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009-976X
  • 国内刊号:44-1510/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18FDG-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 uptake 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原发癌灶和纵隔淋巴结SUV值的各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8FDG-PET的敏感性优于CT;但两者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NSCLC原发癌灶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而未发现纵隔淋巴结大SUV值与纵隔淋巴结大小或其它因素相关.结论18FDG-PE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敏感性明显高于CT.NSCLC原发癌灶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

    作者:杨衿记;吴一龙;唐安戊;谷力加;陈刚;翁毅敏;杨学宁;唐继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免疫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量血细胞计数法(Flow Cytometry,FCM)检测方法,动态观察120例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HLA-DR含量变化.结果肝切除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OGTT L型和术前施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组,CD4+/CD8+比值则较高(P<0.05).全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CD3-CD16+CD56+)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2周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含量明显低于肝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周(P<0.01);而CD4+/CD8+比值则显著高于肝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周(P<0.01).结论PLC合并肝硬变肝储备功能不足、术前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肝切除术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PLC患者肝切除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黎进;张治平;李涛;彭宝岗;周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乙醇、葡萄糖酸钙、利多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

    目的探讨乙醇、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利多卡因混合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方法95%乙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利多卡因按3:2:2混合配用局部注射治疗草莓状、海绵状、混合性血管瘤共193例.结果全部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有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瘤体溃烂,经照氦氖激光及外敷抗感染药膏后愈合.结论该方法使用恰当,其效果好,疗程短,并发症少,简单易常用,值得推荐.

    作者:林启发;吴文华;谭建中;丘雨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3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切除+碘酊、酒精局部灭活+骨水泥填塞术14例,肿瘤瘤段切除+人工金属假体置换术4例,截肢术2例,肿瘤切除+病灶清除术2例,肿瘤刮除+植骨术1例.结果治愈20例,死亡3例.术后随访2年~7年5个月,平均3年6个月.结论我们提倡GCT采用临床、X线和病理三结合方法,临床疗效满意.对提高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价值.

    作者:游剑明;沈翰燊;罗玉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7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29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术后3~12天,29例胃排空障碍病例均经保守治疗后8~32天痊愈出院,平均15.7天.结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胃肠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及鉴别本病的重要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陈伟强;邓小耿;陈积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氯诺昔康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人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以氯诺昔康行超前镇痛对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Ⅰ、Ⅱ组,Ⅰ组患者手术前30min予以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术毕静注生理盐水2ml;Ⅱ组则在术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2ml,术毕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及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显著性低于Ⅱ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氯诺昔康行超前镇痛可用于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寿平;杨勇志;彭书崚;李珏;苗利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创伤性胰瘘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创伤性胰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生长抑素、营养支持疗法及手术综合治疗23例创伤性胰外瘘.结果本组病例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治疗仅4例(17.39%),均痊愈出院.结论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在治疗创伤性胰瘘中效果显著,同时营养支持疗法对创伤性胰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财文;杨云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关节镜治疗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在关节镜下复位及钢丝内固定的新途径.方法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及钢丝内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4例.结果术后14例骨折块位置满意,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简便易行和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

    作者:林毅忠;梁寒洁;何伟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漏诊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十二指肠损伤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0例腹部外伤中漏诊的8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处理和临床特点.结果致伤原因以车祸伤为主(6例),复合伤6例,术前无一例正确诊断为十二指肠伤,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6例治愈,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漏诊的主要原因为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应的特殊检查.结论对有严重上腹外伤史者,应高度警惕十二指肠损伤,反复的物理检查,动态的辅助检查尤其是CT检查,及时剖腹探查等可减少十二指肠损伤的漏、误诊率.

    作者:李家潜;唐诗彬;柯迪峰;林发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次全切除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胃切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腹腔镜辅助胃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3例(其中胃癌D1根治术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10例),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探查术2例.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术中皮下气肿1例、发生率6.67%(1/15),平均手术时间245.6±35min,平均出血量110±45ml,辅助切口平均长6.5±1cm,平均术后住院日10±2.5d.术后吻合口输出襻梗阻1例、发生率7.69%(1/13).全组13例患者术后随访2~26个月,未出现远期并发症,其中3例胃癌患者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其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应用腹腔镜技术,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丁卫星;邓建中;程龙庆;杨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脾大部分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目的观察脾大部分切除带脾蒂残脾后腹膜移位加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把我院普外科于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1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行脾大部分切除带脾蒂残脾后腹膜移位加断流术,对照组单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1)治疗组患者静脉曲张消失3例,改善6例,对照组静脉曲张改善4例,无变化4例,加重1例(P<0.01),(2)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改变及IgG、IgM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3)研究组术后1年查彩色B超,均提示残脾位于左上侧后腹膜内,可探及动、静脉血彩流图.结论本术式兼有断流术和分流术的优点,脾大部分切除可治疗脾功能亢进.

