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剖学研究杂志

解剖学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解剖学会 中国解剖学会
  • 国际刊号:1671-0770
  • 国内刊号:44-1485/R
  • 影响因子:0.32
  • 创刊:197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69
  • 全年订价:31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基础医学
解剖学研究杂志   2009年5期文献
  • 丘脑束旁核-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的超微结构证实

    目的 研究丘脑束旁核(PFn)-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的形态学联系.方法 借助于神经示踪剂BDA10K注射方法顺行标记PFn神经元,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和计数阳性纤维在纹状体内的数量和分布形式以及超微结构特征,实验资料借助于SPSS软件统计处理分析和体视学观察.结果 ①PFn神经元轴突终末在纹状体内呈散在不均匀分布;背侧区显著多于腹侧区(P<0.001),而外侧区与内侧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②光镜高倍镜观察显示大量的BDA阳性纤维与纹状体不同类型神经元(包括NeuN阳性、Danpp-32阳性以及Par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相邻关系.③电镜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BDA阳性终末平均直径为(0.648±0.288)μm,同时发现它们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主要形成兴奋性(非对称型)突触连接;阳性轴突终末的65.18%与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其直径为(0.651±0.304)μm;剩余的34.82%[平均直径为(0.642±0.257)μm]与树突棘形成兴奋性突触连接.结论 丘脑PFn-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主要分布于纹状体的背侧区,并与纹状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显示相邻关系,电镜超微结构下证实其突触形式主要为轴-树兴奋性突触连接,结果提示丘脑PFn神经元对纹状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的影响可能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作者:刘冰冰;欧阳丽斯;穆淑花;朱亚西;李可一;雷万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少突胶质祖细胞移植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原代少突胶质祖细胞(O2A)的培养方法,并移植入缺氧缺血新生鼠脑内,为细胞干预早产儿白质软化病的研究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 根据O2A的生长时间、生长方式及细胞对培养层粘附等特性的差异,采用两次恒温摇床振荡分离纯化法和条件限定培养基培养,获得高纯度的O2A,经脑室移植人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新生鼠脑内.结果 体外培养24 h后,细胞成堆聚集形成克隆球;第2~3天,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具有双极突起.实验新生鼠由脑室移植O2A后,测定平均逃避潜伏期:PVL+O2A移植组为(7.33±1.41)s,PVL+PBS组为(16.24±1.63)s,PVL组为(11.75+1.50)s;PVL+O2A移植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比PVL+PBS组和PVL组缩短,与PVL+PBS组、PV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两次恒温摇床振荡分离纯化法和条件限定培养基培养可获取高纯度的O2A;平均逃避潜伏期测定提示,移植O2A在脑内可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使轴突重新髓鞘化,促进脑功能的修复.

    作者:徐明杰;王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大小鼠肠、肝和肾的表达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小鼠肠、肝、肾的表达及其在大小鼠同一器官的表达差异.方法 分别取体重为(111.6±16.0)g SD大鼠6只和(17.1±2.0)g昆明小鼠7只的肠、肝、肾,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形态,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PCNA在大小鼠肠绒毛固有层、肠腺细胞、肝细胞、肾小球和肾小管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CNA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肠、肝、肾的积分光密度在大小鼠同一器官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情况下大小鼠肠、肝、肾均有一些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同一器官中PCNA的表达差异不明显.

    作者:王国栋;李勇莉;侯锐;王杰玉;高建凯;高福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口腔气管插管的多元回归方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为经口腔气管插管到气管隆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20具防腐标本的切牙到气管隆嵴、胸骨颈静脉切迹到剑胸结合部、胸骨颈静脉切迹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多元回归方程为y=38.34-0.55X1-0.07X2.结论 当进行经口腔气管插管到气管隆嵴时,可根据上述方程估计插管长度.

