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009-976X
  • 国内刊号:44-1510/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4例均经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肠外营养,12例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5例同时应用生长抑素,平均治愈时间12.5天,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于2周内发生,具有典型肠梗阻表现,但腹痛较轻.早期均宜保守治疗,一般2周左右缓解.

    作者:郑彬;彭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28例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原位治疗上尿路结石

    目的探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应用银星TS153C型碎石机原位治疗肾、输尿管结石128例.结果肾结石碎石率98.7%,2个月内排净率93.7%;输尿管结石碎石率98.9%,2周内排净率94.4%.并发症:肾破裂1例,占0.78%;肾积脓合并无尿1例,占0.78%,其余并发症均轻微.结论低能量碎石机治疗上尿路结石获得满意疗效,正确掌握适应证是提高EWSL疗效及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黄东红;潘杰;陈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总结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从1999年12月~2000年11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7例.结果全组存活5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腹腔内出血、肺感染、胸腔积液、ARDS、急性排斥反应、高胆红素血症、下腔静脉狭窄等.结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较多;术中正确的手术操作,彻底细致的止血,术后凝血功能的调控,感染及肾功能不全的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对症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等措施能有效地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计勇;吴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原则.方法统计分析15例胆管损伤的诊治情况.结果同期共施行胆道手术2 696例,其中胆管损伤手术15例,占0.56%;开腹胆囊切除术1 776例,胆管损伤8例,发生率为0.4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70例,胆管损伤2例,发生率为0.54%.其余胆管损伤分别发生于肝动脉结扎插管2例,胃大部切除1例,胃癌根治术1例,肝切除术1例.15例胆管损伤中4例合并萎缩性胆囊炎,4例合并过度肥胖,3例合并门脉高压症,1例合并Mirizzi综合征.有3例患者被延误诊断,其中1例因胆漏和多发性肝脓肿而死亡.结论胆管损伤是腹部手术中严重的合并症;术前明确诊断,术中规范操作,新技术的应用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是防治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关键.

    作者:陈亚进;张磊;陈积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脏功能改变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肝功能改变的原因.方法将肝功能正常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2名,B组30名,C组34名.A组在LC术中除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钛铗夹闭外,采用电刀切除胆囊,CO2空腹压力维持在7.5mmHg以下,称电刀组;B组患者在LC术中除不易用钳夹止血的出血点偶用电刀止血外,用弯剪游离胆囊,CO2气腹压力维持15mmHg柱以下,称非电刀高腹压组;C组切除胆囊方法同B组,但CO2气腹压力维持在7.5mmH--g以下,称非电刀低腹压组.术后1、3、5、7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肝功能测定.结果A组患者术后1天外周血AST、ALT、γ-GGT、TBIL均显著升高,5天以后开始下降,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B组、C组患者术后1天外周静脉血仅AST、ALT略升高,术后3天均恢复正常.统计学处理显示:A组患者术后1、3、5天外周静脉血AST、ALT、γ-GGT、TBIL与B组及C组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AST、ALT、γ-GGT、TBIL差异已无临床意义(P>0.05).但是B组与C组患者术后1、3、5、7天患者血浆AST、ALT、γ-GGT、TBIL无显著差异(P>0.05).全部患者均恢复良好,肝功能改变与患者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电刀热损伤是LC术后肝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而与CO2气腹引起的腹腔内压升高无关.

    作者:王建成;巴明臣;张杰;陈积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6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治疗胆管结石

