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贤;方针强;黄赤兵;范明齐;冯嘉瑜;肖亚;贾维胜;张艮甫;金锡御
患者,男,39岁.先天性右睾丸缺如,发现右下腹部拳头大小肿块半年,伴有隐痛,压痛,肿块逐渐增大,以右侧隐睾收入院.查体:下腹部明显膨隆,于右下腹部可扪及一约20 cm×18 cm肿块,局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肿物界线清,表面光滑,尚活动.阴茎发育正常,右侧阴囊未触及睾丸,左睾正常.右侧腹股沟区未触及明显结节及肿物.B超于右下腹部探及一约18 cm×19 cm中低回声包块,内部呈实质性不均细密光点分布,其内可见大小不等中低回声区;肝、脾、肾未见异常.
作者:安永寿;安永贵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透析后肾移植与无透析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探讨无透析肾移植的安全性与优越性.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到2003年1月接受无透析肾移植并定期随访的病例50例,选择透析后行肾移植病例50例作为对照,2组病例年龄、性别、血型、冷(热)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原发病、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条件相匹配,比较2组病例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以及人/肾存活率. 结果无透析组中术前曾接受输血者14例(28%),透析组术前接受输血者32例(6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无透析组1年、3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透析组术后1年、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8%(50/49)、96%/94%(48/47),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透析组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透析组5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无透析组为6例,透析组为12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无透析肾移植可以减少患者术前透析及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同时能降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
作者:于立新;叶俊生;杜传福;邓文锋;徐健;付绍杰;王亦斌;刘小友;李川江;苗芸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治疗的价值. 方法 21例致敏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大剂量(9 mg/kg,术前单次)和常规剂量(1.5~2 mg·kg-1·d-1,10~12 d)ATG诱导治疗组,大剂量组受者男6例、女4例、年龄(38.2±3.4)岁、透析时间(9.3±13.4)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Ⅰ类(27.6±26.4)%,Ⅱ类(25.3±19.8)%]、抗人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数(1.9±0.7)个;常规剂量组男3例、女8例、年龄(42.2±6.7)岁、透析时间(8.6±10.7)月、PRA水平 [Ⅰ类(32.6±28.4)%;Ⅱ类(23.9±19.7)%]、HLA错配数(2.0±0.8)个,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果 2组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大剂量组受者1例,常规剂量组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剂量组受者血清肌酐均在术后3~7 d降至正常,常规剂量组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1例在术后21 d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45 d时血肌酐降至300 μmol/L.所有受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感染.大剂量组受者发生肝功能损害1例.随访4~14个月,大剂量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正常,常规剂量组1例受者在术后3个月时移植肾失功. 结论术前单次大剂量ATG给药安全有效,可作为致敏肾移植受者新的术前免疫诱导治疗方法.
作者:杨顺良;谭建明;吴卫真;林文洪;徐廷昭;朱凌峰;王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男5例,女12例.左侧7例,右侧10例.10例为单纯先天性输尿管出口狭窄;1例右侧输尿管出口结石和息肉形成;2例为开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再发输尿管出口狭窄,其中1例并发输尿管下端2枚结石;1例为重复肾输尿管上单位输尿管出口狭窄并发2枚结石;2例为输尿管出口狭窄作经尿道钬激光切开再次狭窄;1例为泌尿系结核左肾切除术后右侧输尿管出口狭窄.重度肾积水12例,中度肾积水5例.均应用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其中输尿管膀胱黏膜吻合术15例,膀胱壁袢法2例. 结果 17例均获得成功.手术耗时90~160 min,平均112 min,术中出血60~100 ml.术后1~3 d拔除膀胱外引流管,无1例尿漏,术后1周拔除导尿管,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1例因上尿路结石下移至输尿管膀胱吻合口再次形成梗阻,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无吻合口狭窄.术后半年膀胱造影Ⅲ°输尿管返流6例,Ⅰ°~Ⅱ°输尿管返流5例,无输尿管返流6例;术后1年Ⅲ°输尿管返流3例,Ⅰ°~Ⅱ°输尿管返流4例.随访3~24个月,B超和IVU复查中度肾积水4例,轻度肾积水5例,无明显肾积水8例. 结论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可行,输尿管膀胱黏膜吻合术简单,但近期抗返流作用尚不理想,膀胱壁袢法操作相对复杂,但可避免输尿管返流;此手术创伤少、痛苦小、恢复快,可望代替开放手术.
