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st 是一种碱性螺旋-环-螺旋( basic helix-loop-helix, bHLH)类型的转录因子,Twist基因除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在肿瘤进展过程中还能独立诱导一系列间充质标志物产生,并能参与某些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EMT)。 Twis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Twist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将有望为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对Twist在乳腺癌中所发挥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赵阳;李伟东;付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N-myc下游调节基因( 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 NDRG)1属于NDRG家族,α/β水解酶超家族,但没有水解酶催化位点[1]。初是在N-myc敲除的小鼠胚胎组织中发现的,受 N-myc 的抑制而得名。 NDRG1位于人类染色体8q24,全长约60 kb,包括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含有一个与第1外显子和第1内含子5′端重叠的CpG岛,C末端包含有3段特有的10个亲水性氨基酸残基( GTRSRSHTSE )串联重复序列。 NDRG1含有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序列,在一些多酶复合物中,该序列提供辅基酰基载体蛋白,作为“摆动臂”活化氨基酸和脂肪酸[2]。
作者:张国欣;白松;邹英鹰;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同时,一些侵袭性亚型乳头状癌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1],诊断技术提高使得一些亚临床甲状腺癌被早期发现是重要原因。甲状腺癌的主要病理学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癌、低分化癌、未分化/间变性癌和髓样癌,前三者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又称为高分化癌。大于90%的甲状腺癌属于高分化癌,临床表现为惰性过程,手术切除可治愈,即使有区域淋巴结转移,预后仍良好,属于低度复发危险因素。高分化癌的某些亚型(包括乳头状癌的高细胞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鞋钉亚型和滤泡癌的广泛浸润型)呈现临床侵袭性过程,有较高复发率,称为高分化癌侵袭性亚型,预后较一般高分化癌差,但好于低分化癌,属于中度复发危险因素。未分化癌罕见,是恶性度高的甲状腺癌,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即使灶性出现亦提示预后不良,TNM分期直接将其归入T4期。低分化癌临床及生物学行为介于高分化癌和未分化癌之间。本文将对甲状腺癌病理诊断中现存问题进行讨论。髓样癌起源于甲状腺C细胞,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作者:李媛;霍真;陈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胃的早期癌指的是癌瘤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首选方法。 Kudo[1]创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以代替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在此基础上,2005年Oyama等[2]将其发展为在内镜下将整块黏膜切除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就是在内镜直视下,抬举黏膜下层,把黏膜层病变完整地剥离下来, ESD已成为目前消化道早期癌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方法。以早期胃癌为例,行ESD的绝对适应证是不论病变肉眼形态,且不伴有溃疡或溃疡瘢痕形成,病变大小在2 cm以下的黏膜内癌( pT1 a )。随着ESD手术的日益成熟和改善,ESD的适应证也得以扩大(相对适应证)[3]。
作者:陈光勇;黄受方;石晓燕;周小鸽;李鹏;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每年新增10余万病例,越来越多地累及中青年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相对简单,而如何有效归纳组织学特点,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是当务之急。我们拟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特点、分子标志物表达、临床预后三者的相互联系入手,综合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白艳花;薛卫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一、肿瘤侵袭的概念侵袭是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分为两类:(1)浸润性侵袭( infiltrative invasion ):这是肿瘤的经典性间质侵袭方式。长在表面和深部的恶性肿瘤,像蟹足状或像树根长入泥土、石缝一样侵入到周围组织或血管淋巴管内,常无明显的界限,无包膜,不易推动,手术不易切净,易复发,表现为癌细胞呈单个、簇状、不规则条索状或腺样穿破基底膜,破坏固有间质,杂乱地穿插浸润,间质反应明显,可引起促纤维组织增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或硬化性间质反应。这种侵袭方式破坏固有组织,也称为破坏性侵袭( destructive invasion)。(2)膨胀性侵袭( expansile invasion ):这是新近提出的一种对癌的侵袭方式的描述,反映了对癌肿侵袭方式的新认识。初提出的膨胀性侵袭是指恶性腺体在固有组织中极度内生性和外生性生长的结果。膨胀性侵袭先用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鉴别诊断。随着研究的深入,膨胀性侵袭已成为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卵巢或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癌组织呈复杂的腺样/迷路样、筛状、乳头状或绒毛腺状排列,增生融合的腺体推挤性压迫、破坏周边组织,病灶内腺体之间间质稀少或缺乏,边缘较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楚,无明显间质反应,是一种推挤间质以致间质消失的侵袭模式。由于主要改变为腺体的融合,又称腺体融合性侵袭( invasion of confluent glandular pattern )。
