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福;齐艳;金京星
食管癌术后病人多伴有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病人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术后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我科从2002年初开始,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置2个管,一为胃管,用于胃肠减压,二为小肠营养管,用于输入营养液.我们对上述两种方法做了对比,对体重、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蛋白质指数、水电解质平衡等指标进行了临床观察,探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的优缺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韩松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术复训的佳间隔时间.方法2001年1月~2002年1月对普通病区和高危科室的192名护士,随机分成四个组(A、B、C、D),进行模拟培训后考核,然后间隔3、6、9、12个月实行跟踪考核,并在组间进行成绩及时间性的统计学比较.结果普通病区间隔3个月的成绩及时间性与培训后差异无显著意义,其他各组与间隔3个月的成绩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高危科室各组与3个月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普通病区护士应间隔3个月复训一次,既保证抢救质量,又能充分使用人力资源,为护理部、科室制定心肺复苏术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作者:严翎;史爱珍;卞素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利用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加大主动脉舒张压,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心肌供氧;在心肌收缩前气囊放气,主动脉压力下降,心脏后负荷下降,心脏对血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下降,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2002年2月~2003年6月,我院CCU病房在抢救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时使用IABP泵的辅助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荣;蒋洪燕;杨燕宁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行无张力阴道吊带手术(TVT)的循证护理.方法针对20例行TVT手术的女性SUI患者的需求,提出问题,并进行文献检索.结果将TVT手术的Cochrane证据和随机对照实验(RCT)结果以及扩展检索到的相关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增加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和护理科研的证据支持.结论循证护理提高了护理实践的科学性,有利于持续质量改进和密切医护患关系,推动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作者:王薇;鲁影;吴金艳;何晓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科2003年12月收治了一例左小腿溃疡拟有癌变的病人,采用背阔肌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修复右小腿大面积缺损,移植肌皮瓣完全成活,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继荣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因其致病性及作用明确的致癌因素引起医学上广泛关注.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60%.其中城市为50%,农村为58.8%.每年新感染病例超过1 200万人[1].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罪魁祸首,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胃癌第一类致癌源[2].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70%以上的胃溃疡存在HP感染,约6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在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HP的感染率也较高,及时的诊断并根除HP是治愈胃病的前提.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作为非侵入性诊断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方法,有迅速、准确无痛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易为患者接受[3].
作者:钱莉;孙文碧;赵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胎儿宫内窘迫95.57%发生于临产后[1].2003年6~12月,我科应用加拿大蓝孚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自动输氧器,对临产后胎儿宫内窘迫孕妇,利用静脉给氧,配合吸氧,快速使孕妇体内血氧含量增加.通过胎盘循环使胎儿获得充足氧的养份,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疗效满意,同时降低了一部分因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手术率和围产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利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用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TCPC)治疗极为复杂的心脏先天性畸形是近几年来心脏外科技术的一个发展.我院2002年7月~2003年12月实施该类手术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荃声;方慧玲;冯素萍;兰敏;王珂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有利于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保证医疗程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必须认真查找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排除隐患,防患未然,是保证护理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也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术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果关系.方法观察组深静脉置管术209例,共采集标本627例次作普通细菌培养,每例患者分别采集导管内外导管段各5 cm及对侧静脉血10 ml.对照组87例均系静脉给药住院患者,静脉给药时间2~10周不等,静脉输液结束采血10 ml作普通细菌培养.结果深静脉放置时间愈长,则导管相关性感染机会愈多,随留置时间延长,相关性感染率依次增高,超过8周者几乎100%感染(rs=0.987 8,P《0.001),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导管内外段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血液培养阳性率(χ2=19.5,P《0.005),深静脉留置导管内外段细菌培养病原体有表葡、腐葡、沃葡、粪链球菌和霉菌,但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导管内外段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对照组静脉血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以多数为G-需氧杆菌,说明非置管术患者以内源性感染为主(χ2=19.5,P《0.005).结论深静脉置管术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皮肤正常寄殖菌,严格局部消毒和缩短留置时间对防止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韩蔚;何瑾玢;彭根英;徐伟珍;王蔚;赵明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院护理系前身为附属医院护校,1999年招收首批护理大专生.2000年停止中专招生.2001年9月招收首批护理本科生.现共有学生677人,分别来自高考统招、中专推优、省高职考试录取三种生源.