作者:张大宏;陈岳兵;丁国庆;许力为;刘锋;余大敏;李新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抗CD25单克隆抗体(舒莱)对肾移植受者末梢血活化T细胞的抑制作用. 方法 46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舒莱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免疫抑制剂方案为新山地明胶囊(Neoral)、硫唑嘌呤(Aza)和泼尼松(Pred),舒莱治疗组术前2 h和术后4 d各静脉滴注舒莱20 mg.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6例受者手术前后末梢血中不同表型淋巴细胞进行连续动态观察.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舒莱组活化T细胞(CD+25)在用药后24 h明显下降,从用药前的(17.00±3.70)%降至(3.30±2.43)%,1周后降至(2.52±1.09)%,并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呈低水平表达(P<0.01);淋巴细胞总数和T细胞(CD+3CD-19)总数无明显变化;B淋巴细胞(CD-3CD+19)、NK细胞(CD-3CD+16CD+56)和非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CD+3CD+16CD+56)未见明显升高. 结论舒莱对活化T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理为克隆封闭而非杀伤或清除作用.
作者:蔡明;石炳毅;钱叶勇;莫春柏;周文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患者,女性,62岁.因阵发性左侧腰部绞痛4 d收治入院.患者在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左侧腰部绞痛,疼痛剧烈,牵涉到对侧腰部,并向会阴部放射,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伴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在当地医院检查,尿常规提示:红细胞(+++),白细胞(++);B超提示:左肾轻度积水.我院以肾绞痛收入院.
作者:冯嘉瑜;张艮甫;黄赤兵;范明齐;王平贤;肖亚;方针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3D-CDU)在移植肾术后监测中的图像特征及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三维彩色多普勒图像处理工作站,采用磁场空间定位自由扫查系统对同种异体移植肾患者34例进行三维图像获取,脱机后进行肾脏结构及血流的三维图像重建与显示. 结果正常移植肾3D-CDU血流呈珊瑚状,立体分布于整个肾实质,信号均匀、对称、完整;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时移植肾血流信号明显稀疏;发生急性排异反应时移植肾血流信号呈斑块状或短棒状;血管栓塞时,栓塞血管的供血区域血流信号完全消失.34例3D-CDU表现均与患者临床或病理结果吻合. 结论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新技术具有信息量更丰富,动、静脉血流显示更完整、直观、立体感强且灵活多样等优点,是对二维超声成像的一种有意义的补充和完善.
作者:邢晋放;王新房;杜联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区分低流量型和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提高急诊处理阴茎异常勃起的能力. 方法 10例阴茎异常勃起患者年龄22~64岁,平均41岁.持续勃起时间8~212 h,平均21.2 h.其中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前列腺素E、罂栗碱、酚妥拉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致异常勃起1例,服用西地那非后性交勃起异常1例,阴茎原发肉瘤1例,膀胱癌转移至阴茎1例,白血病1例,有外伤史者2例,不明诱因者3例.对异常勃起分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低流量型,2例为高流量型.8例低流量型患者中,4例经阴茎海绵体根部注射间羟胺2~8 mg,必要时在阴茎头及阴茎海绵体根部置9号针头灌注肝素化生理盐水对冲治愈,其中1例发生勃起功能障碍(ED);1例行阴茎海绵体与阴茎头血管分流术治愈.因白血病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1例,经化疗后治愈;阴茎肉瘤1例,膀胱癌转移至阴茎1例,预后均不佳.2例高流量型患者中1例行选择性阴部内动脉栓塞后治愈,1例行保守治疗出院,随访出现ED. 结论详细的病史、阴茎海绵体血气分析、彩色多谱勒检查、阴部内动脉造影等是区分高流量型和低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的重要方法.阴茎异常勃起如保守治疗无效,应立刻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陈戈明;赵伟平;朱选文;高文君;蔡松良;梁忠炎;王康儿;沈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995至2003年我院收治包皮系带损伤67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67例.年龄20~59岁.56例为性生活时损伤造成,其中32例(57%)为初次性生活;外伤所致11例.67例中合并阴囊外伤4例.3例出现皮下瘀血,4例伤口感染,全部患者均有局部疼痛、出血等.系带部分断裂43例,全部断裂24例.发病至就诊时间3~96 h.
