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郑君英

关键词:转移因子, 小儿, 呼吸道感染,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儿科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种球蛋白组90例,转移因子组9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gG、Ig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和转移因子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2%、91.1%;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4±1.57)、(7.64±2.63)d;转移因子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5±1.15)、(4.80±1.97)d;转移因子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转移因子组患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转移因子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注射部位肿痛3例、4例,停止注射后均自行缓解;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病例出现.结论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血清抗体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观察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2010年1172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调查,使用Excel 2003及SPSS13.0统计软件对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用药种类及频度、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1172例剖宫产患者平均住院6.9d,平均用药2.36d,抗菌药物应用率100.0%;其中应用1种药物1117例占95.31%,二联用药54例占4.52%,三联用药2例占0.18%,单用头孢曲松1085例,占剖宫产围手术期病例的92.58%;2009年组术中用药率44.47%,2010年组术中结扎脐带后给药率99.47%,术后平均切口感染率0.17%,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绝大多数合理,剖宫产术预防用药时间可在术中结扎脐带后静脉给药,有利于尽早实施母乳喂养,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刘妹莲;邱丽心;张世阳;连羡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护士慎独精神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运用与成效

    目的 提高全院低年资护士的慎独精神,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医院各科共101名低年资护士进行护士行为规范的不记名调查,统计分析后采取相应整改措施,3个月后对该批护士再次调查,总结效果,并将整改前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与整改后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 部分低年资护士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日常操作,经过培训、整改,护士洗手后在工作服上擦干的现象从71.3%降至27.7%;接触不同患者未使用手消毒剂从51.5%降至25.7%;操作前后未洗手或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从52.5%降至22.8%;操作时没有携带锐器盒自43.6%降至17.8%,医院感染率整改前后也有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慎独精神、医德规范、护理伦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能更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廖声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判断依据CLSI 2010-2011年标准进行,并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5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分别占25.1%、14.8%、10.5%和9.6%;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1.4%,其中分离率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8.9%、5.5%和3.9%;真菌占8.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3%;多数病原菌呈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已产生了22.6%~30.9%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重视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都青;张有忠;谌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特点、病原体检出及抗菌药物使用,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历查阅和床边访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1年11月29日0:00-24:00时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及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实查1118例,发生医院感染113例、118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0.11%、例次感染率为10.5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前3位分别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血液,分别占60.02%、8.47%及6.78%;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24%;医院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84.07%;阳性检出率24.21%;高龄、中心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和外周静脉给药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干铁儿;朱越献;张丽杰;占伟江;谢升阳;曹俊敏;吴建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泊松分布在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法检出限中的应用

    目的 用泊松分布的方法研究消毒技术规范中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法的检出限,并用试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 用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两种标准菌作为试验菌,配制一系列浓度的菌悬液,模拟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法的操作过程,从某浓度菌悬液中取1 ml倾注培养,连续100次,计数能检出细菌的试验次数,与公式计算的理论次数进行卡方检验比较,验证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是否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计算值与试验值两种菌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从某一菌悬液中取1 ml进注培养,要求细菌检出率在99.00%、95.00%、90.00%、60.00%、50.00%时,其菌悬液的浓度要求分别为4.61、3.00、2.30、0.92、0.69CFU/ml.结论 在消毒效果监测过程中,对于采样后得到的混合溶液只能进行部分接种时,其不同检出率下的检出限可以用泊松分布的公式P(0)=e-λ进行计算,对于灭菌要求的监测,当细菌量很少时,将出现漏检,建议对其方法进行改进.

    作者:邓通洋;程琮;冯维良;林哈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器官移植病房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填写统一的“肾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结果 共监测肾移植患者329例,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感染率为38.00%;感染部位以泌尿系多,占60.13%,其次为下呼吸道占26.80%;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住院时间长是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会;王一瑶;王静娜;王海燕;邓钰;王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脐单孔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经脐单孔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感染率,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14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资料,对经脐单孔(单孔组)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多孔组)手术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后感染率.结果 2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例,感染率为5.0%;120例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经脐单孔与多孔腹腔镜手术后感染不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发生率低,推广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可明显减少感染率.

    作者:徐绿萍;冯春英;吴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调查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预警机制,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干预前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对照组),总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 2月干预后的病例210例(干预组),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72%下降至42.1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5.32%提升至干预后的51.43%,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34%上升至干预后40.95%,不合理用药率由干预前的53.34%下降至干预后的7.62%.结论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专项治理措施,每月开展处方病例点评,制定超常预警控制,开展合理性评价警示教育及经济干预措施,强化临床监测管理措施,促进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水平.

