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麻下行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疗效观察

刘红专;陈延国

关键词:表面麻醉, 超声乳化, 白内障
摘要:超声乳化术是当今世界上治疗白内障先进的手术方法之一,具有切口小、损伤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被广大白内障医生所认可和推崇.近年来,随着爱尔卡因和折叠人工晶体的广泛使用,手术切口、麻醉方法均有所改进.表面麻醉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更加简便、安全.我们于2003年开始对此进行初步尝试,疗效满意.现将2003年1月~12月采用此法施行的98例102眼手术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安全用药

    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老年人高血压病由于老年人本身的生理特点,在其用药过程中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为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安全用药方法作如下探讨.

    作者:齐玉琴;葛才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人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的微生物分析及护理

    气管切开是临床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呼吸机的应用使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致呼吸功能衰竭而需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但是,长期机械通气易发生与呼吸机相关的感染并发症.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实施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的14例患者的痰细菌培养进行回顾性调查.从而进一步总结、讨论护理措施.加强此类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作者:马姗;唐伏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面罩无创通气对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面罩式无创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74例老年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抽取37例进行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面罩式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上机前、后2小时的pH值、PaCO2、PaO2值及SO2、并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死亡率、插管率情况,并与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后的结果作比较.结果BiPA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气指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插管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无创面罩通气对老年COPD呼衰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减少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临床使用方便,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爱平;黄小疆;蔡金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缺血后神经元Caspase-3 mRNA表达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元存在两种死亡形式: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细胞的死亡形式取决于细胞类型及其受到的损伤的性质和强度.轻度、短时间的缺血刺激常表现为凋亡.凋亡是指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和其表达调控的改变.内源性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可能在决定缺血性神经细胞的生死命运中起重要作用.Caspase是涉及细胞凋亡的蛋白酶,参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作者:潘永惠;李芳;代亚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联合应用当归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体会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造成局部缺血,导致脑细胞缺氧,使其血糖及血脂代谢障碍,自由基及兴奋性递质产生增加,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及体征.脑梗死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率高,也是目前中老年常见多发病之一,在保健门诊比较常见.

    作者:汪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缺血性脑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及其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CT和/或MRI确诊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血球压迹、抽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等因素进行相关研究,并对复发脑梗死并发症及临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脑梗死复发率为18.58%,其中1个月内复发占复发总数7.17%,3年内复发占87.25%,3年后为12.75%,复发年龄以60岁以上居多,占64.94%.腔隙性梗死复发率高(25.98%),脑栓塞次之(20.97%),脑血栓形成再次之(13.51%).有23.98%出现并发症,其中复发脑梗死发生率为49.00%,首发脑梗死为15.51%.脑梗死总死亡率为2.66%,首发死亡率为1.18%,复发死亡率9.16%.复发性脑梗死98.01%伴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全部有颈脉粥样硬化斑.脑梗死复发和性别、抽烟未见有显著相关,P>0.05;血球压迹降低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血球压迹增高组,P<0.01;脑梗死复发和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密切相关,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是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是重要危险因素,有血糖升高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并发症增多和死亡率高.危险因素越多,并发症越多,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越高.强调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给予积极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边连防;陈晓红;李津;陆正齐;彭福华;杨渝;伍爱民;徐桂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离退休老干部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抑郁和焦虑是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的负性情绪,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研究表明,抑郁会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2],生活质量降低[3].李春波等通过对社区抑郁老年人的5年随访研究,发现抑郁症状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心身健康结局的主要因素之一[4].国外也有报道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可能与慢性病、住院率、痴呆、死亡率等互为因果,加重恶化[5,6].离退休老干部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贡献、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待遇、特殊的地位及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目前都处于高龄状态,必然有其特殊的心理卫生特点.目前对于住院离退休老干部的抑郁焦虑情绪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我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调查.

