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莉;黄薇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及其受体(TGFβRⅡ)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TGFβ2和TGFβRⅡ在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7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及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2表达明显高于增生过长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者(P<0.01);增生过长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相比,TGFβ2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TGFβ2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GFβRⅡ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TGFβRⅡ表达水平与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TGFβ2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其负性调控的丧失与TGFβRⅡ表达下降有关.TGFβ2及TGFβRⅡ的表达可能做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叶海燕;闻安民;张斌;洪淡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30年来,尽管全世界不断推广各种避孕方法,但非意愿妊娠的人工流产的发生率仍呈增加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尚无一种常规避孕方法绝对有效,加上避孕方法的失败和避孕方法的可获得性的影响,非意愿妊娠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未采取任何避孕方法.为降低人工流产率,国际上于1995年开始探索有效的紧急避孕方法,本文对紧急避孕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丽媚;张维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宫颈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79例经阴道镜检查并经病理学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阴道镜检查结果、宫颈刮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379例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5例,宫颈鳞癌11例;阴道镜检出了95.25%宫颈病变,宫颈涂片检出了89.18%宫颈病变,细胞学与阴道镜下活检联合应用无漏诊.结论 阴道镜对宫颈疾病诊断尤其在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中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兰;秦彩蓉;田葵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为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虽然为良性病变,但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很相似.根据美国生育学会(AFS)1985年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法(r-AFS)分为Ⅰ~Ⅳ期[1].临床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为辅.但临床观察发现术后复发率较高,为探讨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本研究对我院妇产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341例内异症患者随访3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艳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直肠阴道隔、阴道后穹隆、膀胱和输尿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临床表现以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等方面与腹膜型或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王泽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女性生殖道畸形临床上并不罕见,生殖道畸形合并妊娠发生的并发症较多.因此,本文回顾分析了1996年1月~2006年12月间在本院住院的晚期妊娠合并生殖道畸形的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朱继红;宋素格;李英惠;陈英;魏守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以白念珠菌为主的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超过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治疗VVC常用的方法是阴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如咪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但局部用药的方法对一些复发性VVC及中重度VVC疗效并不满意.本文采用单独口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治疗广东和广西两省非初发VVC或中重度VVC共804例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梅青;金星;谢增霞;李世杰;杨冬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尤其是绝经期前妇女,发病率约占50%[1].近几年来,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开始应用于临床,本院对40例月经过多患者进行了官腔镜监测下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郭春霞;史梅英;冯力民;吕先惠;王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分为滋养细胞肿瘤(包括绒毛膜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瘤和上皮样滋养细胞瘤),葡萄胎(包括完全性、部分性、侵袭性和转移性葡萄胎)和非肿瘤非胎块性滋养细胞病变(包括胎盘部位结节和胎盘部位过度反应)[1].
作者:薛卫成;沈丹华;张雅贤;冯会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妊娠结局以及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1989年1月~2004年4月)有关妊娠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文献资料,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相关信息,总结妊娠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的肌瘤特点、手术指征、并发症、妊娠结局等.结果 妊娠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86例中绝大部分在孕中期进行(12~26周),主要手术指征为腹痛(64%,35/55)和肌瘤过大或生长过快(20%,11/55),术中无出血过多、子宫切除的并发症,术后自然流产4例,活产率达92%,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占75%(53/71).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妊娠期仍可安全地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作者:刘玉昆;张建平;陈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临床上十分罕见,但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提高,其作为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也有上升趋势.在相关文献中此类疾病临床表现各异,早期诊断困难,其临床上易出现子宫破裂和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本院从2002年1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9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部位早期妊娠要求终止患者,现将处理方法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许茵;刘淼;王玉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是指妊娠37周内胎膜在临产前发生自发性破裂.