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CD64指数对于早期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经查体和辅助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疑似急性阑尾炎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CD64指数检测和血培养2种方法进行确诊,并将经血培养诊断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儿纳入急性阑尾炎组。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检测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的结果与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诊断该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将同期于同一家医院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按照相同方法测定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并测定急性阑尾炎组与对照组受试者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两组受试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CD64指数、CRP 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疑似急性阑尾炎的90例患儿中,经血培养诊断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儿为44例,纳入急性阑尾炎组。急性阑尾炎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为97.73%(43/44),特异度为95.65%(44/4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6%(43/45)和97.78%(44/45),诊断符合率为96.67%(88/90)。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结果与血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阑尾炎组中性粒细胞CD64、CRP水平及 WBC水平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检测可有效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并具有检测方法简单易行及诊断迅速等优点,可作为急性阑尾炎早期临床筛查手段。虽然该法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血培养略低,但二者各有利弊,临床医师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作者:郭立明;刘春慧;匡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1]。在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及地区,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于近年超过宫颈癌跃居成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2]。从全球来看,2008年该病的发病例数约为287100例,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2位[3]。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1岁,其中20%患者在绝经前发病,5%为小于40岁的育龄期女性[4]。子宫内膜癌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流血,由于该症状在子宫内膜癌早期便可出现,因此72%子宫内膜癌患者就诊时尚属于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 )Ⅰ期,其1,5及10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可达92.0%,81.8%与79.5%。目前对子宫内膜癌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留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后,进行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再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分期与组织病理学分级酌情进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方式从1989年FIGO推荐至今从未更改过,但随着该病年轻化趋势及近年对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关注度的提高,使得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手术过程中子宫及双附件切除,使很大一部分尚未绝经的该病患者丧失生殖内分泌功能,造成严重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因此,近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探讨并尝试对未绝经的该病患者采取保留卵巢功能治疗,以及对年轻未生育患者采取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并取得较大成功。笔者拟就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功能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旨在对该类特殊患者的临床处理提供规范化的治疗策略。
作者:郄明蓉;张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两癌筛查”项目方针和政策,全面开展和实施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社司批准支持的“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组委会、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编委会拟于2014年12月12~14日在北京继续举办“第三届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学术年会”。届时,将有我国二十多位妇产科子宫颈疾病专家齐聚会场,进行精彩的主题报告、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讨论、手术录像剪辑展示和专家现场点评。
作者: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组委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美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MD)是常见的胃肠道先天畸形,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症状,其中48%~60%发生于4岁以内儿童[1]。临床上 MD多无症状,MD 患儿常因出现各种并发症才就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胃肠小儿外科收治的14例MD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旨在探讨对小儿MD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向东洲;王康太;冯杰雄;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CT)老年女性患者的 CT 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自北京市2家医院和沈阳市2家医院选取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CT的老年女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肿瘤数目、形态、直径、强化特点及病灶钙化、坏死与周围侵犯等CT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述4家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200例PCT老年女性患者中,146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54例无转移。不同肿瘤数目和形态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肿瘤直径、不同强化特点及病灶有无钙化、坏死、周围侵犯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PCT老年女性患者的CT特征,可以初步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
作者:季金杰;宫建;纪忠杰;杨朋;王坤;朴哲;李宁;杨传家;汪立杰;刘臻;王东侠;徐锦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湖北省荆州地区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影响因素,为降低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发生率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荆州地区13所中学随机抽取年龄为12~16岁的初中在校女生5000名(受试者)及其所填写的问卷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青春期女生月经情况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年龄、家庭地址、身高、体质量),月经情况(月经初潮时间、月经周期、月经量)及其他因素(居住环境、经期护理、健康状况)等内容进行调查。此外,另自行设计《心理因素对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影响调查表》,对因心理因素导致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单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调查问卷共计发放5000份,剔除436名月经未来潮者所填写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8%。根据本研究设定的子宫异常出血判断标准,子宫异常出血者为2177名(47.69%),月经正常者为2387名(52.31%)。不同居住环境女生的子宫异常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青春期女生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经期是否有感染史、结核、其他疾病与无疾病)、经期护理情况(护理良好与护理不良)及心理因素得分(≥35分与<35分)的子宫异常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12.82,10.43;P<0.05)。健康状况、经期护理及心理压力是子宫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OR=3.65,95%CI:2.53~4.34,P<0.05;OR=0.97,95%CI:0.86~1.09,P<0.05;OR=0.57,95%CI:0.33~0.64,P<0.05)。结论适量运动、均衡营养、良好心态和经期护理得当均能促进女性生理卫生健康。
