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型跟骨钢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燕晓宇;俞光荣;朱辉;张凯;周家钤

关键词: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钢板
摘要: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的小蝶形钛钢板经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简单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探讨其固定效果和疗效.方法 对23例2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3足,Ⅲ型14足,采用小蝶形钢板经外侧有限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跟骨解剖参数和足功能的恢复.结果 19例23足获得随访,所有足的外形恢复良好,主要的X线片观察指标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后关节面平整.按Maryland足评分方法评价术后功能,Ⅱ型骨折11足,优8足,良3足;Ⅲ型12足,优6足,良5足,可1足.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SandersⅡ和部分Ⅲ型骨折,切开复位小蝶形钛钢板内固定能够取得可靠的固定效果,减小软组织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下异体与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外伤性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在关节镜下分别以同种异体髌韧带(异体组23例)及自体髌韧带(自体组24例)进行移植重建.结果 早期异体组肌力恢复较自体组为快,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ACL,是自体移植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作者:郑劲锋;陈亮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双切口内外侧接骨板治疗C3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

    笔者自2000年3月~2005年6月,应用双切口复位内外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C3型双髁胫骨平台骨折2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薛文;郭仕方;刘林;刘杰;王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颈椎前路钢板位置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影响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观察颈椎侧位X线片上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X线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 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作者:龙厚清;刘少喻;李佛保;黄阳亮;李浩淼;万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磁共振表现

    目的 进一步认识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50例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采用永磁型MRI机,场强0.2T.结果 50例半月板撕裂中,按照部位分类,半月板撕裂位于内侧半月板前角2例,内侧后角37例,外侧半月板前角5例,外侧后角3例,同时累及半月板前角、体部和后角者内侧2例,外侧1例.按照半月板撕裂的形式分为:水平撕裂8例;垂直撕裂4例;斜形撕裂26例;纵形撕裂3例;放射状撕裂4例;桶柄状撕裂2例;复杂撕裂3例.结论 MRI能够清楚显示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部位和形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目前诊断半月板撕裂的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赵文;高克勇;王飞;宋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所致,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1].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根据局部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特殊钢板,自2005年11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该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疗效满意.

    作者:谭家昌;徐鸿育;杨有猛;黄成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脊柱椎弓根钉角度定位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在脊柱后路手术固定骨折、脱位和滑脱时,正确确定椎弓根的水平角和矢状角,准确置入合适椎弓根螺钉,顺利完成矫形、复位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997年10月~2006年6月,笔者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椎弓根角度定位器,用于198例脊柱外科手术时矢状角及水平角的确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德;焦兆德;李华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纤维性僵直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应用中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关节内粘连松解,必要时结合小切口改良股四头肌成形和髌内外支持带松解,术中达到满意的被动活动度为止.结果 本组119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8~42个月),平均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45°(0°~80°)增至术后的110°(90°~130°),较术前平均增加80°(60°~120°),无关节不稳,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技术在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上是一种创伤小,适应证广,安全有效,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很大优越性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丽艳;陈德生;张庆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髋部常见的骨折,目前一般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但因其需牵引复位、手术操作较复杂,也产生一定的并发症.笔者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165例PFN内固定术后发生的早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成日;王宝军;刘长贵;白成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7~2005年,应用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第二足趾整形后再造拇指一例

    笔者于2007年2月23日,利用第二足趾整形后再造拇指毁损1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因电烧伤致左手拇指毁损.X线示左手拇指自掌骨远1/3处缺失(图1),残断愈合良好.

    作者:劳克诚;张成进;李忠;王蕾;范启申;王成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小切口微创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结果 术后骨折均一期愈合,1例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2例有10°~15°的屈膝受限,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1.6±3.6)分.结论 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避开了膝关节后方神经、血管,有安全,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王建顺;王新虎;刘继军;左春光;张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临近足趾修复前足复合组织缺损一例

    1 病例报告患儿男,8岁,右足外伤术后,皮瓣坏死1周.1周前因外伤至右足第一、二跖骨及其覆盖软组织缺损就诊.急诊行足背随意皮瓣转移及克氏针固定.术后1周,转移皮瓣覆盖跖骨缺损处坏死.专科查体:第一、二跖骨基底部至第一、二趾骨间皮瓣坏死,大小约5 cm×6 cm(图1).

    作者:蔡弢艺;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双侧锁骨骨折的治疗体会

    自1994年5月~2005年6月,笔者共收治双侧锁骨骨折7例,取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5~67岁.除1例老年患者外均为青壮年患者.

    作者:窦榆生;廖永华;师建军;孙银娣;康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从2003年1月~2005年7月,使用Hybir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21例,按AO分类:A1型4例;A2型5例;A3型4例;C1型2例;C2型3例;C3型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手术采用有限切开,骨片钉固定,Hybrid外固定支架不跨踝关节固定.结果 术后21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6个月.功能评定采用Bone的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优良率达76%.结论 Hybrid外固定支架设计合理并能维持骨干的轴线,骨片钉能很好的固定骨折块,同时避免了软组织的并发症,可使踝关节早期活动,防止踝关节僵硬,因而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方跃;裴福兴;杨天府;池雷霆;王光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复杂Pilon骨折17例内固定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复杂型Pilon骨折,按AO分型,C1型10例,C2型5例,C3型2例,采用急诊ORIF或者延期ORIF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9~28个月(平均16.4个月),按Mazur评分法: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3%(14/17例),切口表浅感染和坏死各1例,1例踝内翻.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条件,采用急诊或延期ORIF,能有效地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作者:蒋建农;郝思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并发症

    目的 探讨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Poly L-lactic acid(聚左旋乳酸)材料制作的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36例,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后定期进行物理检查、关节活动测量仪(KT 2000)及摄X线片检查.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术后6周复查发现有关节肿胀及皮肤温度升高等滑膜炎体征2例(5%),其中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但另1例经KT 2000检查及物理检查有关节松弛.术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出现弥漫性骨质吸收现象有3例(8%).术后20个月后复查发现有1例胫骨隧道轻度扩大并伴伸直受限(2%).结论 不论是用金属还是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都有可能出现隧道扩大及关节松弛等并发症.但是术后反应性滑膜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弥漫性骨吸收现象是否与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直接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及研究.

    作者:方镇洙;柳硕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8例(56髋)髋关节疾患行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随访.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56分,除1例于术中并发失血性休克外,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后功能恢复快,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差异.

    作者:陈跃平;滕居赞;韩杰;覃学流;苏波;王大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治疗,AO分类A1型 10例,A2 型14例,A3型13例.结果 37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36例平均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1例随访8个月骨折未愈合并出现髋内翻畸形,1例骨折愈合,但出现髋外旋畸形,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等并发症.按黄公怡标准评定:优31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4.6%. 结论:PF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彭海洲;李冬梅;罗睿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寰椎骨折

    寰椎位置高而深在,损伤后易致枕颈部不稳,并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是生命.笔者于2005年3月~2007年3月共手术治疗12例寰椎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军;郭林新;丁真奇;蔡弢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 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 采用功能强大的有限元构建分析软件Solid Works 2006,通过对髋关节假体结构进行拆分,分别将4个部分构建后生成体积进而建立全髋关节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COSMOS Works 2006软件进行计算,采用完全程序自动划分方法,共划分17 195个结点、11 062个单元,分析模拟坐立位腿交叉动作载荷,髋关节假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所构建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逼真反映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真实几何形态及其生物力学.结论 人工髋关节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行为以及进行假体优化设计相关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作者:李永奖;张力成;杨国敬;林利兴;王伟良;林瑞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