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男,38岁.2002年5月24日晚洗澡时突发死亡.生前有酗酒、嗜烟、熬夜史,无高血压史.尸检:尸重76 kg,体形较矮胖,皮下脂肪丰满,纵隔、心包外及大网膜均聚积较多脂肪.心重450 g,类似钟形,心脏体积:10.0 cm×9.8 cm×8.0 cm,冠状沟、冠状动脉前降支外周及心尖区外膜下均有大量脂肪沉积.随血流方向剪开左、右心房室腔、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室壁厚度分别为1.2、0.7 cm,而脂肪浸润室壁深达左室壁0.8 cm、右室壁0.5 cm,左、右心房室腔扩张并充盈凝血块,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无异常.
作者:黄渊;张玲;周丽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女,50岁.以左上腹疼痛1年余,加重4 d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针刺样痛,近4 d左上腹痛在吸气及右侧卧时加重,同时出现左肩部疼痛.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皮肤黏膜无出血及黄染.腹平软,左上腹肋下轻度压痛,脾下缘位于剑下2 cm、肋下1 cm处.
作者:李红;周志强;刘滨;刘文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和t(11;14)易位检测的可行性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套细胞淋巴瘤36例,对照组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71例,均为石蜡包埋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yclin D1的表达;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11;14)易位,以看家基因β-肌动蛋白(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DNA质量.结果 (1)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26例(72.2%)表达cyclin D1,对照组无1例表达.(2)107例标本中101例(94.4%)可检出β-actin DNA表达.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22例检出t(11;14)易位,对照组无1例检出.去除β-actin和t(11;14)易位均阴性2例,套细胞淋巴瘤中t(11;14)易位检出率为64.7%.(3)36例套细胞淋巴瘤中cyclin D1染色和(或)t(11;14)易位检测阳性病例为29例,总阳性率为80.5%.结论套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cyclin D1和t(11;14)易位的检测具较高的特异性和可行性,两者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水若鸿;杨文涛;孙孟红;施达仁;朱雄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鼻咽部癌4种组织学类型中EB病毒的感染率以及野生型潜伏膜蛋白(LMP)1和缺失型LMP1 EB病毒变异株单独或双重感染的检出频率, 阐明缺失型LMP1基因在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117例鼻咽部癌,包括48例非角化性癌、25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5例腺鳞癌、6例黏液表皮样癌和33例腺癌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99例EBER阳性的癌组织和53个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LMP1基因.结果 EBER原位杂交示, 48例非角化性癌和25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的EB病毒感染率均为100%; 而腺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的EB病毒感染率为9/11,腺癌为51.5% (17/33).阳性病例中大多数非角化性癌细胞呈EBER阳性, 而在17例腺癌中仅见到少数EBER阳性肿瘤细胞.在非角化性癌中检测到单独缺失型LMP1 EB病毒变异株的百分率(85.4%,41/48) 不但高于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8.7%,4/46), 而且高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16.0%,4/25).在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中检出野生型LMP1和缺失型LMP1基因EB病毒的双重感染率(56.0%,14/25) 高于非角化性癌的(12.5%,6/48).在腺癌和健康成人单个核细胞中检出的大多数EB病毒为野生型LMP1和缺失型LMP1基因变异株同时并存.非角化性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癌之间的EB病毒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非角化性癌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EB病毒的感染率相同, 但非角化性癌中单独缺失型LMP1 EB病毒变异株检出率远远大于角化性鳞状细胞癌, 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多数含有野生型LMP1和缺失型LMP1双重EB病毒变异株.结论由于分化导向不同而发生的鼻咽部癌不同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EB病毒感染率.缺失型LMP1基因的EB病毒变异株可能在非角化性癌中呈选择性优势.
