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李俊峡;鲍宏刚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入选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76例,其中男性338例,女性138例,年龄61~85岁。依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77例)和死亡组(99例)。比较两组入院后24 h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脑钠肽(BN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肌酐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既往病史比例、吸烟比例、室速或室颤比例、CK-MB、cTnT、HDL-C、BNP以及心功能KillipⅢ级和Ⅳ级比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OR=1.074,95%CI:1.038~1.121)、糖尿病(OR=1.332,95%CI:1.528~8.034)、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R=5.627,95%CI:1.807~16.840)、肾小球滤过率(OR=1.442,95%CI:1.021~2.107),心功能Killip分级(OR=3.432,95%CI:1.074~82.455)、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OR=3.835,95%CI:1.317~9.812)、cTnT(OR=1.010,95%CI:1.002~1.011)、LVEF(OR=0.860,95%CI:0.818~1.923)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cTnT升高、Killip分级高、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是老年急性AM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曹丹阳;张健;裴志勇;毕磊;陈艳梅;武云涛;姚依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低反应(LCR)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血栓弹力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205例,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分为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LOF)和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no-LOF)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纳入患者中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发生率为60.0%。LOF与no-LOF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F组血栓弹力图提示氯吡格雷低反应(LCR)的发生率为53.6%,高于no-LOF组LCR的发生率(45.1%),但两组患者氯吡格雷LC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34,P>0.05)。结论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患者LCR发生率稍高于CYP2C19非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组,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李俊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急诊行PCI术的患者共192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105)和氯吡格雷组(n=87),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住院期间及随访3月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MACCE事件发生率替格瑞洛组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吡格雷组中有6例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均再次行PCI干预,改用替格瑞洛术前负荷剂量180 mg,术后90 mg 2/日,分别于术前及后24 h查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ADP抑制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应用替格瑞洛后均优于应用替格瑞洛前(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在我国人群急诊PCI术中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侯方杰;邢明青;王晏平;吴娜;延荣强;任永强;马颖;WANG Hai-yang;SHI Yue;WANG Zheng-zhong;YU Zhong-xiang;LIN Xian-ru;GUAN Jun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0岁,主因“胸闷3 d”入院。患者于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无明显胸痛,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小时,无头昏、黑曚、晕厥、腹痛等,可平卧,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高达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服用缬沙坦、非洛地平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D-二聚体、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未见异常。冠状动脉CTA提示肺动脉根部前方异常血管团,向左右沟通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前降支近段局部略膨大,直径约0.6 cm。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脉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未见狭窄,前降支未见狭窄,前降支近段见异常肺动脉瘘形成(图1),回旋支未见狭窄,右冠状动脉未见狭窄,右冠近段见异常肺动脉瘘形成(图2,3)。入院诊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给予控制血压(缬沙坦胶囊80 mg 1/日、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 1/日)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
作者:彭家芹;吴辉;丁家望;李松;杨简;陈勇;朱华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主因“突发腰背部酸胀不适伴双下肢无力、活动障碍2 h”于2013-02-16入住锡山人民医院心内科。患者入院前2h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随即出现腰背部酸胀,程度剧烈,伴出冷汗,无明显放射痛,随后双下肢失去知觉、无力,活动障碍,不能自行站立、行走,坐不稳,腰部以下感觉麻木,小便失禁。无头昏、头痛、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胸痛、心悸。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3年,高达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间断服用“复方利血平”,否认糖尿病及心脏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5.8℃,脉搏96次/min,呼吸24次/min,左上肢血压:168/96 mmHg,右上肢血压:190/100 mmHg,神志清,精神萎,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界稍向左侧扩大,心率96次/min,律齐,心尖区可及2/6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对称。腹壁反射、腱反射消失,浅感觉从胸11水平以下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神经内科急会诊,考虑“脊髓血管病变”。入院后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心肌酶谱:肌酸激酶:28 u/l(正常值30~17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6 u/l(正常值0~24 u/l);肌钙蛋白T:0.03 ng/ml(正常值0-0.100 ng/ml)。血糖、血脂、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入院后行胸腹部CT平扫+增强结果: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上缘起自主动脉弓,向下累及左侧髂外动脉,主动脉弓水平以下动脉内膜环状剥离(图1、图2)。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Stanford B型),截瘫,高血压3级(很高危)。立即予硝普钠、艾司洛尔泵入控制血压及心率,控制收缩压在130 mmHg以下,心率在60次/min左右。患者腰背部酸胀不适明显缓解,双下肢知觉较前明显改善。期间患者无胸闷气急及肢体浮肿,大小便无异常,双下肢肌力较入院时无变化。于2013-02-28在DSA室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造影,进一步明确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图3)。术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良好,血流通畅(图4),术中患者无不适。安返病房后继予降压、抗感染等治疗,双下肢肌力较前改善。2013-03-05患者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胸11水平以下浅感觉恢复正常,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正常,予以出院。出院后服用美托洛尔、厄贝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后续随访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一年后双下肢肌力均为Ⅳ+级。