作者:何屹;何以权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肾移植前后不同情况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15S抗原的表达,并结合临床对各组间的异同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强;孟慧林;李香铁;徐祗顺;李慎勤;尹格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慢性移植物肾病(CAN)的关系. 方法 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行肾移植并随访3年的患者77例,根据术后6个月内外周血CMV-pp65(+)白细胞计数的数量和持续时间,将其分为:非活动性(A组,n=15)、低活动性(B组,n=32)、短期高活动性(C组,n=18)和长期高活动性(D组,n=12)CMV感染4组.6个月后行移植肾穿剌活检,通过免疫荧光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比较4组患者肾组织中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3年后比较4组患者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持续>114 μmol/L)的发生率和肌酐清除率(Ccr)减损量;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通过活检明确是否为CAN. 结果肾移植6个月后A、B、C组TGF-β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5.82±1.32)×106、(6.34±1.47)×106和(6.58±1.44)×106,TGF-β1mRNA分别为:0.84±0.17、0.78±0.15和0.82±0.16;D组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量分别为(10.47±2.12)×106和1.37±0.25,均明显高于前3组(P<0.01).前3组3年内Ccr减损量分别为:(5.6±5.2)、(6.2±6.4)和(5.9±4.7)ml/min;D组为(15.8±9.6)ml/min,明显高于前3组(P<0.01).A、B、C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6.7%(1/15)、9.4%(3/32)和5.6%(1/18),D组为50.0%(6/12),明显高于前3组(P<0.05).肾功能不全者均经病理证实为CAN. 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长时间、高活动性CMV感染是削弱远期移植物功能、导致CAN的重要原因,在其导致CAN过程中,TGF-β1可能起着介导作用.
作者:王平贤;方针强;黄赤兵;范明齐;冯嘉瑜;肖亚;贾维胜;张艮甫;金锡御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阴囊不疽是一种少见、严重的急性阴囊感染性疾病.1995年至2003年我院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德淳;李文吉;范海涛;郭航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口服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寻求临床上准确反映早期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监测方法. 方法 16例肾移植受者首剂口服0.075 mg/kg FK506后,采用ELISA法测定服药后0.5、1.0、1.5、2.0、3.0、5.0、8.0、12.0 h时间点血药浓度,采用3p87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将测得的FK506浓度自动拟合计算出AUC,并分别将各时间点血药浓度与AUC进行相关性检验,计算相关系数. 结果 AUC变化范围为44.40~158.01 μg·h-1·L-1,平均( 92.23±34.97 ) μg*h-1*L-1,个体间AUC可相差4倍;血药谷浓度Cmin与AUC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差异(P<0.001,rmin=0.650 ). 结论首剂口服同一剂量FK506后,个体间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差异很大.Cmin能准确反映首剂口服FK506后的AUC,临床上可通过监测Cmin达到FK506早期剂量的个体化.
作者:陈业辉;郑克立;陈立中;戴宇平;费继光;王长希;魏鸿蔼;王良圣;胡建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移植肾热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86例肾移植患者根据供肾热缺血时间长短分为2组:A组38例,热缺血时间<5 min,B组48例,热缺血时间8~12 min.其中A组20例,B组26例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其余为对照组.观察术后第1、3、7、10、14天血肌酐水平及肌酐恢复正常(<133 μmol/L)的时间. 结果 A组中治疗组术后第1、3、7、10、14天血肌酐水平测定值分别为:(261.5±143.8),(137.7±35.3),(131.3±46.2),(126.2±32.0),(108.5±28.6)μmol/L;对照组分别为:(320.2±156.3),(182.2±72.9),(139.8±64.1),(133.1±56.4),(116.2±34.9)μmol/L,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时间:A组中治疗组为2~12 d,平均5.8 d;对照组为3~16 d,平均7.2 d,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中治疗组术后第1、3、7、10、14天血肌酐水平测定值分别为:(372.6±128.1),(278.4±38.9),(145.9±47.2),(133.2±39.8),(128.0±30.6)μmol/L;对照组分别为:(496.3±125.6),(364.7±60.2),(196.2±36.8),(161.4±41.5),(149.8±33.5)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时间:治疗组为3~20 d,平均7.3 d;对照组为3~25 d,平均10.2 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 2组中乌司他丁治疗组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肌酐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减轻移植肾热缺血损伤,促进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
作者:邓文锋;于立新;余玉明;苗芸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