作者:张敏;宗永生;何洁华;钟碧玲;林素暇;梁英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双向凝胶电泳的差异蛋白质,寻找肝癌早期血清学诊断的可能指标.方法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肝细胞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总蛋白.银染显色,PDQuest 2DE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其胶内酶解后的肽质指纹图谱, 用PepIdent软件查询SWISS-PROT数据库.结果获得了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图像分析检测3块胶平均匹配的点数占平均蛋白点数的匹配率是70.2%.等电聚焦方向的平均偏差为(1.02±0.22) mm,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向的平均偏差为(0.97±0.14) mm.将23个差异点进行胶内原位酶解-质谱指纹图分析,获得15张肽质指纹图,查询数据库进行了初步鉴定.结论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人血清总蛋白获得重复性较好的结果,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去除高丰度已知蛋白及脂类等物质的方法,以便得到分辨率更高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MALDI-TOF-MS肽质指纹图分析鉴定的结果为人肝细胞癌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征;阮幼冰;官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转录酶(hTERT)及端粒酶调节相关蛋白(TRAP)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6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54例,交界性33例,良性19例)的临床资料,行hTERT、TRAP和PCNA 3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LSAB)法染色.对87例恶性和交界性患者进行了随访,45例获结果,随访时间为2~60个月.结果 hTERT蛋白的表达在良性(4/19)和交界性(90.9%,30/33)以及良性和恶性(94.4%,51/54)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TRAP蛋白的表达在良性(4/15)和恶性(77.8%,28/36)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TERT和TRAP蛋白的表达在卵巢癌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病例中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0.3).PCNA的表达在良性(6.9±5.9)%和交界性(26.4±17.8)%、良性和恶性(51.8±22.1)%以及交界性和恶性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01,P<0.05).33例交界性患者全部存活,54例恶性患者中35例(64.8%)有转移(包括5例淋巴结转移),4例(7.4%)死亡.结论 hTERT和TRAP蛋白的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但与其临床分期无关;hTERT和TRAP蛋白的表达相似,推测TRAP可能是一个新发现的肿瘤相关基因.端粒酶活性与PCNA呈正相关.
作者:高冬霞;吕彧;吕英志;马彩红;王玉萍;张波;廖松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不同瘤结节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112例子宫平滑肌瘤和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新鲜组织DNA,用甲基化敏感的HhaⅠ或HpaⅡ消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雄激素受体(AR)以及磷酸甘油酸酯激酶(PGK)基因.AR基因产物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示其长度多态性;PGK基因产物经Bst Ⅺ消化后,琼脂糖电泳显示结果.结果 112例子宫平滑肌瘤和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标本,AR和PGK位点的多态性发生率分别为89%和30%.对适合于检测的77例共321个瘤结节进行了检测,所有瘤结节均表现为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丢失,是单克隆性的;对57例多发性肌瘤共295个瘤结节的观察表明,30例标本中所有瘤结节以及7例中大部分瘤结节带有相同的失活X染色体,20例标本中不同瘤结节失活X染色体完全不同;这种差别与核分裂指数以及核怪异和肿瘤退变的出现无关;上述两个位点的数据在所有检测过的标本(10例)均一致;1例多发性病例中不同瘤结节带有完全相同的AR位点杂合性丢失和缺失突变.结论此研究证实了我们以前的假设,即多结节的子宫平滑肌瘤有多中心型、同源型以及二者的混合型三种,后两者的生物学行为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刁小莉;苏勤;王淑芳;张伟;巩丽;刘节;冯英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27kip1、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与NP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66例鼻咽非角化性癌(NKC)组织和2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NP)组织中p27kip1、p16蛋白及PCNA表达水平.结果 (1)NKC组织中p27kip1、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8%;与N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27kip1、p16蛋白在NKC中的表达与NKC颅神经侵犯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CNA表达与NKC 临床分期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颅神经侵犯无关(P>0.05).(3)p27kip1、p16及PCNA阳性表达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p27kip1、p16蛋白及PCNA有助于综合评估NKC的预后.
作者:李兰;张维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表达p62的肝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特点,以及p62与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62和Ki-67的表达.结果 p62阳性率是67.5%(27/40),其中p62强阳性表达的12例中9例为肝癌病理学分级为Ⅲ级的病例.p62表达强阳性的癌组织往往间质有大量的纤维组织或有大片坏死癌细胞,其增殖活性也高,Ki-67标记指数为28.3%±15.1%,与p62表达阴性组(7.5%±9.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087,P=0.005);5例有肺转移或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中3例p62表达强阳性.结论 p62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和间质纤维组织较多的微环境有关.
作者:钱洪流;陈守慧;彭宣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符合不同临床标准的中国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状况,评价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检测的敏感性.方法应用DNA直接测序对24个符合Amsterdam标准、15个符合日本标准家系先证者和19个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字系中仅1例患者)进行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对检出突变的家系进行家庭成员的突变筛选.并对检出突变患者进行肿瘤组织突变的检测.结果在16例家系先证者中检测到6个hMSH2突变和11个hMLH1种系突变,其中12个突变是国际上尚未报道过的新突变.突变位于不同外显子中,其中6个突变位于hMLH1第14~16外显子.Amsterdam标准家系突变阳性率为50%(12/24),以日本标准所筛家系突变阳性率为3/15,以上两组家系以外的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突变阳性率为1/19.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剪接异常、框架内插入或缺失以及错义突变.基因突变与疾病共分离,检出突变家系先证者的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基因表现出3种不同基因型:(1)野生型等位基因丢失;(2)肿瘤组织基因型与生殖细胞一致;(3)突变型等位基因丢失.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hMSH2和hMLH1突变谱广泛,突变类型多样,hMLH1突变较hMSH2突变多见,突变较为集中于hMLH1外显子14~16.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的敏感性不同.突变基因型与疾病表现型共分离.家系成员中尚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应予密切监测.
