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6-7415
  • 国内刊号:44-1231/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196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8
  • 全年订价:7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 中医学
新中医杂志   2004年9期文献
  • 华蟾素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华蟾素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华蟾素组20例以华蟾素注射液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对照组20例以顺铂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观察2组临床症状积分值、免疫细胞测定、毒副反应、肿瘤组织形态学.结果:华蟾素组部分缓解9例,无效9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45%;化疗组部分缓解7例,无效12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3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均明显好转,华蟾素组疲倦乏力改善更明显.治疗后华蟾素组CD4水平较化疗组明显升高(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化疗组以部分细胞肿胀为主,华蟾素组以细胞缩小变圆为主.结论:华蟾素支气管灌注治疗肺癌能改善症状,提高细胞免疫,抑制肿瘤生长,毒副作用较小,有一般化疗药不具备的优点.

    作者:林宇;傅鉴;陈晓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桡骨茎突骨柱植骨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桡骨茎突骨柱植骨克氏针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腕部桡侧手术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桡骨茎突凿取一约(1.5~2.0)cm×0.4cm的骨柱进行植骨.结果:随诊30例,随诊率90.91%,随诊时间1~2年,优25例,良3例,差2例.结论:桡骨茎突骨柱植骨克氏针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疗效满意.

    作者:沈楚龙;陈志维;吴征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益肾通对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肾通对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将124例已行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仍存在排尿障碍、膀胱收缩力减退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口服益肾通(由肉苁蓉、补骨脂、黄芪、党参、王不留行、泽兰、乌药等组成),对照组61例口服模拟药胶囊.2组均以30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主要观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膀胱收缩力明显增强,大尿流率提高,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益肾通可以增强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并显著改善排尿障碍.

    作者:邱云桥;邓春华;谢建兴;池建安;陈铭;徐发彬;李信平;崔学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地黄饮子煎剂改善男性高血压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煎剂对改善男性高血压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男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原抗高血压药物基础上,加服地黄饮子煎剂(由熟地黄或生地黄、肉苁蓉、麦冬、石斛、石菖蒲、山茱萸、巴戟天、五味子、远志、茯苓等组成),治疗8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性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血压及性功能评价均有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地黄饮子煎剂辅助降压疗效确切,且改善性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洁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调脂舒脉方治疗高脂血症气阴两虚证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调脂舒脉方治疗高脂血症气阴两虚证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调脂舒脉方(由黄芪、山茱萸、沙参、白术、当归、郁金、地龙、荷叶、川芎、生地黄、红花等组成)治疗,对照组口服多烯康胶丸治疗.2组均以1月为1疗程.主要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脂舒脉方对高脂血症气阴两虚证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小清;黄俭;李钊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青风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青风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口服青风藤汤(处方:青风藤、鸡血藤、络石藤、蜈蚣、全蝎、乌梢蛇、秦艽、防己、防风、桂枝、杜仲、续断、狗脊、知母、白芍、炙甘草)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治疗.2组均以3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并能明显降低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缩短晨僵时间和15m步行时间,增加双手握力,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症状;此外,治疗组还能明显降低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结论:青风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沈瑞子;邱仁斌;邓惠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加味枳实大黄汤肛滴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8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枳实大黄汤肛滴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择腹部术后符合麻痹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用加味枳实大黄汤肛滴(处方:枳实、大黄、槟榔、厚朴、旋覆花、半夏、木香、甘草)治疗,对照组用新斯的明肌注、吗丁啉口服.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0.70%,总有效率97.67%,对照组分别为35.00%、73.33%,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促进患者肠鸣音出现时间、复常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主要症状的起效时间、消失时间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枳实大黄汤肛滴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具有见效快、应用方便、疗效确切等特点.

    作者:杨大男;吕基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陈志雄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介绍

    介绍陈志雄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陈教授提出辨证分型加祛风药治疗,急性型以祛邪为先,不可过早补益;慢性型以益气养阴为主,扶正勿忘祛邪.

    作者:张平中;于天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陈以平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介绍

    陈以平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初期以实(风邪、热邪)为主,后期以虚(气阴两虚、肾阴亏虚、脾肾阳虚)为主,往往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在整个病变过程中,自始至终兼见瘀血为患.因此,治疗坚持辨证论治,倡导中西医结合,强调活血化瘀,重视虚实兼顾,注重生活调理,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高志卿;邓跃毅;王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禤国维教授治疗银屑病经验介绍

    禤国维教授认为,银屑病发病多由内外合邪所致,血燥为本,瘀毒为标,而血瘀则贯穿银屑病发病全过程.临床辨治银屑病以养血润燥、凉血解毒、化瘀通络为法,自拟银屑灵片(由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紫草、莪术、金粟兰、土茯苓、乌梅、甘草等组成)用于治疗血虚风燥型银屑病疗效确切.

