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胰腺炎肝损害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王学清;王颖;张卫卫;田丰;李岩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肝损害, 肝损伤, 治疗,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患者血清, 血清白蛋白, 对照组, 碱性磷酸酶, 发生率, 总胆红素, 轻症急性胰腺炎, 放射免疫分析法, 无显著性差异, 自动分析仪, 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应用, 肝脏损害, 程度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组63(男44例,女19例),正常对照组30(男20名,女10名),应用7600-020型自动分析仪(日本日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STB)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水平.结果:在63例急性胰腺炎中,合并肝损害38例(60.3%);4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有21例发生肝损害(发生率46.7%),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有17例发生肝损害(94.4%).肝损害的表现:AST升高31例(MAP 14例,SAP17例),ALT升高31例(MAP14例,SAP17例),ALP升高18例(MAP5例,SAP13例),STB升高29例(MAP13例,SAP16例).与MAP患者比较,治疗前SAP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血清AST,ALT,ALP,STB,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SAP患者血清白蛋白升高(P<0.05),MAP和SAP血清AST,ALT,ALP,STB,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SAP组的AST,ALT,TNF-α仍明显高于MAP组(P<0.01).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组和非肝损伤组的TNF-α水平在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前肝损伤组的TNF-α明显高于非肝损伤组(P<0.01),治疗后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MAP肝损伤患者和SAP肝损伤患者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SAP患者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MAP组已接近正常.急性胰腺炎肝损伤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AST、ALT正相关(r=0.68,P<0.01;r=0.64,P<0.01),与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胰腺炎的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SAP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AP,急性胰腺炎肝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相关文献
  • 环氧合酶-2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氧化/抗氧化的作用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方法:应用酒精灌胃法制作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n=10)玉米油+葡萄糖;损伤组(n=24)酒精+玉米油;处理组(n=24)在损伤组基础上予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23 d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浆和肝组织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中血清AST、ALT、血浆GST活性和肝组织MDA水平明显升高(196.00±29.52 vs139.78±26.27,59.43±6.00 vs 46.67±10.09,17.56±1.26vs 13.29±4.31,0.562±0.054 vs 0.465±0.062,P<0.01或P<0.05),血浆及肝组织SOD活性、肝组织GST活性明显下降(43.969±8.863 vs 57.788±7.587,2.083±0.394 vs2.943±0.321,1.63±0.64 vs 3.54±0.33,P<0.01).与对损伤相比,处理组血清AST明显下降、血浆及肝组织SOD活性、肝组织GST活性均明显升高(144.00±18.45 vs196.00±29.52,55.547±5.937 vs 43.969±8.863,2.833±0.176 vs 2.083±0.394,3.77±0.32 vs 1.63±0.64,P<0.01).Western blot显示,肝组织中COX-2表达损伤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5 239±0.1 399 vs 0.2 255±0.0 916,P<0.01),处理组较损伤组降低,而较对照组升高(0.3 769±0.1 798vs 0.5 239±0.1 399,0.3 769±0.1 798 vs 0.2 255±0.0 916,P<0.05).结论:COX-2的表达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抗氧化酶系呈负相关而与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es,LPO)产物正相关,其抑制剂则可以使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抗氧化酶系活性升高和LPO减轻,从而对大鼠酒精诱导的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易辉;王新;苗继延;樊代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CPH)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可行性、优势、不足及其技术特点.方法:80例CPH患者,随机分为LC研究组(38例)、开腹胆囊切除(OC)对照组(42例),正常对照组为40例同期接受LC治疗的非肝硬化患者.对以上各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C研究组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手术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术中出血增多.与OC对照组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LC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CPH患者的LC属于困难的手术,同时,也是可行的、相对安全的,较OC有明显的优越性.掌握手术的技术特点,注重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嵇武;李令堂;汪志明;全竹富;黎介寿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基因芯片筛选肝硬化相关基因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肝硬化相关基因的基因表达谱.方法:乙肝肝硬化组织为实验组,以正常肝组织为对照.按一步法抽提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的总RNA并纯化mRNA;将等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mRNA分别逆转录合成荧光分子掺入的cDNA做探针,混合后杂交1 568点BioDoorChipLiver-16S芯片.经严格洗片后用ScanArray3000扫描仪扫描芯片获取荧光信号图像,计算机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1 568种基因中,肝硬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所检测的3例临床标本中,2例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66-76条(4.2-4.8%),3例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28条(1.8%).其中包含有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的基因,与细胞生长因子有关的基因,与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等.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硬化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肝硬化发展机制.