    作者:李运福;梁永仁;邵俊卿;陈旭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至2003年收治手术52例大肠癌并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一期右半结肠切除12例;一期左半结肠切除23例;一期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封闭远端结肠或直肠二期吻合14例:直肠癌晚期无法切除根治行乙状结肠造瘘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46%(7/52),围手术期死亡率3.85%(2/52).结论提高本病认识,合理选择外科治疗;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彭向阳;刘维藩;黄振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我科进行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系统性分析,术中发生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7例,术中按出血部位和手术进展情况分别采取止血钉钉压、碘仿纱条填塞法止血.结果6例止血成功并痊愈出院,1例因止血失败出血死亡.结论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实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预防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关键,止血钉钉压和碘仿纱条填塞是治疗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夏利刚;李明伟;林烈文;陈小春;潘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腔镜下甲状腺叶部分切除术35例的体会

    目的探讨腔镜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的临床应用.方法用腔镜为35例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人实施了经胸皮下入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和近全切除术.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60min.无喉返,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近期随访颈部皮肤感觉接近正常.结论腔镜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无颈部疤痕,美容效果好,皮肤感觉接近正常,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陆伟;师天雄;邓建伟;谭焕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疝环充填式与普理灵疝装置两种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疝环充填式与普理灵疝装置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3年6月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521例腹股沟疝,其中应用疝环充填术式378例(A组),普理灵疝装置术式143例(B组),观察两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自主能力恢复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后8小时疼痛程度、尿潴留和阴囊水肿发生率均显著少于B组(P<0.01);A组术后局部异物感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B两组术后自主能力恢复时间、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及普理灵疝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均有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在手术时间、术后8小时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各有优缺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修补方案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戎祯祥;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朱达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外胆管癌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32例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获根冶性切除14例,姑息切除2例,胆道引流术16例;手术并发症10例(31.3%),手术死亡1例(3.1%).其中22例获定期随访,存活一年以上的有12例(12/22),至今存活8例.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评估、合理的术式选择能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林唯栋;温顺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点.方法对15例GISTs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多以腹部包块、疼痛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以梭形细胞型为主(93.3%),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73.3%.结论GISTs符合卡哈尔间质细胞来源.CD117及CD34对GIST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林;李海刚;董书堃;曾韵洁;曾弘;沈溪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和操作特点.方法对我科2000年9月~2003年9月间应用腹腔镜诊治的134例急腹症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4例外科急腹症中,130例运用腹腔镜治疗成功(97%),4例中转开腹手术(3%).本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腹腔残余脓肿及胃肠瘘,无粘连性肠梗阻及伤口感染,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d.结论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有应用价值,不但具有诊断及治疗的双重作用,且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吴继营;龙跃腾;李水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面复合型补片在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双面复合型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用双面复合型补片修补18例腹壁切口疝.结果治愈18例.随访18例,随访期2~12个月,均无伤口感染和复发.结论双面复合型补片应用于腹壁切口疝的无张力修补是安全、可靠、简便的,病人感觉良好的.

    作者: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2003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位年龄57岁,肿瘤位于胃20例(59%),小肠7例(20%),大肠4例(12%),食道3例(9%).主要症状有腹痛(59%),消化道出血(26%).病理诊断良性15例,恶性19例,良性肿瘤平均大小为4.1cm,恶性平均为10.8cm.CD34、CD117、S-1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4%和47%,其阳性表达与肿瘤良恶性无关(P>0.05).结论肿瘤免疫表型与良恶性无关.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间质瘤,手术都是目前重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罗建威;谭卫民;庄思敏;莫隽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26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经膀胱颈梗阻电切术,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膀胱颈梗阻患者(其中例合并腺性膀胱炎)全部进行电切术,术后疗效满意,无1例术后并发症.结论膀胱镜检可明确诊断膀胱颈梗阻,膀胱颈梗阻部分电切术是治疗本病的佳方法.

    作者:陈其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管内视镜与选择性乳管造影对乳头溢液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乳管内视镜检查和选择性乳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7年到1999年115例行乳管镜检查及48例行乳管造影的病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乳管内视镜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80.0%,97.7%,66.7%;乳管造影对乳管肿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56.0%,63.3%,77.8%,乳管内视镜和乳管造影对乳管内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2.5%和54.1%.结论乳管内视镜对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明显优于选择性乳管造影,可以取代乳管造影.