作者:蔡崎;孙孟红;付刚;丁纯伟;莫善兢;蔡三军;任双喜;闵大六;徐晓丽;朱伟萍;张太明;施达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早在1979年,Cohen等就发现一家族性早发、双侧、多灶的肾透明细胞癌与t(3:8)染色体易位有关.此后,人们在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观察到3号染色体短臂的高频率缺失,提示在3p上可能存在抑癌基因.1996年,Ohta等[1]用差异显示分析探针和外显子捕获法在3p14.2上确定了一个新的基因,由该基因cDNA推算的蛋白质与具有3价组氨酸结构域的HIT蛋白质家族高度同源,又因为此基因跨越脆性位点(fragile site),故将之命名为FHIT(fragile histidine triad)基因.FHIT基因全长超过1 Mb,为一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其mRNA全长约1.1 kb,包含10个外显子,由第5~9外显子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 800的蛋白.Barnes等[2]通过蛋白质活性分析证实,人类FHIT蛋白是一典型的二腺苷酸三磷酸水解酶(Ap3A),催化Ap3A水解为ADP和AMP,FHIT蛋白质水解酶活性丧失将导致Ap3A水平升高.
作者:方健;高燕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一组以滋养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1].这些病变在形态学及临床生物学行为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就滋养细胞肿瘤的新概念以及我们的一些研究结果做一些介绍.
作者:张雅贤;邱玮璇;薛卫成;沈丹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一氧化氮(NO)在肺血管张力调节及结构重建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sGC)是介导NO信息调控的关键酶,它由α、β两亚基共同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肺组织主要同时表达α1和β1亚基.对离体低氧大鼠肺的研究表明,抑制sGC酶活性能促进低氧性肺血管收缩[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气流量限制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存在肺动脉血管收缩,而且表现肺血管结构的重建.我们复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相似的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模型,观察肺组织sGC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的变化,结合肺血管显微、超微结构检查,旨在探讨sGC变化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结构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夏晓东;徐正衸;杨雷;吴步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H5E973细胞系[1]由本院沈忠英教授提供;亚硒酸钠(天津市化学试剂研究所),分析纯;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SC)(美国Sigma 公司),分析纯.TUNEL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
作者:黄海花;苏敏;田东萍;沈忠英;郑志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属于糖蛋白生长因子家族,为造血细胞的生存、生长和分化所必需,而且能影响外周成熟血细胞的功能.人们发现,一些非造血组织,如胎盘、卵巢肿瘤和胎儿的器官组织等,也能表达GCSF和GCSF受体(GCSFR)[1-3].有些研究显示,GCSF能使内皮细胞迁移和增生[4],提示GCSF在非造血组织中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以及在肿瘤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GCSF在人卵泡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作者:黄丽丽;庄亚玲;黄荷凤;石一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及其在体外直接接触培养时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至汇合状态时加入不同的肿瘤细胞(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DCS、人胃癌细胞MGC-803、小鼠肺腺癌细胞LA795)共培养,光镜、扫描电镜、免疫组织化学、transwell 法及荧光分子传递等方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功能的变化.结果培养的内皮细胞部分呈卵石样,部分呈长梭形.长至汇合状态的内皮细胞再加入肿瘤细胞后,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汇合细胞中间出现许多圆形管腔样结构;肿瘤细胞往往分布在新形成的腔隙内;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支持内皮细胞的生长,促进内皮细胞的运动;luciffer yellow 分子可直接从肿瘤细胞传递到内皮细胞.结论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可进行通讯,肿瘤细胞可直接引起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表型的改变.
作者:刘玉琴;顾蓓;王春景;张宏;高进;任民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和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表型转化的现象及其形态特点.方法结扎大鼠一侧肾静脉,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连续饲养25 d.每5 d杀检5只,对肾脏重点检查,未结扎肾静脉的对侧肾作为对照,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偏振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型转化情况.结果肾静脉结扎侧肾逐渐出现肾小管萎缩,肾间质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典型病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随着病变的发展,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角蛋白表达逐渐减弱,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逐渐增强,肾间质中也出现角蛋白阳性的间质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减少,内质网和微丝增多,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突破基底膜游离到肾间质中.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显示早期肾间质中Ⅲ型胶原增生为主,后期以Ⅰ型胶原为主.结论在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转化为间质成纤维细胞,是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之一.