作者:刘铭;罗龙军;张凤;唐威;魏华;易村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Id)-1在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6月因不孕症或盆腔包块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并住院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 EMS的在位及异位内膜标本各50例(分别包括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28例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22例)纳入实验组,同时,以23例非 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包括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14例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9例)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所有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Id-1蛋白和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在各期 EMS 及月经周期的差异。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 EMS在位内膜标本的 Id-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 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5,P=0.009;t=13.585,P=0.000);EMS在位内膜标本的 Id-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 EMS异位内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0,P=0.020;t=0.485,P=0.001)。对不同分期 EMS在位内膜标本的 Id-1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进行比较,Ⅲ~Ⅳ期子宫内膜标本比Ⅰ~Ⅱ期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9,P=0.020;t=9.708,P=0.000);对不同分期 EMS 异位内膜的 Id-1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进行比较,Ⅲ~Ⅳ期子宫内膜标本比Ⅰ~Ⅱ期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0,P=0.018;t=9.577,P=0.000)。正常子宫内膜、EMS在位及异位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I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1高表达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月经周期无关。
作者:贾海军;余洁;于芳;王庆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产原因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提出预防早产的措施,并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及产科出生的共计43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大小将其分为28~31+6孕周组(60例)和32~36+6孕周组(379例);按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出生体质量<1500 g 组(51例)和出生体质量≥1500 g 组(388例)。回顾性分析其早产原因,并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下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胎龄早产儿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胎膜早破及不明原因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为44.6%,44.2%及21.0%(同1例早产儿可能存在2种或2种以上原因,如双胎合并胎膜早破)。28~31+6孕周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32~36+6孕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0.05);出生体质量<1500 g 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出生体质量≥1500 g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低钙血症、呼吸暂停及新生儿硬肿症等。28~31+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酸中毒、新生儿贫血为主,32~36+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为主。28~31+6孕周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32~36+6孕周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及胎膜早破易导致早产。对胎龄<32孕周及出生体质量<1500 g 早产儿更应密切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救治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作者:赵琳;李琳霞;李艳红;张红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50例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均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确诊)。选择同期在本院因宫颈病变、子宫纵隔、卵巢畸胎瘤、单纯卵巢囊肿行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的子宫内膜为对照组(均排除 EMS)。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细胞模型,以不同浓度(1μmol/L、10μmol/L、100μmol/L、1000μmol/L)二甲双胍干预24 h、48 h、72 h,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 EMS在位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检测其对 Bcl-2、Bax表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对照组患者的正常在位内膜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二甲双胍干预48 h、72 h后,EMS患者的在位内膜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以二甲双胍浓度为1000μmol/L时为明显(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二甲双胍干预后 EMS患者在位内膜细胞G1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浓度为10μmol/L、100μmol/L、1000μmol/L时,EMS在位内膜细胞的Bc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Bax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 EMS在位内膜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
作者:马华姝;乔宗旭;赵贵芬;樊宏英;崔丹;董丽霞;陈素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TLR2,4,6的表达及其与血浆白细胞介素(IL)-17的相关性,探讨TLR2,4,6在 HSP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 HSP 急性期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 HSP 组),年龄为4~13岁,男性患儿为25例,女性为17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儿童纳入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HSP 患儿 PBMC TLR2,4,6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法检测 HSP患儿PBMC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HSP 患儿 PBMC TLR2,4,6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32,P<0.01;t=8.876,P<0.01;t=10.486,P<0.01)。②HSP 组 MyD88 mRNA 相对表达水平(1.279±0.419)较对照组水平(0.995±0.251)显著升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5)。③HSP组患儿血浆 IL-17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3.168±2.841)pg/mL vs (11.091±1.76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5)。④HSP组PBMC TLR2,4,6蛋白表达均与MyD88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0,P<0.01;r=0.669,P<0.01;r=0.788,P<0.01);与血浆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438,P<0.01;r=0.404,P<0.05;r=0.357,P<0.05)。结论 TLR2,4,6信号途径的异常活化可能参与 HSP发生发展,活化的TLR2,4,6可能通过上调辅助性T细胞(Th17)介导 HSP的免疫发病机制。