    作者:黄海涛;林菊生;余爽;马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广西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广西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 pylori)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基因的阳性率,从而明确广西人群感染H pylori菌株的毒力状况.方法:在广西南宁市几家大医院的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出45株Hpylori,用特异性引物扩增H pylori cagA基因的297 bp片段,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检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和胃镜诊断资料,分析Hpylori cagA基因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结果:在45株Hpylori中有84.4%(38/45)的菌株含有cagA基因,其中PU患者感染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为76.0%(19/25),CG患者cagA基因阳性率为95.0%(19/20),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054,P>0.05),各年龄组患者感染H pylori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女性患者阳性率(100.0%)显著高于男性(73.1%,P<0.01).结论:广西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ylori cagA基因阳性菌株感染率较高;PU患者感染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低于CG患者;女性患者感染Hpylori菌株cagA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但各年龄组患者阳性率无差异.

    作者:黄赞松;唐国都;王超;李素艳;姜海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河南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状况.方法:应用3'碱基特异聚合酶链反应(3'BS-PCR)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前C区热点突变.结果:72例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检出率为34.7%;慢性肝炎重度患者19例检出8例单纯突变株感染,其检出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轻度组(P<0.05);慢性肝炎重度组总突变率(47.4%)亦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轻度组(17.4%)(P<0.05);16例患者经测序发现有1例存在前C 1899位点G→A点突变.结论:河南地区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病毒变异株;HBV前C区1896位点的变异与慢性肝炎进展程度相关.

    作者:汲振余;陈茜;陈洪涛;朱金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门静脉栓塞术的操作技术、栓塞材料及临床应用

    门静脉栓塞术有经皮经肝和经回结肠静脉两种途径.临床中以经皮经肝途径常用,该途径可通过插入导管或细针穿刺的方法进行栓塞,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少见.用于门静脉栓塞的材料较多,均可达满意栓塞效果,应根据情况选用.门静脉栓塞后2-4 wk,多数患者未栓塞叶体积增大30-50%.门静脉栓塞术主要用于治疗性肝肿瘤切除术前,并扩大了手术适应证,改善了预后;也可与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术联合使用,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官泳松;刘源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死亡受体DR5与肿瘤细胞凋亡

    死亡受体DR5(TRAILR2)是TRAILR中的一员,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当他与相关配体结合时,能选择性地杀伤多种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他的作用机制是通过DR5受体上的FADD形成DISC和caspase-8,然后启动非线粒体依赖途径和线粒体依赖途径来介导细胞的凋亡信号.TRAIL是先发现的DR5配体,曾被誉为有发展前途的抗肿瘤药物.然而随后发现不同形式的TRAIL对于正常人的不同的细胞有毒性,尤其是肝细胞.于是,人们研制出TRA-8-针对人DR5受体的特异性mAb.发现他不仅杀瘤效应比TRAIL强出数倍,而且对正常人的肝细胞及其他细胞均没有毒副作用.目前正被考虑为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人们对DR5受体和配体的不断探索,为进一步了解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抗癌药物的研制,开创了新的途径.

    作者:朱冉旭;林菊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柴胡汤及药群配方含药血清对CCl4损伤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察小柴胡汤含药血清对体外CCl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小柴胡汤及药群配方的大鼠含药血清,体外10 mmoL/L CCl4诱导肝细胞损伤模型,观察10%药物血清对损伤肝细胞增生率、ALT、细胞形态学以及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增生率显著降低(1.22±1.00,1.11±0.09,1.12±0.18,1.10±0.08,vs0.78±0.07,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含量显著升高(948±162,748±278,1 081±226,1 148±163,vs 2110±377,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方组的肝细胞增生率显著增高(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含量显著降低(P<0.01).倒置显微镜、Giemsa及TUNEL染色观察到,模型组肝细胞存在着明显的坏死和凋亡,小柴胡汤及药群配方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CCl4模型组细胞凋亡显著增高(2.9 467±1.0 007 vs16.3 175±4.5 358,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及药群配方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4.2 117±2.3 733,6.4800±2.4052,5.6 200±2.0 573,4.6440±0.8825,vs 16.3 175±4.5 358,P<0.01).结论:CCl4引起的肝损伤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凋亡和坏死,小柴胡汤及药群配方含药血清对体外CCl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孙明瑜;谢鸣;伊丽萦;张娜;王守勇;牛福玲;朱陵群;王硕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CD95配体分子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CD95 L在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CD95 L(sCD95L)水平进行了初步检测,构建了人CD95 L的重组真核表达体pcDNA3.1hisB-CD95 L,将pcDNA3.1hisB-CD95 L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采用Annexin V/PI双染后双变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sCD95L在肝癌患者明显低于肝炎及肝硬患者,构建的表达重组体pcDNA3.1hisB-CD95 L经菌落PCR和限制性酶切消化有预期的目的片段出现,DNA序列分析证实CD95 L完整、正确插入,转染后的HepG2细胞细胞凋亡率为36.30%;未转染CD95L的对照组细胞凋亡率11.53%.结论:CD95L可使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陈军;苏先狮;蒋永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免疫性肝损伤中一氧化氮诱生对CYP2E1表达及代谢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BCG诱发啮齿类免疫性肝损伤过程中NO诱生对CYP2E1表达及代谢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BCG诱发小鼠及大鼠产生免疫性肝损伤,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肝微粒体中CYP450全酶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CYP2E1蛋白表达,HPLC法测定经CYP2E1代谢的探针药物氯唑沙宗血药浓度经时变化.结果:BCG刺激可致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形成大量肉芽肿,肝微粒体CYP450全酶含量降低,肝脏CYP2E1蛋白表达下调,CYP2E1代谢底物氯唑沙宗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右移.选择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可逆转BCG所致肝脏CYP450全酶含量降低,增加CYP2E1蛋白表达,增强CYP2E1对探针药物氯唑沙宗的代谢活性.结论:NO诱生机制参与了BCG免疫性肝损伤中CYP450全酶含量降低,CYP2E1表达下调及代谢活性的下降.