    目的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术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胆总管十二指肠纵行切开、舌样切除吻合治疗的65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8~27天,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出现;随访1~7年,全部患者无胆总管结石复发及胆道吻合口狭窄发生,7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其中1例并发反流性胆管炎,均经利胆排石后症状消失,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胆总管十二指肠间舌样切除吻合治疗胆总管结石保持了胆总管正常解剖和生理学状态,大限度地避免了胆肠吻合口狭窄、胆总管结石复发,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建明;蔡绍泉;王捷;刘晓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硬膜外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CO2气腹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呼吸功能的变化,以探讨其安全性.方法40例行LC患者,麻醉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20例)和全麻组(G组,20例),记录气腹前后血流动力学(HR,MAP,CVP,CO),血气(PaO2,PaCO2,HCO3-)以及呼吸功能(Vr,Vf,SpO2)的变化.结果(1)E组患者气腹后HR,MAP,CVP,CO均明显下降(P<0.05),但仍属于正常低限水平,G组无明显变化(P>0.05).(2)两组患者气腹后PaCO2明显升高,HCO3-则显著降低,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O2均无明显变化(P>0.05);(3)E组患者气腹后VT、Vf轻微升高(P>0.05),SpO2均无明显变化;G组患者人为控制VT、Vf亦稍有升高(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安全应用于ASAⅠ-Ⅱ患者的LC中.

    作者:曹铭辉;陈亚进;张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部严重多脏器伤1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严重腹部多脏器伤的早期诊断水平和手术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16例严重腹部多脏器伤的诊疗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中,104例存活,死亡12例.结论严重腹部脏器伤的抢救成功率,取决于诊断和治疗的及时与有效.根据外伤史及物理检查能可作出初步诊断,对于腹腔内脏损伤诊断已确立,并伴有腹膜炎及严重休克者,应抓紧时机尽早手术治疗.

    作者:袁绍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放疗中所致食管疼痛的治疗与护理

    放射治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因为它损伤小,受食管周围重要脏器和组织的限制较少,适应范围广.是治疗颈段和上胸段食管癌的首选方法.而放射治疗中所致的食管疼痛是常见的早期反应.患者因吞咽困难,不能进食,而导致全身营养不良.为了解除患者的疼痛及进食困难.我院自1999年9月以来采用口服利多卡因混合液等综合治疗放疗中所致食管疼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霞玲;王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irizzi综合征30例诊治分析

    Mi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病不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胆囊颈、管结石引起肝总管狭窄,出现胆管炎、黄疸、发热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手术处理时容易损伤胆总管.我院1990~1999年,共收治Mirizzi综合征30例(经手术证实),其中2例术中胆道损伤.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留峥;罗廷光;何启良;阿永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9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剖腹探查时明确诊断.5例合并伤患者在短期内死亡.4例单纯性十二指肠损伤中,3例行修补加十二指肠胃造瘘,1例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 Y吻合术治愈,随防1~8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损伤病情复杂,临床诊断困难,易于漏诊及误诊.对腹部损伤患者术前及术中应考虑到十二指肠损伤的可能性,及时诊断并作出恰当处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钟保强;黄天立;巴明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减少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总结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既增添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住院时间.因此积极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本院外科1996~2000年共行阑尾切除术966例,其中31例并发了切口感染,占3.3%.

    作者:吴云祥;周雄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胆囊结石对慢性胆囊炎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慢性胆囊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以及p53、p21和c-myc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1 339例慢性胆囊炎(其中786例合并胆囊结石)作常规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情况;对其中58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作p53、p21和c-myc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 339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分别为39.96%和0.97%;58例慢性胆囊炎组织p53、p21和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1.72%、65.52%和98.28%;以上各发生率和阳性率均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显著关系.结论胆囊结石在慢性胆囊炎发展为胆囊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作者:吴浩;陈亚进;李海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气管异物危象的抢救护理

    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且好发年龄以3岁以下多见,约占75.34%[1].气管异物常引起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致呼吸道窒息死亡.而异物取出术中,常因异物嵌顿或声门下腔水肿造成气管异物危象的发生,因此在手术配合中,手术室护士应对气管异物的发病机制和小儿生理特征有所了解,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才能既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又确保患儿生命安全.为此根据我院1995~1999年实施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30例,总结经验如下.

    作者:唐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超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B超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2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男42例,女10例,全部采用B超诊断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临床诊断52例肠套叠患儿中,年龄5天~5岁,其中3~9月35例,诊断准确率100%;49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治愈率94.2%,3例手术治疗.结论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高,B超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技术简单、安全,疗效满意.

