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青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及其发展为更为严重阶段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肺内外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急性综合征,甚至并发严重呼吸衰竭[1-3].近年来,有关ALI/ARD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缺乏特异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病死率居高不下,平均病死率高达50%以上[1].因而,研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仍是ALI/ARDS研究的热点.近来,一些临床工作者注意到血液滤过可改善ALI/ARDS患者氧合状态及愈后,但未进行深入研究,也未引起呼吸与危重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作者:李松柏;南倩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携带PspA不同家族亚类优势抗原的肺炎链球菌DNA疫苗对不同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定植的防御作用,探讨优化肺炎链球菌DNA疫苗增强鼻咽部黏膜免疫的策略.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携带PspA不同家族亚类优势抗原(PspA-Fam1-Clade1和PspA-Fam2-Clade3)的减毒沙门菌为宿主菌的非抗性基因筛选的真核质粒-宿主致死平衡系统,应用RT-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优势抗原的表达情况,并在含或不含DAP的SOB培养基中传代培养,抽提质粒PCR检测疫苗携带抗原的稳定性.以PBS为对照,口服免疫接种BABL/c小鼠,ELISA检测鼻咽部sIgA的水平;应用小鼠鼻咽部定植模型检测疫苗对不同侵袭性肺炎链球菌定植的防御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出携带PspA不同家族亚类优势抗原(PspA-Fam1-Clade1和PspA-Fam2-Clade3)的减毒沙门菌为宿主菌的非抗性基因筛选的真核质粒-宿主致死平衡系统,且稳定性好;免疫小鼠鼻咽部抗PspA-Fam1-Clade1和PspA-Fam2-Clade3的特异性sIgA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小鼠鼻咽部肺炎链球菌定植模型的菌落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以减毒沙门菌为载体携带PspA不同家族亚类优势抗原是增强肺炎链球菌DNA疫苗鼻咽部黏膜免疫的优化策略.
作者:张巧;刘进;刘聚伟;万敏;吴颖;李瑾;王长征;马千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轻型链球菌(S.mitis)临床分离株S.mitis008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psaA)基因敲除菌株S.mitis00801,并检测其生长及毒力影响,为进一步分析轻型链球菌属细菌间psaA基因水平转移的功能学意义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长臂同源多聚酶链反应技术(LFH-PCR)构建含红霉素耐药基因(erm)片段及psaA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的连接片段,并转化至S.mitis008中,在含红霉素的平板上筛选psaA基因敲除菌株,并采用PCR鉴定;进一步观察psaA基因敲除株S.mitis00801体外生长情况,并利用小鼠模型观察S.mitis008和S.mitis00801鼻咽部定植能力的差异.结果 PCR结果均证实轻型链球菌psaA基因敲除菌株S.mitis00801构建成功;S.mitis008和S.mitis00801体外生长情况比较无差异;在轻链球菌CBA/n小鼠鼻咽部定植模型中,psaA基因敲除菌株S.mitis00801定植能力较未敲除株S.mitis008明显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FH-PCR技术构建psaA基因敲除菌株S.mitis00801方法切实可行,psaA基因的敲除对细菌的体外生长无影响,但降低了细菌在体内鼻咽部定植的能力.
作者:张巧;林科雄;刘聚伟;李瑾;王长征;马千里;刘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和复杂,此病仍具有极高的漏诊率及病死率,故目前仍为医学领域的难点和重点问题[2].我科曾在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早期由于经验不足曾并发1例肺栓塞,现就其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燕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呼吸机的集束化管理(ventilator care bundle,VCB)是目前医学领域知名度高的、应用广泛的集束化措施.本世纪初,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f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Organization,JCAHO)确定的VCB包括抬高床头、每日唤醒及评估是否能脱机拔管、预防消化性溃疡、深静脉血栓等四项基本措施.2004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展的多中心研究结果首次证实,实施VCB不但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时间,而且能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发生率[1].
作者:宋立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孤立性肺结节(SPN)临床预测模型的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至2013年间病理资料明确诊断的SPN患者共36例(女16例,男20例,平均年龄57±11.7岁),前瞻性评估获得的临床预测模型良、恶性判别的准确率,并与文献报道的经典临床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36例SPN患者中恶性17例(47.2%),良性19例(52.8%).应用先前得到的临床预测模型预测SPN的良、恶性,其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68.4%,阳性预测值为72.7%,阴性预测值为92.9%;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0.025,Mayo模型为0.772±0.042(P=0.005),VA模型为0.747±0.039(P=0.003);H-L检验结果提示各个临床模型的拟合均较好(P>0.05).本临床预测模型与国外同类型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预测模型准确率更高.结论 本临床预测模型对于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预测效果优于其他临床预测模型.
作者:袁海云;夏旭;胡宁东;刘秋华;罗国庆;丁明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增高在晚期肺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确诊的756例肺癌患者,根据患者嗜酸粒细胞正常与否分为嗜酸粒细胞增高肺癌组(增高组)121例和嗜酸粒细胞正常肺癌组(正常组)635例.将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一年生存率与一年后幸存患者的肿瘤生存质量评分(KP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癌的临床分期,增高组Ⅳ期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组Ⅲ期的比例高于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但增高组晚期(Ⅲ期+Ⅳ期)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癌的病理分型,增高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一年的随访,增高组晚期(Ⅲ期+Ⅳ期)的一年生存率、KPS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嗜酸粒细胞增高可能为预测晚期肺癌预后良好的标志.
