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山大学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 国际刊号:1674-6929
  • 国内刊号:44-1656/R
  • 影响因子:0.65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1期文献
  • 血清GPC3在中国人群和国外人群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一项基于meta分析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在中国人群和国外人群诊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价值,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PubMed、Ovid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关于GPC3肝癌诊断价值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并计算合并的诊断准确度指标. 结果 共有31篇文献入选本研究,以研究地所在国家划分为国内组19篇,国外组12篇,合并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综合受试者工作s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Q指数及相应的95%CI如下:国内组:0.65(0.63-0.68),0.91 (0.90-0.92),7.43(4.82-11.44),0.35 (0.28-0.44),23.01 (11.99-45.28),0.8723和0.8027;国外组:0.61(0.57-0.64),0.85(0.82-0.87),6.35(3.04-13.29),0.51 (0.41-0.63),19.15(6.62-55.37),0.8344和0.7667. 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应用血清GPC3的检测对于HCC的诊断较之国外人群具有更高的价值.人种的差异很可能是导致国内外关于GPC3诊断效能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银一臻;徐伟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9例男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9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模型分析男性乳腺癌的生存情况. 结果 本组5年生存率为47.9%,2年生存率为81.2%.单因素分析示手术方式(P=0.026)、腋窝淋巴结转移(P=0.010)和肿瘤分期(P< 0.001)影响患者预后.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示肿瘤分期(P=0.037)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对男性乳腺癌应提高早期诊断率,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外科手术联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男性乳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

    作者:韩娜;王晓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乌海市3918例女性HPV基因分型结果的分析

    目的 探讨内蒙古乌海地区妇女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情况及各亚型的分布.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的女性患者3 918例,采用PCR+导流杂交法对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基因型检测的结果. 结果 3 918例样本中阳性1 957例,感染率为49.95%,21种亚型均有检出.HPV16 (12.81%)、HPV52 (8.65%)、HPV58(8.58%)、HPV53(5.36%)及CP8304 (4.59%)感染率较高,感染年龄主要分布在21岁~49岁,各年龄组间HPV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乌海地区妇女HPV感染亚型以HPV16、HPV52、HPV58、HPV53、CP8304为主.HPV感染率与年龄有关.

    作者:武燕红;吕伟;郑海燕;王珍;裴刘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采用ERIC-PCR与PFGE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和同源性并对比方法学差异

    目的 比较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与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的结果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PFGE和ERIC-PCR对我院院内分离的4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型检测. 结果 43株鲍曼不动杆菌通过PFGE分型得出:A型22株、B型10株、C型3株、D型4株、E型2株、F型1株、G型1株;通过ERIC-PCR得出7种型别:Ⅰ型22株、Ⅱ型10株、Ⅲ型3株、Ⅳ型2株、V型3株、Ⅵ型1株、Ⅶ型2株.2种方法结果相符率为76.8%.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存在克隆株传播. 结论 ERIC-PCR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与PFGE结果一致性高,2种分型方法均适合作为医院进行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的分型检测手段.

    作者:闻海丰;冯忠军;秦瑾;于文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4R22修饰的紫杉醇脂质体对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目的 探索4R22修饰的紫杉醇脂质体逆转肺癌细胞(耐顺铂阿霉素细胞株A549/Adr)多药耐药的能力. 方法 薄膜分散法制备4R22修饰的紫杉醇脂质体(4R22-1iposome-paclitaxel,4R22-LP-PTX);通过马尔文粒径、电位仪测试脂质体的物理性能,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4R22-LP-PTX在普通A549和耐药的A549/Adr细胞中诱导凋亡的能力和转染能力;通过MTT法测试4R22-LP-PTX对A549/Adr细胞的抑制率;通过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4R22-LP-PTX转入细胞中的荧光量. 结果 成功构建4R22-LP-PTX,平均粒径为106.5 nm,电位为3.12 my,PDI为0.22,包封率85%.4R22-LP-PTX能显著性的逆转耐药,有效的诱导A549/Adr细胞的凋亡,有效诱导A549/Adr细胞的增殖的抑制和有效的转染进入细胞表达,P<0.05. 结论 成功构建的4R22-LP-PTX具有逆转人肺癌细胞A549/Adr耐药性的能力.

