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浩;石磊;许传亮
目的探讨前列腺组织中bcl-2基因表达的意义. 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11例胎儿和27例成人尸体前列腺组织、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中bcl-2基因mRNA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9例胎儿前列腺组织bcl-2阳性表达于胚芽上皮细胞,其中轻度阳性8例、中度1例,呈弥漫分布,染色浅淡.17例成人正常前列腺组织bcl-2阳性表达于腺上皮基底细胞,阳性率63.0%.分泌细胞阳性表达者9例;高倍镜下见细胞浆染色,较淡.50例增生前列腺组织bcl-2阳性表达于腺上皮基底细胞,阳性率83.4%;分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34例(56.7%);高倍镜下染色均见于细胞浆.增生组前列腺基底细胞、分泌上皮细胞bcl-2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χ2=4.36,χ2=4.06),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前列腺与增生前列腺基底上皮细胞bcl-2阳性表达均高于分泌上皮细胞(χ2=7.50,χ2=10.2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bcl-2基因主要表达于前列腺基底细胞,可能在调节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祝海;孙小庆;周荣祥;闫靖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一、前言不能由意志控制的流尿,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定名为尿失禁.尿失禁发病率极高,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美国1994年对1 300万人群的调查发现尿失禁的发生率为10%~35%,我国1998年重庆和北京两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其发生率接近30%.
作者:金锡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吸食可卡因所引起的各种医学和社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长期使用可卡因与阴茎细胞凋亡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刘剑新;傅梧;白进良;陈修诚;刘国栋;徐耀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前逼尿肌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术后药物治疗. 方法对存在逼尿肌功能障碍的114例BPH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并分析结果. 结果术前存在逼尿肌功能障碍者术后多数逼尿肌功能逐渐恢复,大尿流率(10.2±2.8 )ml/s,较手术前的(5.5±2.1)ml/s明显提高(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明显降低(术后18.1±3.2,术前27.1±4.9,P<0.05).针对术后功能障碍类型进行药物治疗,临床症状逐渐改善. 结论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测可明确患者逼尿肌功能障碍的类型,对合理选择病例、指导术后治疗、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清树;吴银锁;刘英发;张益明;林元田;邹智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真两性畸形是人类性分化畸形中少见的一种.我院1987至1999年收治5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桂香;李汛;李自力;苗娟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因学特点. 方法对86例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前列腺按摩液(EPS)的病原体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EPS细菌培养阳性57例,阳性率66.3%,其中以淋球菌为主要致病菌33例(38.4%).前列腺液PCR检测淋球菌阳性37例(43.0%),沙眼衣原体阳性22例(25.6%),解脲脲原体阳性19例(22.0%).PCR检测出复合病原体者12例(13.9%). 结论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以淋球菌、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为主,治疗前行EPS病原学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洪伟平;林观平;柯水源;黄文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46岁,林业公安人员,常涮食蛇肉.因阴囊壁渐大性肿物1个月于2001年3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触及阴囊壁一约0.5 cm×0.7 cm无痛性肿物,当时未予重视.近1个月肿物迅速增大至4.0 cm×4.0 cm×3.0 cm,伴患处皮肤瘙痒,不伴疼痛、发热、溃疡和消瘦,无排尿及性生活异常.
作者:杨桂芳;陈仕平;林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对尿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8只羊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施以电流刺激盆底肌,对照组只放置电极而不予通电,其余条件相同.观察尿动力学及生化等指标变化. 结果实验组尿道控制带刺激前2.43 cm,刺激后2.62 cm,延长7.8%(P<0.05);大尿道压刺激前22.7 cm H2O(1 cm H2O=0.098 kPa),刺激后23.4 cm H2O,升高6.8%(P<0.05);膀胱颈压前、后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放置电极前后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化检查见刺激组尿道外括约肌核酸总量前∶后=1.21∶1.25、收缩电解质Ca2+/Mg3+前∶后=1.71∶1.82、Ca2+/Pi3+前∶后=1.09∶1.15及cAMP前∶后=1.60∶1.68,均显著增高(P<0.05).电镜检查见实验组线粒体、溶酶体明显增多(约2.2倍).雌雄动物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刺激可增强尿道控尿能力,对压力性尿失禁有肯定的治疗价值.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对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36例脊髓栓系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以膀胱顺应性和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评估膀胱的储尿功能;以排尿期逼尿肌压力评估逼尿肌排尿功能;结合膀胱尿道透视和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有无逼尿肌-外括约肌的协同性,并结合压力-流率曲线了解尿道的控尿功能.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异常发生的频数. 结果脊髓栓系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占50%(18/36);逼尿肌反射亢进占22%(8/36).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者其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83%(15/18),明显高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38%,3/8,P<0.05).膀胱顺应性减低者肾功能异常占81%(17/21),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7%,1/15,P<0.01).顺应性减低者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67%(14/21),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7%,1/15,P<0.01). 结论脊髓栓系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类型各异,治疗方案的制定应以尿动力学结果为依据.顺应性减低可能是造成肾功能损害和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主要原因,泌尿外科治疗目的在于创建一低压、足够容量和控尿的膀胱以保护上尿路功能.