    作者:王天海;王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心内科病房血流感染中的研究

    目的 对心内科病房近年临床血流感染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检测及临床和分子特征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法和PAP-AUC法对hVISA进行检测,并以PCR和测序技术对SCCmec、agr、spa、MLST进行分型.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2株为hVISA;VSSA以SCCmecⅢ型(88.9%)、agr1型(88.9%)多见;2株hVISA均为SCCmecⅢ型、agr1型,MLST分型均为ST239,spa分型中1株菌为t030,另1株菌为t037.结论 临床和实验室紧密配合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田锐;许宏涛;柳宏;陈东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调查2007-2011年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化,为亚胺培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医院的WHONET数据,回顾性分析亚胺培南对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3801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结果 2007-2011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在15.2%~19.6%,平均16.9%,5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在1.6%~7.9%,平均3.7%,5年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至2.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耐药率在0~8.5%,平均3.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5年间无耐亚胺培南株;非发酵菌在34.9%~41.5%,平均37.5%,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铜绿假单菌在43.0%~~9.1%,平均28.0%,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减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在3.3%~49.0%,平均34.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增趋势.结论 亚胺培南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极强,对非发酵菌稍差,对铜绿假单胞的抗菌活性优于鲍氏不动杆菌.

    作者:杨伟业;吴秀荣;林焕泽;陈凤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支原体属固体与液体培养相结合在临床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支原体属固体与液体培养相结合对临床支原体属感染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用固体与液体培养基对562份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同时作支原体属培养,观察并记录固体培养基长出支原体属菌落的阳性数和液体培养基颜色由黄变红且澄清的阳性数、液体培养基混浊数和固体培养基杂菌污染影响结果观察数.结果 215份标本固体和液体培养同时阳性;5份液体培养阳性固体培养阴性;15份液体培养变红色但混浊者中,固体培养有12份阳性和3份阴性(大量杂菌生长);液体培养阳性率39.15%、污染率7.12%,固体培养阳性率40.39%、污染率1.42%.结论 支原体属液体与固体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液体培养抗污染力较差但可快速检测药敏结果,固体培养能直接观察到支原体属特有的典型菌落,从而鉴别液体培养中出现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两者结合对临床支原体属感染诊断效果更理想.

    作者:潘新娣;施前锋;邵伟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全麻患者肌松闭环监测的应用观察及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

    目的 观察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全麻手术(ASA Ⅰ-Ⅱ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为AEP闭环肌松注射系统组,B组为传统经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值,记录肌松药总量、诱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A组在Copper评级、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8例,感染率16.0%;B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感染率22.0%.结论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身麻醉中可有效指导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并减少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全麻安全性.

    作者:刘俊;杜建龙;包梅芳;吴纯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耳鼻喉科器械的消毒管理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耳鼻喉科器械的消毒管理经验介绍如下.1 人员配备及分工消毒供应中心设专人负责耳鼻喉科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对各类器械结构、性能、用途等了如指掌.耳鼻喉科换药室固定器械护士,对使用后的器械进行分类处理,在器械回收时按器械回收单内容与回收工作人员分别核对清点,逐项填写并签名,合理放置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负责器械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及时清理回收处理使用过的器械.

    作者:丁平莲;张学敏;黄仙桃;熊燕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ICU胆道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病原菌来源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1年ICU胆汁培养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使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U胆汁来源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前4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5.00%、20.00%、10.00%、10.00%;肠杆菌科菌株对氨基糖苷类、酶抑制剂类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非发酵菌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结论 在无明确细菌学结果的前提下,针对临床诊断的胆道感染可经验性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针剂抗感染,再根据培养及临床治疗随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甘泉;杜朝晖;李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实施与管理

    目的 建立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集中消毒灭菌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医院的实际状况和原有建筑基本框架,本着低成本原则结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和医院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优化布局,严格控制环境质量,人流、物流不逆行、不交叉.结果 设计并改造成标准的二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使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各项质量符合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满意的医疗用品服务.结论 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杨玉萍;段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200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6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析感染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本组10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9例,发生率为17.9%,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6.8%;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占63.2%;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肺癌分期、住 院时间的影响(P<0.05);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94.7%.结论 临床医师了解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并能够积极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获得较佳的临床结局.

    作者:毛建林;徐晓文;章雪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疗废物的管理流程

    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院多次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取得了管理效果,关键是实行流程管理,现作重点介绍.

    作者:谈晓英;谈菊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我院自2010年10月开始采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模式,集中管理回收手术器械,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处理,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1 方法1.1 分类 回收的手术室再生医疗器械,采用密闭方式回收和一体化管理模式,依照医疗器械的材质、精密程度等进行分类处理;专门工作人员将回收的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拆包、分类和摆放,并进行回收、清洗、打包、灭菌.

    作者:吴燕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部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0月患者痰标本,采用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医院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946株,其中产ESBLs细菌238株,检出率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2.66,P=0.021)、基础疾病(OR=2.76,P=0.023)、机械通气(OR=6.72,P=0.013)、三代头孢菌素应用(OR=3.88,P=0.024)、住院时间(OR=2.11,P=0.031)全部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产ESBLs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对于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产ESBLs菌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冯春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后感染的原因与防范

    射频消融治疗(RFA)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RFA术后感染可以引起脓肿、败血症,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78例在CT引导下进行RFA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小西;吕银祥;季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