作者:陈凯;杨拴盈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该病表现为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并终导致肺纤维化,因无特效治疗,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1].长期以来,IIP概念和分类比较混乱,其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师困惑的问题.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Thoracic Society,ATS) 和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发表了IIP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国际共识意见,即IIP的ATS/ERS分类[2],初步统一了既往IIP分类各亚型之间混乱的情况.
作者:李志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病案首页是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病案首页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各种统计数据来源的时效性、正确性和可靠性[1-2].病案首页是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病案首页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各种统计数据来源的时效性、正确性和可靠性[1-2].为了提高病案首页填写的质量和医疗数据统计的及时性,我们借迎评创优的契机,实施了病案首页填写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即由病案首页填写的终末质量控制,改进为病案首页环节质量控制.保证纸质病案首页的规范性和医疗统计数据生成的及时性.
作者:张萍;陈学涛;李敏;张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对人类生存和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近年来,肺癌致死率高达22.7%,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致死率高的肿瘤.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肺癌的患病率及致死率将进一步增加,到2025年我国肺癌患者将达到100万人次[3].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目前公认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肺癌的发生还可能与个体遗传易感性、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4-6].相对核DNA(nuclear DNA,nDN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由于易受氧化损伤,在各种肿瘤组织中均发现存在变异[7-8].现就肺癌相关的mtDNA遗传变异作一综述.
作者:张瑞婕;郑世珍;戢福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观点,使哮喘的研究得到飞速发展.研究发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是哮喘气道炎症的关键效应细胞,细胞因子如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在哮喘气道炎症中发挥主要作用.肺部Eos的聚集通过IL-5依赖及非依赖途径,IL-5主要通过促进Eos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作者:唐元元;张方琪;王娟;李志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门诊实习是护理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护生素质、教育护生树立无菌观念、树立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的重要环节;因此,门诊护生实习带教工作成为重要的教学课程.我科护理组结合近10年来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与改进教学流程,总结出了一条教与学双赢的新模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亚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较多,具有病情严重、病程长及易反复的特点,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1].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发热、气喘等症状,患儿肺部可闻及湿罗音,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及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目前小儿肺炎已成为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3].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7例肺炎患儿,采用肺俞穴位微波照射联合布地奈德与万托林雾化吸入的疗法,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蔡晓华;林东浩;黄狄娜;王晓芳;林顺利;谢城;陈泽鑫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组临床表现各异的综合征的总称,包括Hand-Schuller-Christian综合征(韩-薛-柯病,侵犯全身多个器官、慢性起病,具有骨质缺损、突眼和尿崩症三联症者)、Letterer-Siwi病(勒-雪病,侵犯全身多个器官,急性起病者)、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局限于肺的孤立型病变,病情相对缓和者[1-3].其发病、临床症状及病变范围差异很大.1995年至今,我们所在科室曾诊治4例,其中1例的有关资料已另有报道[4].因此病临床罕见,临床诊治资料积累有一定困难,现报告3例患者的随访情况.
作者:李羲;黄华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原体.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轻重度各异,主要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往往肺部体征不显著,并易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若未彻底治疗,易反复发作,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2].现对本院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杨雪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注射用丹参多酚盐为浅棕色疏松状物,味微苦,微涩,主要成分为丹参多酚酸盐,临床上广泛用于活血、化瘀、通脉.该药与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在临床会配伍使用,且《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无此两种药物配伍禁忌说明,说明书上也未显示此两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但笔者进行了一个实验,发现两种药物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将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注射用丹参丹多酚盐200 mg稀释(浅棕色清亮液体),用20 ml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该液出来标记为A液;将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稀释(浅棕色清亮液体),用20 ml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该液出来标记为B液.
作者:李爽;梁莉;刘俊;赵丹;张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肺静脉闭塞病(pulmonary venoocclusive disease,PVOD)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于PVOD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遗传背景和血流动力学,有5%~10%的患者被初步考虑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PVOD必须通过活检来确定诊断,但因肺活检存在着高风险,因此,一般是通过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动脉血气、肺功能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等临床诊断PVOD.现将1例通过肺活检病理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及相关检查报道如下.
作者:杨学敏;李圣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以吸入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哮喘控制的基石,临床疗效确实.虽然短期用药的缓解率高,整体人群的长期控制水平却不佳,反复发作率高[1].其原因既与哮喘的发生机制复杂性和顽固性相关,又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低有直接原因.各国统计资料显示,患者用药的不依从率从30%~70%不等,且受病情、社会心理等多因素影响[2].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地长期管理哮喘患者是关键.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表明,加强患者的教育及长期综合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哮喘控制水平,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侯超;胡晓帆;刘婷;宋立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970年代以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1],因此肺癌的治疗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肺癌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己为晚期并伴有骨、脑等处的远处转移,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在非手术治疗中,包括放疗、化疗、介入、免疫和中药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方法.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等全身副反应,对于(karnofsky,KPS)评分低的患者来说是难以耐受的;放疗因其高剂量的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以造成人体正常免疫细胞受损,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靶向治疗花费大,且仅是特定的人群受益;
作者:任程;陈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尿酸肌酐比、肺功能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科因AECOPD住院患者共198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动脉血气分析、肾功能、肺功能检查指标及CAT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血尿酸肌酐比与氧合指数、FEV1实/预%、FVC实/预%存在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1,-0.312,-0.331,P值均<0.05.肺功能越差,缺氧程度越重,血尿酸肌酐比升高越明显.而CAT分值与血尿酸肌酐比、肺功能及缺氧程度也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尿酸肌酐比可作为AECOPD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CAT作为评估疾病对患者影响的简单量表,能较快速准确地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沈剑;钱翠;高航;包勇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