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张广申

关键词:髓内钉扩髓, 不扩髓治疗, 老年股骨干骨折, 效果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对比

    目的:了解不同钢板分别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41例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患者作研究组,给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治疗,另选取41例作对照组,给予普通解剖型钢板治疗,对比2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后的各自疗效.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钢板治疗所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3.5±13.2分钟、99.6±9.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1.2±20.3天、163.8±25.2天,优良率分别为97.56%、80.4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在老年肱骨近端脆性骨折治疗中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更利于骨折尽快愈合,螺钉在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治疗中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更满足老年患者机体特点,临床应用价值可观.

    作者: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双钢板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钢板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P<0.05;且观察组愈合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P<0.05.结论:对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双钢板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的推广.

    作者:傅晓东;周浩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4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症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观察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辅以早期肢体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7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各自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尽早的给予肢体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玉兰;邹秋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的指导.方法: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评估,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定因人而异的个性护理方案,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全面的护理.结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显著提高,促进康复.结论:明确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术后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以及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进行1~4年时间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治疗优者16例,良者4例,中者2例,差者3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治疗优者7例,良者5例,中者4例,差者9例,胸腰椎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为6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相对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活动能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邹春锦;季祝永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34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和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闭合性骨折32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其中I型4例,Ⅱ型9例,Ⅲ型7例,Ⅳ型4例,V型7例,Ⅵ型3例.I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其他类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缺损塌陷处自体髂骨植骨.结果: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5.7个月.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9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优良率为91.2%.结论:术前结合三维CT重建详细了解骨折情况,注重软组织损伤程度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入路和固定方法,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术后积极的无负重下膝关节功能训练对获得良好手术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唐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对于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和观察.方法:对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时间段内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6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给予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疼痛控制护理,分析2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31.89±3.86分,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47.93±8.93分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6.88%)与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84.38%)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林爱仙;赵文雅;邹带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2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患者为分析对象,25例患者全部采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观察患者骨折固定情况、愈合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1~12个月的随访,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3个月,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后全部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关节僵硬、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使用HSS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为15例,良为7例,可为2例,差为1例,优良率为88%.结论: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患者中,应用前内侧钢板支撑固定治疗的方法,可以使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得到坚强的固定,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固定支架与克氏针联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并分析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3月这一段时间内就诊肱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共100例,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比较并讨论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肘部运动的屈曲,伸直,旋前和旋后角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4.00%,而对照组手术优良率68.00%,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0%、20.00%,可见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联合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2种手段综合治疗陈旧性肱骨髁间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度,能够整体改善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故可进一步推广其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王玉路;杨增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随访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 Cobb 角度.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245.6±73.8ml,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81.7±81.1ml(P<0.05).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与Cobb 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P<0.05).结论: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比较,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显著,能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

    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扩髓、不扩髓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扩髓组和非扩髓2组,每组各26例,男性有32例,女性为20例,平均年龄56.31±3.7岁,而股骨干骨折患者有25例,有27例为胫腓骨骨折患者,骨折入住时间为6小时~7天,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率、临床愈合时间、感染率及手术中意外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疗效,扩髓组与非扩髓组相比较,扩髓组患者手术所用的时间长,而且失血量较多,2组数据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非扩髓治疗比扩髓钉治疗的操作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手术时间及失血量少,非扩髓操作对治疗老年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广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索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统计患者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为65.9±7.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183.5±24.1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另外,手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结论:在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中,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铭;李启中;杜国聪;区杰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弹性髓内钉手术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TEN)手术内固定与单纯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55例胫骨干闭合骨折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TEN手术内固定)98例和对照组(管型石膏外固定)57例.比较2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关节功能优良率95.9%,显著高于对照组82.5%(P<0.01);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1%,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7.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EN内固定与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闭合骨折均可取得较好效果,其中TEN效果更好,但费用较高,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年龄、骨折类型及家庭经济情况综合选择.

    作者:夏永杰;韩镜明;曹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胸腰椎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开放手术内治疗和观察组(40例)进行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同组手术前后比较发现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明显较手术前好转,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影像学参数和具体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恢复速度加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对比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以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观察指标.结果:2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术后随访1年,经过相应检查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且2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治疗可以看出,2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总体上外固定支架略优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守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方法,对照组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优良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48.9%,且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武志伟;李作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5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A组,n=45)和保守治疗组(B组,n=40),比较2组的抢救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抢救治疗后,A组42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B组37例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消化道再出血量、伤口再出血量、颅内再出血量及平均再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后康复时间,提高康复效果,是抢救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理想手段.

    作者:郭耀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预防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简单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骨创伤手术并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100例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参加,使用摸球法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以全面护理干预护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跟踪评价并对比2组患者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观察组低,且护理满意度更低.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创伤术后的患者,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郭惜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在统计学原理指导下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利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我院骨科近4年余住院诊治的膝骨关节炎436例,为观察组,并于同群体中选择健康人440名,为对照组.对2组均回顾性收集年龄、性别,和体力劳动强度等共计17项可能与膝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因素,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进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是原来的1.072倍(OR=1.07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促进患病;同理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分别是男性、体力劳动强度一般和左膝关节的2.812、1.209、和1.249倍(OR分别是2.812、1.209、和1.249,均OR >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5),亦促进患病.结论:增加体重指数、女性、体力劳动强度大和右膝关节为罹患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福顺;马富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