    作者:薛永志;章国良;步秀云;李丹;王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人胆囊炎标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方法:对手术切除的病理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石蜡标本用W-S银染色法筛选和抗H pylori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手术切除标本胆囊黏膜DNA用Hpylori尿素酶A,B基因引物行PCR扩增,研究慢性胆囊炎胆囊中Hpylori感染的情况.结果:524例胆囊炎手术标本蜡块中有71例(13.55%)镜下观察到类似Hpylori的细菌,其中37例(7.1%)有H pylori抗体染色阳性细菌,81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后新鲜标本胆囊黏膜DNA PCR扩增,11例(13.6%)尿素酶A、B基因皆阳性,4例仅有尿素酶A基因阳性,7例仅有尿素酶B基因阳性.结论:部分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确有Hpylori存在.

    作者:陈东风;胡辂;易萍;刘为纹;房殿春;曹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核心期刊

    0 引言对中国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每4 a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作者:马连生;潘伯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52例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方法及其价值.方法: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52例,早期(3 d内)行ERCP及内镜治疗(ERCP组),并与同期保守治疗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ERCP组全部成功实施EST,32例胆总管结石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行鼻胰管引流,4例行胆总管塑料支架置入引流,其余42例行鼻胆管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RCP组重症组死亡率16.7%,对照组重症组死亡率33.3%.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ERCP治疗是安全的,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和费用.

    作者:缪林;范志宁;季国忠;文卫;刘政;黄光明;蒋国斌;吴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四氯化碳和猪血清肝纤维化模型组织病理比较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和猪血清染毒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病理表现的异同.方法:四氯化碳组、猪血清组大鼠分别于每周一、四腹腔注射400 mL/L CCl4(2 mL/kg)、猪血清0.5 mL/鼠,连续7 wk.实验末取肝组织,常规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Masson三重染色、James染色后光镜下分别观察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的增生情况,并采用病理图像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另取部分肝组织,常规处理后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猪血清组肝组织纤维间隔纤细,包含明显的胶原沉积,间质细胞成分多,胶原沉积并不弥散,仅限于纤维间隔,偶见细胞损伤.四氯化碳组纤维间隔粗大,弥散分布,纤维间隔内细胞成分多;肝细胞损伤严重且广泛,脂肪变性明显.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显示四氯化碳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面密度、数密度、周密度均显著高于猪血清组(P<0.05或P<0.001).结论: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程度较猪血清严重.