作者:周谊霞;郭永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临床上常用的放血技术大多数是麻醉后经中心静脉放血、体外循环(CPB)始时经静脉回路放血、少数经动脉放血.自2001年我院改进CPB自体放血技术,从左心室自体放血66例,体会有其优越性,临床使用简便、安全,现介绍如下.
作者:许蓼梅;胡萍;何争鸣;孙兰英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微量血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的因素.方法对38例黄疸患儿同时采集微量血3份,即刻离心测定微量血清胆红素后,甲份置于室温下不避光,乙份置于室温下避光,丙份置于4℃左右的冰箱保存,待1 h、2 h、24 h及48 h再次测定微量血胆红素.结果置于室温下不避光组24 h、48 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31.9%和44.5%;室温下避光组24 h、48 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7.6%、12.7%;冰箱组24 h、48 h与采血即刻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结果的下降率分别为2.6%和3.6%.结论自然光线照射后各时相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值水平明显降低,而在冰箱内低温避光保存后各时相所测微量血清胆红素值水平下降不明显.因此,如当天不能及时测定的标本应该放冰箱避光保存.
作者:谢巧庆;梁海华;李思勤;吴施惠;何丽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氧气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使患者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高于大气氧浓度,以提高肺胞内氧分压,改善和纠正低氧血症的治疗措施.对危重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氧疗是抢救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鼻导管、鼻塞(双孔、单孔)、面罩、婴幼儿双侧孔吸氧对患者血氧饱和度提高的速度及效果进行监测,以便做到因病施治,达到及时有效的氧疗.临床上有的患者需快速改善供氧,如急性中毒、外伤、急性心衰等;也有的患者需长期低流量供氧,如肺心病、慢性呼衰患者;为了使氧疗准确、迅速、有效、安全,现将以上几种方式供氧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总结如下.
作者:高振双;高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ICC导管的维护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200例PICC置管新生儿的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导致非正常拔管的因素依次为局部肿胀、感染可能、堵塞、滑出、意外拔管及导管破裂.结论导管异位或尖端未达到中心静脉是导致导管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脂肪乳剂是引起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
作者:楼晓芳;吕华;李忠丽;马美芳;施小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持营养平衡的营养治疗方法.它分为中心静脉营养和周围静脉营养两种.周围静脉营养是在患者肠内营养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的添加补充.临床上多采用全合一制剂静脉输入.1999~2003年我科在NICU病房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留置,给予37例新生儿患者成功的进行了PN治疗,同时也保证了其它药物治疗.在营养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儿出现静脉反应,通过采用相应措施防治静脉反应的发生,收效佳.现将应用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华;李冬梅;张光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小儿脑震荡高热抽搐急救护理的经验.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镇静解痉、退热,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吸入.结果 18例患儿均控制了抽搐,在一天内体温得到控制,呼吸道通畅,住院6天痊愈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是小儿脑震荡高热抽搐急救的重要环节.
作者:黄丽亚;谭国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技术的进步、条件的改善和经验的积累,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术后血管并发症、低血压及多种不适因素已逐渐成为阻碍病人早日康复的突出问题,为此,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笔者综述如下.
作者:潘宁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 提高早产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方法根据不同病情对患儿进行早期监护,采取保暖、鼻导管供氧或用头罩给氧以及呼吸机正压通气等措施,同时予以止血、防止感染,纠正电解质失衡,维持营养平衡及治疗原发病等.结果 26例痊愈出院20例,占76.92%,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结论对有肺出血的早产儿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护理中的早期重症监测和呼吸机等仪器的正确使用,包括各种及时的对症支持治疗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开桂;孙玉琴;熊安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小儿急性白血病是由于白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恶性增生所致,其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成为其常见的死亡原因,为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特点,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我们对1996年3月~2002年10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中所发生的医院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龙正美;吴娜;刘廷英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