    作者:武志兵;史少东;李富德;王俊生;刘学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Fas/FasL和Bcl-2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淋巴细胞的关系

    目的 通过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凋亡调节蛋白Fas、FasL、Bcl-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关系,探讨Fas、FasL、Bcl-2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乳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人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2l例乳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Fas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相对正常乳腺组织(P<0.05),且淋巴细胞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Fas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非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FasL、Bcl-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相对正常乳腺组织(P<0.05),且淋巴细胞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明显高于非淋巴细胞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Fas阳性淋巴细胞的数量与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相比明显增多(P<0.05);乳腺癌组织Bcl-2阳性淋巴细胞的数量与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 ①乳腺癌组织中Fas表达下调和FasL的过度表达,逃避了免疫监视,诱导Fas敏感的,TIL凋亡,从而导致肿瘤的生长:②乳腺癌组织中癌基因Bcl-2过度表达及Bcl-2阳性淋巴细胞的低表达,使肿瘤抗凋亡机制过度激活,肿瘤细胞对Fas/FasL易感性较淋巴细胞相对低,导致TIL死亡,而不是肿瘤细胞死亡.

    作者:李艳萍;王琳;贾琴;张玉英;吴燕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葆盛口服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观察复方中药提取物(葆盛口服液)在体外对肝癌HepG-2细胞株生长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人肝癌HepG-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Y法检测葆盛口服液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调亡以及凋亡基因Fas的表达情况.以顺铂为对照组,比较葆盛口服液与顺铂的疗效.结果 葆盛口服液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发现葆盛口服液能促进Fas表达,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结论 葆盛口服液通过阻滞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对肝癌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肖义森;江振友;陈琛;岳磊;邹林;肖京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内镜引导下经后路上颈椎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目的 探讨内镜引导下经后路上颈椎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为临床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干骨28套(C1-7),对其滋养孔的位置、椎弓根等相关数据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C2/3的滋养孔距后正中线分别为(17.26±7.36)和(16.05±7.95)mm;椎弓根的长、高、宽(mm)分别为6.18±1.36、8.87±2.22、11.54±3.21和4.95±3.5、7.00±0.97、10.50±4.11;椎弓根的中轴线与正中矢状切面所构成的夹角分别为(43.83±3.09)°和(41.53±3.29)°.结论 临床经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同定手术,进螺点可选定在C2/3侧块距其外侧缘5 mm、距下关节突下缘8 mm处,螺钉进入的延长线与正中矢状切面的夹角应为40°~45°,并向头侧倾斜10°为宜,螺钉的长度为24~30 mm,(o)为5 mm为佳.

    作者:罗特坚;曾铁功;易德保;屈庆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方法 将6-羟基多巴胺(6-OHDA)分别注入实验组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被盖腹侧区以建立帕金森病模型,于术后4d、7d、14d、21d、28d腹腔注射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观察并记录大鼠行为学变化情况,利用Nissl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神经组织及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结果 APO诱发实验组PD大鼠均向健侧(右侧)旋转,旋转启动时间逐渐缩短,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旋转速度逐渐加快,至术后2周旋转行为趋于稳定;Nissl染色见实验组PD大鼠损毁侧(左侧)中脑VTA区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尼氏体模糊,颗粒及密度均降低,伴有大量胶质细胞增生,术后2周、4周注射侧神经元数目较术后1周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PD大鼠损毁侧(左侧)中脑VTA的TH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神经元胞体轮廓及突起不清晰,TH阳性纤维也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术后2周、4周注射侧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术后1周明显减少(P<0.05).结论 PD大鼠损毁侧中脑VTA神经组织有明显破坏,TH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提示中脑腹侧被盖区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参与了PD模型大鼠的病理学变化.

    作者:肖春苟;沈伟哉;郭国庆;周星平;胡日明;邹锦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DGF-BB、IL-13和TGF-β1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蛋白的比较