    作者:刘秀英;胡怡秀;胡余明;丘丰;周月婵;臧雪冰;聂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原发性结直肠癌594例的临床病理与遗传易感性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调查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594例,统计性别、年龄、家族恶性肿瘤史、个人恶性肿瘤史、肿瘤发生部位和数目、组织学类型等情况.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脾曲近侧结肠、脾曲远侧结肠和全结直肠.家族内有两个或更多个一级和/或二级亲属患有结直肠癌者,定义为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家族内有两个或更多个一级和/或二级亲属患有恶性肿瘤者,定义为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家族符合Amsterdam标准、Amsterdam标准Ⅱ和日本标准等中任何一个者均可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根据诊断肿瘤时的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7组.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呈偏态分布,中位诊断年龄为65.1岁.-70岁组患者多,在70岁以前(含70岁),各年龄组患者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发病呈高龄化趋势;但70岁以后即-80岁组和大于80岁组患者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肿瘤发生部位以脾曲远侧结肠为主(73.6%),脾曲近侧结肠占25.9%,直肠占45.3%;肿瘤发生部位与患者的诊断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87.5%),黏液腺癌占8.2%,印戒细胞癌占2.5%;印戒细胞癌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0.05).多原发癌患者占13.1%,其中多原发结直肠癌占10.1%.17.2%的患者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5.2%的患者具有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符合Amsterdam标准、Amsterdam标准Ⅱ和日本标准的HNPCC的发生率分别为0.5%,2.9%和2.4%.多原发癌、多原发结直肠癌均与患者的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P<0.0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多原发癌和多原发结直肠癌.但多原发癌及多原发结直肠癌均与患者的结直肠癌家族史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年龄呈非正态分布曲线,发病呈老龄化趋势,部位以脾曲远侧结肠为主,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17.2%的患者具有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多原发癌及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均与患者的恶性肿瘤家族史相关.

    作者:张渊智;武子涛;李世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食管癌组织TGIF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TGIF(TG interacting factor)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食管癌的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抗人TGI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TGIF的表达,并分析TGIF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GIF在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和食管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0.0%和71.2%,但后者以中度-强阳性为主.TGIF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P=0.036),但与性别、肿瘤的分化、浸润深度及淋巴结的转移无关.结论:TGIF通过抑制TGF-β和视黄醛促进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胡忠良;文继舫;郑晖;傅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慢性乙肝与HBV阳性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检测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与HBV阳性肝癌患者DC的表型和功能及其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者25例、HBV阳性肝癌患者11例及正常人15名,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细胞贴壁法富集DC,流式细胞术测定DC HLAⅡ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同位素掺入法测定DC的抗原提呈能力,ELISA方法测定抗原提呈过程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与HBV阳性肝癌患者HLAⅡ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抗原提呈能力和Th1类细胞因子的水平均低于正常(P<0.05)其中肝癌患者尤为明显,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正常相似(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与HBV阳性肝癌患者免疫耐受与DC的缺陷有关.

    作者:王健;苏安英;柴锡庆;门金娥;田珂;张向阳;郑海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格尔德霉素对肝癌细胞Akt磷酸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A)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药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与凋亡状况.Western印记杂交法检测细胞内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状态的变化.结果:400μmoL/L浓度的GA处理细胞后,HepG2细胞胞内磷酸化AKT的水平明显下降(24 h为对照组66.03%,48h为对照组34.02%);GA作用后细胞呈现G2/M期阻滞并伴有凋亡率增加;同时MTT法显示GA对HepG2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用药时间越长抑制率越高,24h和48h的抑制率分别为4.09%和21.74%.结论:通过GA抑制Hsp90的功能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这一效应与信号传导系统活化状态的改变有关.

    作者:马昕;林菊生;杨志芳;黎培员;宋东坡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42例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性脾栓塞(LPS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意义和方法.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肝癌TACE同时行LPSE术.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灌注无水酒精+碘化油(按1:1)混合物,再注入明胶海绵小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42例,根据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和次数.栓塞后3,7,14 d复查血常规.术后随访6-24 mo: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AFP,肝脾BUS,CT,B超、胸片等了解患者治疗效果.计算累计生存率.结果:根据疗效标准分为显效,进步,无效3级;本组经累积脾栓塞面积为30-70%,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TACE联合LPSE治疗3,7,14 d WBC和PLT有显著提高(P<0.01),并能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0.05).12 mo内无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TACE联合LPS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肝癌反复多次LPSE能防止脾脏过度栓塞,减少并发症,更能巩固疗效.

    作者:蒙志斌;马亦龙;康平;李志坤;欧盛秋;陈祖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对肝硬化患者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患者42例和正常人31名,进行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肝功能与临床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并随访6mo.结果:正常人、肝硬化病理性肝损害期、Child A、B及C级的Mvmax40值(0.94±0.31%,0.64±0.04%,0.36±0.07%,0.23±0.04%,0.08±0.04%)、Cum40值(0.98±0.25,0.7±0.08,0.38±0.12,0.19±0.04,0.08±0.05)及Cum120值(0.87±0.19,0.6±0.18,0.49±0.13,0.29±0.08,0.09±0.03)均呈下降趋势,各组间3类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患者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肝功能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结果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1例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肝功能分级为ChildB级、临床分级Child-Pugh C级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4例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肝功能分级和临床分级均为Child C级患者死于肝昏迷和上消化道出血.结论: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法是一种有效的肝硬化肝功能分级方法,有助于预后判断.

    作者:万荣;吴云林;王虹;丁进;张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主管: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