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切口辅助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汪谦;李军;秦涛;麻文谦;朱玮

关键词:简单股骨干骨折, 小切口, 闭合复位,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58例简单股骨干骨折分别采用小切口复位(31例)与闭合复位(27例)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58例均获平均随访13(11-48)个月.31例小切口复位者均骨性愈合,恢复良好.27例闭合复位者中18例正常愈合,7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结论小切口辅助复位较闭合复位能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不愈合率,是一种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其中2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术后37例获平均24(6~48)个月随访,1例术后2个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死亡.2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经治疗好转;6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盘腿穿袜时出现髋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后恢复良好,未复发.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19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内固定不能达到的效果,可以尽快减轻患者痛苦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德胜;杨明贵;李光旭;马健;周秩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屈曲挛缩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目的 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 晚期膝骨关节病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56例(213膝)行TKA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6(12~32)个月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20.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32.6°(0~55°)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2.7°(80~125°).结论 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TKA,除了在术中要注意准确截骨外,还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与力线调整.

    作者:卿忠;姚建锋;张育民;许鹏;朱养均;彭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TKA治疗,取膝前正中切口手术,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均未行髌骨置换.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假体置入满意,无假体松动、移位发生.术后获平均11.2(9~14)个月随访,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1.69±1.3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2.00±1.7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确切,能有效解除疼痛和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庞涛;郭燕芬;孙锋;付宝华;宋其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汶川、玉树、芦山地震伤员伤情分析与救治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汶川、玉树、芦山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经验,为应急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对后送的406例伤员进行损伤分类,成立以骨科为主的医疗小组,请专家会诊手术,优先处理急、危重伤员,制定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所有救治的伤员均未死亡,汶川地震中10例(11肢)行截肢术,3例截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汶川、玉树、芦山地震因地震强度、地域差异及发生时间的不同导致伤情不同,但治疗策略相同,根据伤员自身特点制定其具体治疗方案,疗效满意.

    作者:王斌;姚一民;汪丙昂;檀臻炜;李兴鑫;谭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髁冠状面骨折

    目的 探讨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髁冠状面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后侧入路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髁冠状面骨折11例.结果 本组获平均18(6~24)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Rasmussen膝关节评分:优7例,良3例,可1例;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 采用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冠状面的骨折,对骨折的固定强度和支撑好,骨折块垂直移位小,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盛成;卜猷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下肢骨折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男女性发病差异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下肢骨折住院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VTE)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下肢骨折患者并发VTE的男女性发病特点及临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5-2012-05期间收治住院的307例下肢骨折临床资料,其中54例经B超、肺动脉CT造影(CWA)检查明确并发VTE.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202例,并发VTE 31例,VTE发病率15.3%;女性患者105例,并发VTE 23例,VTE发病率21.9%;总VTE发病率17.6%.VTE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值在VTE发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D-二聚体诊断灵敏度为61.1%,特异度为85.4%.结论 VTE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髋关节及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男女性发病存在差异,女性发病率较高;对下肢骨折患者需尽早实施正规防治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凌坤;庞龙;陈志荣;黄建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短型股骨粗隆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短型股骨粗隆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特点.方法 101例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短型股骨粗隆部锁定接骨板(钢板组,53例)与空心钉(空心钉组,48例)内固定治疗,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8~24个月,平均19.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18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个月钢板组明显优于空心钉组(P<0.05);术后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空心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钢板组明显低于空心钉组(P =0.027).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短型股骨粗隆部锁定接骨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承接了加压空心钉创伤小、循环破坏少、有效动力加压作用同时,因其静力固定的稳态作用可减少内固定松动、失败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功能恢复好,尤其对不具备人工髋关节置换生理条件的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曙光;唐根林;陆奇峰;蔡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PFNA、PF-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PF-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内固定19例、PF-LCP内固定15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4例,并就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PF-LCP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PF-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内固定牢固、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元武;杨华三;潘洪毅;俞明松;张杨;汪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解剖型锁定钛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6例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解剖型锁定钛板结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胫骨远端骨折采用内侧纵形手术入路和解剖型锁定钛板结合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Johner-Wruhs评分评定:优1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3%.结论 对有移位的或粉碎性胫骨远端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钛板结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疗效可靠.

    作者:佘亚峰;佘浩;鲍益中;包献丰;王亚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期随访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中期随访疗效.方法 对38例(42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采用Ponseti法治疗,先行手法矫正畸形,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矫正前足内收、中足高弓、后足内翻,再行经皮跟腱切断术,后佩戴矫形支具.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9~62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按Dimglio评分系统进行评分:Type Ⅰ型(包括恢复正常者)35例(37足),TypeⅡa型(轻度)2例(3足);TypeⅡb型(中度)1例(2足).结论 采用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满意,但矫正的手法要求较高.