孕妇中pPROM的发生率为2.0%~3.5%,30%~40%的早产与pPROM有关[1].pPROM的处理是产科临床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儿健康甚至生命.因此,pPROM一直备受产科界的关注.本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诊断及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许艳茹;崔世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生育妇女在流产后使用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作为避孕方法的可接受性,并对人工流产后与经期上环后放置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出血模式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在充分咨询下,使患者知情选择,并签署同意书后使用曼月乐,并在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来门诊随访,并详细填写月经卡及调查问卷.结果 129例根据上环时机不同即分别于人工流产后上环和经期上环,分组为A组和B组,根据随机表随机在两组中抽样,A组抽取37例,B组抽取35例.随访期间,生育妇女使用曼月乐的可接受性为95.7%~100%,没有妊娠或脱落.出血模式改变的主诉多见,其他如头痛、腹痛、腰痛、乳痛、痤疮、体重增加、情绪影响、性生活受影响等比例少.观察人工流产后放置组的出血模式较经期放置组的好.结论 生育妇女人工流产后使用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的接受良好,出血模式优于经期上环者组,但本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张帝开;罗燕;杨冬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温度控制模式和功率控制模式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子宫肌瘤192例,随机分为温控模式射频消融组(温控组)和功控模式射频消融组(功控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肌瘤平均体积无明显差异.治疗过程采用超声监控,观察两组治疗时间,穿刺消融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肌瘤体积改变,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及对两种射频消融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温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5.1±5.8)min,功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22.4±3.5)min,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10±1.3)ml,功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5±5.9)m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温控组每个肌瘤平均实施穿刺消融(2.0±1.1)次,功控组每个肌瘤平均实施穿刺消融(4.4±2.6)次,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6个月,温控组有效率为95.7%,功控组有效率为97.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温控模式下实施射频消融子宫肌瘤,穿刺次数少,出血少,对子宫损伤小,操作风险低.
作者:戴良图;杨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受体α(IRα)、β(IRβ)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5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α、IRβ及IRS-1蛋白的表达.结果 IRα、IRβ、IRS-1的表达在10正常子宫内膜表达分别为80.00%(8/10)、60.00%(6/10)及70.00%(7/10);在18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分别为77.78%(14/18)、61.11%(11/18)及77.78%(14/18);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分别为47.37%(27/57)、54.39%(31/57)及63.16%(36/57).IRα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增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5); IRβ及IRS-1各组间的阳性表达率与Ⅱ~Ⅳ期者相近(P>0.05);IRS-1的阳性表达率Ⅰ期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5);IRα、β、IRS-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G1-2与G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Rα及IRS-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期别有关,提示其表达的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作者:张峻霄;王建六;赵丽君;刘宁;李小平;孙蓬明;戴琳;董建强;魏丽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症状个体差异很大,盆腔疼痛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患者就医的主诉.Hurd[1]认为在对内异症的理解上至少存在三个挑战:①内异症不总是引起疼痛;②内异症患者经常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盆腔疼痛;③内异症的一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对无特异性.据统计,内异症患者87.7%有痛经,71.3%有下腹痛,57.4%有全腹痛,56.2%有性交痛,42.6%有肛门痛,39.5%有排便痛[2].这些症状给妇女患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严重影响了她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日益受到妇产科医生的广泛关注.
作者:张丽;崔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近期已有复方米非司酮(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的复合剂,其组方成分为30 mg米非司酮+5 mg双炔失碳酯)应用于抗早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但未见有其应用于异位妊娠的报道,本文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治疗异位妊娠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晶;王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TNF-α对去子宫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子宫切除术建立去子宫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并加60 ng/ml外源性TNF-α.应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凋亡增加;TNF-α组较模型组凋亡进一步加剧.结论 外源性TNF-α促进去子宫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提示TNF-α可能加速了子宫切除所致卵巢早衰过程.
作者:伊诺;薛晓鸥;孔涛;刘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卵巢组织中尿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1型抑制因子(PAI-1)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卵巢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uPA、PAI-1在40例卵巢恶性肿瘤、2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uPA、PAI-1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其卵巢肿瘤组织中uPA、PAI-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uPA、PAI-1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残存灶>2 cm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残存灶<2 cm者,uPA在有大网膜转移患者的表达率高于大网膜正常者,预后差者uPA表达明显高于预后好者,P值均<0.05.结论 uPA、PAI-1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和预后指标之一.
作者:凌丹;李力;张玮;张洁清;潘忠勉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