作者:邱洁瑜;李旭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5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0年,阵发性心悸10个月,再发10 h”入院。患者于10年前因心前区疼痛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0月前先后出现2次心悸症状,行心电图检查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拟行CRT-D治疗,术中见侧后静脉与冠状窦主干呈20°锐角向后下走行,冠状窦远端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进入侧后静脉失败而无法植入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CRT-D。入院前10 h患者突发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电图示室速。入院检查:肌钙蛋白I:0.4 ng/ml,肌红蛋白:164 ng/ml,N末端脑钠肽前体:12100 ng/L,肌酐182 umol/L,血常规、肝功能未见异常;入院心电图:异位心律,心室率126次/min,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图1)。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35%,左心增大(LV 66 mm),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心尖部附壁血栓形成(大小约20 mm×21 mm)。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左心室内血栓,心功能IV级。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明显,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多巴胺200 mg+生理盐水30 ml,15 ml/h泵注。由于患者血压在大剂量多巴胺维持下仍较低,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 mg后未再追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输注胺碘酮1 mg/min共6 h,而后减量至0.5 mg/min维持(至入院第9 d),心率波动在120~130次/min,同时给予重组人脑钠肽(新活素)持续泵注、利尿剂等药物积极纠正心功能,但患者室速持续未转复。入院第4 d加用胺碘酮片(可达龙)200 mg 3/日。患者于入院第7 d心功能好转,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11.875 mg qd,心率降至100~120次/min(图2),第9 d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图3)。
作者:田卫东;薛洋;魏兰芳;孙杨;祝贺;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血干细胞(HUCBSC)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心内科确诊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冠状动脉移植组7例,外周静脉移植组8例,对照组14例。对照组:规范的药物治疗;外周静脉移植组:规范的药物治疗+经外周静脉移植HUCBSC;冠状动脉移植组:规范的药物治疗+经冠状动脉移植HUCBSC。分别记录3组在0月(治疗后当天)、1月、3月、6月检测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型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外周静脉移植组和冠状动脉移植组治疗后第1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BNP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个组在0月、1月、3月、6月等4个时间点,血浆IL-6水平、C反应蛋白、TNF-α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外周静脉和冠状动脉途径移植HUCBSC治疗ICM未诱发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军;董晓;王俊峰;周明;雷枫琴;龙海燕;明登峰;党书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概念在1983年由De Teresa在第七届全球心脏起搏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开始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历了20年历程。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1-4],对于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探讨心力衰竭(心衰)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效果及适应证。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内容简介:本书从动脉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血流动力学三方面介绍了动脉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从动脉硬化的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常用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主动脉、四肢动脉、肠系膜动脉等各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成因、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论述了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并对心理治疗、中医治疗、脑心同治等方面作了简单介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与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活化蛋白C,在机体发挥抗炎、抗凝、抗纤维裂解等多种作用。近年来,TM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就TM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作者:苑姗姗;荣瑗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 (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 (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 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作者:张薇;田国祥;夏常泉;李娟;武云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螺内酯在不同年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5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诊治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共144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9例,年龄53~78岁,平均(615±97)岁。根据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螺内酯组(71例)和对照组(7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72例)和>60岁组(72例)。螺内酯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连续给药12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测定后自动计算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结果与(≤60岁)螺内酯组比较,(>60岁)螺内酯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平均脉压下降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年龄>60岁的患者,螺内酯组较安慰剂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诊室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平均脉压下降幅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螺内酯能够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0岁)的收缩压。
作者:盖延红;栾晓东;朱为勇;徐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卒中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约20%的缺血性卒中由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约7%脑血管事件与明显的颈动脉狭窄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脑血管危险分层除了与狭窄程度有关,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特征有关。其中斑块易损性(如表面完整性、组织性特征等)极大地增加了卒中风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住院拟行PCI的中高危NST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0例,年龄18~75岁。术前组(38例):患者在造影前(12±2)h开始首先给予10μg/kg负荷量的替罗非班,3 min内推注完毕,然后以0.15μg/kg/min静滴至PCI完成后24 h;术中组(42例):在指引导管到位后给予10μg/kg的负荷剂量,3 min内推注完毕,然后改为0.15μg/kg/min静滴至PCI完成后24 h。比较两组院内、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术前组在PCI术后CK-MB、hs-CRP和sCDL40降低,为(22.91±11.76)U/L vs.(14.69±15.72)U/L、(16.50±7.76)mg/L vs.(10.91±13.16)mg/L、(18.92±8.90)μg/L vs.(12.65±10.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中组比较,术前组在PCI术后sCDL40降低[(14.23±8.91)μg/L vs.(12.65±10.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60)。结论早期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能抑制炎症反应,明显减少心肌的急性损害。