    作者:葛午平;俞钢;王颀;孙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核孔膜过滤器在化疗病人输液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输液器应用于肿瘤病人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选用60例需要静脉化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核孔膜过滤输液器组(H组)和普通输液器组(G组),各30例;观察两组病人化疗后1~5天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H组病人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核孔膜过滤输液器可以降低化疗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琛;陈岱佳;谢德荣;谢雪霞;陈紫玲;梁佩仲;陈丽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10年来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进行经验教训.方法对96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回顾性分析.结果空气灌肠复位成功76例,并发穿孔1例,20例转手术治疗.结论发病时间短,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高,超过24小时;诊断性空气灌肠复位,全身情况好,再次灌肠复位提高成功率,仪器设备改进对复位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良坤;谢建明;林奕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例改良甲亢手术

    对9例甲亢手术进行了改良.术前简化服碘递增法,针麻+局麻下进行手术,术中不横断颈前舌骨下肌群及筋膜,不结扎颈前浅静脉,患者康复时间比传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疗效显著.

    作者:黄汉源;曾日新;李焕雄;李法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诊结肠外伤Ⅰ期手术56例体会

    目的总结急诊结肠外伤Ⅰ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0年来急诊结肠外伤Ⅰ期修补、吻合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结论无1例发生肠漏,对急诊结肠外伤争取时机Ⅰ期手术,局部清创、保证血运、充分引流是关键.

    作者:谢建明;王良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回肠异位胰腺并消化道大出血1例

    患者女,34岁.因脐周隐痛不适,解柏油样便3天于2000年7月12日急诊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继而解柏油样便,量约400ml,伴头晕、乏力、出汗,于当地卫生站静脉点滴止血药物及抗生素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入院前共解柏油样便5次,总量约1 200ml.否认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及慢性肝病史,家族中无同类似疾病患者.入院检查:贫血貌,T 37.8℃,P 98次/分,BP 90/60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平;丁炳桐;吴炳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疝囊内脓肿1例

    患者男,63岁,已婚.因右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年,不能回纳7天,伴发热、腹胀3天入院.患者于1998年11月始,因剧烈运动后右腹股沟区出现一鸡蛋大小包块,休息后消失.此后反复出现,且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可自行回纳.本次发病无诱因,包块不能回纳,随后腹胀、发热.查体:T 39.1℃,急性痛苦面容,被动曲屈体位,腹稍胀,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和金属音.透光试验阴性.血常规:WBC:18.8×109/L.入院诊断嵌顿性右侧腹股沟斜疝.

    作者:陈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黄管完全未闭--先天性脐肠瘘1例

    患儿男,14天,因脐部红肿渗液7天入院.患儿为第一胎,足月妊娠,外院行剖宫产娩出,出生时情况良好.7天后发现脐部红肿、外突、渗液,脐孔有黄色大便样物排出,大小便均正常.体查:发育良好,腹稍胀,脐部红肿外突,脐带已脱落,脐部中央见1小孔,直径为0.2cm大小,渗液,孔周见少许黄色颗粒状大便样物,腹平片、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经抗感染、脐部湿敷、换药未见好转.行造影检查,经脐瘘孔注入造影剂,见造影剂经腹壁进入小肠腔,诊断为脐肠瘘,在氯胺酮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脐部瘘管与末段回肠对系膜缘侧肠腔相通,脐与回肠相连之肠管长约3cm,切除脐部与末段回肠相通之肠管.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病检:卵黄管未闭,形成先天性脐肠瘘.随访1年无复发,生长发育良好.