    目的 用不同浓度的白介素13(I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在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以甄选促进诱导Ⅰ型胶原蛋白高分泌的细胞因子.方法 选用出生2 d的SD大鼠背部皮肤进行真皮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进行纯度鉴定.实验分为4组:PDGF-BB(30 ng/mL)组、IL-13(100ng/m)组、TGF-β1(10 ng/mL)组和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阴性对照组,用MTT法、ELISA检测在24 h、48 h、72 h时的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的浓度.结果 原代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纯度达90%以上.PDGF-BB、IL-13、TGF-β1均能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在48 h、72 h时PDGF-BB组的培养液中Ⅰ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IL-13组、TGF-β1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浓度为30 ng/mL的PDGF-BB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的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章明星;侯致典;周星星;廖华;王齐;余磊;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红景天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红景天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突触结构和数密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大脑局灶缺血(2 h)/再灌注模型(I/R模型),于灌注后1 d、3 d、7 d、14 d时间点断头取脑,电镜观察突触结构和数密度的变化.结果 I/R模型组数目减少,7 d降至低,14 d突触数目回升;突触结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损伤加重,14 d有所恢复;红景天组突触损害程度减轻,突触数目增加(P<0.05),突触数密度恢复的时间提早至7 d.结论 红景天苷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的损伤,易化突触可塑性.

    作者:刘晓梅;田国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n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 取SHR和京都种威斯特大鼠(Wistar-Koyto rats,WKY)大鼠各30只,分别于3月(14周)龄,6月龄和12月龄测血压并处死,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nNOS阳性神经元.结果 SHR血压随鼠龄的增长逐渐升高,于12~14周龄时血压在高位稳定,且均高于WKY大鼠(P<0.05)维持在[(20.8+1.1)~(26.3+1.0)]kPa(P<0.05);WKY大鼠各时期血压无明显差异,维持在[(13.7±1.6)~(15.1+1.7)]kPa.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nNOS阳性神经元以小细胞为主,突起有2-4个,许多朝中脑水管方向延伸.定量结果显示,SHR大鼠nNOS阳性神经元随着血压升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12月龄与3月龄和6月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各个时期WKY大鼠PAG nNOS阳性神经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SHR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nNOS阳性神经元的减少可能通过影响延髓的血压调节中枢调控高血压的发生,并有可能与高血压的痛觉过敏有关.

    作者:余菁;沈伟哉;郭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广西瑶族青少年足型研究

    目的 探索瑶族青少年足型及足的生长变化规律.方法 用吴汝康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广西巴马县1 186名(男600,女586)6~19岁瑶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进行测量,按足长宽指数分型.结果 瑶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足长与足宽存在正相关关系.总体足型以中间型多(男51.33%,女54.61%),短宽型次之(男48.33%,女44.20%),窄长型少(男0.33%,女1.20%).结论 瑶族青少年短宽足型出现的比率仅小于壮族,大于汉族、畲族、哈萨克族和回族,这与遗传、生活的气候环境有重要关系.

    作者:李坤;黄广琳;廖彦博;刘鹏;苏阳;梁明康;蒋葵;苏曲之;黄卫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临床PET-CT在裸鼠鼻咽癌移植瘤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PET-CT在裸鼠鼻咽癌移植瘤放疗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①18只裸鼠鼻咽癌移植瘤动物模型分别于放疗前测量瘤体大小并行18F-FDG PET-CT显像.②按瘤体大小分别将裸鼠分成3组,显像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③取其中3只荷瘤鼠,分别按每床位3 min、5 min、8 min时间采集,图像处理后由两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判断图像质量.结果 ①放疗前裸鼠鼻咽癌移植瘤,18F-FDG PET-CT显像瘤体处均为阳性.②组1,瘤体平均T/N=1.203±0.189;组2,瘤体平均T/N=2.086±0.456;组3,瘤体平均T/N=I.535±0.160.③不同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大.结论 ①临床PET-CT可用于裸鼠鼻咽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的研究,对于裸鼠鼻咽癌移植瘤动物模型,3 min/床位采集是可行的.②瘤体直径在1.0~1.4cm进行PET-CT显像比较适宜.

    作者:袁建伟;冯彦林;冼伟均;范凌霄;贺小红;袁白虹;黄克敏;苏少弟;刘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上腹下丛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上腹下丛(SHR)的走行,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对36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观察SHP主干的位置,并测量主干右缘到前正中线的距离.结果 SHP主干位于正中线左侧者占88.89%(32/36),其右侧缘距离前正中线(8.23±2.78)mm.结论 上腹下丛主干位于髂间三角的右侧,临床处理时应引起注意,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谢加兴;刘金伟;陈启康;丁自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腹腔动脉的三维成像与解剖对照研究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成像,和尸体标本上观察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方法 选取正常人220例,上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观测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然后对正常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活体扫描成像测量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②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起始位置、分支类型、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③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分支级别.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方法优于传统的尸体解剖方法,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数据测量研究.