作者:张庆群;陈秀霞;付元;訾广芹;常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提升学术影响力,实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的大化,《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您只需登陆微信,查找微信号“zhfyzz”或公众号“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添加“关注”后,即可成为本刊的微信平台用户。添加《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将及时收到本刊定期发布的妇幼前沿学术进展和权威专家指南解读,还可获取本刊动态信息、学术会议通知、投稿或查询稿件进度,实现作者、编者及读者的信息互动。欢迎各位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关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早产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生率为5%~15%。由于早产儿生命救治支持技术的提高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早产儿存活率较以往显著提高,但早产儿脑病发生率仍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是早产儿常见脑损伤类型,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笔者拟就早产儿脑病的主要病理学类型、诊断方法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倪美艳(综述);陈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大量研究证实,孕期运动对母儿安全、有益。孕期运动有助于孕妇经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分娩率,减轻孕妇抑郁和烦躁症状,控制孕妇孕期体质量过度增长,预防子痫前期发生等。孕期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笔者拟就孕期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预防和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女性对孕期运动的认识,为制定适宜、安全的孕妇孕期运动方案提供指导。
作者:王晨;杨慧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近20年来,中国妇幼保健网络已成体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基层妇幼保健机构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挑战,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因此,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妇幼保健专业人才培训方法,充分发挥各地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的优势和作用,培养既懂保健又懂临床的复合型妇幼保健人才,以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作者:杜东伟(综述);伍金林;母得志(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白质损伤(PVL)早产儿血清 S100B及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判定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胎龄<34孕周的12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头颅超声检查及 MRI 检查结果,将结果提示有PVL表现的78例早产儿纳入PVL组,将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的43例早产儿纳入正常组。两组早产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出院后每3个月随访1次,并采用《Gesell量表》测定患儿运动及智力发育商直至患儿纠正胎龄达1岁。根据早产儿生后第7天的血清 MBP (>10.0μg/L)及 S100B(>4.5μg/L)水平,再将其分为1组(正常早产儿)、2组(血清 S100B和 MBP 水平明显下降的PVL早产儿)及3组(血清 MBP和 S100B持续升高的PVL早产儿)。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PVL 组早产儿血清 S100B水平在生后第3天开始升高,至生后第7天达高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早产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S100B水平在生后第14天时降至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VL组早产儿血清MBP水平在生后第3天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且其生后第1,3,7,14天的血清MB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早产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访结果显示,3组早产儿1岁时运动和智力发育商较1组和2组早产儿显著降低,前者与后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L患儿的血清MBP及S100B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患儿血清MBP及S100B水平持续升高超过7 d,则提示其预后不良。
作者:张应金;梁凤潇;李剑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微小病变肾病(MCD)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儿童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2种常见病理学类型。目前仍采用肾穿刺活检术对 MCD及 FSGS进行鉴别诊断。研究表明,许多生物因子在MCD及FSGS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存在成为MCD或FSGS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聚焦膜抗原CD80、脂质过氧化物、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等生物因子在 MCD和 FSGS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提升临床对这2种原发性 NS病理学类型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认识。
作者:凌晨;刘小荣;沈颖;陈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国内儿童应用托吡酯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关于抗癫痫药物托吡酯用于儿童的临床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采用统一的资料提取表格,提取纳入文献中ADR病例的原患疾病,托吡酯用药剂量,ADR 病例的性别及年龄,ADR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资料。对儿童应用托吡酯导致的 ADR 及其相关因素采用 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文献检索,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关于儿童托吡酯 ADR的研究文献共计22篇,关于托吡酯疗效的研究文献共计110篇,共计纳入13011例患儿,其中2771例发生ADR,ADR发生率为21.3%。关于托吡酯 ADR 的研究中,55.1%的 ADR 涉及神经及精神系统(泌汗障碍、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等),34.5%涉及内分泌系统(影响骨代谢及生长发育等);关于托吡酯疗效的研究文献报道的 ADR中,35.2%涉及神经及精神系统(出汗减少、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昏等),27.1%涉及消化系统(食欲下降、胃肠道反应等),19.5%为全身反应(体质量下降、发热等)。99.6%的儿童应用托吡酯发生的 ADR的严重程度为Ⅲ~Ⅳ级,多数在降低托吡酯剂量或停药后症状减轻。结论本研究纳入的132篇关于儿童应用托吡酯发生 ADR的研究文献中,均未提示重大 ADR发生,但由于受到研究设计和样本量局限,同时,纳入本研究的关于 ADR的文献,均存在关键信息不完整、研究报告质量欠佳等情况,因此建议进一步对儿童应用托吡酯开展上市后循证再研究及再评价,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儿童应用托吡酯治疗导致的 ADR及药物安全性问题,有待以后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杨春松;张伶俐;林芸竹;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作为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淋巴囊肿(lymphocyst)是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伴随感染、发热、慢性盆腔痛及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1-2]。因此,如何降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技巧,利于患者的恢复和后续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动态关注近期国内外有关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的前提下,结合专家及作者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和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作者:郄明蓉;王卡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10月于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儿科手足口病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首次确诊为 H FMD患儿5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实验组。随机选择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两组儿童免疫球蛋白(Ig)A、IgG、IgM,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 IgA、CD4+、IL-6、IL-10水平比较[(1.06±0.61)g/L vs (1.50±0.54)g/L,(30.79±8.87)%vs (35.15±5.18)%,(14.71±16.29)pg/mL vs (3.76±1.03)pg/mL,(15.38±8.77) pg/mL vs (11.39±4.9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9,2.070,2.991,1.921;P<0.05)。重症HFMD患儿与普通型 HFMD患儿 IL-6、IL-10水平比较[(8.02±8.91)pg/mL vs (16.75±18.01)pg/mL,(23.17±10.06)pg/mL vs (11.86±7.0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92,4.739;P<0.05)。IL-6与 IgG、IgM有明显相关关系(r=0.411,0.899;P<0.05);IL-10与 IgA 有明显相关关系(r=-0.325,P<0.05)。IL-6与CD3、CD4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r=0.720,0.764;P<0.05)。结论 HFMD患儿于发病初期即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特别是 IgA 和 CD4+水平下降,并存在抗炎-促炎机制失衡,其水平变化可能是重症 H FMD患儿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孙春艳;徐书珍;张定荣;孙德宏;于永锋;张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