    作者:丁俊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价值.方法选择20例大肠癌病人,术后行PN治疗7天,另选择未行PN的大肠癌病人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P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20),对照组为40%(8/20),P<0.05.结论大肠癌术后PN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李炳健;聂红海;丘瑞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胆囊结石和胆囊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探讨

    目的从分子蛋白水平探讨胆囊结石和胆囊癌的生物学相关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982~1997年间住院的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病例40例为实验组;同期住院的10例胆囊癌为阳性对照组;同期住院的10例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病例为阴性对照2组,10例正常胆囊标本为阴性对照1组.用SP法对上述病例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PCNA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正常胆囊组、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组、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组、胆囊癌组的PCNA指数分别为4.76%±1.85%、28.95%±3.21%、45.26%±6.81%、87.75%±2.90%,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生物学梯度关系,各组间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P<0.05).结论PCNA的表达从正常胆囊-到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到结石性慢性胆囊炎-到胆囊癌间表现出由低至高的梯度关系,提示胆囊结石很可能是胆囊癌的病因因素.

    作者:吴一冲;周修静;区庆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镜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一、历史回顾腹腔镜技术并非是一项新技术,早在1901年德国的Kelling就采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和内脏,开创了应用腹腔镜的先河.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将腹腔镜用于观察人的腹腔,接着俄罗斯的Ott则用头部反光镜作光源,陷凹镜作观察镜为一怀孕的妇女检查腹腔.1938年匈牙利的Veress发明了弹簧安全气腹针并一直沿用至今,1928年德国的Kalk率先用腹腔镜作了肝穿刺活检.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氏病)诊治的进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称Buerger氏病,是肢体中、小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性和增殖性病变引起的阻塞性、缺血性疾病.自1908年由LeoBuerger首次描述本病至今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病发生率在亚洲高于西欧和美国,但近来发现有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日本有明显下降[1,2].由于病因不清,治疗上存在诸多棘手问题,因此成为血管外科和普通外科医师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宋逢春;陈影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学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组织工程学是应用工程学及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构建生物替代物,以修复或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维持、改善或恢复其功能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材料学、细胞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间的交叉与结合.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种子细胞;②诱导组织再生的物质或信息分子;③基质材料.目前,组织工程学已涉及几乎所有现代临床医学领域.由于运动系统的组织如软骨、骨、肌腱等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其在骨科领域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正逐步过渡到临床应用阶段.从组织工程化皮肤被美国国家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到组织工程化软骨进入扩大临床验证阶段,再到组织工程化肌腱、神经、骨的体外构筑成功并在体内形成有功能的组织,骨科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由单纯的矫形阶段过渡到重建阶段,有逐步形成'组织工程化矫形外科'的趋势.

    作者:刘尚礼;宋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下肢交通静脉临床研究现况

    一、下肢静脉病的概况下肢静脉疾病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据1994年Callam报道[1],全球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者,在成年男性中占40%~50%,成年女性为50%~55%.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浅静脉曲张、肿胀、沉重感、皮炎、湿疹、色素沉着和踝部溃疡形成等,病情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作者:蒋米尔;陆民;黄新天;张培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肠套叠延误诊治原因分析

    肠套叠是腹部外科常见病,大部分是1周岁以内的男婴,少数为成年人.如能得到及时的诊治预后良好.但若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史不够详细,常使肠套叠病人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本院自1992年10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肠套叠病人235例,其中需行肠切除手术的24例,占10%.我们总结其延误诊治的原因,探讨早期诊断的可能途径.

    作者:李焕雄;吴云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内镜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微创外科的发展改变着当今外科领域的格局,传统的胆道外科面临挑战.在此,仅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时代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作者:王捷;区庆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空气体积描记仪在静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血管系统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它又可以分为动脉系统疾病和静脉系统疾病.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多年来人们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其奥秘.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血管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动脉循环系统由于主要以心脏的泵功能为动力,影响因素相对单一,血流动力学机制相对简单,对其研究亦较深入.相反,静脉循环系统特别是下肢静脉系统,由于血液需克服重力向心回流,回流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腓肠肌泵的作用,而静脉瓣膜又可以阻止血液逆心返流,这就使其血流动力学具有复杂性和多因素性的特点,人们对这方面了解得较少.

    作者:姚陈;王深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