作者:郭华;邹万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验证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经轻微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m-LDL)刺激后激活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现象可否同样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内出现并促进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PDGF-B)的表达,以及年龄对NF-κB-PDGF-B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胃饲高胆固醇乳剂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明确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激活后发生核转位的情况;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内皮细胞PDGF-B 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观察内皮细胞合成PDGF-B链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饲高胆固醇乳剂6周后,2个月龄大鼠出现高胆固醇血症,主动脉内皮细胞NF-κB核转位的比例明显增加,PDGF-B mRNA的表达也增多.10个月龄对照组Wistar大鼠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PDGF-B mRNA,摄入高胆固醇乳剂16周后,内皮细胞表达PDGF-B mRNA明显增多.较之摄入胆固醇同时期的2个月龄大鼠,NF-κB的核转位及内皮细胞PDGF-B链的合成均增多(0.461±0.075比0.350 ±0.094;0.230±0.040比0.185±0.037),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高胆固醇血症能激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NF-κB,使核转位增多并促进内皮细胞表达PDGF-B.这一现象在10个月龄大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作者:周礼;董继红;于淼;尹洪超;佘铭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能够在人体和实验动物组织中更好的证明肥大细胞等组织成分,我们选用俾士麦棕(Bismarck brown)、碘绿(Iodine green)、马汀黄S(Martius yellow S)进行组合染色(简称BB-IG-MY组合染色法),以求找到对比清晰的组合染色方法.
作者:龚志锦;朱明华;郑建明;詹镕洲;陶文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原位核酸杂交目前已广泛运用于组织和细胞基因表达定位和水平测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1)标本间的定量比较,缺乏比较的基准;(2)对于阴性结果,如何区别杂交失败的阴性结果和由于RNA的降解而出现的阴性结果.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和β-肌动蛋白为细胞的看家基因,其表达水平在不同活动中相对稳定,被广泛运用于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的内参照基因[1-3],但尚未在原位杂交中作为内参照基因运用.我们通过制备GAPDH和β-肌动蛋白探针,对存档的正常和病理宫颈石蜡组织做了原位杂交检测,并与抑癌基因p53、癌基因c-myc的表达改变相比较,探讨其表达检测是否可作为组织和细胞原位杂交的阳性对照或基准.
作者:侯琳;魏晓丽;张波;王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皮肤层次丰富,结构较复杂.由于皮肤各层致密度不同,其制片过程中常需特殊处理,才能获得较理想的切片.皮肤制片改进的方法有的操作繁琐,有的仍难以避免真皮(网状层)出现松散、分离或浅层出现较多裂隙等现象.另外常规方法制作骨骼肌切片,镜下也可见到肌间隙张裂.本改进方法能够较好地保存皮肤各层组织结构和使骨骼肌结构紧密.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作者:瞿文生;袁本利;余寿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来,各地医疗纠纷案件显著增多,病理诊断失当而引发针对病理医师的医疗事故鉴定和法律诉讼也有明显上升.因此,了解医疗事故处理的具体规定,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制订的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手册>即将完成和出版.如果病理医技人员严格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技术操作和病理诊断,将可大大减少病理诊断失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以下就本人在<条例>颁布后参加医疗事故鉴定的2个案例做一分析,并谈谈如何避免病理诊断的误诊和一旦涉及医疗纠纷时应注意的事项,供同道参考和指正.
作者:朱雄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许多妇科肿瘤以及瘤样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卵巢源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改变有关.近十多年来分子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甚至改变着人们对于多种疾病的认识.分子病理学不但能较客观地描述这些病变,而且对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乃至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苏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为编辑,在对本刊研究性论文进行编辑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文后的参考文献绝少有中文文献,甚至所有文献全部是外文文献,少数中文文献中大多数也是引用作者本人的文章,给人一种印象,即此项研究是国内首创、作者在国内是对此问题的唯一研究群,而可以参考的文献全部来自于国外同行的工作.当然作者合理的引用本人的文章来说明研究发展的脉络和延续性是无可厚非的[1],某些研究项目确实为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没有国内同行做类似工作或其工作根本不值得参考,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没有[2],但如果如此多的文章都出现前面提到的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作者:齐文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流式细胞术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流式细胞术以其快捷、敏感并能同时对多个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目前在我国部分医院,该技术也被常规应用于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院自2000年初开展了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结合我院4例淋巴结活检病理及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资料,探讨流式细胞术在B细胞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成青;陈世伦;齐曼;徐先发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