作者:杨勇;吴士良;那彦群;郭应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在回顾性分析中对计算机化的压力-流率测定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比较质控前后数据以说明各种赝像对结果分析的影响,阐明回顾性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方法对582条计算机制作的压力-流率曲线进行人工抹平更正,并读出大尿流率(Qmax)及其对应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应用梗阻系数(OCO)检测尿道阻力、国际尿控协会(ICS)列线图分类和诊断梗阻、Schfer列线图对梗阻进行分级.人工阅读结果与计算机读取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人工更正后Qmax呈现一致性降低(P<0.001),平均降低1.17 ml/s,83.1%曲线的人工阅读值Qmax降低范围在0.1~1.9 ml/s;Pdet.Qmax呈非显著性下降(P>0.05),平均降低0.75 cm H2O(1 cm H2O=0.098 kPa);OCO呈显著性增高(P<0.05),平均增高0.067.人工更正后,梗阻分布与程度出现显著性差别,ICS列线图梗阻百分数由69.8%增至73.9%(P<0.05),非梗阻由8.8%降至5.3%(P<0.05);Schfer列线图梗阻百分数由72.5%增至77.3%(P<0.01),非梗阻由9.1%降至5.5%(P<0.01).使用ICS 列线图及Schfer列线图,人工更正后分别有11.0%和28.9%的曲线改变了在列线图中的分类或分级; 分别有6.9%及7.2%的曲线改变了对梗阻的诊断. 结论 Qmax、尿道阻力、梗阻分类与分级在人工阅读和计算机阅读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别,根据人工阅读值,有更多的曲线被判断为梗阻,即质量控制更正了相当比例的假阴性梗阻结果.因此,对计算机化压力-流率数据的回顾性质量控制是必要的,只有通过质量控制的数据才能被使用与报道.
作者:廖利民;Werner Schafer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对26例肾癌骨转移患者先期行辅助性肾切除后,根据骨转移情况不同分三组进行治疗.第1组:骨孤立转移灶12例,行彻底切除;第2组:多发骨转移有潜在性病理骨折或截瘫危险患者8例,选择性行骨病灶肿瘤囊内刮除或椎板减压+固定术;第3组:多发骨转移患者6例,骨转移病灶未行手术治疗.3组均接受系统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4~66个月,平均(45.8±11.7)个月,分析三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 结果第1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5%、58%,平均生存期(48.5±6.7)个月、半数生存期(37±13.2)个月,均高于2、3组.生存曲线比较,1组与2、3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3组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组中出现病理性骨折和截瘫各1例. 结论肾癌骨转移患者除实施辅助性肾切除+辅助性治疗外,有指征的针对骨转移病灶进行手术可提高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或生存质量.
作者:刘流;梁德江;郝林;李宪;满立波;何峰;黄广林;王海;赵雨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研究表明,一些无精子症患者伴有Yq11.23中多个基因位点的丢失.我们采用PCR方法对65例原因不明无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细胞Yq11.23上YRRM1及DYS240基因位点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王增军;吴宏飞;张炜;吴婷;周作民;沙家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指标对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意义. 方法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8例.年龄62~78岁,平均(71.6±5.0)岁.IPSS 18~28,平均22.0±2.2.应用TRUS测定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指标,同时行尿动力学检查并计算AG值.将年龄、前列腺体积、移行带体积、移行带指数(TZI)、假定圆面积比(PCAR)、IPSS等参数分别与AG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前列腺体积(70.02±62.10)ml、移行带体积(36.33±39.37)ml、TZI 0.48±0.15、PCAR 0.72±0.10.大尿流率(Qmax)(8.25 ±4.21)ml/s、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83.28 ±32.56)cm H2O(1 cm H2O=0.098 kPa).相关分析提示,TZI(r=0.757,P=0.015)、IPSS(r=0.693,P=0.028)、 PCAR(r=0.806,P=0.008)与AG值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ZI、PCAR为AG的相关因素(复相关系数r=0.952,决定系数r=0.906,校正决定系数r=0.869,P=0.003),两者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40(P=0.018)和0.717(P=0.014),PCAR对AG的影响强度约为TZI的1.63倍.除外TZI的影响后, PCAR为ΔAG的独立相关因素(偏相关系数r=0.883,P=0.008).若AG>40定义为梗阻性,AG≤40为非梗阻性,以PCAR≥0.75为标准可准确诊断92.9%(39/42)的梗阻患者. 结论通过TRUS测定PCAR可作为BPH的常规检查,对BPH患者的下尿路梗阻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
作者:张小东;徐涛;王晓峰;侯树坤;朱积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圹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辣椒辣素溶液膀胱灌注治疗顽固性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可能性. 方法对32 例诊断为慢性尿道综合征且久治不愈的女性患者行辣椒辣素溶液(100 μmol/L,100 ml)膀胱灌注治疗,随访其症状改善程度. 结果 15例得到长期随访,其中14例(94%)有效,5例(33%)症状完全消失. 疗效维持时间长者已超过12个月,有8例在3~6个月内复发,占53%.对复发病例再次灌注治疗.灌注后膀胱容量增加,有局部烧灼痛,无其他副作用. 结论辣椒辣素膀胱灌注疗效好,维持时间长,可作为顽固性尿道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关志忱;章道恒;陈彤;韦金喜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