    作者:周毅;王赫;朱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62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4例患者采取口服米非司酮治疗,疗程6个月;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口服炔诺酮治疗,持续6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定时检测患者5项血清内分泌水平,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值和子宫内膜厚度. 结果 米非司酮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炔诺酮组的有效率(P<0.05,97.06% vs82.14%);实验组治疗后的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但是血清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较治疗前大幅降低(P<0.01),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增生和贫血情况显著好转(P<0.01);在不良反应方面两治疗组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 米非司酮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优先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三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应用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Epstein-Barr virus-deoxyribonucleic acid,EBV-DNA)载量、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抗CA-IgM(IgM to Epstein-Barr viral capsid antigens,CA-IgM)及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中的诊断意义. 方法 对116例IM患儿EBV-DNA载量、抗CA-IgM、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 结果 IM患儿EBV-DNA载量的敏感性为85.34%,特异性为96.00%;抗CA-IgM的敏感性为84.48%,特异性为94.00%;外周血异淋细胞比例≥10%占39.66%,特异性为100.00%.抗CA-IgM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敏感性为88.79%,特异性为94.00%.EBV-DNA载量联合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敏感性为88.79%,特异性为96.00%.抗CA-IgM联合EBV-DNA载量检测的敏感性为93.10%,特异性为90.00%.EBV-DNA载量和抗CA-IgM诊断儿童IM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异型淋巴细胞检测(x2分别为46.05和43.61,P<0.05),三者的特异性较高. 结论 EBV-DNA载量、抗CA-IgM和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两两联合检测,可提高儿童IM的诊断.

    作者:邓坤仪;彭建明;范汉恭;杨海霞;吴键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常规的转录组分析方法通常需要103个细胞,所以无法揭示单个细胞之间基因表达的异质性,也难以对诸如早期胚胎及异质性的组织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等极少量细胞进行分析,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对全转录组进行扩增与测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主要就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操作方法、应用成果以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翔;浦春;武其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低密度粒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疾病期增强活化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异常免疫应答.近报道了一种中性粒细胞亚群,即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部分分离出的低密度粒细胞(low-density granulocytes,LDGs).LDGs的表型和功能不同于循环中性粒细胞,其具有促炎性和致病性功能,包括内皮细胞毒性和合成干扰素-Ⅰ的能力.此外,LDGs容易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low-density granulocytes,NETs),NETs促进自身抗原外显与器官损伤.阐明LDGs的的致病作用,有可能为SLE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设计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周丽彬;周剑涛;丁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D-DST技术:为肿瘤细胞量“身”定药

    肿瘤原代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法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embedded culture drug sensitivity test,CD-DST)是一种先进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细胞用量少、简便快速等.自该法建立以来,大量基于此平台的临床研究便陆续开展起来,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乳腺癌等.大量研究证实,CD-D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治疗效果的拟合程度很高,应用该方法模拟的化疗方案,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CD-DST对于建立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更广泛的应用,会在个体化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CD-DST技术的建立及研究进展,有望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徐伟;李文迪;邓天颖;张志高;杜红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单基因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种类、分型繁多,常规诊断难以确诊,而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病特别是单基因病的确诊、分型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基因诊断技术进展迅猛,各种检测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重点围绕基因诊断技术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和预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郭奕斌;梁宇静;郭东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GPC3在肝癌诊治中的价值及存在问题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lypican-3,GPC3)是一种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通过糖基化磷酯酰肌醇连接到细胞膜表面.在细胞生长、形态发生和肿瘤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PC3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就GPC3在肝癌中的作用及作为肝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春梅;徐伟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要求

    随着体外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新型体外诊断试剂若要面向市场,得到临床应用,均要通过临床试验(少数特殊类型可以免临床),只有临床试验验证合格的试剂盒,才能终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走向市场.要开展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方案是必要的,合格的临床试验方案需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局”)新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要求以及结合产品特点、临床预期用途来制定.本文根据《指导原则》的要求再结合一般体外诊断试剂的特点,总结出临床试验方案常采用的设计要求.

    作者:王嘉明;雷孝锋;李尔华;高旭年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