作者:张祥盛;丁华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持续快速的发展,该技术已日益成为现代病理常规诊断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尤其近十年来,一类隶属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免疫组织化学试剂重新分类标准》的Ⅱ类抗体,例如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HER2等检测已成为重要的预后指标,以及临床药物治疗的预测标志。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以及实验室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受到重视。针对 HER2的检测标准化问题,继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和美国病理学家学院(CAP)联合发布的2007年HER2检测指南之后,我国也于2009发布了新版HER2检测指南,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临床和病理医师的广泛认同。我国各个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有开展但仍不够完善,2012年8月浙江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在2005、2006年二级和三级医院免疫组织化学专项质评的基础上,实施了新一轮的免疫组织化学单项( HER2、PR )质评(共73家)。作为省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示范性。因此对此次测评的亮点和问题做一综述和讨论。
作者:张谷;程国平;倪型灏;孙文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成为我国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中的主要疾病之一,这给一线诊断的病理医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甲状腺肿瘤在诊断中的形态特点,注意病理诊断中的一些问题,对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医疗差错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作者:陈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1]本刊编委会;[2]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进一步提高细胞病理学诊断与技术的水平,增进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推动我国细胞病理学更好更快的发展,由中华病理学分会细胞病理学组主办、江苏省病理学会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细胞病理学会议暨细胞病理学读片会定于2014年6月13至16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细胞病理学专家结合细胞学读片和病例讨论进行专题讲座,包括宫颈细胞学、非妇科脱落细胞学、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等的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细胞学中的应用、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的讲座。会议期间将召开细胞病理学组委员会并进行换届改选。
作者:中华病理学分会细胞病理学组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促进诊断病理的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病理学分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18至2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同期召开了第十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有近40篇论文进行了报告与交流。
作者:王世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两组同一分期预后显著不同的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微小RNA ( miRNA)表达的差异,探索不同miRNA在早期食管鳞癌转移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采用TaqMan human microRNA 芯片技术分析预后显著不同的两组早期食管鳞癌381个miRNA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 RT-PCR)方法验证差异miRNA表达结果。结果两组样本中共41个miRNA表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靶基因预测、筛选出靶基因显著性功能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其中上调或下调7倍以上的miRNA为:miR-27a、miR-886-5p、miR-143。富集的靶基因为GRB2、SOS1、MAPK1、EGFR、CBL、SPRY2、RPS6KA5、IGF1R、NGFR、MAPK14、CREB1。这些基因与以下信号通路显著相关:Sprouty 调节的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Erk1/Erk2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转录因子CREB 和细胞外信号。结论 miR-27a、miR-886-5p、miR-143可能是早期食管鳞癌转移的潜在预后相关标志物,对早期食管鳞癌转移具有预测意义,这些标志物的检测对早期食管癌治疗方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路军;薛丽燕;金木兰;吕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球形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组织学检测方法及单纯球形HP感染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HE染色、HP检测试剂盒(银染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71例胃黏膜活检标本,观察不同形态HP在黏膜中的定植数量及部位,同时观察胃黏膜病变的相关病理学指标。结果单纯球形 HP 感染组的黏膜糜烂率及炎症活动率分别为36.0%(9/25)和44.0%(11/25),均高于HP阴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3.5%,10/74;24.3%,18/74),但低于同时伴有螺旋状HP感染者(阳性率分别为72.1%,49/68;79.4%,54/68),间质淋巴细胞数量及炎症严重程度均高于HP阴性组,但低于伴有螺旋状HP感染组。结论球形HP具有致病性,单纯球形HP感染时黏膜炎性反应要弱于螺旋状HP,该类病例应成为HP临床研究重点。