    作者:杜传宝;黄丹;王进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不同截骨方式矫正足拇外翻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Ludloff截骨术和Cheveron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的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1-03共收治足拇外翻45例,其中21例采用Ludloff截骨术治疗,24例采用Cheveron截骨术治疗.采用AOFAS评分及跖拇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的变化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45例均获随访平均19(13~27)个月.AOFAS评分:Ludoff截骨组从术前平均47(29~62)分提高到术后86(65~97)分,Cheveron截骨组从术前平均49(31~62)分提高到术后88(71~95)分.Ludloff截骨组:HVA从术前平均30°(22~31°)改善至术后10.1°(7~12°),IMA从术前平均17°(14~23°)改善为术后7°(6~10°).Cheveron截骨组:HVA从术前平均31°(21~42°)改善至术后9.7°(7~15°),IMA从术前平均19°(15~24°)改善至术后7.1°(6~9°).未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中重度足拇外翻的手术治疗,只要掌握了手术技巧,Ludloff截骨术和Cheveron截骨术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炜;蔡俊丰;袁锋;尹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切口辅助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58例简单股骨干骨折分别采用小切口复位(31例)与闭合复位(27例)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58例均获平均随访13(11-48)个月.31例小切口复位者均骨性愈合,恢复良好.27例闭合复位者中18例正常愈合,7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结论小切口辅助复位较闭合复位能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不愈合率,是一种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汪谦;李军;秦涛;麻文谦;朱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脱位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结合内侧切口入路,俯卧位,对32例AO分型中B3和C3型踝关节骨折伴脱位且后踝骨折块位于后外侧的患者采用T形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术后8周开始功能煅炼.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2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后踝骨折符合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形态,同时可起到加压固定作用,使后踝骨折恢复生理骨性结构,术后可早期功能煅炼,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孟小军;刘志强;赵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脑卒中风险控制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脑卒中风险控制方法.方法 对连续住院的150例65岁以上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脑卒中风险控制,包括术前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术前卒中风险筛查、术中监测、术后处理,观察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150例中12例放弃手术,5例因心功能3或4级、4例因心绞痛反复发作不能手术,2例因术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转院.手术患者中102例重点患者术前检出无症状新发脑梗死31例,治疗2~6周后行手术治疗骨折,术后均未出现脑梗死加重或者再发;硬膜下出血l例,3周后复查血肿完全吸收而手术治疗骨折.结论 术前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谨慎识别重点人群,及早恢复二级预防可有效控制老年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脑卒中发生率.

    作者:郭晓斌;刘苹;梁俊生;林轶静;杨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外伤后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16例.结果 16例中1例远端皮瓣部分坏死,其余均一期愈合.随访2个月~2年,皮瓣无溃疡,外观可以接受.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是修复足踝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金喜;朱建龙;余伟彪;李敏皋;张海明;李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102例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伴腓骨骨折分别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髓内钉组,50例)与锁定钢板(钢板组,52例)内固定治疗,腓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果 髓内钉组与钢板组比较,手术时间更短、切口并发症及刺激性疼痛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AOFA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腓骨骨折的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的治疗,超远端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王世坤;史宗新;刘新民;刘长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不同时间、年龄、性别对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影响

    目的 评估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不同时间、年龄、性别对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28例ACL损伤后不同时间、性别、年龄和半月板与软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L损伤后0~3个月内,女性手术患者多于男性,而伤后≥12个月时男性手术患者多于女性;ACL损伤6~12个月及≥12个月时内侧半月板损伤较伤后0~3个月更严重(P <0.05,P<0.01);ACL损伤后时间、年龄与外侧半月板损伤无相关性(P >0.05);ACL损伤后≥12个月较损伤后0~3个月对软骨损伤的风险更大(P<0.05).结论 ACL损伤后随着时间及患者年龄的增加,内侧半月板及软骨损伤的风险增大,损伤加重.

    作者:杨勇;张斌;贺占坤;郭新明;孙习勇;郭庆华;肖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5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传统组28例,微创组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传统组明显短于微创组;微创组术后手术侧膝关节能够直腿抬高和屈曲90°的时间明显早于传统组;术后半年内微创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传统组.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微创TKA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于传统TKA术.

    作者:张勇;陈建民;王黎明;赵红军;苏明海;吴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和优点.方法 对32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骨折采用胫骨近端前外侧入路,Ⅳ型骨折采用前内侧入路,此4型均采用单钢板固定;SchatzkerⅤ、Ⅵ型骨折采用前正中入路双钢板固定.结果 手术复位固定满意,术后X线显示关节面台阶均在2mm以内.32例均获随访8~1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8个月采用Rasmussen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效果满意,与传统支持钢板相比,其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时有明显优势.

    作者:顾梦臻;梁朝革;王奕;张国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5例.先于关节镜下辅助撬拨复位,然后根据骨折片的大小选择1或2枚AO3.0mm钛合金空心钉内固定.结果 术后15例均获平均13(3~38)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复位良好、固定牢靠,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1.8±2.2)分.结论 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有效,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朱爱平;程国林;李继春;严成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