资料及危及患者安全的风险因素,为护士制订护理目标、落实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耿秀娟;丁晶晶;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剖宫术后患者的理想卧位,促进产妇舒适.方法 选择产科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取垫枕卧位2h更替侧卧位,6h后取半卧位.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方法,去枕平卧6h,6h后指导翻身活动.比较两组产妇呼吸、血压、头痛、头晕、呕吐、舒适程度.结果 观察组呼吸、血压、头痛、头晕、呕吐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舒适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手术患者,在麻醉顺利的情况下,无需采取传统体位护理模式,可术后垫枕、取自由卧位、翻身改变体位可减轻疲劳,增加产妇舒适度.
作者:沈洁;邓六六;李忠芳;陈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鸟-胞内分支杆菌复合群(MAC)是非结核分支杆菌中的一种缓慢生长型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中.在美国,鸟-胞内分支杆菌复合群是常见的致病非结核分支杆菌菌株[1].鸟-胞内分支杆菌复合群感染后可侵害多种组织器官包括肺、骨髓和淋巴结等[2].我科于2015年8月收治1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鸟-胞内分支杆菌复合群感染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高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疼痛评估和护理干预方法,评估护理干预对减轻疼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6月我科60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五指疼痛评估法对其进行详细疼痛评估并及时准确给予疼痛治疗,总结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60例癌症患者根据疼痛评估后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干预效果显著,患者入院时、干预2周后和干预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癌痛的患者,应引起足够的护理重视,早期进行动态疼痛评估,适时了解患者疼痛情况和采取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严婷婷;袁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和对比皮肤表面缝合器与传统针线缝合方式在闭合胆道手术切口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60例肝胆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1例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闭合切口,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的针线缝合闭合切口,对比两种缝合方法的切口表层缝合时间、术后7~14 d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切口缝合表层时间1.5 min,对照组8.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缝线反应为0,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切口的缝线压痕发生为0,而对照组为全部2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闭合肝胆手术切口安全可行,操作简便易行,且可减少切口愈合后的瘢痕形成,可用于皮肤切口的一期闭合.
作者:许瑞华;冯碧;高敏;叶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耸肩法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置管体位操作,观察组在耸肩下进行置管操作.置管成功后拍胸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种方法的异位率.结果 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1.43%),观察组1例(3.57%).观察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4.08,P=0.043 4).结论 耸肩法能有效地降低在置管过程中PICC导管穿刺的异位率.
作者:孙玉梅;张琼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