    作者:钟金宝;殷新;卢传坚;禤国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冯兴华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案3则

    冯兴华教授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他认为治疗痹证应谨守病机,攻补有序.初期当辨风、湿、寒、热之邪,以大剂、猛剂速去其邪,法当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中期邪尽去,气阴两伤,当于祛邪药中稍加扶正之品,法当清利湿热佐以益气养阴;后期正气渐衰,脏腑受损,余邪未清,又当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清热利湿.临证又须灵活变通,益气祛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标本兼治,培补肾元,贯穿始终.

    作者:刘宏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三氧化二砷对雄性大鼠性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雄性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其余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As2O3腹腔注射,2周后检测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含量,同时检测血清砷浓度、测定大鼠睾丸脏器系数、精子头数.结果:小剂量组血清T稍有下降,中剂量和大剂量组可使T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各剂量组的As2O3对FSH及LH均无影响.正常大鼠血清中有微量砷存在,随着给大鼠腹腔注射As2O3的量增加,血中砷浓度明显增加,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剂量的As2O3对大鼠的睾丸脏器系数无明显影响.但大鼠精子头计数随剂量增加而有所减少,以大剂量组为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砷含量与血清T及精子头数之间呈直线负相关(r=-0.489和-0.515,均P<0.05),血清T与精子头数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351,P<0.05).结论:As2O3可能通过对睾丸组织的损伤而抑制大鼠体内T分泌,导致精子生成减少,产生雄性生殖毒性.

    作者:张育;薛永骥;梁虹;汪霄;朱小平;徐立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克咳停颗粒剂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克咳停颗粒剂的镇咳、祛痰、平喘、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各种动物模型,对克咳停颗粒剂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克咳停颗粒剂对氨水所致的豚鼠咳嗽有一定的镇咳作用;能增加小鼠离体气管酚红排泄量;对豚鼠整体试验亦有平喘作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克咳停颗粒剂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及抗炎作用.

    作者:严浩成;温秀清;谭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舌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均治疗12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疗效,并用SPECT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语言能力、脑血流灌注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舌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肯定,并能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

    作者:李滋平;李勇;符文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7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患者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电针主穴:天枢、上巨虚、支沟;口服中药熟地白术汤(熟地黄、白术、肉苁蓉).结果:痊愈6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痊愈率为80.26%,总有效率为97.37%.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疗效肯定,尤适用于脾肾虚弱者.

    作者:王少光;李光;施浩;张华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针药结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对100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以针刺阳白透鱼腰,太阳,夹阳白分别透攒竹、丝竹空;艾灸局部及百会;T9~T12段华佗夹脊穴位注射北芪注射液及内服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结果:痊愈62例,好转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0%.不同年龄段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疗效肯定.且病程越短、年龄越小则疗效越好.

    作者:李少芳;林卓鹏;林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妊娠结局,为提高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寻找佳治法.方法:139例PCOS患者均采用磁分离酶联免疫法(IEMA)测定血清β-HCG确定妊娠,同时测定P值.根据其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分别予中西药安胎治疗.比较3组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①血β-HCG、P水平分别在3组妊娠早期无症状者、先兆流产安胎成功者及早期流产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β-HCG、P水平在3组内妊娠早期无症状者与先兆流产安胎成功者之间比较,差异分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β-HCG、P水平在3组内妊娠早期无症状者及先兆流产安胎成功者分别高于早期流产者(P<0.05).②早期先兆流产率及早期流产率在中药组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早期先兆流产率在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显著高于中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促排卵治疗可提高PCOS妊娠者的妊娠成功率.

    作者:陶莉莉;陈小平;顾正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2组均口服阿司匹林、地巴唑,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基本方组成:丹参、枳实、三七、生地黄、泽兰、牛膝、牡丹皮、茜草、蝉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76%,对照组为52.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比单用西药疗效好.

    作者:黄进雄;刘北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8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将126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西医结合组82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三子养亲汤加味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控制28例,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作者:喻清和;邱志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血府逐瘀汤治验3则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牛膝、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等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证属气滞血瘀之病症,疗效满意,举验案如下.

    作者:刘爱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龙胆泻肝汤治男科病验案3则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等组成.具有清肝经实火,泻下焦湿热之功效.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所引起的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及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的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等.笔者临证用于治疗男科病症,多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赵德银;邹增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阳和汤新用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由鹿角胶、熟地黄、炮姜、肉桂、白芥子、甘草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主治阴疽、流注、鹤膝风等病.笔者据其温阳散寒、化瘀祛痰之功,用治各种疑难病症,每获良效.举案3则如下.

    作者:徐殿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新用

    笔者在临证中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多种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病证,屡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不寐李某,女,48岁,2003年5月18日初诊.患不寐已半年余.诊见:每晚睡3~4小时,伴头晕,心悸不安,时有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脉细.诊为不寐,证属营气衰少,卫气不足.治宜调和营卫,益气安神.方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桂枝、甘草各10g,白芍15g,生龙骨、生牡蛎、党参、炒酸枣仁各20g,黄芪30g,生姜3片,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5剂后夜寐转安,头晕、心悸不安大减,汗出减.继服10剂后,头晕不寐明显好转.每晚能睡6~7小时,余症皆除.随访半年无反复.

