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在心肌钙蛋白Ⅰ(cTnⅠ)基因第128位天冬氨酸→酪氨酸(Asp128Tyr)突变致心肌肥大中的作用.方法:乳鼠心肌细胞,以心钠素(ANF)、脑钠肽(BNP) mRNA表达作为心肌肥大指标,观察含cTnⅠ Asp128Tyr突变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对心肌细胞的作用,并观察CaN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或FK506对突变基因转染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ANF、BNP和CaN mRNA表达变化,同时行CaN活性测定.结果:转染含cTnⅠ Asp128Tyr突变基因腺病毒的心肌细胞增大,胞内ANF和BNP的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不含任何日的基因的阴性对照腺病毒转染组和转染含野生型cTnⅠ基因的腺病毒组增高(P<0.05).与含野生型cTnⅠ基因的腺病毒组相比,转染含cTnⅠ Asp128Tyr突变基因的腺病毒组在ANF和BNP mRNA表达升高的同时存在CaN活性升高和CaN mRNA表达上调(P<0.05).转染含cTnⅠ Asp128Tyr突变基因的腺病毒并用CsA或FK5O6干预后,心肌细胞缩小,胞内ANF和BNP mRNA表达量较单纯转染含cTnⅠ Asp128Tyr突变基因的腺病毒组降低(P<0.05),同时心肌细胞内CaN活性显著下降(P<0.05),CaN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cTnⅠAsp128Tyr突变可引起心肌细胞肥大;CaN信号通路参与了cTnⅠ Asp128Tyr突变致心肌肥大过程的调控.
作者:周琴;姚健;朱健华;于小红;盛红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淋巴性脑水肿(LBE)形成和消散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LBE组.采用结扎双侧颈部淋巴管并摘除淋巴结的方法,制作LBE模型.干湿重法检测大鼠大脑皮质含水量,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检测在颈淋巴引流阻滞后不同时点AQP4表达的变化情况,并对AQP4表达与脑含水量作相关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LBE组大鼠脑含水量、AQP4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细胞数、强度及AQP4蛋白表达在术后3d均见升高(P<0.05),7d升至高峰(P<0.01),后逐渐降低,且AQP4蛋白表达与脑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r=0.8024,P<0.05).结论:AQP4在大鼠LBE的形成和消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延红;杨娜娜;夏作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合成红藻氨酸(synthetic kainic acid,SKA)对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细胞骨架微丝表达及缝隙连接的影响.方法:取1日龄Wisar乳鼠大脑,差速贴壁法去除成纤维细胞,并利用振荡分离法去除少突胶质细胞,获得高纯度的AST细胞.将SKA和其它干涉剂与AST细胞共培养24h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A对骨架蛋白中纤丝状肌动蛋白(F-actin)形态学及表达量的影响,并观察缝隙连接通道阻滞剂1-庚醇(1-heptanol,1-Hep)对SKA作用的影响.结果:和对照组相比,KCl组和KCl+ SKA组的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P<0.01),后者更明显(P<0.01);镜下这2组的F-actin细丝状物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增粗、密集,KCl+ SKA组更甚.1-Hep可明显降低KCl和SKA所致的F-actin表达,镜下所有1-Hep组可见细胞内部分丝状断裂,有些呈横切状.结论:SKA诱发癫痫的机制可能与其诱发AST细胞中F-actin的增多有关,细胞间缝隙连接可能参与了SKA诱发癫痫的过程.
作者:张洁;许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β-细辛醚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原代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MTr法检测缺糖缺氧再灌注诱导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JNK和Bcl-2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JNK蛋白表达和caspases-3 mRNA表达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组比较,不同剂量β-细辛醚预处理组抑制了这些指标的改变(均P<0.05).结论:β-细辛醚通过抑制JNK介导的线粒体通路抑制缺糖缺氧再灌注诱导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王晓丽;董妙先;徐天娇;李成冲;孙辑凯;李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黄蒙;张俊芳;王钦文;陈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薛超;宋哲;刘万红;尹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在造影剂肾病(CIN)模型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IN发病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机制.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48),分别从尾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和生理盐水10 mL/kg.在注射后6h、12h、24 h、48h、72 h、5d、10 d和15 d各处死6只大鼠,留取血液和肾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NF-κB、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各时点变化不大(P>0.05),模型组各时点(除15 d外)SCr和BU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各时点肾小管无明显损伤,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高于同一时点的对照组(P<0.05);(3)各因子在造膜后6h后开始大量表达,KIM-1蛋白及mRNA在24h达高峰,NF-κB、TNF-α蛋白及mRNA在48 h达高峰,且与对照组对应时点(除15 d外)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4)模型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与NF-κB、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43、0.758、0.743和0.707,P<0.05);模型组肾组织的NF-κB、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与KIM-1蛋白及mRNA表达呈正相关(r=0.863、0.807、0.839和0.855,均P<0.05).结论:NF-κB和TNF-α在CIN大鼠肾脏中的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肾小管损伤程度相关.CIN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炎症反应机制.
作者:王金艳;陈红;丁文飞;钟爱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下肢动脉切开组及下肢动脉穿刺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仅行高脂饲料喂养,另外2组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下肢动脉穿刺或切开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下肢动脉穿刺组再次穿刺股动脉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下肢动脉切开组经颈动脉切开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3组均普通饲料喂养4周,计算每天进食饲料量,采血化验血脂,取病变段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图像工作站对血管造影结果行血管狭窄分析.结果:下肢动脉切开组进食饲料量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动物均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下肢动脉穿刺组及下肢动脉切开组内膜显著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穿刺组与动脉切开组血管面积狭窄率及直径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下肢动脉穿刺与球囊损伤、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可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较下肢动脉切开术更适合血管成形术后冉狭窄模型的建立.
作者:曾智桓;赵艳群;周万兴;黄瑞邈;朱桂平;肖月琼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