    作者:张安秦;王颀;林红;施军涛;许娟;肖宗辉;李晓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锁骨远端骨折

    目的评价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后张力带固定法治疗,术后随诊分析.结果所有骨折均在半年内愈合.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结论张力带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欧阳红先;宋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致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致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7.8~2003.6期间16例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一例术后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外,余15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疼痛明显缓解,伤口愈合良好,均存活在3个月以上,12例术后继续原发肿瘤的治疗.结论恶性肿瘤致股骨近端的病理性骨折可积极手术治疗.采用带锁髓内钉或人工股骨头置换加骨水泥固定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陈元庄;张敏;黄远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紫杉醇加顺铂的新辅助化疗对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率的临床作用

    目的探讨紫杉醇加顺铂(T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切除率的影响.方法46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23例)和单纯手术组(23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确诊后即接受2个周期全身化疗然后手术.单纯手术组患者确诊的直接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56.5%,化疗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新辅助化疗组的手术切除率为95.6%,根治切除率为60.8%,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患者(P<0.05).后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3.9%和30.4%.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ⅢA期NSCLC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

    作者:李宇晖;高爽;庄思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巨块型肝癌分步栓塞化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癌分步栓塞化疗临床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46例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先行肝动脉及肠系膜动脉造影,后行肝动脉分步栓塞化疗.结果CR、PR、SD、和PD分别为28.26%、43.47%、21.73%和6.52%;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45.16%、34.62%和27.77%.结论分步栓塞化疗能使部分巨块型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

    作者:黄晓平;罗泽民;肖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附280例报告)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以达到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方法对28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的临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仅发生切口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0.36%.结论术中切口的恰当处理,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菌素,可明显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作者:蒋晓松;陈锦铭;冯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与危重病预后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SICU危重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6例无甲状腺疾病病史的危重病人入SICU后第一、三、五天血清TH含量.结果第一天T3/FT3含量(T3:0.21±0.27nmol/L,FT3:1.32±0.67pmol/L)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T3:1.40~3.40nmol/L,FT3:2.50~9.82pmol/L),P<0.01.之后存活病人T3/FT3顺时性上升,到第五天仍低于正常参考值;死亡病人T3/FT3则进行性下降,T4/FT4也明显降低,与存活病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CU危重病人血清TH下降程度反映了病情危重程度,可作为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万仁平;吴威士;李洁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侧同时减压治疗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减压治疗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疗效.方法我院1996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双侧同时减压治疗和传统手术方式行双侧开颅减压手术治疗99例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患者.结果双侧同时减压治疗35例,存活23例(66.7%),其中良好(Jennet-Ⅴ级)9例(24.2%),轻残(Ⅳ级)8例(24.2%),重残或植物生存者(Ⅲ+Ⅱ级)6例(18.2%);死亡(Ⅰ级)12例(33.3%).传统手术方式治疗64例,生存良好(Ⅴ级)8例(12.5%)和轻残(Ⅳ级)10例(16.1%),重残或植物生存者(Ⅲ+Ⅱ级)13例(20.3%);死亡(Ⅰ级)33例(51.6%).两组疗效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同时减压可明显提高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治愈好转率.

    作者:谢才兰;陈矢明;杨灵;卢家璋;张嘉林;王毛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现状与前景

    1991年,Reich等[1]首次报道对肝脏良性病变成功施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术(1aparoscopic hepatectomy,Ⅲ);1994年,周伟平等[2]报道了国内首例为肝血管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此后,随着腹腔镜肝脏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新的腹腔镜专用器械、设备的出现和使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也在逐步发展.现对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商昌珍;陈亚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新进展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由于慢性酒精中毒,胆道系统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持续性损害,胰腺组织节段性或弥漫性的发生慢性进行性炎症,其病理学特点包括胰腺腺泡减少、腺体萎缩、纤维化、钙化及胰腺导管串珠样改变等不可逆的胰腺实质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腹痛,消瘦,黄疽,腹部包块以及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脂肪泻等.但是因为慢性胰腺炎的症状没有特异性,需要同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肠系膜血管病、胃恶性肿瘤及妇科疾病引起的急腹症,特别是胰腺癌等相鉴别.

    作者:侯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癌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

    目的总结胃癌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护理资料.应用TPN时的护理应注意保护血管,做好血糖的监测,严格控制入速;应用TEN时的护理注意做好空肠造瘘管的护理,严格掌握TEN要从低速、低浓度、小剂量开始;做好口服饮食指导.结果75例患者于营养支持第一阶段行TPN治疗期间5例发生代谢性并发症,其中3例发生高血糖反应,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38例患者于营养支持第二阶段行T E N治疗期间6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全部病例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2例治愈出院,13例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工作是改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李焕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分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生于下肢,轻者可酿成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因肺栓塞(PE)而致命,我院1991年1月至2003年12月行外科手术3704例,术后并发DVT18例,占0.41%,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水平;刘森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发症

    自1992年Kokerling[1]首次成功地在腹腔镜下施行Miles手术后,至今已有十余年.进入2000年后,国内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医院迅速增加.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目前开展得比较多的术式之一.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各种各样的手术并发症也相继在文献上报道.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本身的特殊性,如平面视觉、间接触感等,它是一种技术依赖型手术,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也多与手术者的人为因素有关.

    作者:丁卫星;甄作均 刊期: 2004年第03期