    作者:韩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桂枝汤妇科新用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病症.笔者临床用此方治疗妇科之闭经、崩漏、梦交、经前头痛、产后泄泻等病症,取得较好疗效,举验案如下.

    作者:赵文研;张官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手足多汗症

    笔者采用江苏省名老中医许履和经验方加减治疗手足多汗症,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及用法外用方:荆芥、防风各10g,海螵蛸粉20g.将荆芥、防风煎水取汁100ml,浸泡手足,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每天1刺.浸泡后以海螵蛸粉扑擦.内服方:煅牡蛎20g,浮小麦、糯稻根各15g,白芍10g.每天1剂,水煎服.六味地黄丸蜡丸,每次1丸,每天2次,早晚分服.

    作者:吴平;郭奕妤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临证治肝用药浅谈

    肝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阳.肝脏其性刚烈,发病常以情志为主线,或因情志不舒而生郁,或因言语不投则生嗔,或因谋虑过度则自竭,罢极之本,从中变大,攻冲激烈.临证针对肝脏的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的肝病治法,常能收到显著疗效.

    作者:渠玉梅;韦大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葡萄膜大脑炎3例报告

    醒脑静注射液是在古方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通过静脉给药,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有关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报道多见于内科、颅脑疾病等的应用,而眼科方面临床报道较少.笔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葡萄膜大脑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詹宇坚;刘聪慧;傅志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胰金丸治疗2型糖尿病2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胰金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口服胰金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变化.结果: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胰金丸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降低血糖作用.

    作者:云霞;王万林;熊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健脾降糖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2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降糖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1例.2组病例原治疗方法不变,治疗组加服中药健脾降糖汤(由黄芪、白术、法半夏、紫苏叶、鸡内金、枳实、竹茹、沙参、丹参、石斛、穿山甲、甘草等组成),对照组加服吗丁啉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消化道症状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均有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健脾降糖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显著.

    作者:王海亭;孔祥海;方少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发性肌炎辨治浅析

    从中医奇经和络病理论探析多发性肌炎的诊治思路.指出内源奇经亏损,八脉失养,络气虚滞,外感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痹阻肌络是基本病机.确立扶元起萎,养荣生肌,健脾益肾为主,驱邪除痹,化瘀通络为辅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国强;吴以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中医药防治胆石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研究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汲取当代科学及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与实验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与优势,直面临床,从肝论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围绕胆石病成因,深入开展胆石病防治的实验研究,促进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研究水平的提高.

    作者:方邦江;朱培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中药现代化的思路与探索

    以中国医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切入点,简述了我国医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化、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总体水平、世界市场份额之差距及严峻形势,说明了中药现代化在中国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的思路:在保留宏观优势的同时,还要具备微观优势;即具备如同西药的现代科学表述,同时仍具中药基本内容.预测如果中西医药不同观念、不同研究方法能够密切合作,相互启迪,互为补充,创造出新的研究方法,将促进世界医药发展.并对中药现代化进行了探索,认为具有创新体制的现代化中药企业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科研机构与体制必须创新;新产品是基础,市场开发是关键;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发研制新产品;中药现代化必须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注意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杨利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尿石通预防尿石症复发3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尿石通预防尿石症排石后复发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36例口服尿石通;对照组25例不作任何预防措施.结果:预防组总复发率11.11%,对照组总复发率40.0%.2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尿石通能有效地降低尿石症的复发率.

    作者:牛振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浅谈桑叶止汗功效及应用

    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临床常作为解表药用于外感风热证或肝经风热所致之目赤流泪等症.但作为止汗药应用,大多数医者体会不深.笔者1994年偶见文献报道,用单味桑叶治疗汗证,试用治疗一男青年多汗症,服3剂而止长期自汗.以后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之汗多及更年期汗症,亦多有见效者.故请教导师路志正教授,得知桑叶止汗早有记载,为此,特举相关文献记载及路教授经验,以示桑叶止汗之功效.

    作者:魏华;路洁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止泻膏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9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止泻膏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其中56例辨证为风寒泻者用暖脐止泻膏、40例湿热泻者用清热止泻膏敷脐;对照组48例用思密达冲剂口服,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风寒泻患者总有效率92.86%、湿热泻患者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77.08%.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止泻膏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较好,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

    作者:周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肝乐胶囊配合西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15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肝乐胶囊配合西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152例患者以肝乐胶囊(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当归、贯众、陈皮、延胡索、女贞子、旱莲草、泽兰、虎杖等)口服,并配合西药静脉滴注治疗.30天为1疗程.结果:治愈45例,显效69例,有效2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90.13%.结论:肝乐胶囊配合西药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作者:李素平;贾灵欣;张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欣读《动物本草》

    由杨仓良等主编的我国中药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动物药的本草大型著述<动物本草>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这对有关读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丰富,图文并茂,记载详实,有关方面的知识及资料无不具备,既可查阅翻检,又可使读者增加知识,吸取经验,还可使科研工作者多一本检索的工具.本书在学术上既有承秉又有发展,是在历代动物药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现代研究的科研成果及民间经验,再结合作者个人实践体会,融之大成.吾观其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作者:谢海洲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