作者:朱东兵;沙莉;沈小建;环静;王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子宫苗勒源腺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复习1992年1月至2006年4月7例复发性子宫腺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肿瘤复发前后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变化,同时选择经随访临床经过良性的腺纤维瘤12例和低级别腺肉瘤14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比较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CD10、p53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7例复发性腺纤维瘤均表现为宫腔或宫颈外生性广基分叶状赘生物,镜下原发肿瘤由良性上皮及良性间叶成分混合组成,间质细胞核分裂象≤1/10 HPF。复发肿瘤中3例保持良性形态,4例伴有局部腺肉瘤改变。 ER、PR、SMA及p53在良性腺纤维瘤、复发性腺纤维瘤和低级别腺肉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D10在良性腺纤维瘤及复发腺纤维瘤中通常不表达或仅有局灶弱表达(分别为1/12和1/7),而在腺肉瘤中有较高的表达比例(9/14,P<0.05)。3组的Ki-67阳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腺肉瘤中Ki-67在腺体周围间质带表达强于腺体之间的间质,腺纤维瘤则无此现象。结论复发性腺纤维瘤可能具有未确定的生物学行为或交界性特征,与低级别腺肉瘤鉴别诊断困难,CD10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能有助于诊断。
作者:石海燕;陈晓端;张晓飞;周彩云;余明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具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深化对该类交界性B细胞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16例患者男女比为1.7∶1.0,平均年龄40.2岁。8例表现为外周淋巴结病灶,5例表现为纵隔受累。根据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将该组病变分为三种模式。模式1:4例,形态学上类似于CHL,但肿瘤细胞CD20弥漫强阳性;模式2:8例,形态学上类似于DLBCL,但肿瘤细胞异质性表达CD20、PAX5,同时表达CD30和/或CD15;模式3:4例,形态特点介于CHL和DLBCL之间,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CD20、CD30和CD15。11例受检病例中,6例肿瘤细胞表达EB病毒潜伏膜蛋白1。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对联合利妥昔单抗和CHOP( R-CHOP)方案的免疫化疗不敏感。结论通过描述三种常见的组织学模式,提出了具有DLBCL和CHL中间特点的灰区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这类肿瘤外周型病变和纵隔病变的病理特点似有不同。目前对这组交界性肿瘤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磊;王维格;李小秋;郭晔;朱雄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癌( PTC)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994年12月至2012年10月间收集的11例PTC及40例甲状旁腺腺瘤( P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复习相关文献,讨论PTC及PA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PTC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肿块(11/11)、高钙血症(11/1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1/11),部分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10/11);PA组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高钙血症(40/40)、甲状旁腺功能亢进(40/40)。 PTC显微镜下特点为肿瘤细胞胞质透亮或者嗜酸性,呈巢团状排列,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但细胞核分裂象不少见[核分裂象计数(1~3)/10 HPF],局部可见坏死,肿瘤瘤体表面纤维膜增厚,中央可见粗大的纤维组织分隔,所有病例均可见瘤细胞侵犯被膜和血管,其中2例局部区域可见肿瘤突破被膜累及周围组织;PA显微镜下特点为肿瘤细胞胞质呈嗜酸性或者透亮,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样及实性,腺腔内可见红染分泌物,大部分肿瘤(35/40)包膜完整,所有肿瘤均未见坏死,核分裂象罕见(核分裂象计数<1/10 HPF)。免疫组织化学:PTC肿瘤细胞CK19、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甲状旁腺激素( PTH)阳性情况分别为11/11、9/11、7/11、11/11,甲状腺球蛋白( TG)、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及降钙素阴性,Ki-67阳性指数均<10%(2%~9%);PA肿瘤细胞CK19、PTH、CgA及突触素均为阳性,TTF-1、TG、降钙素均为阴性,Ki-67阳性指数<3%。随访PTC患者11~224个月,2例死亡,其余7例均未见复发及转移,2例失访。 PA患者随访时间10~48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PTC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内分泌肿瘤,主要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颈部包块,病理学形态上,肿瘤呈巢团状排列,可见坏死,被膜和血管侵犯是确诊依据,该肿瘤需要与PA、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等肿瘤鉴别。
作者:李杰;陈薇;刘爱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泛神经标志物蛋白基因产物(PGP)9.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7至2011年乳腺石蜡包埋组织196例,其中正常乳腺组织20例,纤维腺瘤14例,导管内癌18例和浸润性导管癌( IDC)14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法检测各组织中PGP9.5的表达,并分析其与ID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正常乳腺间质中均可见PGP9.5的表达,而在纤维腺瘤和导管内癌组织中未见其表达。在IDC组织中PGP9.5的阳性表达率为61.8%(89/144)。在2、3级IDC组织中PGP9.5的表达水平(71.8%,79/110)高于其在1级中的表达(29.4%,10/34;P=0.000)。 PGP9.5在无病生存期<3年患者中的表达水平(64.8%,35/54)高于≥3年的患者(46.7%,42/90;P=0.035)。 PGP9.5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表达均无相关性。结论 PGP9.5的表达与乳腺IDC的肿瘤分级和预后有关。
