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斌;潘美儿;王景权;喻永祥;王江南;尤卫平
腋臭俗称狐臭,它的患病率为4.56%,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1].病因以顶泌汗腺异常分泌增多及细菌繁殖有关[2].目前针对其病因治疗已有多种方法,我科自1997年至2007年分别运用微波辐射、梭形手术切除、直视下顶泌汗腺修剪术进行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了随访比较,现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蔡梅;邓丹琪;付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orphyria cutanea tarda,PCT)系尿卟啉原脱羧酶的代谢缺陷所致,是常见的卟啉病,可分为两型,一型为散发型,另一型为家族型.
作者:蒋鹏;刘玲;何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病例1,女,16岁.主因发热7天,皮疹4天,于2007年2月12日至我科就诊.患者7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乏力、咽痛,高体温达39.7℃.4天前躯干、头面部出现散在分布的斑疹、丘疹、水疱,皮损迅速蔓延至全身,院外治疗未见好转(具体用药不详)而就诊我科.
作者:贺晨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顽固,易反复.笔者从2004年起用维胺脂胶囊口服和克林霉素磷酸脂溶液外用治疗寻常痤疮,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爱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由于麻风病的传染性和致残性,使麻风患者长期以来受到较为严重的社会歧视.麻风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有效化疗之前,强制性地将病人集中在麻风院是世界各国控制麻风病传染的常用方法.
作者:李孝安;陈良;鲁建波;普学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为了解梅毒在特殊人群中的感染情况.于2005年和2006年对溧阳地区的饮食服务行业人员和娱乐场所工作人员进行梅毒的感染率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史云珍;马红兵;陈旭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治疗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对大疱性皮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唐维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978年4月~2004年10月,采用液氮冷冻治疗56种皮肤病,9 881例患者,年龄小13d,大82岁.现将其中资料较全,可供分析研究的51种皮肤病,6 05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宁娟;余轶;曾令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组自2000年8月~2006年10月,对18例局限型白癜风患者采用自制外擦剂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全部来自本组门诊,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2~50)岁,均为局限型白癜风.
作者:朱绪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河池地区性病门诊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方法 应用支原体培养、签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3 256例性病门诊患者进行了支原体检测,并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 3 256例性病门诊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有1 248例,感染率为38.3%.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及UU+MH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32.2%(1 048例)、0.5%(16例)和5.7%(184例).三组检出的支原体对交沙霉素耐药性均低,对红霉素耐药性均高.结论 河池地区性病门诊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率比较高,以UU感染为主,首选药物为交沙霉素.
作者:黄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中药熏洗联合5-氟尿嘧啶和病毒唑局封对跖疣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4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两个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三组的有效率及痊愈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1.6%,对照组1为66%,对照组2为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有效率及痊愈率.
作者:陈乔;王爱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STD,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我科自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共治疗86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开俊;冯敏;熊丽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从出生到老年,我们的皮肤有着巨大的变化,由于皮肤的厚薄、角质层的功能、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情况都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皮肤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性.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皮肤需要根据其不同生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以达到皮肤健美、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作者:徐继鹏;何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科采用液氮冷冻疗法治疗皮赘18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科门诊确诊的皮赘患者共182例,其中男60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7.6岁;病程3个月至5年不等,其中皮赘位于颈部131例,眼部32例,额部11例,其他部位8例.
作者:李加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常见性传播疾病[1].近年来,尖锐湿疣(CA)在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不断增高,且复发率较高,复发性尖锐湿疣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我们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采用α-干扰素加5-氟脲嘧啶针局部注射加高频电离子[2],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54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邵周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科于2005年10月~2006年11月利用西替利嗪联合利血平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洪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皮肤反复发生疼痛性坏死性溃疡的血管炎性皮肤病,临床少见.笔者诊治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美德;熊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光化性角化病是淡肤色人中常见的上皮性癌前期损害,如未经治疗,部分可发展为侵袭性鳞癌.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本病的各种外科和药物治疗方法.供读者选择应用.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麻风村附近居民对于麻风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麻风村与社会的融合提供策略的指导.方法 使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麻风村附近村庄(A组)和另一远离麻风村的村庄(B组)中的15岁以上常驻居民进行登门调查.结果 A组62例居民接触防治知识的几率,对于麻风传染性、麻风症状以及麻风的可治愈性的认知均明显高于B组71例居民,有统计学差异.但A组在麻风的病因、麻风的家庭治疗、麻风残疾的可防性等知识点的正确率方面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对于麻风的有关态度和行为方面A组正确率绝大多数均远远高于B组.A组麻风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见过麻风病人(72.41%),B组麻风知识来源主要是周围人的宣传(37.78%)及广播电视(33.33%).结论 麻风村周围居民对于麻风知晓程度较高,对于麻风的相关态度和行为也比较正面,麻风村与周围社会群体的融合在观念上没有比较明显的障碍.今后应注重在麻风家庭治疗方法,麻风的可治愈性以及麻风残疾预防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以促进社会对麻风病人的进一步接纳.
作者:虞斌;潘美儿;王景权;喻永祥;王江南;尤卫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美容皮肤外科是皮肤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皮肤外科学是指采用有创手段进行诊治的皮肤病学分支学科,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皮肤病学理论和许多外科、成形美容技术.皮肤外科的技术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作者:李航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