作者:罗亚玮;陈方;张维东;高阅春;张晓玲;张宇晨;潘昱;何继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北京海淀区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20例。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60~79岁,平均(66.2±5.1)岁。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0~82岁,平均(67.3±6.4)岁。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 mg/d,治疗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d和盐酸贝那普利10 mg/d,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血压变化情况、心电图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升高(78.3% vs.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心电图指标改善总有效率升高(70.0% vs.88.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为[(134.5±12.7)mmHg vs.(121.0±13.1)mmHg]和[(88.4±7.5)mmHg vs.(79.5±6.4)mmHg](1mmHg=0.133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作者:何屹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主因“间断腰腿疼2个月”于2014-3-10于解放军252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给予理疗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既往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2年,经奥美拉唑、吗丁啉等口服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室性早搏病史20余年,间断出现胸闷、发憋症状。住院前1个月因胸闷在门诊行冠状动脉三维成像显示:前降支非钙化斑块,狭窄30%,前降支浅肌桥,未做任何处理。住院期间,患者再次出现间断胸闷、发憋,无胸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0 min左右,长可至1 h,夜间症状明显,不能左侧卧位休息。症状可自行缓解,与活动无关,行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图1)。患者于2014-5-21出现间断胸痛,持续1 min左右,1天中可出现2~3次,疼痛发作时伴随明显胸部压榨感,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65次/min,频发室早,10397次/24h,于2014-5-22凌晨2:24-27分,4:16-18分,6:50-53分,7:04-07分共发现4次下壁导联ST段明显弓背向上抬高0.15~0.25 mv(图2,图3)。反复追问患者,患者仅6:50-53分,7:04-07分有症状,其余2次虽有心电图明显变化,但患者无自觉症状。急查肌钙蛋白0.038 ng/dl,肌酸激酶同工酶6U/L。急转心内科,再次复查肌钙蛋白0.001 ng/dl,肌酸激酶同工酶6U/L。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早。与之前心电图对比,无动态变化,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及合贝爽联合持续静脉泵入,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80 mg口服。低分子肝素6 ku皮下注射1/12 h。于2014-5-24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显示:右优势型血管,左主干及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血管光滑,无狭窄,血流TIMI 3级。考虑患者为血管痉挛造成心绞痛发作,术后给予强化抗栓及强化降脂治疗,同时口服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90 mg 1/日,患者胸痛症状消失,但仍有反复胸闷、发憋症状,深呼吸后或分散注意力后缓解,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未发现ST段改变。夜间睡眠差,多次因噩梦惊醒,同时发现患者疑心较重,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进行抑郁及焦虑评估,为中度抑郁和焦虑,给予黛力新口服,随诊半年,患者病情稳定。半年后,患者自行停用黛力新口服,胸痛症状再次出现,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下壁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加用黛力新口服一周后,患者症状消失,出院。
作者:乔瑞峰;白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衰)。心衰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肥厚、交感兴奋性增强、RAAS激活等。心肌肥厚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能源供体的线粒体也相应增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转运体,通过将内膜外的H+转运回线粒体基质,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UCP2的解偶联作用可以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同时也可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Ca2+超载、心肌兴奋收缩耦联异常而加重心衰甚至猝死。因此,适当调节UCP2的表达有助于指导心衰的临床治疗。
作者:纪丽丽;李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予以非诺贝特及安慰剂治疗。非诺贝特200 mg 1/日,脂康颗粒及安慰剂用量为8 g,2/日,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幅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降脂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脂康颗粒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不仅有协同降脂作用,还具有保肝降酶的疗效。
作者:何海洲;李伯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心内科接受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及慢血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分为单纯经指引导管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对照组(24例)和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注射维拉帕米的实验组(25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FC)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流TIMI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流TIMI分级增加,校正TIMI帧数减少,为[(2.23±0.91)级 vs.(2.74±0.36)级]和[(19.30±17.90)帧vs.(13.70±7.10)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心力衰竭8例(33.3%)、恶性心律失常7例(29.2%)、心源性死亡1例;实验组发生心力衰竭2例(8.0%)、恶性心律失常1例(4.0%)。对照组较实验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6.7% vs.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改制球囊导管冠脉内远端注射维拉帕米较单纯经指引导管途径能改善冠脉血流,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许浩军;于宗良;顾明;朱建中;谷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连续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影响,为连续护理在CHF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就诊的年龄<75岁且初次诊断为CHF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连续护理组,记录及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NYHA分级、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及出院后患者依从性(服药、饮食、体重控制、体育锻炼)、生活质量(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临床指标(再住院、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连续护理组患者依从性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6个月时连续护理组生活质量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焦虑程度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随访期间,连续护理组再住院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连续护理可以改善CHF患者出院后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再住院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威;张春霞;路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