    作者:夏文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病科工作中的探索

    我们目前的工作岗位是老年病科在职干部医疗保健,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真心、细心、贴心、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护理工作的专业范围业已拓展到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等方面,在护理实践中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要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与关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的需求,治疗与护理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从技术服务扩展到社会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展到医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展到心理服务,构筑连续的服务,在健康与疾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根据以上理论,在医院领导、医务处和护理部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对老年病科在职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俞小宁;张胜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免疫生化检测仪检测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组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系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表明高黏滞血症与老年人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变形能力异常是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早期诊断和监测指标,为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提供重大的信息,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施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苷肌肽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对复方左旋多巴(美多芭)合用脑苷肌肽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将42例患者分为单用复方左旋多巴(对照组)22例和复方左旋多巴与脑苷肌肽合用(治疗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改 良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照组明显改善3例(13.7%),治疗组明显改善8例(40.0%).治疗前后改良UPDRS评分改善程度在对照组平均为4.26分(P>0.05),治疗组为7.32分(P<0.01).两组治疗后改善分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复方左旋多巴(美多芭)合用脑苷肌肽对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有效,较单用复方左旋多巴效果更明显.

    作者:朱传兵;余国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达利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达利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抗心功能不全治疗(应用地高辛、利尿剂、硝酸酯类、ACEI);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达利全,达利全从小剂量3.125mg一日两次开始,每两周倍增剂量,逐步加到目标剂量25mg一日两次,或达到大耐受剂量,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左室射血分数(LW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心率、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目标剂量的达利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是有效的、安全的.

    作者:王康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老年脑梗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阳性率非常的高,本文对临床已经确诊的48例脑梗死患者做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旨在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变化.

    作者:陈伟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正确认识老年抑郁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人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国外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在10%左右,我国的一些小规模调查显示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接近7%,这两个数字已经远超过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作者:唐艳秋;王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健康教育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1988年,Reaven将代谢综合征命名为X综合征,其定义为与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相关联的糖耐量异常,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是一些组织、器官和代谢循环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从而导致了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1].从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共收住了141例代谢综合征或不完全代谢综合征患者.针对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宣教和护理措施,让他们了解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意义,特别是胰岛素抵抗期干预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或药物疗法,使血糖、血脂维持在正常范围.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是综合性的.在注意饮食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运动疗法减轻体重的同时,还要指导或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等,养成规律进餐和不熬夜的习惯.

    作者:刘运娣;吴治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lzheimer's病的治疗

    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常起病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临床以痴呆为主要表现,多缓慢起病,持续进展,病理改变以大脑弥散性萎缩和神经细胞变性为主.本病在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在80岁以上人群中可高达20%.因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可是到目前为止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就该病的治疗做一概述.

    作者:周晓辉;钟小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关注餐后高血糖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有着重要意义[1、2].目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和部分基层医生往往对空腹血糖比较重视,习惯在诊断糖尿病或治疗后复查时只查空腹血糖,对餐后高血糖的意义则了解不多,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检测.

    作者:闫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检测分析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疾病的病因研究和诊断,它对于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判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90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为明显的高粘、高聚状态.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谦;郝迎军;崔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人手术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背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SIADH)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体内水潴留,尿钠增多,稀释性低钠血症,从而出现与低钠有关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老年人易发牛SLADH,可继发于各种肿瘤、颅脑疾病、胸部疾病、外科手术、药物应用等.目的本文通过对2例老年人手术后SIADH的诊断和治疗的分析,探讨老年人手术后SIADH发病的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对策.病例2例病人均是因良性疾病接受手术,手术后接受吗啡镇痫泵镇痛,手术次日出现神志淡漠等低钠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现血钠降低,血渗透压降低,尿钠高,尿渗透压升高,予限水治疗后7~10天症状缓解,血钠恢复正常范围,后康复出院.结论老年人手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可能发生的SIADH,及时诊断,适当处理,以降低老年人围手术期死亡率,提高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陆怡;俞茂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药膏剂外敷治疗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目的对60例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各组均为30例.观察组用中药膏剂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膏剂外敷对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效果肯定.

    作者:张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1、MCP-1、TNF-α、IL-6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血浆MCP-1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血浆TNF-α、IL-6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了血浆ET-1水平.根据超声心动图LVMI指标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无左室肥厚组(LVMI正常)及左室肥厚组,对不同组间的ET-1、MCP-1、TNF-α、IL-6水平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射血分数(Ejction Fraction,EF)值、二尖瓣前向血流E/A值的关系.结果EH患者血浆ET-1、MCP-1、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其中TNF-α、IL-6的升高与心肌肥厚的关系尤为密切.并且,上述因子的变化与心脏EF的变化呈负相关,与E/A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缩血管物质增多、细胞因子过度分泌等通过神经免疫调节参与了老年EH及左室肥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刘向群;陈焕芹;谭洪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