作者:刘立伟;赵倩倩;梁茜子;杜光烨;陆玲娟;董君波;韩洪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脏异型增生结节( DN)癌变过程中的病理形态变化,明确DN和早期肝细胞癌( eHC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中山医院2000至2009年间所有诊断为DN或eHCC或高分化HCC的手术切除标本145例,应用肝细胞肿瘤国际共识小组( ICGHN )2008年对DN和eHCC的诊断标准复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34、热休克蛋白(HSP)70、谷氨酰胺合成酶( GS)、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PC3)、Ki-67在所有病例中的表达。比较前后2次诊断结果并结合患者随访资料进行预后生存分析。结果(1)145例标本中,原病理诊断为DN 96例,eHCC 49例,进展期HCC 0例;按现有病理标准诊断为 DN 66例,其中低级别 DN ( LGDN )16例,高级别 DN (HGDN)50例,eHCC 72例,进展期HCC 7例;与原病理诊断一致的有112例(77.2%),与原病理诊断不一致的有33例(22.8%),均为诊断不足,进展期HCC诊断为HGDN或eHCC 7例,eHCC诊断为HGDN 26例。(2)DN患者(41例)和eHCC患者(64例)总体生存率(P=0.778)及无瘤生存率(P=0.9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伴进展期HCC的DN或eHCC患者(40例)与不伴进展期HCC的DN或eHCC患者(51例)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在首次发现且不伴进展期 HCC 的 DN 患者(16例)和 eHCC 患者(35例)总体生存率(P=0.677)和无瘤生存率(P=0.7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ICGHN的DN和eHCC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较好地发现和诊断DN和eHCC病例。经手术切除的DN和eHCC患者预后无差异。DN和eHCC患者预后较进展期HCC好,但与进展期HCC有同等复发危险。
作者:陈伶俐;谭云山;曾海英;侯英勇;许建芳;赵婧;纪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构建一种更接近于人体肿瘤微环境的三维肿瘤细胞培养模型---双层细胞球,并运用此模型观察结肠癌细胞-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对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影响;验证该模型,分析其优势,同时明确两种细胞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并探讨此相互作用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借助小组特制装置,将结肠癌细胞SW620和成纤维细胞HELF共培养成双层细胞球,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x43的表达。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肠癌细胞单独培养、结肠癌细胞-成纤维细胞双层共培养及直接混合共培养三组中Cx43的表达差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x43的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球中细胞形态良好,两种细胞分界明显;在两种细胞分界处发现了Cx43表达明显上调;SW620细胞单独培养时不表达Cx43,双层共培养时仅有微弱表达,直接混合共培养时表达明显增强;结直肠癌组织的肿瘤实体内部Cx43表达较弱,侵袭前缘表达增强。结论双层细胞球是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直观而敏感的模型。该模型有助于再现结肠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上调Cx43表达的现象。
作者:赵志敏;林山力;文欢;邓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例1女,32岁。因同房后阴道流血,临床考虑“宫颈炎”,于2010年2月在本院门诊行宫颈超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 Leep刀)。
作者:曾郁;吴运瑾;朱旭友;张素霞;顾盼;朱海龙;邱维喆;易祥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3年前因甲状腺肿物于外院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见可疑包膜侵犯。此次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患者无胸闷、憋气、胸痛、咯血、发热症状,于2013年8月入院。胸部CT示左肺下叶肺门处占位性病变,大小17 mm ×18 mm ×15 mm,左肺下叶支气管狭窄。患者随后行胸腔镜下左肺下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
作者:户燕姣;孙玲玲;丁莉;管静静;林东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46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2个月于2010年8月就诊。入院后胃镜检查:从胃角起见大片不规则溃烂面,表面覆白苔,底部凹凸不平、质硬,病灶向胃窦、幽门延续,幽门口变形狭窄,拟诊为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标本送江大病理诊断所。
作者:王成鑫;黄萱;欧阳焱黎;吕晶;刘丽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 E-MRT)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的高度恶性肿瘤[1]。恶性横纹肌样瘤多发生于肾脏,软组织、实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1-2]。由于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的肿瘤较多,我们通过对2例发生于婴儿皮肤的E-MRT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这一少见肿瘤的认识。
作者:黄慧;徐红艳;曾松涛;杨文萍;黄金狮;吴艳;熊枫;曾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