    作者: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向明;赵中伟;王祖飞;徐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翼腭间隙的CT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目的 为翼腭间隙疾病的CT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40例扫描对称的正常CT片,观察翼腭间隙及其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和求积仪分别测量其径线及面积.结果 翼腭间隙的形态多变,在蝶骨体层面较固定,与翼突的形态密切相关.经蝶骨体、翼突和翼窝层面的面积分别为(110.20±3.32)mm2(左)、(115.56±2.52)mm2(右),(93.20±2.76)mm2(左)、(90.82±3.12)mm2(右),(5.48±3.02)mm2(左)、(5.26±2.74)mm2(右),两侧翼腭间隙及其结构呈对称性,断面长径、宽径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图像可清晰显示翼腭间隙前、后、内侧和外侧壁上的结构及翼管、蝶腭孔和翼上颌裂等自然通道.结论 翼腭间隙的影像解剖对翼腭间隙疾病的CT诊断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付升旗;苗莹莹;范锡印;王华;陶晶;郭进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影响与对策

    为适应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和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护理解剖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护理解剖教学为护理专业服务,以适应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邱卫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改革人体解剖学教学以适应全新医学教育理念的挑战

    本文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我室在教学中改革教学理念,优化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以适应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海英;易西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开展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人体解剖学第二课常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很好地解决了第一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内容限制的问题,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深度和广度,为解决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急待提高的问题找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后续医学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本教研室围绕解剖学第二课堂教学的互动衔接、师资培养、活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使第二课堂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吴仲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血红素加氧酶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红素加氧酶(HO)是一种降解血红素的限速酶,它能催化降解血红素生成等摩尔质量的一氧化碳(CO),胆红素和游离铁离子.大量证据表明诱导型HO(HO-1)和其产物具有抗氧化损伤的功能.其具有细胞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其降解产生的胆绿素及其随后胆红素的产生而发挥抗氧化剂的特性有关,其产生的CO,具有抗炎、抗增生和血管扩张作用.本综述将重点讨论HO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特别是粥样动脉硬化.HO-1及其代谢产物作用的研究将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王学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内耳石蜡切片制作的改进

    内耳石蜡切片是组织胚胎学极其重要的教学标本,标本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内耳组织的脱钙、固定、包埋方向、摊片等传统制作时技术环节的改进,确保切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无断裂破碎现象.

    作者:郭青平;晏长荣;陈家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冰冻切片制作方法的改良

    目的 探讨使用7.5%明胶-15%蔗糖(w/v)代替OCT包埋剂对冰冻切片技术的改良.方法 4.0%的多聚甲醛固定组织后,7.5%明胶-15%蔗糖代替OCT包埋剂包埋,经-80℃冰箱冷冻后,冰冻切片机进行切片.结果 使用7.5%明胶-15%蔗糖代替OCT包埋组织后可以顺利的进行冰冻连续切片.结论 实验结果证实,7.5%明胶-15%蔗糖替代OCT包埋剂后切片可以打破冰冻切片不能连续切片的常规,大大缩短了制片时间及节省了实验材料,并且切片效果良好、组织切片完整、厚薄均匀、不易形成皱折.

    作者:马征来;吴婷;李艳;常青;王丽京;杨雪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对比制作乳鼠骨骼染色透明标本体会

    目的 用单染色和复合染色方法制作乳鼠骨骼透明标本,为本室开展实验动物及人体胚胎骨骼染色透明标本制作奠定基础.方法 取出生后8 d乳鼠为研究对象,按三种不同方法进行制作乳鼠骨骼染色透明标本.结果 骨骼经茜素红单染后,成玫瑰红色;经分步复合染色法示:含钙骨成红色,软骨成天蓝色.肌肉及软组织呈肉冻状.结论 阿利辛蓝-茜素红复合染色法能简化实验步骤,且染色效果较好,艺术效果较强,是简单而又实用的骨骼染色方法.

    作者:黄铠;袁群芳;谢瑶;赵爽;易志勇;刘东强;郭兴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